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場的這位乃是一代武學宗師,人稱天下第一手的虎頭少保孫祿堂。孫祿堂是當今武學泰鬥人物,精通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等三大內家拳法,堪稱內家拳第一人。


    場外觀眾見中方連敗數場,下麵已經有些不滿,大家紛紛議論,難道中華武術居然打不過小日本。此時見上場的居然又是一個幹瘦老頭,不禁胃口又吊起來了,難道這人就像先前的李書文,也是中華武術的絕頂高手?


    植芝盛平見下場的是個老者,不敢大意。這兩人站在台上,植芝盛平隻有一米五多,孫祿堂也不高,若不是在這麽多人麵前,大家都不會想到這居然是最高水平的武術比試。


    裁判一聲“開始”,雙方都沒有動,而是警惕對方。對峙了十多分鍾,場下觀眾開始不耐煩鼓噪起來。


    植芝盛平到底忍耐不住,先出手一試,兩人對拆幾招,卻沒有身體接觸。


    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雙方又陷入對峙。


    台下鼓噪聲更大了。孫祿堂和李書文不一樣,李書文走的是以剛猛的外家功夫為主,而孫祿堂完全是陰柔的內家拳為主,兩人風格迥然不同。植芝盛平雖然正是當打之年,但在孫祿堂這個內家拳大家麵前根本討不到便宜。


    高手的比招在外行人眼中頗為無趣,但那些武術大家卻看得驚心動魄,這其中的兇險隻有他們知道。高手過招就在毫厘之間,一招不中馬上換招,一旦得手便是連綿不絕,收發隨心。不像那些低手,非要打個頭破血流才見分曉。


    雙方已交手半個小時,仍然難分勝負,最後,裁判宣告這場比賽平局,大家一顆懸著的心才放下來。


    這次中外技擊大賽以中方全線告捷而勝利結束,第二天,全國各大報刊對這次大賽進行了全麵報道。副總統劉先俊以《中國需要尚武精神》為題,高度評價了這次中外技擊大賽的意義。他認為武術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國固有的國粹,應該發揚與光大。在文章中,劉先俊熱情洋溢的稱讚了武術界人士的愛國情懷,提出發揚尚武精神,以武術強國強種,改變中國人在國外東亞病夫的形象。這次中國在技擊大賽中取得全麵勝利也證明了中國人並非東亞病夫,中國傳統文化是具有頑強生命力的。


    劉先俊的文章迅速在全國引起熱烈反響。一股練武強身的熱潮迅速在全國蔓延,西北尤其猛烈。西北是邊陲之地,本來就民風驍勇,有著良好的武術基礎。在劉先俊倡導"強國強種"後,中國傳統武術引起了人們的重視。一些社會名流和教育家,延攬武術人才,出麵組織以推廣和研究武術為宗旨的武術組織。西北不少城市相繼興起了一大批武術會社,如迪化的西北國術館、西寧的武術研究會、蘭州的武術研究社等等,幾乎沒有一個城鎮無武術組織。各武術組織大量聘請民間拳師任教,使得原本在一地一族中傳習的拳術,開始衝破地域家族界限廣傳於世。


    城市武術館的大量建立,還改變了原來武術主要在農村傳習、自生自滅的情況,形成了以城市武術組織為中心,有組織地推廣武術,有組織地開展對武術的整理和研究,武術開始沿著科學化、規範化的方向演進。同時也促進了武術教材的編寫,一些原來散存民間靠口傳身授的武技,被整理成規範的圖解教材,並且出現了宏觀介紹武術的書籍。此外,中華武術界開始借鑒西方運動競賽形式來發展武術的考試方法和競賽製度,吸收作為西方體育運動基礎學科的生理學、解剖學、心理學、力學等,來解釋武術的科學性和技法特點。


    對武術推動最大的還是武術還被正式列入西北的學校的體育課程和運動會的競賽項目,從此武術成了學校的必修課程。


    武術導致電影的迅猛發展則完全是個意外的驚喜。按照劉先俊的指示,為了弘揚武術文化,當時西北的電影公司和武術界合作,拍了幾部武打影片,結果這幾部片子一經推出就無比紅火,首先是在上層社會流行,得到那些官太太們的熱烈追捧。後來逐漸流入


    (wa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911中亞之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去病將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去病將軍並收藏1911中亞之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