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們一起湊在桌邊看了又看,湯佳怡總算對這顆全息顯示器有了比較完整的認識。[看本書最新章節請到.]


    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水晶球裏麵藏著一個類似八麵體的結構,讓她想起了曾經流行一時的全息盒子。


    兩年前日本玩具廠商萬代曾經推出一款名叫ハコビジョン(盒子夢幻)的玩具,組裝完成後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就可以看到自家高達和初音未來的偽全息mv,很是從鋼蛋粉和miku粉那裏圈了一筆錢。


    這種玩具使用了一種低成本偽全息顯示技術,在一個正麵頂麵開窗的盒子裏麵傾斜放置一塊平整薄玻璃或者透明塑料,然後用手機屏幕扣在盒子頂部播放視頻,因為傾斜薄片既反射影像又透射環境光線的關係,會形成佩珀爾幻象(peppersghost),讓人們誤以為看到懸浮的影像。


    1862年,倫敦皇家理工學院的johnhenrypepper和工程師henrydircks合作,利用鏡子反射投影成功為狄更斯話劇《鬼纏身(thehauntedman)》營造鬼出沒效果,這項技術也被冠以他的名字。


    然後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這項技術被魔術師用來表演大變活人,被迪士尼用來建造鬼屋,時裝設計師、藝術家、流行歌手所使用的全息秀同樣來源於此。


    當然專業人士使用的投影膜和配套投影設備效果更好價格更高,遠不是幾塊塑料膜和手機屏幕所能完全模擬的,全息盒子什麽的隻能說看個新鮮罷了。所以雖然後麵出現了把投影膜剪裁成三角形,四片拚接成空心金字塔、從單麵可視變成四麵可視的升級版,這種全息盒子也很快失去人氣,無人關注。


    尤其是這個金字塔升級版,為了表現立體效果,必須把原來的3d立體影像轉換成前後左右四麵的平麵影像,然後在頭碰頭拚接成一個十字形視頻,由此帶來很多轉碼製作的成本。除了miku粉為了真愛把各種mmd視頻轉製成全息視頻以外,也就是蜜蜂遊戲還在堅持為自家虛擬角色推相應全息視頻了。


    也是由於這個原因,“蜜蜂百貨”售賣的“手機小劇場”全息盒子還算有些銷量,蜜蜂也積累了一些玩偽全息的經驗和技術。


    很顯然的,湯佳怡今天看到的這個水晶球,正是其集大成者。


    “這東西該不會是你那什麽手機盒子的升級版本吧?”


    “是,也不是。”


    馬競伸手把她拉到一旁坐下,這才小聲說道:“趣玩部門的確是研究過小劇場的升級版,但是樣機做出來後一算成本實在太貴,負責人感覺可能會賣不動就把項目砍掉了,這個是我後來用他們的技術重新做的。”


    “對了,你到底是怎麽做到的?我說的是屏幕被你藏到哪裏去了?”


    “嘿嘿,佛曰不可說不可說,”馬競笑著賣了個關子。


    “不說算了,我不問了。”


    “咳咳咳咳!”某人得意的表情僵在了臉上。


    湯佳怡比劃了一個v字剪刀手,“你確定不是因為上個月看到我的hol了,才想起這茬剛好然後就做了這個?”


    “是啊。”


    馬競坦然承認,這下反倒是湯佳怡像聞了榴蓮一樣難受。


    hol是去年登錄kickstarter眾籌的一款虛擬展示櫃,可以看作是初音盒子的放大版,一個微波爐一樣四麵透明的箱子裏麵內嵌著一個透明金字塔,盒蓋頂部投影模塊產生的影像向下投射,被傾斜的透明玻璃板反射到人眼中,形成半透明的懸浮影像,最終給人一種金字塔裏出現全息效果的錯覺。


