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進死後,宦官們本來還妄想著其他人會因為群龍無首而被輕而易舉消滅,他們還準備重新奪迴朝廷大權,恢複屬於黃門、常侍們的輝煌年代,可惜的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如果不是何進壓著,袁紹等人早就想動手了!擁有了兵權的士大夫集團已經不在畏懼宦官們了,十常侍的垂死掙紮早就注定了失敗。
張讓、趙忠等人殺死何進之後,任命閹黨原太尉樊陵為司隸校尉,少府許相為河南尹,寄以希望重新奪迴權力。
但袁紹根本就不吃這一套,他與叔父袁隗轉眼就佯稱奉詔把樊陵、許相送到了西天和佛祖作伴,隨後袁術、吳匡等人也開始攻打內宮,站在宦官一邊的何苗也被殺,除了張讓等人把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拐跑以外,沒跑掉的趙忠和其他宦官則被殺了個一幹二淨。
可惜袁紹最終還是犯了一個不可原諒的錯誤,他把天子給漏了,導致日後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落到了已經懷有異心的董卓手裏。
曆史上董卓輕輕鬆鬆的就靠著自己的西涼軍把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控製在了手裏,占據了先機。
董卓率領軍隊到洛陽的時候,騎都尉鮑信到恰好從泰山郡募兵歸來,他就勸說袁紹說:“董卓統率強兵,將有不軌的打算。現在不早作打算,必然會被他控製。應該乘他剛到之際,兵馬都很疲憊,這時發動襲擊,必然可以生擒董卓!”
但那個時候袁紹心中還是存在僥幸,他本人也對董卓的軍勢有所畏懼,沒有把握,便拒絕了鮑信,鮑信就率領著他的部隊返迴泰山郡。
董卓很快就吞並原來何進和何苗兄弟的部隊,還勾結呂布殺死了負責洛陽防衛的丁原,逐步控製洛陽的軍事大權,董卓兵力大增之後,又開始染指政治權力,他暗示朝廷獲得了司空之職。
此時,董卓已經在洛陽無人可敵了,他也逐漸顯現出了自己的野心。
董卓準備廢立君王,完全的控製朝廷。
而當時袁紹因為在十常侍之亂出力甚多,又是汝南老袁家出身,名望非常,所以董卓就去找了袁紹商量,本來袁紹對於董卓還是有所忌憚的,所以他一開始知道了董卓的想法之後,並沒有直接拒絕他,而是委婉的說到:“這種大事還是應該和太傅商量一下。”
當時太傅就是袁紹的叔叔袁隗。
可董卓後麵又來了一句:“劉氏種不足複遺(劉家的人已經不足以再保存下去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袁紹什麽話都沒說,完全沒給董卓麵子,把佩刀橫過來,向眾人作了一個揖,徑直而出。董卓看到袁紹都直接拿刀了,而且袁紹家裏還是累代高官的大家,所以沒敢害他。袁紹自己也知道自己很危險,所以他把司隸校尉的符節懸掛在上東門,迅速離開洛陽逃奔冀州。
另據《獻帝春秋》記載,當時董卓想進行廢立,所以他對袁紹說道:“現在的皇帝年幼蒙昧,不適合作為萬乘之主,皇帝應該由賢明的人來擔任,‘董侯’看似不錯,現在我打算改立他為皇帝。有的人小事聰明,大事糊塗,誰知道他又會怎樣?先讓他當皇帝試試;我每次想到靈帝,都令我憤恨,你也是一樣吧。”
袁紹說:“漢朝統治天下約四百年,恩德深厚,萬民擁戴已久。如今皇上年齡尚幼,沒有什麽過失傳布天下。您想廢嫡立庶,恐怕眾人不會讚同您的提議!”
董卓手按劍柄,嗬叱袁紹說:“小子,你膽敢這樣放肆!天下大事,難道不由我決定!我要想這樣做,誰敢不服從?你以為董卓的刀不鋒利嗎!”
