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董卓討伐戰之中,或許有不少人都認為敢於勇往直前的曹操和孫堅才是這一場戰爭中輝煌響亮的雙子星,至於所謂的“三英戰呂布”、“溫酒斬華雄”都不過是羅貫中杜撰的而已。的確劉備關羽張飛等人沒有參加這場戰爭,所以在這場戰爭曆史上也沒有留下他們的痕跡,孫堅也的確是討伐戰中的主角,是聯軍裏的主力。
但和大家想象的稍微有些不同,曹操在這場戰爭之中並沒有起到如大家所想的正麵作用,他本人在此戰中也不是什麽主角,甚至不是那些配角,而是擔當了不受人待見的醜角啊。
曆史上橋瑁向詐稱京師三公發信給各州郡,陳述董卓的惡行,要求各地方舉兵反董,正式拉起了天下人討伐董卓的序幕。
在陳留太守張邈響應三公書宣布起兵討董之後,同在陳留的曹操便和衛茲等人一起加入了其麾下,隨後他們去酸棗和兗州刺史劉岱、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等多路諸侯相匯合,並且在此地舉行會盟宣誓討伐董卓。
其他地方的勃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河內太守王匡也相繼起兵反董,在大家的共同推舉之下,袁紹成為了反董聯軍的盟主,各路諸侯都被假授官號,曹操也被拜為了奮武將軍。此後就形成了以袁紹為主的河內軍、諸侯匯聚的酸棗軍,以及袁術為主的孫堅軍主力三路討伐董卓的態勢,其中河內軍和酸棗軍的補給都主要由冀州牧韓馥來承擔。
由於反董聯軍勢大,董卓遂遷都以避其鋒芒。董卓為了防止朝廷被聯軍奪走,強行將京城遷往長安,然後將整個洛陽地域都化為戰場,並且由董卓自己親自鎮守指揮全局。
董卓的遷都行為被曹操認為是一個大好機會,但其他的諸侯並不如此作想,酸棗的諸侯們一方麵認為時機仍然不成熟,另一方麵對董卓的西涼軍還是有所畏懼,曹操遂決定獨自出兵,張邈派遣衛茲領兵隨軍。
曹操行軍至滎陽汴水時,遭遇了徐榮率領的大軍,慘敗不敵,衛茲亦喪命,曹操本人則一路狼狽的逃迴了酸棗。此後,曹操又提出了諸軍各據要地,再分兵西入武關,圍困董卓的建議,但遭到了眾諸侯的無視。曹操後來去揚州一帶募兵,揚州刺史陳溫、丹楊太守周昕借給了他四千多人,但曹操返迴到龍亢的時候士兵們幾乎都叛逃掉了,不得已曹操和夏侯惇等人又再次募兵千餘人,直接投靠河內袁紹去了。
汴水之敗曹操要負主要責任的,戰場指揮之責倒是其次,曹操所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沒有量力而行,沒有在戰前詳細估量董卓軍當前的具體實力與部屬。
董卓遷都之後沒有了朝廷的那些累贅,嚴格意義上反而是放開了手腳,西涼軍沒有了其必守之處,其戰力不僅沒有衰落反而有所增強,而董卓本人也在洛陽一帶坐中指揮,此時可以說董卓和西涼軍已經擺出了一戰到底的架勢,但很可惜的是曹操並沒有看到這一點,反而他在察覺到機會之後,熱血衝腦粗略地做出了出擊的決斷,這是曹操所犯的第一個大錯誤。
曹操所犯的第二個大錯誤就是對自身的實力估計有誤,他過於高估了自己部隊的實力,以為憑著自己手下萬把號人就可以去撿董卓的便宜,結果反而徐榮帶著一支偏軍撿了便宜。
曹操所犯的第三個錯誤就是在戰前沒有完全的準備好,也沒有做好在戰後失敗的準備。相比而言,孫堅所做的準備就充分得多,曹操和孫堅同樣都被徐榮打得幾乎全軍覆沒,但孫堅後來就能翻了身,曹操則一厥不起。
而且曹操這一戰的失利對於酸棗聯軍的影響是災難性的,在曹操失敗前,酸棗的眾諸侯們盡管對董卓的西涼軍有所畏懼,但是他們未嚐沒有一戰之心,否則他們也不會會盟宣誓討伐董卓了。
但曹操在汴水慘敗之後,酸棗的諸侯們就完全不敢再打了。酸棗聯軍不像袁紹、袁術那邊主次分工都很明確,各路諸侯並沒有一個明確的領頭人,這從主持同盟宣誓者臧洪為區區一個功曹就可以看出來。因為酸棗的諸侯們本身就很分散,所以他們更輸不起,曹操在被槍打出頭鳥之後,在沒有探明深淺之時,酸棗聯軍就已經喪失了進攻的信心。當曹操再次提出建議時,誰都會經不住想一下。
“曹操同學,你說的這麽好聽,那麽相信你的衛茲同學在哪裏呢?他的屍體你收迴來了嗎?”