    要不是上個月突然收到一份來自加拿大的國際郵包,湯佳怡都忘了自己去年還一時興起支持了一千多加元。


    至於產品效果,她隻能說稍微有些小失望,畫麵效果並沒有官方視頻上演示的那麽醒目漂亮,再加上官方承諾的角色庫還有第三方內容都非常有限,稍微把玩了一會兒就被束之高閣了。


    “我這個留影水晶的確是借鑒了hol的創意,但是實現方式相差很多,所以也不算抄襲啦。”


    “首先我的水晶很漂亮吧?上麵的水晶球晶瑩剔透寶光湛湛,下麵的底座也是特別的陶瓷材質,堅硬有光澤,一看就比那個塑料箱子上檔次。”


    湯佳怡點頭:“是很漂亮,特別是這個磁懸浮設計,沒少花錢吧?”


    “額我所謂啦,反正是自製自用的,不用在意這些細節!”


    “除了他們四個,你還做了幾個cg角色?”


    “嗬嗬你都看出來了?”


    “那不廢話麽?隻有那四個小傻瓜才會以為裏麵是他們的影像,然後到處找攝像頭。”


    “攝像頭還是有的,”馬競說道:“不過不是用來獲取人物影像,而是用來采集骨骼動作然後同步到人物模型上麵,還有識別靠近者身份也是用的那幾顆攝像頭。”


    “什麽意思?誰湊到跟前去就顯示誰的cg形象?”


    看到馬競點頭,湯佳怡卻是眉頭一皺:“可是剛才我湊那麽近,怎麽沒有顯示我的?”


    “咳咳,”馬競裝模作樣地四下看了看,這才示意對方附耳過來,壓低聲音用細若蚊蠅的聲音說道:“你的cg模型做出來了,但是衣服庫還沒做好身上隻有默認背心短褲,剛剛顯示出來就被藍壩給攔截了。你要是想看,等會迴到房間我再拿給你看。”


    “還有?你到底做了幾個?”


    “嗬嗬不多不多,隨手做了二十來個吧,這次帶了八個過來。”


    “手工製作裝配,你倒是真閑啊!”


    “一般一般,”馬競說著站起來,朝小芝芝快步走過去,按住了她的小手。


    原來卻是搗蛋組長不滿足於趴著看球了,打算嚐試一些更加刺激的項目。


    “小芝芝,你為什麽要摔它啊?”馬競彎腰半蹲,看著大女兒問道。


    “我不想呆在那裏麵了,腿都不見了,”頭頂紮著蘋果辮的馬嬂小朋友萌萌噠地說道。


    “我也是我也是,才不要住在這裏麵!”麻糖餅幹兩個小男生也跟著喊叫,表達自己的意見。


    “馬芝芝,你的腿不是好端端在這裏麽?”


    “還有你們兩個,這裏麵的隻是你們的影子、照片、視頻,不是你們本人!”


    “嗤嗤!”不知何時湯佳怡已經來到馬競身邊,正居高臨下地看著他。


    “笑什麽笑?你行你上啊!”


    說完馬競挪到一直沒有說話的小甜甜身邊,“還是咱們甜甜最乖了,你說是不是啊?”


    聽到爸爸的誇讚後,小女兒抬起小腦袋,伸出白嫩嫩的小手指著水晶球,問道:“球球為什麽是這麽轉?不是那麽轉?”


    雖然表達地有些不太清楚,但是基本意思還是能夠明白的,她問的是水晶球為什麽順時針旋轉,而不是逆時針旋轉。


    馬競聞言也是不由一滯,任他藏書百千萬,遇到這樣的“十萬個為什麽”,卻也是有些不好迴答。


    答案太多太長不知道從何說起,最後他隻得含渾其詞地說了句“爸爸覺得這樣轉好看,你要是不喜歡也可以讓它反過來轉,像這樣按一下就行了。”


    把這個複雜問題糊弄過去,馬競轉頭看向另一邊的三個小的,發現湯佳怡正拿著手機給他們的虛擬形象換衣服,小家夥們不停喊著“我要這件!我要這個!”


