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夏入得早,剛進六月,就熱得直冒汗,一到七月,說堪比火爐也不為過。安陽宮從六月初就日夜在正廳和太後寢室安置冰桶,外間盡管熱得人打蔫,安陽宮內卻始終如初春般清涼。
一眾妃嬪和昌樂長公主離開後,太後就一直在正廳的塌上閉目歇著,蔡昕在一旁輕輕地為太後捏腿。比起熟悉的腳步聲,從外間帶來的暑氣率先驚醒了太後,迫使她老人家緩緩睜開了眼睛。
“兒子給母後請安。”
“起來吧。現下正是日頭最毒的時候,一點也不懂的愛惜自個兒。黃興,你這近前掌事是怎麽當的,也不勸勸皇帝!”
進來後同蔡昕站在一處的黃興聞言撲通跪地請罪道:“奴才該死,請太後寬恕奴才。”
“是兒子的不是。剛見完陳繼良,心裏堵得慌,想到母後這兒來涼快涼快。”
太後緊了緊唇,不似剛才那般氣急,“那也該避避日頭,怎能這般莽撞。”
“母後訓的是。兒子記下了,下次一定注意。”
自從皇後和瑾妃相繼懷孕並誕下皇子皇女後,太後和皇上的關係便緩和了,不再似從前那般劍拔弩張。近半年來,更是親密許多。
蔡昕瞧著太後和皇帝言和,彎身拽了拽黃公公的衣袖,示意黃公公起來。黃公公微抬眉眼偷瞄了一眼,太後和皇帝正對坐著閑談呢,遂提擺起身,跟著蔡昕悄悄移到了殿外。
“陳繼良是三朝元老,不是什麽要緊事,沒必要弗他臉麵。”
“那老匹夫仗著自己是三朝元老,總是擺出一副閣老重臣的架子!”
“擺架子,顧名思義,擺的架子罷了。朝事上眼下以他為尊,該給的麵兒還是要給的。有他在,能平衡朝局,亦能壓著安西王,他要是倒了,才真是我們噩夢的開始。”
讓權臣互相牽製,以達到權勢平衡,來穩固皇權,父皇在世時這般教導,已故的程太傅,如今的何侍讀亦曾這般教導,可皇帝不喜這些權術,從未真正上心過,更談不上運用。這天下之主說來是自己,實則是安西王,滿朝文武皆心知肚明,皇帝自己更是明白。若非母後和舅舅貪戀權位,將自己推到這皇位上,他是寧願做個閑散王公,與子優逍遙度此生的。如今騎虎難下,前路盡是兇險,除了硬撐著,他實在不知還能如何?
“對了,容妃入宮已月餘,皇帝還未臨幸吧。她是惲懷文家的女兒,皇帝當知其重。”
皇帝蹙眉緊閉雙目。每次一涉及後宮,皇帝就異常煩悶。好不容易子嗣的事暫告一段落,又來了個容妃。惲懷文是北境統帥,下轄緬州、錦州、雷州三州,母後在打什麽算盤他自然懂,無非是要建立自己的軍方陣營。可是纏綿後宮,實在非他所願呐。
“惲懷文曾在安西王部下效力,母後確定有了這次姻親關係,就能斷絕北境與安西王的牽連?”
“斷不斷得徹底,結論尚早,但不至於毫無裂痕吧?這人呐,總是更顧及自己些。沒顧到,隻是時機不成熟,一旦時機有了,你且看他是顧著自己還是顧著舊主?”太後一副運籌帷幄之姿,皇帝聽著看著差點就信了,結果被太後緊跟而來的一句話敲醒,“對容妃上點心。保她就是保皇位,保你自己,皇兒可明白?”
皇帝嗯了聲以示明白。實則心中因此話題早已煩躁不已。
太後看出皇帝應的敷衍,心下不禁寒涼,歎著,如此白目,活該任人宰割!