袁紹勃然大怒,說:“天下的英雄豪傑,難道隻有你董公一個人!”於是袁紹橫陳佩刀,一躬到底,徑自出門而去。
這件事情也是《三國演義》中曹操刺殺董卓故事的另一個原型。
但袁紹也因為這件事情把董卓得罪慘了,他跑掉以後,董卓準備懸賞捉拿袁紹。但幸好當年袁紹和黨人關係是非常密切的,而董卓又重用黨人,所以當時侍中周秘、城門校尉伍瓊等人都紛紛為董卓求情。
他們於是對董卓說道:“廢立皇帝的大事,不是一般人能夠參預的。袁紹不懂大局,恐懼出逃,並非有其他想法。現在急著懸賞拿他,勢必引起突然變故。袁氏四代普施恩惠,門生和從前的部屬遍布天下,一旦收羅豪傑,聚集兵眾,英雄之士跟著興起,恐怕太行山東就不屬於您所有了。不如赦免袁紹,拜他做個郡守,袁紹見免去罪責一高興,必定不會發生禍患。”
董卓認為很有道理,於是派人授予袁紹勃海太守的職位,還封他為鄖鄉侯,而且在名義上袁紹還兼著司隸校尉,就這樣袁紹逃過了一劫。
但少帝劉辯的皇位最終還是沒有被保下來,雖然盧植和袁紹一樣力保少帝,但還是沒有敵過董卓的淫威,盧植也是免官去職。
昭寧元年九月初一甲戌日(189年9月28日),董卓在崇德前殿召集百官,逼何太後下詔書立劉協為帝,廢黜皇帝為弘農王,皇太後還政。而袁紹的叔叔袁隗則選擇了與董卓合作,親自把璽綬從少帝身上解了下來進奉給陳留王,陳留王遂即位,改元永漢,即為漢獻帝。
當時董卓除了拉攏袁紹之外,還拉攏了袁術、曹操等人,甚至封袁術為後將軍、曹操為驍騎校尉,但袁術、曹操都拒絕與董卓為伍,相繼從洛陽逃出。
董卓行廢立之事後,為天下所不容,曹操先在陳留己吾首倡義兵,後橋瑁向詐稱京師三公發信給各州郡,陳述董卓的惡行,希望各地方舉兵。
初平元年(190)正月,各地群雄紛紛響應,除了橋瑁之外還包括勃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
反董的大幕已經拉開。</p>
如果不是何進壓著,袁紹等人早就想動手了!擁有了兵權的士大夫集團已經不在畏懼宦官們了,十常侍的垂死掙紮早就注定了失敗。
張讓、趙忠等人殺死何進之後,任命閹黨原太尉樊陵為司隸校尉,少府許相為河南尹,寄以希望重新奪迴權力。
但袁紹根本就不吃這一套,他與叔父袁隗轉眼就佯稱奉詔把樊陵、許相送到了西天和佛祖作伴,隨後袁術、吳匡等人也開始攻打內宮,站在宦官一邊的何苗也被殺,除了張讓等人把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拐跑以外,沒跑掉的趙忠和其他宦官則被殺了個一幹二淨。
可惜袁紹最終還是犯了一個不可原諒的錯誤,他把天子給漏了,導致日後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落到了已經懷有異心的董卓手裏。
曆史上董卓輕輕鬆鬆的就靠著自己的西涼軍把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控製在了手裏,占據了先機。
董卓率領軍隊到洛陽的時候,騎都尉鮑信到恰好從泰山郡募兵歸來,他就勸說袁紹說:“董卓統率強兵,將有不軌的打算。現在不早作打算,必然會被他控製。應該乘他剛到之際,兵馬都很疲憊,這時發動襲擊,必然可以生擒董卓!”
