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早飯,林天良就被柳如霜拉到隔壁的小廳上坐下,拿出一撂帳冊要給他匯報這幾個月的工作情況。
“霜兒,這是小帳有你管著就好了,還是看看咱們這一趟的帳目吧,那銀子嘩嘩地淌進來,看著才開心呢。”
林天良端著茶杯無奈地看著忙碌的小丫頭。
“那個有啥好看的,我收到錢就很開心啦,你對過帳就行了。”
然而柳如霜卻不這麽想,反而對大帳簿沒興趣,將自己記錄的作坊那邊的采買和安置情況日記帳擺在莊主大人麵前。
“這些成本帳有什麽好看的,我還是喜歡看每天收了多少銀子。”
林天良卻杠上了,根本不將目光移到帳麵上,隻不悅地瞥著她。
“要收銀子也得先做出貨來,把貨賣出去呀。”
“既然你不肯看帳,那我問你,這趟出去可有聯係好收成衣的鋪子?或是大戶人家訂單?”
柳如霜見他故意不配合,心裏鬱悶但還是忍住了,明知莊主故意的若還生氣豈不如了他的意?
雖不知道他故意招惹她生氣的背後是什麽目的,但這是莊主,可不是村子裏憨厚樸實也沒什麽見識的農家漢子。
她可不上當!
她在一側坐下,目光悠然地望著他,等他來說生意上的事兒。
誰不喜歡看著銀子嘩啦啦地淌進來呢?前提是有買家啊。
“放心吧,你的叮囑我都記著呢,已經安排人手專門接洽成衣供貨事宜。”
林天良卻是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道。
“紀陽縣沒問題了,等著貨出來拿樣貨與人,看好了就下單。”
“成衣鋪那些賣得好的當然都是布料、花色、繡樣好的,一般人家還是買布自己縫製,能節省一大筆錢。”
“咱們隻提供縫製而無繡花,賣與成衣鋪就是半成品,但也給成衣鋪減少了縫製的時間,能增加出貨速度。”
“但大戶人家養著無數下人,這不繡花的成衣就是最好賣的了,因而我讓人優先聯絡有錢人家。”
“咱們不賣貴的,就成批賣簡單款式的新衣。”
“以後……還可以向兵部供貨,能節省一大批人力物力而加速儲備物資,你這方法絕對有效。”
“隻不過……咱們沒有那人脈,因而隻能繼續尋找有勢力人脈的商家來聯手了,但這是以後的事情。”
“現在……”林天良頓了頓,目光奕奕地看著柳如霜。
“就將咱們開鋪的所在縣城所有大戶人家的信息收集起來,打聽誰是采買管事,再逐一將訂單拿下。”
雖不知最後能拿下多少訂單,但一座縣城立下千套目標,加上儲備數量,今年先完成一萬套再說吧。
不用他說,這道理柳如霜自然明白。
但柳如霜卻拿過放在桌麵的算盤迅速撥了幾下,小臉上滿是認真表情。
“作坊第一批先進三十人,這是縫衣機數量限製的,下個月肯定能再上三十人。”
“每人一天完成五件,或上衣、或下裳、或外衫、或棉內膽,就算五套好了,一天五套,六十人就是三百套。”
“一個月按二十七天來算,就能完成八千餘套,所以呢攢貨不是事兒,你的人還得加把勁兒啊。”
“光是紀陽、濮山、華陰、岐山還不夠,要趕在冬天大雪封路前,將冬衣和棉內膽的貨鋪到越多地方越好。”
“就算以後有人能學走我的款式和製衣方法,咱們第一批貨也要站穩腳跟,至少安穩地把今年的這筆錢給賺了。”
“就像賣冰一樣,就算人人都在賣,咱們也能盡快用貨換迴嘩啦啦的銀子。”
“好,我會讓他們跑快一點,但你這邊也要有貨出來,買家看到貨才更好下單,不然都易成空談。”
見她談起賺錢的事兒就小臉奕奕、兩眼放光,不由笑了笑,順著她的話一一應下。