曹操這一敗完全把酸棗聯軍的膽量給打沒了。
這一仗失敗之後,酸棗聯軍龜縮不出,諸侯們沒事幹,整體大擺筵席互相試探。冀州牧韓馥知道之後斷了酸棗聯軍的補給,在軍糧耗盡之後諸侯們也被迫解散,各迴各家。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在汴水失敗的不僅僅是曹操一個人,而是整個酸棗聯軍。
但同樣的相比較一下,孫堅同樣的慘敗給徐榮之後,同行的潁川太守李旻被西涼軍活捉烹殺,大家可以翻一翻那些曆史材料,袁術有抱怨一句嗎?
曹操在輸了汴水之戰後,董卓討伐戰基本上就沒他什麽事了,這一場戰爭對他而言是相當苦澀的。他自己不僅輸了,還賠上了好朋友衛茲的性命,甚至還從某種意義上葬送了討董三路主力大軍之一的酸棗聯軍,然後還被那些諸侯們看不起,後麵別人支援的四千部隊帶到半路就自己解散了,東拚西湊了一千人不得已投靠以前的老朋友袁紹,寄人籬下。
但是金子總會發光的,老天爺是不會看錯人的,曹操盡管輸了陣但他沒有輸人,機遇總會來臨的,就看你能不能抓住而已。
曹操同學,你能抓住嗎?能保的住嗎?
ps:在正史上的董卓討伐戰之中的孫曹劉三家。劉備壓根沒去,曹操在幫倒忙,隻有孫堅才稱得上是中流砥柱啊!</p>
但和大家想象的稍微有些不同,曹操在這場戰爭之中並沒有起到如大家所想的正麵作用,他本人在此戰中也不是什麽主角,甚至不是那些配角,而是擔當了不受人待見的醜角啊。
曆史上橋瑁向詐稱京師三公發信給各州郡,陳述董卓的惡行,要求各地方舉兵反董,正式拉起了天下人討伐董卓的序幕。
在陳留太守張邈響應三公書宣布起兵討董之後,同在陳留的曹操便和衛茲等人一起加入了其麾下,隨後他們去酸棗和兗州刺史劉岱、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等多路諸侯相匯合,並且在此地舉行會盟宣誓討伐董卓。
其他地方的勃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河內太守王匡也相繼起兵反董,在大家的共同推舉之下,袁紹成為了反董聯軍的盟主,各路諸侯都被假授官號,曹操也被拜為了奮武將軍。此後就形成了以袁紹為主的河內軍、諸侯匯聚的酸棗軍,以及袁術為主的孫堅軍主力三路討伐董卓的態勢,其中河內軍和酸棗軍的補給都主要由冀州牧韓馥來承擔。
由於反董聯軍勢大,董卓遂遷都以避其鋒芒。董卓為了防止朝廷被聯軍奪走,強行將京城遷往長安,然後將整個洛陽地域都化為戰場,並且由董卓自己親自鎮守指揮全局。
董卓的遷都行為被曹操認為是一個大好機會,但其他的諸侯並不如此作想,酸棗的諸侯們一方麵認為時機仍然不成熟,另一方麵對董卓的西涼軍還是有所畏懼,曹操遂決定獨自出兵,張邈派遣衛茲領兵隨軍。
曹操行軍至滎陽汴水時,遭遇了徐榮率領的大軍,慘敗不敵,衛茲亦喪命,曹操本人則一路狼狽的逃迴了酸棗。此後,曹操又提出了諸軍各據要地,再分兵西入武關,圍困董卓的建議,但遭到了眾諸侯的無視。曹操後來去揚州一帶募兵,揚州刺史陳溫、丹楊太守周昕借給了他四千多人,但曹操返迴到龍亢的時候士兵們幾乎都叛逃掉了,不得已曹操和夏侯惇等人又再次募兵千餘人,直接投靠河內袁紹去了。
