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的海軍,自從鄭和下西洋,經過明清兩朝海禁,中國海軍就一落千丈。到北洋水師建立,通過大量購買外國軍艦,中國海軍第一次有了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海軍,這支艦隊大概就和後世的印度一樣,都是向外國采購的艦隊。可惜好景不長中日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國海軍再次沉淪。


    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設海軍部,黃鍾瑛任海軍部總長,湯薌銘任海軍部次長兼北伐海軍總司令。4月,臨時政府遷北京,增設海軍總司令處。改任劉冠雄為海軍總長,黃鍾瑛為海軍總司令。至次年7月編成第1、第2艦隊和練習艦隊,共有艦艇40餘艘,總排水量約4萬噸。對清末主要海軍學堂進行部分調整:將江南水師學堂改為南京海軍軍官學校;福州船政學堂分為製造學校和馬尾海軍學校;煙台海軍學堂、廣東水師學堂分別改為煙台海軍學校、廣東海軍學校;改水師練營為海軍練營。


    不過新興國家的氣氛使得袁世凱尚有企圖心想要重建一支稍具規模的海軍艦隊,所以在民國二年提出包括有八艘戰鬥巡洋艦與四十艘潛水艇,總預算三億銀元的“十年海軍擴張計劃案”。設若這份計劃能夠執行,中國海軍擁有水下兵力的時間至少提前四十年;不過以當時政府的財力,連清末訂造軍艦的尾款都付不出了,更惶論三億銀元。而在袁世凱稱帝不成病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及以陸戰為主的內戰時代,更沒有錢與心力來執行這種看來非當務之急的計劃,加上列強的武器禁運政策,於是中國海軍發展進入停滯期。


    1917年7月,海軍總長程璧光、第1艦隊司令林葆懌率“海圻”等7艘艦船,由吳淞南下廣州,與先期到達廣州的“海琛”巡洋艦連同原駐粵2艘艦艇和後來抵粵的練習艦隊之“肇和”巡洋艦共11艘艦艇參加護法。從此,海軍分裂為北洋政府海軍和廣州革命政府海軍,以後又出現張作霖的東北海軍。


    現在劉先俊提起重建海軍的事,徐世昌確實比較頭疼,現在的北洋海軍也就幾條破船而已,這建設海軍可不是容易的事,徐世昌小心翼翼的問:“先俊有什麽想法?”


    “我要用十年時間建兩個強大的航空母艦艦隊,縱橫四大洋!”


    “航空母艦?”


    “是的,航空母艦!航空母艦是一項戰艦上裝飛機的新技術,英國已經有三艘航空母艦在建,日本、美國也會很快擁有自己的航母,在這項新技術上,我們不能落後。我會建造比英國更為強大的航母,我們要發展強大的海軍,不能走西方的老路,德國選擇了潛水艇,這還不夠,我們除了要發展潛水艇,還需要強大的航母。我需要十年的時間,我不能再等了!”


    “戰艦上裝飛機,那要多大啊,造這個航母要很多錢吧?”


    對於這個問題,劉先俊也不清楚,隻知道後世的航母要幾十億美元,估計這個上萬噸的龐然大物也很貴,當時中國海軍的總噸位才四萬多,一艘航母就一萬多噸,說出來費嚇著這老頭,便含糊的說:“上億是要的,不過我們可以逐年撥付。”


    徐世昌有些關心地說:“海軍可是個吃錢的無底洞,你要想好啊,有那個錢不如去多多招兵買馬,現在軍閥割據,北方也不安寧,我還是希望你能先實現中國的統一,以後再把海軍搞起來。在將來統一戰爭中海軍用處可不大啊!”


    劉先俊很感激老頭的坦誠,便也推心置腹的說:“一個強大的國家不能沒有強大的海軍做後盾,一支強大的海軍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成的,也不是靠購買別國幾艘戰艦就可以的。沒有十年的建設,我怕趕不上列強啊!以前西北沒有條件,我也沒有什麽想法。但現在我得到了東方不凍港海參崴以及可能歸還的青島,才誕生了早日建成海軍捍衛海疆的想法!”


    “先俊你真是為國操心啊,哎,我雖是總統,可手上卻沒有財權,也沒有兵權,就是個擺設。現在國庫空虛,靠借債過日子,這海軍經費卻沒有保障,


    (wa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911中亞之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去病將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去病將軍並收藏1911中亞之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