“嗯,有貨的,在大家練習的時候,我就給她們分了組,如今三十人都已學會,剩下的隻是熟能生巧了。”
“趁著練習的機會,我讓她們將莊上人的秋衣都做出來了,省了人工,還有棉內膽。”
“柳山耆老父子都是彈匠,將棉花彈鬆的活兒交給他們了,按五十文錢一天的工價,需要時就集中來忙幾天,不用每天都來。”
柳如霜就將成衣作坊的安排情況借機說了一遍。
柳山耆老不是常來的那個柳耆老,而是柳家村另一個柳姓耆老,家裏三代都是彈匠,莊上彈棉被也找他們。
柳如霜的計劃就是放棄已經來不及的秋衣,直接趕製冬衣。
而冬衣她用的是減少漿洗次數、增加保暖效果的棉內膽做法。
棉內膽有采用棉袍式或前襟係帶蛙衣式,目前就這兩種。
棉袍寬鬆方便穿者隨意,蛙衣式是連體修身款,穿著行動更方便而不顯臃腫,保暖效果更好,也更適合小孩子和愛美的女子。
內膽外再罩秋布和冬布做成的衣袍、衫裙,換洗時隻洗外麵罩的衣袍和衫裙即可。
否則,利用彈匠彈弓製鬆的棉花固然更加保暖,但洗過一次就廢了。
一般夾棉冬襖洗過幾迴就不保暖了,隻能繼續換新,成本上顯然高了很多。
相信她製出來的棉內膽禦寒款,會有精明持家的人懂得,隻不過也確實容易讓人學了去。
因此她不能在意手藝,而應重視賣貨的數量和鋪貨的速度。
等真正到了冬天,就要趕製春衣了。
因此在大量買布時,她就讓四喜與布坊溝通過,早定一批春布出來,專供他們作坊使用。
既然是拿錢定的貨,布坊自然不用等到冬天才去製出這樣的布來,現在就能趕他們要的貨了。
反季菜作坊還沒到時候,現在重點說的都是初八開啟的成衣作坊的事兒。
既然有讓婦人們在練習時做出了第一批可以拿出去做樣品的貨,林天良立刻喊了張朝和嶽揚過來。
柳如霜讓他們去找四喜抬了五口衣箱出來。
三十人分為五組,每一組都隻學了自己的款式,柳如霜並未讓所有人學齊所有款式,這樣更有效完成趕貨任務。
柳如霜給定製的製衣區別就分為五個部分。
一個是衣,負責中衣製作既單衣,以及深衣既外衣,也就是負責長短款上衣的部分;
一個是裳,即分男女款的下裙製作,格局差不多皆歸一類;
一個是褲,既中衣褲和外褲兩者歸於一類;
一個是裙,主要負責長款和半長款襦裙一類;
一個是袍,長款的外衫外袍氅衣一類都在這一組。
劃好分類後,就按時季和款式決定某個時間段專注於哪一個細分款了。
而圖樣則是她親自細畫出來的衣樣圖紙,並不是農婦們自己的習慣做法。
等加製的縫紉機到貨後就增加另三十人手,到時再分出幾個組,完成她的兩個棉內膽衣款以及繼續細分的衣款。
剛才說的一個月能趕八千餘套貨,不過是個大致說法,意味著趕貨不是事兒,缺的是訂單。
“霜兒,這是小帳有你管著就好了,還是看看咱們這一趟的帳目吧,那銀子嘩嘩地淌進來,看著才開心呢。”
林天良端著茶杯無奈地看著忙碌的小丫頭。
“那個有啥好看的,我收到錢就很開心啦,你對過帳就行了。”
然而柳如霜卻不這麽想,反而對大帳簿沒興趣,將自己記錄的作坊那邊的采買和安置情況日記帳擺在莊主大人麵前。
“這些成本帳有什麽好看的,我還是喜歡看每天收了多少銀子。”
林天良卻杠上了,根本不將目光移到帳麵上,隻不悅地瞥著她。
“要收銀子也得先做出貨來,把貨賣出去呀。”
“既然你不肯看帳,那我問你,這趟出去可有聯係好收成衣的鋪子?或是大戶人家訂單?”
柳如霜見他故意不配合,心裏鬱悶但還是忍住了,明知莊主故意的若還生氣豈不如了他的意?
雖不知道他故意招惹她生氣的背後是什麽目的,但這是莊主,可不是村子裏憨厚樸實也沒什麽見識的農家漢子。
她可不上當!
