韃靼人屬突厥語族,混合了蒙古人和跟隨蒙古人西征的其他種類的突厥人的血統,原蘇聯共有六百多萬韃靼人,分喀山韃靼人、克裏米亞韃靼人、西伯利亞韃靼人等很多種,是俄羅斯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遷入中國新疆境內的稱塔塔爾族,他們大多是遜尼派穆斯林,少數改信東正教(稱楚瓦什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韃靼人曾經因為和德國人合作而被斯大林強行遷徙。
現在坐在劉先俊司令部的這個韃靼人叫阿克楚奇,是韃靼獨立運動的一名領導人。西北軍在察裏津時他就一直趕過來,一直追到鄂木斯克,然後又等了幾天,劉先俊才接見他。
“阿克楚奇先生吧?請坐,嚐嚐我從中國帶來的茶葉!”
阿克楚奇有些受寵若驚,畢恭畢敬的接過茶杯,小心啜了一口,“中原的茶葉畢竟不一樣,韃靼人好久沒能喝上中原的茶了。我們草原民族就是離不開茶和酒,韃靼人離開故土已經很久了!”
放下茶杯,阿克楚奇小心翼翼的說:“尊敬的劉總統,韃靼人也是發源於蒙古草原,後來跟隨成吉思汗西征才來到俄國,建立了金帳汗國,現在才變成了俄羅斯的一個民族,飽受俄羅斯人的欺淩。我們和漢人也是骨肉相連,希望劉總統能幫助我們建立自己的國家,全俄500萬韃靼人一定會為劉總統效力!”
雖然韃靼人是俄羅斯最大的少數民族,但他所處的地區正是俄羅斯的腹地喀山,受俄羅斯影響很深。但在克裏米亞、裏海旁邊的阿斯特拉罕也聚居著大量韃靼人,正好和哈薩克斯坦相連。
“阿克楚奇先生,對韃靼人我深表同情,但請容我坦率的說,你們就在俄羅斯人的眼皮底下,恐怕很難獲得獨立,這個我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見劉先俊迴絕的這麽果斷,阿克楚奇微微有些失望,但這也在意料之中,韃靼人要擺脫俄羅斯太艱難了!
“謝謝您的茶,看樣子我很難再喝到這麽好的茶了!”
“阿克楚奇先生,你知道土爾扈特嗎?”土爾扈特是蒙古族中一個古老的部落。早在明朝末年(公元1628年),土爾扈特人為了尋找新的生存環境,部族中的大部分人離開新疆塔爾巴哈台故土,越過哈薩克草原,渡過烏拉爾河,來到了當時尚未被沙皇俄國占領的伏爾加河下遊、裏海之濱。在這片人煙稀少的草原上,他們開拓家園,勞動生息,建立起遊牧民族的封建政權土爾扈特汗國。由於不堪忍受沙俄的欺淩,他們不遠萬裏迴歸祖國。
阿克楚奇愣了下,“當然知道!”
“如果韃靼人願意遷移到阿斯特拉罕一帶,或許我們能幫助韃靼人獲得自由。”
阿克楚奇猶豫了一下,“我迴去商量一下吧!”
剛送走阿克楚奇,衛兵來報,日本駐鄂木斯克全權代表加藤恆忠來訪。
鄂木斯克是高爾察克臨時政府的“首都”,日本在這裏派了一個全權代表,隻是這個不速之客來這裏幹嘛?走進劉先俊的司令部,加藤恆忠難免有些好奇地看著這位年輕的西北六省四特別區的執政者,中亞實際掌權者,中華民國副總統。出身於一個日本政治世家,具有良好的家教。一般而言,日本上層人物對漢學都有一定的研究,在那個圈子,這是一種文化氛圍。
其實,被現代國人視若仇寇的日本,一直以中華文明的傳人自居,而將滿清時的中國看作淪陷於靼虜的亡國者。日本文化中,有十分濃厚的“尊王攘夷”觀念。當年,蒙元對日用兵失敗,數萬元軍於“弘安之役”中被俘,日本將其中的南宋降軍甄別出來,視為“唐人”,赦之不殺,而將其它所有“靼虜”(包括朝鮮人和北方漢人),屠戮殆盡。徐繼佘在其那篇後被錈刻在美國華盛頓紀念塔碑上的啟蒙巨著《瀛寰誌略》中說:“倭人自是遂有輕中國之心。”其實,日本人不僅是看不起蒙古人這個“夷”,也看不起“攘夷”無能的宋人。作為日本的武士道的重要精神來源,宋末的抗元誌士們,如文天祥等,成為大和民族的敬拜
(wap.)
