慶和帝剛一迴宮,就麵色沉沉地去了禦書房。
他雖是在梅園答應了蓁兒明日再處理那件事,但在處理之前,他今日定要查清事情的原委。
連上達天聽的奏折都有人敢暗中攔下,那麽假以時日,是否連他下達至各州各縣的聖旨,都有人敢暗中動手腳?
此事必須盡快嚴懲,否則,君威何在!
隨行的高公公見帝王的臉色是難得的陰沉,不由想到了在梅園時,原本龍心大悅的帝王,在嘉禾郡主不知說了什麽後,麵色陡然變得不悅。
高公公心想:想必是有人要倒大黴了。
到了禦書房,慶和帝翻看了各地呈上來的奏折後,果不其然,並未發現自靈州而來的奏折。
微一沉吟,慶和帝看向一側靜候吩咐的高公公:“高問,把靈州知府管轄的各縣縣令的資料呈上來。”
待高公公領命退下後,慶和帝又招來了錦衣衛指揮使:“朕給你兩個時辰的時間,務必尋到一個多月前自靈州而來被攔截的奏折。”
待錦衣衛指揮使退下後,慶和帝背靠座椅,閉目沉思了起來。
各地上呈的奏折,皆是經由三公初審後,才會被呈至禦書房。因此,最有可能扣留了那份奏折的,就是太尉、丞相、禦史大夫這三公之一。
這三人並無交情,甚至時常暗中較勁。故而二人或者三人聯手作案的可能性極小。
......
翌日早朝時,慶和帝以欺上瞞下、包庇罪臣、徇私枉法數罪之名,革了秦太尉的職,並抄家流放至極北之地。
此事一出,與秦太尉不對付的人心中暗暗幸災樂禍,而與他有些交情的人,則是心有惴惴,就怕龍顏大怒之下,自己會被牽連。
而內心最為惶恐不安的,則是禮部尚書項延曉。
他的獨子項鑫元的妻子,正是秦太尉之女秦若雲。
要說這朝中誰人與秦太尉的關係最為親近,無疑是身為親家的他。
見秦太尉不住地大喊著‘皇上開恩’,衣著淩亂地被宮中侍衛拖出去的模樣,項延曉額間不由得冒出了密密麻麻的細汗。
散朝之後,項延曉心中慶幸,強撐著一口氣離開了皇宮。待入了迴府的馬車後,他整個人如同虛脫了一般,直接無力的癱坐在了那裏。
迴府之後,項延曉立馬去了書房,並且叫來了項鑫元一同商議該拿出何種態度對待秦太尉一家,以及已經嫁給項鑫元的秦若雲。
隻是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秦太尉為何要扣留自靈州而來的那份奏折?從未聽說過新霖縣縣令蔣應宇,與秦太尉有何種淵源。
就在項延曉與自家兒子在書房商議對策之時,後宮發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
這十幾年來一直聖寵不斷的蔣昭儀,被突如其來的一道聖旨貶為宮女,並且直接發配到了辛者庫。
自小在她膝下長大的溫嫻公主葉瑜芮,則被送至太後跟前教養,無聖諭不得見其生母。
後宮諸位娘娘多番打探之後,才知曉蔣昭儀,不,現在應該直唿其名蔣蓮兒了。才知曉她是被其兄連累至此。
當然,這隻是後宮娘娘們得到的消息,至於事情的真相如何。怕是隻有慶和帝,已被判抄家流放的秦太尉,以及蔣蓮兒最為清楚了。
而那些個精明的官員,或許從今日前朝與後宮發生的這兩件事中,隱約猜出了個大概。
蔣昭儀被貶一事傳到宮外時,謝瑾瀾與陳清二人早已到達了皇宮。
不過在入宮之前,謝瑾瀾得知秦太尉被抄家流放一事後,就猜到蔣昭儀的好日子該到頭了。
若是他得知了蔣昭儀的下場,或許也隻是淡笑著說一句:“善惡終有報。”
早已在宮門口候著的高公公一見到二人從馬車上下來,立馬笑著迎了上去:“謝大人,陳公子,聖上見二位初次入宮,特命雜家在此等候,二位這邊請。”
謝瑾瀾拱手一禮:“那就有勞高公公了。”
陳清隨之附和。
高公公連道不敢。
幾人說著就往禦書房的方向而去,可不敢叫高高在上的皇帝久等。
皇宮中人皆知鎮國將軍一家深得聖心,如今見聖上竟派高總管親自來宮門口迎接,皆是不約而同地在心裏告誡自己:但凡與鎮國將軍府交好之人,皆不可怠慢了!