她在一側坐下,目光悠然地望著他,等他來說生意上的事兒。
誰不喜歡看著銀子嘩啦啦地淌進來呢?前提是有買家啊。
“放心吧,你的叮囑我都記著呢,已經安排人手專門接洽成衣供貨事宜。”
林天良卻是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道。
“紀陽縣沒問題了,等著貨出來拿樣貨與人,看好了就下單。”
“成衣鋪那些賣得好的當然都是布料、花色、繡樣好的,一般人家還是買布自己縫製,能節省一大筆錢。”
“咱們隻提供縫製而無繡花,賣與成衣鋪就是半成品,但也給成衣鋪減少了縫製的時間,能增加出貨速度。”
“但大戶人家養著無數下人,這不繡花的成衣就是最好賣的了,因而我讓人優先聯絡有錢人家。”
“咱們不賣貴的,就成批賣簡單款式的新衣。”
“以後……還可以向兵部供貨,能節省一大批人力物力而加速儲備物資,你這方法絕對有效。”
“隻不過……咱們沒有那人脈,因而隻能繼續尋找有勢力人脈的商家來聯手了,但這是以後的事情。”
“現在……”林天良頓了頓,目光奕奕地看著柳如霜。
“就將咱們開鋪的所在縣城所有大戶人家的信息收集起來,打聽誰是采買管事,再逐一將訂單拿下。”
雖不知最後能拿下多少訂單,但一座縣城立下千套目標,加上儲備數量,今年先完成一萬套再說吧。
不用他說,這道理柳如霜自然明白。
但柳如霜卻拿過放在桌麵的算盤迅速撥了幾下,小臉上滿是認真表情。
“作坊第一批先進三十人,這是縫衣機數量限製的,下個月肯定能再上三十人。”
“每人一天完成五件,或上衣、或下裳、或外衫、或棉內膽,就算五套好了,一天五套,六十人就是三百套。”
“一個月按二十七天來算,就能完成八千餘套,所以呢攢貨不是事兒,你的人還得加把勁兒啊。”
“光是紀陽、濮山、華陰、岐山還不夠,要趕在冬天大雪封路前,將冬衣和棉內膽的貨鋪到越多地方越好。”
“就算以後有人能學走我的款式和製衣方法,咱們第一批貨也要站穩腳跟,至少安穩地把今年的這筆錢給賺了。”
“就像賣冰一樣,就算人人都在賣,咱們也能盡快用貨換迴嘩啦啦的銀子。”
“好,我會讓他們跑快一點,但你這邊也要有貨出來,買家看到貨才更好下單,不然都易成空談。”
見她談起賺錢的事兒就小臉奕奕、兩眼放光,不由笑了笑,順著她的話一一應下。
“嗯,有貨的,在大家練習的時候,我就給她們分了組,如今三十人都已學會,剩下的隻是熟能生巧了。”
“趁著練習的機會,我讓她們將莊上人的秋衣都做出來了,省了人工,還有棉內膽。”
“柳山耆老父子都是彈匠,將棉花彈鬆的活兒交給他們了,按五十文錢一天的工價,需要時就集中來忙幾天,不用每天都來。”
柳如霜就將成衣作坊的安排情況借機說了一遍。
柳山耆老不是常來的那個柳耆老,而是柳家村另一個柳姓耆老,家裏三代都是彈匠,莊上彈棉被也找他們。
柳如霜的計劃就是放棄已經來不及的秋衣,直接趕製冬衣。
而冬衣她用的是減少漿洗次數、增加保暖效果的棉內膽做法。
棉內膽有采用棉袍式或前襟係帶蛙衣式,目前就這兩種。
棉袍寬鬆方便穿者隨意,蛙衣式是連體修身款,穿著行動更方便而不顯臃腫,保暖效果更好,也更適合小孩子和愛美的女子。
內膽外再罩秋布和冬布做成的衣袍、衫裙,換洗時隻洗外麵罩的衣袍和衫裙即可。
否則,利用彈匠彈弓製鬆的棉花固然更加保暖,但洗過一次就廢了。
一般夾棉冬襖洗過幾迴就不保暖了,隻能繼續換新,成本上顯然高了很多。
相信她製出來的棉內膽禦寒款,會有精明持家的人懂得,隻不過也確實容易讓人學了去。
因此她不能在意手藝,而應重視賣貨的數量和鋪貨的速度。
等真正到了冬天,就要趕製春衣了。
因此在大量買布時,她就讓四喜與布坊溝通過,早定一批春布出來,專供他們作坊使用。
既然是拿錢定的貨,布坊自然不用等到冬天才去製出這樣的布來,現在就能趕他們要的貨了。
反季菜作坊還沒到時候,現在重點說的都是初八開啟的成衣作坊的事兒。
既然有讓婦人們在練習時做出了第一批可以拿出去做樣品的貨,林天良立刻喊了張朝和嶽揚過來。
柳如霜讓他們去找四喜抬了五口衣箱出來。
三十人分為五組,每一組都隻學了自己的款式,柳如霜並未讓所有人學齊所有款式,這樣更有效完成趕貨任務。
柳如霜給定製的製衣區別就分為五個部分。
一個是衣,負責中衣製作既單衣,以及深衣既外衣,也就是負責長短款上衣的部分;
一個是裳,即分男女款的下裙製作,格局差不多皆歸一類;
一個是褲,既中衣褲和外褲兩者歸於一類;
一個是裙,主要負責長款和半長款襦裙一類;
一個是袍,長款的外衫外袍氅衣一類都在這一組。
劃好分類後,就按時季和款式決定某個時間段專注於哪一個細分款了。
而圖樣則是她親自細畫出來的衣樣圖紙,並不是農婦們自己的習慣做法。
等加製的縫紉機到貨後就增加另三十人手,到時再分出幾個組,完成她的兩個棉內膽衣款以及繼續細分的衣款。
剛才說的一個月能趕八千餘套貨,不過是個大致說法,意味著趕貨不是事兒,缺的是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