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藍的天空,青青的綠草,潔白的羊群,當然也少不了美麗的放羊姑娘。這是一個美麗的季節,今天是周末,哈薩克少女麗塔不用去上課,一大清早,她便拿著課本,趕著羊群出來了。五月的草原上處處開滿小野花,空氣中彌漫著春天的氣息,小麗塔歡快的采著花,準備帶迴去放在床頭。
突然,遠方傳來一陣轟鳴聲,在寧靜的草原上顯得特別刺目。小麗塔抬頭一看,天空中居然出現一個怪物,比草原上最矯健的雄鷹都要大。隻見那怪物搖搖擺擺飛來,就象爸爸喝醉酒時的樣子。如果不是天空毫無障礙,小麗塔真懷疑他會撞上什麽東西。就這樣那怪物轟隆隆飛過去,就在小麗塔剛放下心時,那怪物又飛迴來了,不過這次似乎好多了。突然,那怪物往地下一頭栽下,麗塔不禁叫出聲來,還好,那怪物在關鍵時候又飛了上去,沒有落地。最後那空中怪物再一次離去,麗塔直到下午趕著羊群迴家也沒見他迴頭。
在西北茫茫大漠,沒有山區的崎嶇和丘陵的起伏,有的隻是一望無際的戈壁和草原,這些都為簡易機場的修建提供了方便。在新建的酒泉飛機場,麗塔看到的那架“醉鬼”飛機正徐徐落下。機場上早就等了一大群人,當前的一個年輕人,穿著軍裝,兩眼炯炯有神,正是西北的掌控最高權力者劉先俊。
見飛機平安落地,人群中爆發一陣掌聲,劉先俊急忙迎上去。兩個飛行員一前一後下來,滿臉興奮。劉先俊和他們一一握手:“祝賀你們!祝賀你們!”當先的一名飛行員敬個禮,:“報告總統,這次試飛圓滿成功,最高飛行速度350公裏,航程840公裏!”劉先俊也一陣激動:“好,你們又創造了一項飛行記錄!”
1903年,世界上第一架有動力的飛機誕生了。當設計、製造和試飛者萊特兄弟沉浸在巨大的喜悅之中時,他們決想不到一種新的戰爭武器將由此問世。飛機出現後最初前十幾年,基本上是一種娛樂的工具,主要用於競賽和表演。但是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這個“會飛的機器”逐漸被派上了用場。先是用於偵察,為陸軍部隊作耳目;繼而裝上機槍,專門進行空中格鬥;後來又帶上炸彈,去轟炸敵方的地麵陣地;此外,有的飛機專門執行對地麵部隊攻擊的任務。這樣,在大戰的硝煙中,誕生了一群‘鐵鳥‘--偵察機、戰鬥機、轟炸機、強擊機和教練機。飛機就這樣和戰爭結下了緣份。
第一次大戰初期,參戰各國約有飛機1500架,而到戰爭末期,各國在前線作戰的軍用機達到8000多架。4年中,交戰雙方用於作戰的飛機有十幾萬架之多,說“戰爭是軍用機的催生婆”一點兒也不過份。飛機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如速度在1914年時一般是每小時80~115公裏,4年後增至180~220公裏;飛行高度從200多米提高到8000米;飛行距離從幾十公裏增大到400多公裏。大戰初期飛機的重量隻有幾百公斤,到大戰後期,有的戰略轟炸機如英國的漢德萊佩季v/1500,總重約13600公斤,最多可裝彈3400公斤。
但對於劉先俊來說,這些戰鬥機還是太落後了,他不想把把財力和資源浪費在這些很快就要淘汰的飛機上。所以一直沒有上馬飛機項目。但這並不意味他對飛機研製的不重視。相反,作為穿越者的劉先俊比誰都明白飛機的重要性,空中力量對陸對海有著絕對的優勢,在後世甚至局部取代了陸軍和海軍的作用,甚至僅憑幾場空襲就能打贏一場戰爭。
相對於當時主流的硬殼式機身木頭雙翼飛機,劉先俊直接提出了全金屬、鉚釘接合、開放式駕駛艙、固定式起落架、單翼的設計理念,雖然這種飛機也比較落後,但考慮到當時的工業基礎,劉先俊沒有超出曆史太多,至少這個理念也比當時的歐洲主流戰機要提前十年。這種戰機歐美直到三十年代才出現。
同現在複雜的飛機製造技術相比,當時的航空技術差距並沒有這樣大。令
(wap.)