正廳裏好一陣沉默。大約一刻鍾後,太後懶懶道:“皇帝迴宜興殿吧。哀家累了,要進去躺會兒。”
廳內沒有動靜時,蔡昕已悄悄進來。此時太後說要休息,他便上前攙扶著太後朝寢殿而去。皇帝無奈,隻好起身,躬身俯禮後由黃興陪著迴了宜興殿。
十來日後,不知從何處傳起的,宮中竟傳起了皇子皇女的流言,說皇後生的兩位皇子和瑾妃生的公主看著跟皇帝不像,倒跟龔侍郎挺像。流言似長了腳,短短數日,已穿越宮牆,落入朝臣的耳中。因皇後牽涉其中,早已慌亂,根本無心整飭後宮的流言紛飛,太後隻好出麵解決,接連處死了五個亂傳流言的內官和宮女,後宮這才安靜下來。可流言並非殺幾個多嘴的內官侍女就能消絕的,宮中流言依然不斷,隻是比起先前來隱晦了許多。時日一久,皇後和瑾妃相繼閉門不出,偶爾出來,精神也大不如前。
宮裏算是安靜了一段時日,宮外卻一直未曾平靜。陳繼良的夫人昌樂長公主進宮時特意看望了皇子皇女,迴府後,語焉不詳,但陳大人卻大抵已有了判斷。隔日在保和殿上會同禮部尚書和幾位大臣極力勸解皇帝,再次請求禁止龔侍郎留宿宮城,不惜搬出曆代先王來向皇帝施壓。此番朝臣們意誌堅決,誓要將龔子優趕出宮廷,不似從前那般僅僅嘴上反對。此番諫言與太後素來的心願相合,太後未加阻撓,皇帝被逼無奈隻好同意,不再讓龔子優夜宿宮城,但允準他一月內奉昭進宮三次陪駕。幾位大人素知這位皇帝瘋癡,也不敢逼得太緊,主要目的既已達到,細枝末節上便不願再頂撞聖上,此事就此暫落。
作為皇帝的身邊人,此次宮中流言,何如意也未能幸免。早在流言之初,他便忐忑不安。以皇帝的心性和過往的行事,那流言恐未必隻是流言。若真如流言所說,皇帝的皇位怕是要不保了,更甚者,一幹人等也是要掉腦袋的。
入京五年,何如意鮮少與同僚話事交際,每日進宮,迴府,兩點一線,其餘時候不是看書便是寫字、畫畫。朝堂上的起伏他雖有察覺,卻不願參與其間,可皇子皇女之事,事關皇帝的大位與名望,他不能置之不理,也不忍置之不理,遂再次鬥膽諫言,讓皇帝遠離龔侍郎,多事朝政,無奈皇帝將他也當成陳繼良一夥,對他大加斥責,並罰其在宜興殿門外跪了一日一夜,直到何如意昏厥在殿外,才著黃興將其送迴府,隨後又將何如意潛迴了翰林院,讓他修書撰史。
品階未變,可終歸算是貶斥,整個何府由此沉寂下來。曼舒和曼澤在書院頻遭奚落,阿沅幾次想替他們出頭,都被曼舒堅決拒絕,甚至言辭激烈地請求她不要再惹事了,還嫌我們不夠丟臉嗎。還搬出從前阿沅在書院弄出的笑話,說外界都在傳他們何家家風不正,你不嫌丟人,我嫌,等等。阿沅鬱悶難消,跟阿貴和祖母訴苦,也在寫給孝煜的信中抒發煩悶。
自父親被貶斥後,府內的管轄比從前更嚴了,從前借著去榮昌伯爵府的名義出府也不好使了,阿沅每日悶在府內,覺得自己都快變成黴球了。前幾日紹卿托曼澤送來書信,邀她去蕪柳居聽曲品茗,說初瑤姑娘新排了首歌,進了新茶,可她無法脫身。祖母如今看她看的也緊,任她怎樣哀求保證都不行。偷著溜出去,每次都被阿貴截迴。母親耳根子軟,倒是放行過幾次,後來被父親訓責後,也不再給她開綠燈了。
