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不久,蘇維埃政府在v.i.列寧領導下,迅速平定舊俄軍士官生在彼得格勒(今聖彼得堡)和莫斯科發動的叛亂,粉碎前臨時政府首腦、俄軍最高統帥a.f.克倫斯基和p.n.克拉斯諾夫將軍的反蘇維埃叛亂,製止了駐莫吉廖夫舊俄軍大本營的反革命叛亂活動,並先後向頓河區、烏克蘭、南烏拉爾、白俄羅斯、南高加索、突厥斯坦、西伯利亞和遠東派遣武裝力量,鎮壓各地的反革命武裝,消滅了一批反革命策源地,幾乎在全國建立了蘇維埃政權。1918年3月3日,蘇維埃俄國與德、奧、保、土四國同盟簽訂《布列斯特和約》,割讓100多萬平方公裏土地,賠款60億馬克,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日、美等協約國為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乘機進行武裝幹涉,扶植俄國反革命勢力發動武裝叛亂。3月6日起,英、法、美幹涉軍先後在摩爾曼斯克登陸。4月5日起,日、英、美幹涉軍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登陸。此外,協約國軍隊還侵入南高加索。4~5月,德國和土耳其違背《布列斯特和約》,侵占克裏木和南高加索。5月底,由5萬名奧匈戰俘編成的捷克斯洛伐克軍團,在經西伯利亞遣返途中發動叛亂,先後侵占伏爾加河中遊、烏拉爾、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頓河地區克拉斯諾夫的哥薩克白衛軍、北高加索a.i.鄧尼金的‘誌願軍‘相繼叛亂,成立反革命政府,並著手擴充叛亂武裝。年中,由於蘇維埃實行糧食壟斷,社會革命黨乘機在各地支持叛亂,成立反蘇維埃政權。至同年夏,蘇維埃共和國喪失3/4領土,陷入四麵受敵的險境。


    1918年夏,東線(伏爾加河中遊和烏拉爾地區)成為主要戰場。8月底至9月初,東方麵軍(轄5個集團軍和伏爾加河區艦隊)在伏爾加河中遊地區對白衛軍轉入進攻,9月10日攻克喀山,12日解放辛比爾斯克,10月上旬解放塞茲蘭和薩馬拉。隨後,紅軍挺進烏拉爾,至11月中旬解放伊熱夫斯克和沃特金斯克。在南線(頓河中、上遊,伏爾加河下遊,北高加索一帶),同年7~11月,紅軍在察裏津保衛戰中連續兩次擊退克拉斯諾夫哥薩克白衛軍的進攻;北高加索的兩個集團軍在與主力隔絕情況下堅持作戰,牽製鄧尼金“誌願軍”北進。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協約國騰出兵力加強對蘇維埃俄國的幹涉。1918年11月,英法軍隊13萬人在南方的新羅西斯克、敖德薩和塞瓦斯托波爾登陸,先後占領巴統、梯弗裏斯、巴庫等城市,隨後兵分三路向莫斯科實施主要突擊,因遇蘇維埃遊擊隊和起義部隊的激烈抵抗,隻向內地推進100~150公裏。英、美、日幹涉者則增派援軍在摩爾曼斯克、阿爾漢格爾斯克和符拉迪沃斯托克登陸,加強對白衛軍的援助。針對當時的形勢,紅軍貫徹列寧的戰略方針,決心在白衛軍同幹涉軍會合之前,先殲滅白衛軍,再擊敗協約國軍隊。1918年末開始,紅軍在各條戰線上發起進攻,解放第聶伯河左岸烏克蘭、頓河州、南烏拉爾、申庫爾斯克。紅軍的勝利以及協約國內部爆發反對幹涉蘇俄的運動,使協約國以武力消滅蘇維埃共和國的計劃破產。法軍和希臘軍隊被迫從敖德薩、赫爾鬆、尼古拉耶夫、塞瓦斯托波爾等城市撤走。


    在此背景下,協約國五國外交團正式照會中國政府,要求中國政府盡快出兵幹涉。


    看報紙是劉先俊長期養成的,每天早上一起床,不管什麽時候,當天的各大主要媒體報紙必須放在他的書桌上。這天,劉先俊拿起手上的報紙,一個大標題赫然入目,“列寧發表了《加拉罕對華宣言》”,《宣言稱》稱:“以前俄國曆屆政府同中國訂立的一切條約全部無效,放棄以前奪取中國的一切領土和中國境內的一切俄國租界,並將沙皇政府和俄國資產階級殘暴地從中國奪取的一切,都無償地永久地歸還中國。”


    看到這個宣言,劉先俊一聲冷笑,這個對華


    (wa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911中亞之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去病將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去病將軍並收藏1911中亞之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