......
三人到達禦書房,朝上首書案後坐著的慶和帝見了禮後,慶和帝頭也不抬,直接揮揮手讓高公公退下了。
禦書房房門一關,頓時就把灑入房內的陽光隔絕在外。房內無人開口,靜的甚至能聽見淺淺的唿吸聲。氣氛在不知不覺中變得嚴肅了起來。
陳清麵上雖是鎮定,但這畢竟是他第一次如此靠近這位萬人之上的皇帝,且他摸不清此刻的皇帝究竟是喜事怒,故而眼神中不免流露出幾分忐忑不安。
至於謝瑾瀾,麵上鎮定,實際上也是真的淡定。因為他明白,無論皇帝對鎮國將軍府的聖寵是真心還是假意,皆不會如此光明正大的對他做什麽。
此刻這般,或許是想給他們二人一個下馬威;又或許,隻是想考驗一番他們的心性如何罷了。
陳清餘光瞥見謝瑾瀾那般淡定輕鬆的模樣,慌亂的內心瞬間被安撫了不少。
慶和帝的視線雖並未直接落在二人身上,卻一直用餘光關注著二人的一舉一動。
陳清的反應在他的意料之中,而這個謝瑾瀾,倒是出乎意料的從容。
都說帝心難測,帝王多疑。許多人皆以為他給了鎮國將軍府如今的榮寵,是因為忌憚,是表麵功夫。
可隻有他自己清楚,他對鎮國將軍府的好,是真心實意的。
他相信,這世上任何人都有可能背叛他,隻有從小就愛護他,願以性命護他的皇姐,永遠不會做出傷害他之事。
故而,他愛屋及烏,願護鎮國將軍府一世。
原先同意蓁兒下嫁,不過是因為慧遠大師的那句‘解鈴還需係鈴人’。但到底,他對謝瑾瀾還是有些不滿意的。
可是經過昨日的觀察,再加上謝瑾瀾如今這處變不驚的模樣,他倒是覺得此人或許是一塊璞玉。若是加以雕琢,它日必成大器。
他雖是在梅園答應了蓁兒明日再處理那件事,但在處理之前,他今日定要查清事情的原委。
連上達天聽的奏折都有人敢暗中攔下,那麽假以時日,是否連他下達至各州各縣的聖旨,都有人敢暗中動手腳?
此事必須盡快嚴懲,否則,君威何在!
隨行的高公公見帝王的臉色是難得的陰沉,不由想到了在梅園時,原本龍心大悅的帝王,在嘉禾郡主不知說了什麽後,麵色陡然變得不悅。
高公公心想:想必是有人要倒大黴了。
到了禦書房,慶和帝翻看了各地呈上來的奏折後,果不其然,並未發現自靈州而來的奏折。
微一沉吟,慶和帝看向一側靜候吩咐的高公公:“高問,把靈州知府管轄的各縣縣令的資料呈上來。”
待高公公領命退下後,慶和帝又招來了錦衣衛指揮使:“朕給你兩個時辰的時間,務必尋到一個多月前自靈州而來被攔截的奏折。”
待錦衣衛指揮使退下後,慶和帝背靠座椅,閉目沉思了起來。
各地上呈的奏折,皆是經由三公初審後,才會被呈至禦書房。因此,最有可能扣留了那份奏折的,就是太尉、丞相、禦史大夫這三公之一。
這三人並無交情,甚至時常暗中較勁。故而二人或者三人聯手作案的可能性極小。
......
