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9章 道衍論策
大明:開局攤牌穿越者,老朱懵了 作者:引火鬆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此戰,明軍戰死百餘人,傷病二百餘,八百餘的明軍精銳,減員至五百人,這些減員大多發生在十字軍不計一切代價的反撲城樓之時,這樣的損失,讓朱棣也是肉痛不已。
但戰果無疑也是豐盛的,此戰,明軍不止拔除了西征路線上的阻礙貝爾德萊格堡,在多瑙河戰線上占據先機,同時幾乎完整無缺的奪取了十字軍囤積在貝爾德萊格城堡裏的糧草,緩解了明軍補給危機的同時,也使得十字軍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再也無力抵當大明西征軍的攻勢。
畢竟,即便他們能夠再度積攢起兵力,也沒辦法在短時間調撥出足夠的糧草了。
同時,這數百明軍在這裏,斬殺了大名鼎鼎的國王西吉斯蒙德。要知道,西吉斯蒙德可是匈牙利國王,十字軍的發起人與最大的支持者之一,正是他派遣使臣前往法國,說服了法國的騎士老爺們,才有了上一次的十字軍東征。
這一戰,明軍必然聲名鵲起的同時,也為明軍打開了繼續進軍的道路:繼續往西便是匈牙利的國土,斬殺了匈牙利國王的大明軍隊,必定會讓失去國王的匈牙利守軍們聞風喪膽。
更別提,明軍還俘虜了如此之多的十字軍俘虜……這些俘虜雖說沒辦法補充明軍兵力,但這些上好的勞動力,用於疏通道路,亦或者是興建明軍殖民地,甚至是運到後方進行屯墾,都是極好的。
從這些俘虜身上剝下來的武器鎧甲,還能夠用在招募新兵時使用。現在奧斯曼地區和三大蘇丹國區域中,有許多人都在踴躍想要參加西征軍……無論是為了複仇,還是為了趁機攥取榮譽。
大明的西征,已經成為了諸多奧斯曼人和中亞人的晉身之階,無數人想要加入到這場聲勢浩大的西征之中,通過和大明站在一起,來改變自己未來的命運。
在城堡中心的尖塔頂層,姚廣孝見到了正在裹傷的朱棣。此時的朱棣端坐在原本屬於約翰的座位上,兩位燕王親衛,正在為這位悍勇無畏的王爺更換繃帶。
朱棣身上的創傷足足有數十處,先前本已草草裹住的傷口,在之後的奮戰中又迸裂了開來,使得更換下來的繃帶一條條的,都如同從血水裏撈出來一般。
“嗯,老和尚,來了?坐。”朱棣倒是顯得雲淡風輕的模樣,隻看了姚廣孝一眼,便繼續看向窗外,往西邊的天空眺望。
看著地上這些滿是血色的繃帶,姚廣孝略皺了皺眉,在朱棣身側的座位上坐下,道:“殿下,還當多關注己身安危才是。”
“須知西征大業,係於殿下一身,殿下若有萬一,大業頃刻傾覆。”
“殿下是萬萬不能再如這般親身涉險了!”