突然,遠方傳來一陣轟鳴聲,在寧靜的草原上顯得特別刺目。小麗塔抬頭一看,天空中居然出現一個怪物,比草原上最矯健的雄鷹都要大。隻見那怪物搖搖擺擺飛來,就象爸爸喝醉酒時的樣子。如果不是天空毫無障礙,小麗塔真懷疑他會撞上什麽東西。就這樣那怪物轟隆隆飛過去,就在小麗塔剛放下心時,那怪物又飛迴來了,不過這次似乎好多了。突然,那怪物往地下一頭栽下,麗塔不禁叫出聲來,還好,那怪物在關鍵時候又飛了上去,沒有落地。最後那空中怪物再一次離去,麗塔直到下午趕著羊群迴家也沒見他迴頭。
在西北茫茫大漠,沒有山區的崎嶇和丘陵的起伏,有的隻是一望無際的戈壁和草原,這些都為簡易機場的修建提供了方便。在新建的酒泉飛機場,麗塔看到的那架“醉鬼”飛機正徐徐落下。機場上早就等了一大群人,當前的一個年輕人,穿著軍裝,兩眼炯炯有神,正是西北的掌控最高權力者劉先俊。
見飛機平安落地,人群中爆發一陣掌聲,劉先俊急忙迎上去。兩個飛行員一前一後下來,滿臉興奮。劉先俊和他們一一握手:“祝賀你們!祝賀你們!”當先的一名飛行員敬個禮,:“報告總統,這次試飛圓滿成功,最高飛行速度350公裏,航程840公裏!”劉先俊也一陣激動:“好,你們又創造了一項飛行記錄!”
1903年,世界上第一架有動力的飛機誕生了。當設計、製造和試飛者萊特兄弟沉浸在巨大的喜悅之中時,他們決想不到一種新的戰爭武器將由此問世。飛機出現後最初前十幾年,基本上是一種娛樂的工具,主要用於競賽和表演。但是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這個“會飛的機器”逐漸被派上了用場。先是用於偵察,為陸軍部隊作耳目;繼而裝上機槍,專門進行空中格鬥;後來又帶上炸彈,去轟炸敵方的地麵陣地;此外,有的飛機專門執行對地麵部隊攻擊的任務。這樣,在大戰的硝煙中,誕生了一群‘鐵鳥‘--偵察機、戰鬥機、轟炸機、強擊機和教練機。飛機就這樣和戰爭結下了緣份。
第一次大戰初期,參戰各國約有飛機1500架,而到戰爭末期,各國在前線作戰的軍用機達到8000多架。4年中,交戰雙方用於作戰的飛機有十幾萬架之多,說“戰爭是軍用機的催生婆”一點兒也不過份。飛機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如速度在1914年時一般是每小時80~115公裏,4年後增至180~220公裏;飛行高度從200多米提高到8000米;飛行距離從幾十公裏增大到400多公裏。大戰初期飛機的重量隻有幾百公斤,到大戰後期,有的戰略轟炸機如英國的漢德萊佩季v/1500,總重約13600公斤,最多可裝彈3400公斤。
但對於劉先俊來說,這些戰鬥機還是太落後了,他不想把把財力和資源浪費在這些很快就要淘汰的飛機上。所以一直沒有上馬飛機項目。但這並不意味他對飛機研製的不重視。相反,作為穿越者的劉先俊比誰都明白飛機的重要性,空中力量對陸對海有著絕對的優勢,在後世甚至局部取代了陸軍和海軍的作用,甚至僅憑幾場空襲就能打贏一場戰爭。
相對於當時主流的硬殼式機身木頭雙翼飛機,劉先俊直接提出了全金屬、鉚釘接合、開放式駕駛艙、固定式起落架、單翼的設計理念,雖然這種飛機也比較落後,但考慮到當時的工業基礎,劉先俊沒有超出曆史太多,至少這個理念也比當時的歐洲主流戰機要提前十年。這種戰機歐美直到三十年代才出現。
同現在複雜的飛機製造技術相比,當時的航空技術差距並沒有這樣大。令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