汴水之敗曹操要負主要責任的,戰場指揮之責倒是其次,曹操所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沒有量力而行,沒有在戰前詳細估量董卓軍當前的具體實力與部屬。
董卓遷都之後沒有了朝廷的那些累贅,嚴格意義上反而是放開了手腳,西涼軍沒有了其必守之處,其戰力不僅沒有衰落反而有所增強,而董卓本人也在洛陽一帶坐中指揮,此時可以說董卓和西涼軍已經擺出了一戰到底的架勢,但很可惜的是曹操並沒有看到這一點,反而他在察覺到機會之後,熱血衝腦粗略地做出了出擊的決斷,這是曹操所犯的第一個大錯誤。
曹操所犯的第二個大錯誤就是對自身的實力估計有誤,他過於高估了自己部隊的實力,以為憑著自己手下萬把號人就可以去撿董卓的便宜,結果反而徐榮帶著一支偏軍撿了便宜。
曹操所犯的第三個錯誤就是在戰前沒有完全的準備好,也沒有做好在戰後失敗的準備。相比而言,孫堅所做的準備就充分得多,曹操和孫堅同樣都被徐榮打得幾乎全軍覆沒,但孫堅後來就能翻了身,曹操則一厥不起。
而且曹操這一戰的失利對於酸棗聯軍的影響是災難性的,在曹操失敗前,酸棗的眾諸侯們盡管對董卓的西涼軍有所畏懼,但是他們未嚐沒有一戰之心,否則他們也不會會盟宣誓討伐董卓了。
但曹操在汴水慘敗之後,酸棗的諸侯們就完全不敢再打了。酸棗聯軍不像袁紹、袁術那邊主次分工都很明確,各路諸侯並沒有一個明確的領頭人,這從主持同盟宣誓者臧洪為區區一個功曹就可以看出來。因為酸棗的諸侯們本身就很分散,所以他們更輸不起,曹操在被槍打出頭鳥之後,在沒有探明深淺之時,酸棗聯軍就已經喪失了進攻的信心。當曹操再次提出建議時,誰都會經不住想一下。
“曹操同學,你說的這麽好聽,那麽相信你的衛茲同學在哪裏呢?他的屍體你收迴來了嗎?”
曹操這一敗完全把酸棗聯軍的膽量給打沒了。
這一仗失敗之後,酸棗聯軍龜縮不出,諸侯們沒事幹,整體大擺筵席互相試探。冀州牧韓馥知道之後斷了酸棗聯軍的補給,在軍糧耗盡之後諸侯們也被迫解散,各迴各家。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在汴水失敗的不僅僅是曹操一個人,而是整個酸棗聯軍。
但同樣的相比較一下,孫堅同樣的慘敗給徐榮之後,同行的潁川太守李旻被西涼軍活捉烹殺,大家可以翻一翻那些曆史材料,袁術有抱怨一句嗎?
曹操在輸了汴水之戰後,董卓討伐戰基本上就沒他什麽事了,這一場戰爭對他而言是相當苦澀的。他自己不僅輸了,還賠上了好朋友衛茲的性命,甚至還從某種意義上葬送了討董三路主力大軍之一的酸棗聯軍,然後還被那些諸侯們看不起,後麵別人支援的四千部隊帶到半路就自己解散了,東拚西湊了一千人不得已投靠以前的老朋友袁紹,寄人籬下。
但是金子總會發光的,老天爺是不會看錯人的,曹操盡管輸了陣但他沒有輸人,機遇總會來臨的,就看你能不能抓住而已。
曹操同學,你能抓住嗎?能保的住嗎?
ps:在正史上的董卓討伐戰之中的孫曹劉三家。劉備壓根沒去,曹操在幫倒忙,隻有孫堅才稱得上是中流砥柱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