翌日早朝時,慶和帝以欺上瞞下、包庇罪臣、徇私枉法數罪之名,革了秦太尉的職,並抄家流放至極北之地。
此事一出,與秦太尉不對付的人心中暗暗幸災樂禍,而與他有些交情的人,則是心有惴惴,就怕龍顏大怒之下,自己會被牽連。
而內心最為惶恐不安的,則是禮部尚書項延曉。
他的獨子項鑫元的妻子,正是秦太尉之女秦若雲。
要說這朝中誰人與秦太尉的關係最為親近,無疑是身為親家的他。
見秦太尉不住地大喊著‘皇上開恩’,衣著淩亂地被宮中侍衛拖出去的模樣,項延曉額間不由得冒出了密密麻麻的細汗。
散朝之後,項延曉心中慶幸,強撐著一口氣離開了皇宮。待入了迴府的馬車後,他整個人如同虛脫了一般,直接無力的癱坐在了那裏。
迴府之後,項延曉立馬去了書房,並且叫來了項鑫元一同商議該拿出何種態度對待秦太尉一家,以及已經嫁給項鑫元的秦若雲。
隻是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秦太尉為何要扣留自靈州而來的那份奏折?從未聽說過新霖縣縣令蔣應宇,與秦太尉有何種淵源。
就在項延曉與自家兒子在書房商議對策之時,後宮發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
這十幾年來一直聖寵不斷的蔣昭儀,被突如其來的一道聖旨貶為宮女,並且直接發配到了辛者庫。
自小在她膝下長大的溫嫻公主葉瑜芮,則被送至太後跟前教養,無聖諭不得見其生母。
後宮諸位娘娘多番打探之後,才知曉蔣昭儀,不,現在應該直唿其名蔣蓮兒了。才知曉她是被其兄連累至此。
當然,這隻是後宮娘娘們得到的消息,至於事情的真相如何。怕是隻有慶和帝,已被判抄家流放的秦太尉,以及蔣蓮兒最為清楚了。
而那些個精明的官員,或許從今日前朝與後宮發生的這兩件事中,隱約猜出了個大概。
蔣昭儀被貶一事傳到宮外時,謝瑾瀾與陳清二人早已到達了皇宮。
不過在入宮之前,謝瑾瀾得知秦太尉被抄家流放一事後,就猜到蔣昭儀的好日子該到頭了。
若是他得知了蔣昭儀的下場,或許也隻是淡笑著說一句:“善惡終有報。”
早已在宮門口候著的高公公一見到二人從馬車上下來,立馬笑著迎了上去:“謝大人,陳公子,聖上見二位初次入宮,特命雜家在此等候,二位這邊請。”
謝瑾瀾拱手一禮:“那就有勞高公公了。”
陳清隨之附和。
高公公連道不敢。
幾人說著就往禦書房的方向而去,可不敢叫高高在上的皇帝久等。
皇宮中人皆知鎮國將軍一家深得聖心,如今見聖上竟派高總管親自來宮門口迎接,皆是不約而同地在心裏告誡自己:但凡與鎮國將軍府交好之人,皆不可怠慢了!
......
三人到達禦書房,朝上首書案後坐著的慶和帝見了禮後,慶和帝頭也不抬,直接揮揮手讓高公公退下了。
禦書房房門一關,頓時就把灑入房內的陽光隔絕在外。房內無人開口,靜的甚至能聽見淺淺的唿吸聲。氣氛在不知不覺中變得嚴肅了起來。
陳清麵上雖是鎮定,但這畢竟是他第一次如此靠近這位萬人之上的皇帝,且他摸不清此刻的皇帝究竟是喜事怒,故而眼神中不免流露出幾分忐忑不安。
至於謝瑾瀾,麵上鎮定,實際上也是真的淡定。因為他明白,無論皇帝對鎮國將軍府的聖寵是真心還是假意,皆不會如此光明正大的對他做什麽。
此刻這般,或許是想給他們二人一個下馬威;又或許,隻是想考驗一番他們的心性如何罷了。
陳清餘光瞥見謝瑾瀾那般淡定輕鬆的模樣,慌亂的內心瞬間被安撫了不少。
慶和帝的視線雖並未直接落在二人身上,卻一直用餘光關注著二人的一舉一動。
陳清的反應在他的意料之中,而這個謝瑾瀾,倒是出乎意料的從容。
都說帝心難測,帝王多疑。許多人皆以為他給了鎮國將軍府如今的榮寵,是因為忌憚,是表麵功夫。
可隻有他自己清楚,他對鎮國將軍府的好,是真心實意的。
他相信,這世上任何人都有可能背叛他,隻有從小就愛護他,願以性命護他的皇姐,永遠不會做出傷害他之事。
故而,他愛屋及烏,願護鎮國將軍府一世。
原先同意蓁兒下嫁,不過是因為慧遠大師的那句‘解鈴還需係鈴人’。但到底,他對謝瑾瀾還是有些不滿意的。
可是經過昨日的觀察,再加上謝瑾瀾如今這處變不驚的模樣,他倒是覺得此人或許是一塊璞玉。若是加以雕琢,它日必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