朱棣擺了擺手,無所謂的笑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既有淩雲誌,便沒有顧惜安危的道理。”
“老和尚你放寬心罷。本王承我大明之鴻運,斷不可能做了個短命鬼。”
姚廣孝苦笑搖頭,也不再多勸。旋即道:“有賴殿下虎威,西夷大軍而今既為奇襲所破,軍心必定動蕩。我軍正可乘熱打鐵。”
“以貧僧之見,我等當乘勝追擊,攜奧斯曼等國兵力繼續西進。越過匈牙利國之後,便可到達大秦國。”
“所謂十字軍,全賴大秦國中的西夷教宗,以及法蘭西國的西夷教宗統領。破大秦國教宗,則如斬斷西夷一足。”
“失去了這兩位教宗統合大局,西夷便是一盤散沙,不足為慮。”
姚廣孝口中的“大秦國”,即是西歐此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神羅是不是羅馬的問題暫且不論,隻說以如今神聖羅馬帝國的架構,這個龐大帝國此時亦是一盤散沙,不足為慮。
此時作為神羅皇帝的,乃是西吉斯蒙德的兄長,瓦茨拉夫四世。
這是一個昏庸的君主,此時的神羅,就是一個昏君統帥著一盤散沙的帝國。但名義上,神羅仍舊是歐洲最為強大的國家。
隻要擊潰了教宗,一盤散沙的神羅必定不攻自潰,而神羅若是潰敗,整個西方世界,便可以說已屈服於大明鐵蹄。
“嗯。”朱棣點了點頭,肯定了姚廣孝的建議。“正當銳意進取。不過,老和尚。”
“你當知道,我華夏在這西夷之地,全無根基。攻打西夷容易,治理卻難。”
“我等才到此處,糧道便已然受挫。繼續西征,想來問題還會更多。”
“老和尚,這事,還得你多加廢心,想出個妥善的治理法子來。莫讓這好不容易打下的領土,反而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貧僧責無旁貸。”姚廣孝輕撚佛珠,向朱棣行了一禮。旋即道:“貧僧心中,有一念想。”
“聽聞那大秦國主,乃是由諸國貴族中選出。若是能以雷霆萬鈞之勢破襲大秦國教廷,迫使大秦國諸多貴族附庸於我大明,大秦國主,亦需由我大明皇帝冊封。”
“則為爭奪那國主之權位,大秦諸貴族,日後必全心敬奉我大明朝廷,推行我華夏文化。”
“如此,我大明即可仰賴此國之影響,間接掌控歐洲。日後我華夏文化通行西方各國,到時自可尋機將諸國納入我華夏之土。”
“當然,在此地遍置殖民地,也是十分必要的。殖民地可攥取此地資源財富,亦可傳播我華夏文化。有殖民地為載體,數代之後,我華夏在此洲人口必然大漲。有足夠的人口認同我華夏文化,才是將此地納入我華夏領土的先決條件。”
朱棣思量了一會,點了點頭,道:“此法甚好,既能暫時安撫治理我等打下的西夷諸國,又能為我華夏子孫後世夯實基礎。”
“且若能使大秦國傾向於我大明,則我大明在此的諸多殖民地,自然也有了保障。”
“隻是……這西夷卻有兩個教廷,就算本王滅了那大秦國內的教廷,在更西方的法蘭西,卻是還有一個教廷。”
“需將這兩個教廷一並滅了,方才安心。”
但戰果無疑也是豐盛的,此戰,明軍不止拔除了西征路線上的阻礙貝爾德萊格堡,在多瑙河戰線上占據先機,同時幾乎完整無缺的奪取了十字軍囤積在貝爾德萊格城堡裏的糧草,緩解了明軍補給危機的同時,也使得十字軍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再也無力抵當大明西征軍的攻勢。
畢竟,即便他們能夠再度積攢起兵力,也沒辦法在短時間調撥出足夠的糧草了。
同時,這數百明軍在這裏,斬殺了大名鼎鼎的國王西吉斯蒙德。要知道,西吉斯蒙德可是匈牙利國王,十字軍的發起人與最大的支持者之一,正是他派遣使臣前往法國,說服了法國的騎士老爺們,才有了上一次的十字軍東征。
這一戰,明軍必然聲名鵲起的同時,也為明軍打開了繼續進軍的道路:繼續往西便是匈牙利的國土,斬殺了匈牙利國王的大明軍隊,必定會讓失去國王的匈牙利守軍們聞風喪膽。
更別提,明軍還俘虜了如此之多的十字軍俘虜……這些俘虜雖說沒辦法補充明軍兵力,但這些上好的勞動力,用於疏通道路,亦或者是興建明軍殖民地,甚至是運到後方進行屯墾,都是極好的。
從這些俘虜身上剝下來的武器鎧甲,還能夠用在招募新兵時使用。現在奧斯曼地區和三大蘇丹國區域中,有許多人都在踴躍想要參加西征軍……無論是為了複仇,還是為了趁機攥取榮譽。
大明的西征,已經成為了諸多奧斯曼人和中亞人的晉身之階,無數人想要加入到這場聲勢浩大的西征之中,通過和大明站在一起,來改變自己未來的命運。
在城堡中心的尖塔頂層,姚廣孝見到了正在裹傷的朱棣。此時的朱棣端坐在原本屬於約翰的座位上,兩位燕王親衛,正在為這位悍勇無畏的王爺更換繃帶。
朱棣身上的創傷足足有數十處,先前本已草草裹住的傷口,在之後的奮戰中又迸裂了開來,使得更換下來的繃帶一條條的,都如同從血水裏撈出來一般。
“嗯,老和尚,來了?坐。”朱棣倒是顯得雲淡風輕的模樣,隻看了姚廣孝一眼,便繼續看向窗外,往西邊的天空眺望。
看著地上這些滿是血色的繃帶,姚廣孝略皺了皺眉,在朱棣身側的座位上坐下,道:“殿下,還當多關注己身安危才是。”
“須知西征大業,係於殿下一身,殿下若有萬一,大業頃刻傾覆。”
“殿下是萬萬不能再如這般親身涉險了!”