但那個時候袁紹心中還是存在僥幸,他本人也對董卓的軍勢有所畏懼,沒有把握,便拒絕了鮑信,鮑信就率領著他的部隊返迴泰山郡。
董卓很快就吞並原來何進和何苗兄弟的部隊,還勾結呂布殺死了負責洛陽防衛的丁原,逐步控製洛陽的軍事大權,董卓兵力大增之後,又開始染指政治權力,他暗示朝廷獲得了司空之職。
此時,董卓已經在洛陽無人可敵了,他也逐漸顯現出了自己的野心。
董卓準備廢立君王,完全的控製朝廷。
而當時袁紹因為在十常侍之亂出力甚多,又是汝南老袁家出身,名望非常,所以董卓就去找了袁紹商量,本來袁紹對於董卓還是有所忌憚的,所以他一開始知道了董卓的想法之後,並沒有直接拒絕他,而是委婉的說到:“這種大事還是應該和太傅商量一下。”
當時太傅就是袁紹的叔叔袁隗。
可董卓後麵又來了一句:“劉氏種不足複遺(劉家的人已經不足以再保存下去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袁紹什麽話都沒說,完全沒給董卓麵子,把佩刀橫過來,向眾人作了一個揖,徑直而出。董卓看到袁紹都直接拿刀了,而且袁紹家裏還是累代高官的大家,所以沒敢害他。袁紹自己也知道自己很危險,所以他把司隸校尉的符節懸掛在上東門,迅速離開洛陽逃奔冀州。
另據《獻帝春秋》記載,當時董卓想進行廢立,所以他對袁紹說道:“現在的皇帝年幼蒙昧,不適合作為萬乘之主,皇帝應該由賢明的人來擔任,‘董侯’看似不錯,現在我打算改立他為皇帝。有的人小事聰明,大事糊塗,誰知道他又會怎樣?先讓他當皇帝試試;我每次想到靈帝,都令我憤恨,你也是一樣吧。”
袁紹說:“漢朝統治天下約四百年,恩德深厚,萬民擁戴已久。如今皇上年齡尚幼,沒有什麽過失傳布天下。您想廢嫡立庶,恐怕眾人不會讚同您的提議!”
董卓手按劍柄,嗬叱袁紹說:“小子,你膽敢這樣放肆!天下大事,難道不由我決定!我要想這樣做,誰敢不服從?你以為董卓的刀不鋒利嗎!”
袁紹勃然大怒,說:“天下的英雄豪傑,難道隻有你董公一個人!”於是袁紹橫陳佩刀,一躬到底,徑自出門而去。
這件事情也是《三國演義》中曹操刺殺董卓故事的另一個原型。
但袁紹也因為這件事情把董卓得罪慘了,他跑掉以後,董卓準備懸賞捉拿袁紹。但幸好當年袁紹和黨人關係是非常密切的,而董卓又重用黨人,所以當時侍中周秘、城門校尉伍瓊等人都紛紛為董卓求情。
他們於是對董卓說道:“廢立皇帝的大事,不是一般人能夠參預的。袁紹不懂大局,恐懼出逃,並非有其他想法。現在急著懸賞拿他,勢必引起突然變故。袁氏四代普施恩惠,門生和從前的部屬遍布天下,一旦收羅豪傑,聚集兵眾,英雄之士跟著興起,恐怕太行山東就不屬於您所有了。不如赦免袁紹,拜他做個郡守,袁紹見免去罪責一高興,必定不會發生禍患。”
董卓認為很有道理,於是派人授予袁紹勃海太守的職位,還封他為鄖鄉侯,而且在名義上袁紹還兼著司隸校尉,就這樣袁紹逃過了一劫。
但少帝劉辯的皇位最終還是沒有被保下來,雖然盧植和袁紹一樣力保少帝,但還是沒有敵過董卓的淫威,盧植也是免官去職。
昭寧元年九月初一甲戌日(189年9月28日),董卓在崇德前殿召集百官,逼何太後下詔書立劉協為帝,廢黜皇帝為弘農王,皇太後還政。而袁紹的叔叔袁隗則選擇了與董卓合作,親自把璽綬從少帝身上解了下來進奉給陳留王,陳留王遂即位,改元永漢,即為漢獻帝。
當時董卓除了拉攏袁紹之外,還拉攏了袁術、曹操等人,甚至封袁術為後將軍、曹操為驍騎校尉,但袁術、曹操都拒絕與董卓為伍,相繼從洛陽逃出。
董卓行廢立之事後,為天下所不容,曹操先在陳留己吾首倡義兵,後橋瑁向詐稱京師三公發信給各州郡,陳述董卓的惡行,希望各地方舉兵。
初平元年(190)正月,各地群雄紛紛響應,除了橋瑁之外還包括勃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
反董的大幕已經拉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