沉悶在府的日子,看書、畫畫、寫字這些原本還算喜愛的嗜好也像枷鎖般困住了她,似置氣般,每次父親母親叫她練字畫畫,她就是不練,隻一味地練武。興許知道將阿沅強壓在府裏她心中憋悶,便對練武一事睜隻眼閉隻眼,不像從前那般管束的緊,由此,常常白日裏就見阿沅滿頭大汗地揮劍如雨,庭院、後院、過廊裏的樹杈,枝葉時長散落一地害得清掃的仆役叫苦不迭。
比起出府鬧出事情,還是在府裏鬧安全些。父親、母親、祖母一致這樣認為。秋姨娘心中不悅,卻習慣了溫良賢德,嘴上麵上自然未有說辭。曼澤和曼兮不僅沒意見,更是常常跟著阿沅一起胡鬧。唯有曼舒,每次一見滿地枝葉,打翻的水缸,地上的碎瓦片,都不惜嗓地吼上一番,吼得全府震天動地,下人們私下裏都管曼舒叫“河東獅”。
也許是漸漸習慣了圈府生活,也許是日日練武剔除了心中憋悶,抑或是終於知道再怎麽折騰也不能出府,阿沅竟能靜下來看書寫字畫畫了。期間不僅給孝煜寫過兩封信,還給初瑤寫過幾封信。孝煜離的遠,一封信等他收到要兩個月,再等他迴信,又兩個月,來迴不耽擱也要四個月,說來,她的煩悶倒多半是同初瑤的通信解除的。
不僅阿沅煩悶,紹卿也煩悶了一陣子,有了新職後方才好些。自打禮部的職事黃了後,幾番打點,他又在柴英手下討了個差事,在永平府治安防擔任三防統領,負責永平府崇禮至龜甲一帶的安防。這個職事是他憑著自己的本事尋的,榮昌伯雖不甚滿意,可比起他先前整日流連酒坊歌館,有個正經事做總歸好些,便也沒再說什麽。於紹卿而言,算是間接實現了從軍夙願。
一眾妃嬪和昌樂長公主離開後,太後就一直在正廳的塌上閉目歇著,蔡昕在一旁輕輕地為太後捏腿。比起熟悉的腳步聲,從外間帶來的暑氣率先驚醒了太後,迫使她老人家緩緩睜開了眼睛。
“兒子給母後請安。”
“起來吧。現下正是日頭最毒的時候,一點也不懂的愛惜自個兒。黃興,你這近前掌事是怎麽當的,也不勸勸皇帝!”
進來後同蔡昕站在一處的黃興聞言撲通跪地請罪道:“奴才該死,請太後寬恕奴才。”
“是兒子的不是。剛見完陳繼良,心裏堵得慌,想到母後這兒來涼快涼快。”
太後緊了緊唇,不似剛才那般氣急,“那也該避避日頭,怎能這般莽撞。”
“母後訓的是。兒子記下了,下次一定注意。”
自從皇後和瑾妃相繼懷孕並誕下皇子皇女後,太後和皇上的關係便緩和了,不再似從前那般劍拔弩張。近半年來,更是親密許多。
蔡昕瞧著太後和皇帝言和,彎身拽了拽黃公公的衣袖,示意黃公公起來。黃公公微抬眉眼偷瞄了一眼,太後和皇帝正對坐著閑談呢,遂提擺起身,跟著蔡昕悄悄移到了殿外。
“陳繼良是三朝元老,不是什麽要緊事,沒必要弗他臉麵。”
“那老匹夫仗著自己是三朝元老,總是擺出一副閣老重臣的架子!”