現在坐在劉先俊司令部的這個韃靼人叫阿克楚奇,是韃靼獨立運動的一名領導人。西北軍在察裏津時他就一直趕過來,一直追到鄂木斯克,然後又等了幾天,劉先俊才接見他。
“阿克楚奇先生吧?請坐,嚐嚐我從中國帶來的茶葉!”
阿克楚奇有些受寵若驚,畢恭畢敬的接過茶杯,小心啜了一口,“中原的茶葉畢竟不一樣,韃靼人好久沒能喝上中原的茶了。我們草原民族就是離不開茶和酒,韃靼人離開故土已經很久了!”
放下茶杯,阿克楚奇小心翼翼的說:“尊敬的劉總統,韃靼人也是發源於蒙古草原,後來跟隨成吉思汗西征才來到俄國,建立了金帳汗國,現在才變成了俄羅斯的一個民族,飽受俄羅斯人的欺淩。我們和漢人也是骨肉相連,希望劉總統能幫助我們建立自己的國家,全俄500萬韃靼人一定會為劉總統效力!”
雖然韃靼人是俄羅斯最大的少數民族,但他所處的地區正是俄羅斯的腹地喀山,受俄羅斯影響很深。但在克裏米亞、裏海旁邊的阿斯特拉罕也聚居著大量韃靼人,正好和哈薩克斯坦相連。
“阿克楚奇先生,對韃靼人我深表同情,但請容我坦率的說,你們就在俄羅斯人的眼皮底下,恐怕很難獲得獨立,這個我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見劉先俊迴絕的這麽果斷,阿克楚奇微微有些失望,但這也在意料之中,韃靼人要擺脫俄羅斯太艱難了!
“謝謝您的茶,看樣子我很難再喝到這麽好的茶了!”
“阿克楚奇先生,你知道土爾扈特嗎?”土爾扈特是蒙古族中一個古老的部落。早在明朝末年(公元1628年),土爾扈特人為了尋找新的生存環境,部族中的大部分人離開新疆塔爾巴哈台故土,越過哈薩克草原,渡過烏拉爾河,來到了當時尚未被沙皇俄國占領的伏爾加河下遊、裏海之濱。在這片人煙稀少的草原上,他們開拓家園,勞動生息,建立起遊牧民族的封建政權土爾扈特汗國。由於不堪忍受沙俄的欺淩,他們不遠萬裏迴歸祖國。
阿克楚奇愣了下,“當然知道!”
“如果韃靼人願意遷移到阿斯特拉罕一帶,或許我們能幫助韃靼人獲得自由。”
阿克楚奇猶豫了一下,“我迴去商量一下吧!”
剛送走阿克楚奇,衛兵來報,日本駐鄂木斯克全權代表加藤恆忠來訪。
鄂木斯克是高爾察克臨時政府的“首都”,日本在這裏派了一個全權代表,隻是這個不速之客來這裏幹嘛?走進劉先俊的司令部,加藤恆忠難免有些好奇地看著這位年輕的西北六省四特別區的執政者,中亞實際掌權者,中華民國副總統。出身於一個日本政治世家,具有良好的家教。一般而言,日本上層人物對漢學都有一定的研究,在那個圈子,這是一種文化氛圍。
其實,被現代國人視若仇寇的日本,一直以中華文明的傳人自居,而將滿清時的中國看作淪陷於靼虜的亡國者。日本文化中,有十分濃厚的“尊王攘夷”觀念。當年,蒙元對日用兵失敗,數萬元軍於“弘安之役”中被俘,日本將其中的南宋降軍甄別出來,視為“唐人”,赦之不殺,而將其它所有“靼虜”(包括朝鮮人和北方漢人),屠戮殆盡。徐繼佘在其那篇後被錈刻在美國華盛頓紀念塔碑上的啟蒙巨著《瀛寰誌略》中說:“倭人自是遂有輕中國之心。”其實,日本人不僅是看不起蒙古人這個“夷”,也看不起“攘夷”無能的宋人。作為日本的武士道的重要精神來源,宋末的抗元誌士們,如文天祥等,成為大和民族的敬拜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