朱棣擺了擺手,無所謂的笑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既有淩雲誌,便沒有顧惜安危的道理。”
“老和尚你放寬心罷。本王承我大明之鴻運,斷不可能做了個短命鬼。”
姚廣孝苦笑搖頭,也不再多勸。旋即道:“有賴殿下虎威,西夷大軍而今既為奇襲所破,軍心必定動蕩。我軍正可乘熱打鐵。”
“以貧僧之見,我等當乘勝追擊,攜奧斯曼等國兵力繼續西進。越過匈牙利國之後,便可到達大秦國。”
“所謂十字軍,全賴大秦國中的西夷教宗,以及法蘭西國的西夷教宗統領。破大秦國教宗,則如斬斷西夷一足。”
“失去了這兩位教宗統合大局,西夷便是一盤散沙,不足為慮。”
姚廣孝口中的“大秦國”,即是西歐此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神羅是不是羅馬的問題暫且不論,隻說以如今神聖羅馬帝國的架構,這個龐大帝國此時亦是一盤散沙,不足為慮。
此時作為神羅皇帝的,乃是西吉斯蒙德的兄長,瓦茨拉夫四世。
這是一個昏庸的君主,此時的神羅,就是一個昏君統帥著一盤散沙的帝國。但名義上,神羅仍舊是歐洲最為強大的國家。
隻要擊潰了教宗,一盤散沙的神羅必定不攻自潰,而神羅若是潰敗,整個西方世界,便可以說已屈服於大明鐵蹄。
“嗯。”朱棣點了點頭,肯定了姚廣孝的建議。“正當銳意進取。不過,老和尚。”
“你當知道,我華夏在這西夷之地,全無根基。攻打西夷容易,治理卻難。”
“我等才到此處,糧道便已然受挫。繼續西征,想來問題還會更多。”
“老和尚,這事,還得你多加廢心,想出個妥善的治理法子來。莫讓這好不容易打下的領土,反而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貧僧責無旁貸。”姚廣孝輕撚佛珠,向朱棣行了一禮。旋即道:“貧僧心中,有一念想。”
“聽聞那大秦國主,乃是由諸國貴族中選出。若是能以雷霆萬鈞之勢破襲大秦國教廷,迫使大秦國諸多貴族附庸於我大明,大秦國主,亦需由我大明皇帝冊封。”
“則為爭奪那國主之權位,大秦諸貴族,日後必全心敬奉我大明朝廷,推行我華夏文化。”
“如此,我大明即可仰賴此國之影響,間接掌控歐洲。日後我華夏文化通行西方各國,到時自可尋機將諸國納入我華夏之土。”
“當然,在此地遍置殖民地,也是十分必要的。殖民地可攥取此地資源財富,亦可傳播我華夏文化。有殖民地為載體,數代之後,我華夏在此洲人口必然大漲。有足夠的人口認同我華夏文化,才是將此地納入我華夏領土的先決條件。”
朱棣思量了一會,點了點頭,道:“此法甚好,既能暫時安撫治理我等打下的西夷諸國,又能為我華夏子孫後世夯實基礎。”
“且若能使大秦國傾向於我大明,則我大明在此的諸多殖民地,自然也有了保障。”
“隻是……這西夷卻有兩個教廷,就算本王滅了那大秦國內的教廷,在更西方的法蘭西,卻是還有一個教廷。”
“需將這兩個教廷一並滅了,方才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