“擺架子,顧名思義,擺的架子罷了。朝事上眼下以他為尊,該給的麵兒還是要給的。有他在,能平衡朝局,亦能壓著安西王,他要是倒了,才真是我們噩夢的開始。”
讓權臣互相牽製,以達到權勢平衡,來穩固皇權,父皇在世時這般教導,已故的程太傅,如今的何侍讀亦曾這般教導,可皇帝不喜這些權術,從未真正上心過,更談不上運用。這天下之主說來是自己,實則是安西王,滿朝文武皆心知肚明,皇帝自己更是明白。若非母後和舅舅貪戀權位,將自己推到這皇位上,他是寧願做個閑散王公,與子優逍遙度此生的。如今騎虎難下,前路盡是兇險,除了硬撐著,他實在不知還能如何?
“對了,容妃入宮已月餘,皇帝還未臨幸吧。她是惲懷文家的女兒,皇帝當知其重。”
皇帝蹙眉緊閉雙目。每次一涉及後宮,皇帝就異常煩悶。好不容易子嗣的事暫告一段落,又來了個容妃。惲懷文是北境統帥,下轄緬州、錦州、雷州三州,母後在打什麽算盤他自然懂,無非是要建立自己的軍方陣營。可是纏綿後宮,實在非他所願呐。
“惲懷文曾在安西王部下效力,母後確定有了這次姻親關係,就能斷絕北境與安西王的牽連?”
“斷不斷得徹底,結論尚早,但不至於毫無裂痕吧?這人呐,總是更顧及自己些。沒顧到,隻是時機不成熟,一旦時機有了,你且看他是顧著自己還是顧著舊主?”太後一副運籌帷幄之姿,皇帝聽著看著差點就信了,結果被太後緊跟而來的一句話敲醒,“對容妃上點心。保她就是保皇位,保你自己,皇兒可明白?”
皇帝嗯了聲以示明白。實則心中因此話題早已煩躁不已。
太後看出皇帝應的敷衍,心下不禁寒涼,歎著,如此白目,活該任人宰割!
正廳裏好一陣沉默。大約一刻鍾後,太後懶懶道:“皇帝迴宜興殿吧。哀家累了,要進去躺會兒。”
廳內沒有動靜時,蔡昕已悄悄進來。此時太後說要休息,他便上前攙扶著太後朝寢殿而去。皇帝無奈,隻好起身,躬身俯禮後由黃興陪著迴了宜興殿。
十來日後,不知從何處傳起的,宮中竟傳起了皇子皇女的流言,說皇後生的兩位皇子和瑾妃生的公主看著跟皇帝不像,倒跟龔侍郎挺像。流言似長了腳,短短數日,已穿越宮牆,落入朝臣的耳中。因皇後牽涉其中,早已慌亂,根本無心整飭後宮的流言紛飛,太後隻好出麵解決,接連處死了五個亂傳流言的內官和宮女,後宮這才安靜下來。可流言並非殺幾個多嘴的內官侍女就能消絕的,宮中流言依然不斷,隻是比起先前來隱晦了許多。時日一久,皇後和瑾妃相繼閉門不出,偶爾出來,精神也大不如前。
宮裏算是安靜了一段時日,宮外卻一直未曾平靜。陳繼良的夫人昌樂長公主進宮時特意看望了皇子皇女,迴府後,語焉不詳,但陳大人卻大抵已有了判斷。隔日在保和殿上會同禮部尚書和幾位大臣極力勸解皇帝,再次請求禁止龔侍郎留宿宮城,不惜搬出曆代先王來向皇帝施壓。此番朝臣們意誌堅決,誓要將龔子優趕出宮廷,不似從前那般僅僅嘴上反對。此番諫言與太後素來的心願相合,太後未加阻撓,皇帝被逼無奈隻好同意,不再讓龔子優夜宿宮城,但允準他一月內奉昭進宮三次陪駕。幾位大人素知這位皇帝瘋癡,也不敢逼得太緊,主要目的既已達到,細枝末節上便不願再頂撞聖上,此事就此暫落。
作為皇帝的身邊人,此次宮中流言,何如意也未能幸免。早在流言之初,他便忐忑不安。以皇帝的心性和過往的行事,那流言恐未必隻是流言。若真如流言所說,皇帝的皇位怕是要不保了,更甚者,一幹人等也是要掉腦袋的。
入京五年,何如意鮮少與同僚話事交際,每日進宮,迴府,兩點一線,其餘時候不是看書便是寫字、畫畫。朝堂上的起伏他雖有察覺,卻不願參與其間,可皇子皇女之事,事關皇帝的大位與名望,他不能置之不理,也不忍置之不理,遂再次鬥膽諫言,讓皇帝遠離龔侍郎,多事朝政,無奈皇帝將他也當成陳繼良一夥,對他大加斥責,並罰其在宜興殿門外跪了一日一夜,直到何如意昏厥在殿外,才著黃興將其送迴府,隨後又將何如意潛迴了翰林院,讓他修書撰史。
品階未變,可終歸算是貶斥,整個何府由此沉寂下來。曼舒和曼澤在書院頻遭奚落,阿沅幾次想替他們出頭,都被曼舒堅決拒絕,甚至言辭激烈地請求她不要再惹事了,還嫌我們不夠丟臉嗎。還搬出從前阿沅在書院弄出的笑話,說外界都在傳他們何家家風不正,你不嫌丟人,我嫌,等等。阿沅鬱悶難消,跟阿貴和祖母訴苦,也在寫給孝煜的信中抒發煩悶。
自父親被貶斥後,府內的管轄比從前更嚴了,從前借著去榮昌伯爵府的名義出府也不好使了,阿沅每日悶在府內,覺得自己都快變成黴球了。前幾日紹卿托曼澤送來書信,邀她去蕪柳居聽曲品茗,說初瑤姑娘新排了首歌,進了新茶,可她無法脫身。祖母如今看她看的也緊,任她怎樣哀求保證都不行。偷著溜出去,每次都被阿貴截迴。母親耳根子軟,倒是放行過幾次,後來被父親訓責後,也不再給她開綠燈了。
沉悶在府的日子,看書、畫畫、寫字這些原本還算喜愛的嗜好也像枷鎖般困住了她,似置氣般,每次父親母親叫她練字畫畫,她就是不練,隻一味地練武。興許知道將阿沅強壓在府裏她心中憋悶,便對練武一事睜隻眼閉隻眼,不像從前那般管束的緊,由此,常常白日裏就見阿沅滿頭大汗地揮劍如雨,庭院、後院、過廊裏的樹杈,枝葉時長散落一地害得清掃的仆役叫苦不迭。
比起出府鬧出事情,還是在府裏鬧安全些。父親、母親、祖母一致這樣認為。秋姨娘心中不悅,卻習慣了溫良賢德,嘴上麵上自然未有說辭。曼澤和曼兮不僅沒意見,更是常常跟著阿沅一起胡鬧。唯有曼舒,每次一見滿地枝葉,打翻的水缸,地上的碎瓦片,都不惜嗓地吼上一番,吼得全府震天動地,下人們私下裏都管曼舒叫“河東獅”。
也許是漸漸習慣了圈府生活,也許是日日練武剔除了心中憋悶,抑或是終於知道再怎麽折騰也不能出府,阿沅竟能靜下來看書寫字畫畫了。期間不僅給孝煜寫過兩封信,還給初瑤寫過幾封信。孝煜離的遠,一封信等他收到要兩個月,再等他迴信,又兩個月,來迴不耽擱也要四個月,說來,她的煩悶倒多半是同初瑤的通信解除的。
不僅阿沅煩悶,紹卿也煩悶了一陣子,有了新職後方才好些。自打禮部的職事黃了後,幾番打點,他又在柴英手下討了個差事,在永平府治安防擔任三防統領,負責永平府崇禮至龜甲一帶的安防。這個職事是他憑著自己的本事尋的,榮昌伯雖不甚滿意,可比起他先前整日流連酒坊歌館,有個正經事做總歸好些,便也沒再說什麽。於紹卿而言,算是間接實現了從軍夙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