    住不住小球的,卻是沒人提起了。


    實際上,作為“神童”的標誌,馬家四小很早就通過了鏡子測試,能夠認出鏡子裏、照片裏、視頻裏的自己,也知道那些介質裏的自己和自己不一樣。剛才芝芝她們那麽說,更像是搗蛋值爆表,想要故意裝嫩扮無知。


    在1970年,29歲的ph.d哲學博士小戈登蓋洛普(gordong.gallupjr.)在前人基礎上設計了一個動物實驗,並由此奠定了此君在認知心理學領域的江湖地位。


    這個實驗並不複雜,兩個空房間、兩麵大鏡子、一些無味顏料,實驗對象是一公一母兩隻黑猩猩,所需要做的就是麻醉黑猩猩,在它們的臉上抹上顏料標記將其單獨關進房間,然後觀察其清醒以後對鏡中自己的反應。


    結果發現黑猩猩能夠根據鏡子裏的影像而聯係到自己臉上的顏料,證明其對自己的鏡中形象有自我認知,知道鏡子裏的是自己。


    所以這個實驗也被稱之為鏡子測試(mirrortest),或鏡子自我認知測試(mirrorself-recognitiontest)。


    因為鏡子測試簡單直觀可重複,在蓋洛普發表這個試驗後,很多生物學家和心理學家紛紛加入進來對其他動物、特別是傳聞中比較聰明的動物進行鏡子測試,發現了一些有意思的成果。


    首先,貓和狗不能通過msr,它們會把鏡子裏的自己當成別的同類,對其亮爪子呲牙。


    在電影《加菲貓2雙貓記》裏有一段加菲“照鏡子”的劇情,便是這種行為形象的詮釋。當然在影片中加菲看到的其實是名叫“王子十二世”的貴族貓,不過它倆當時的反應顯然來自一般貓咪麵對鏡子時的真實反應,隻是加入了一些誇張搞笑的成份。


    其次,在對靈長類動物的鏡子測試普查中,科學家發現各種猩猩以及獼猴都能通過測試,很多人對此表示欣慰,果然自我意識是我靈長類的特權啊哈哈。


    然而,大家卻是卻是高興地太早了。


    接下來隨著測試範圍擴大,一些囧囧有神的成果便出現了,海豚通過測試還可以安慰自己不愧是最出名的海洋動物,歐洲喜鵲通過測試時支持者們立時無語了,然後就連身為軟骨魚的蝠鱝都通過了測試,大家就都無語問蒼天了。


    蝠鱝是一種原始魚類,體型扁平看起來很像菱形風箏,因為醒目的外形而成為全世界水族館的乘客。因為發現蝠鱝經常在水下通道周圍遊蕩,有人專門設計了一個水下版本的鏡子測試,進而證明它們也有自我認知。


    實際上在提出40多年以來,鏡子測試受到的批評聲音越來越多,有動物學家質疑這個實驗過分依賴視覺,對貓狗等嗅覺動物不公平。也有很多人報告鴿子、豬等動物經過訓練以後都能通過測試,至少也知道利用鏡子來觀察身後環境。


    至於貓奴表示“我家貓咪賊聰明,從來不撓鏡子,還會用鏡子看我”之類的說法更是多不勝數。


    這也是鏡子測試的局限所在,內容太過簡單以至於無法排除“經驗”這個變量。像是很多貓咪第一次見到鏡子會炸毛,等到發現裏麵那個貓咪威脅不到自己,自己也傷害不了對方,也就慢慢變得淡定了。


    不過不管怎麽樣,鏡子測試還是很有意義的,比如可以用來衡量人類幼兒的認知發育程度。


    剛出生的嬰兒眼睛發育不全視力非常糟糕,隨著長大才開始睜大眼睛看世界,然後科學家發現半歲大的寶寶就已經會對鏡子裏的影像起反應,稍大一點兒還會興奮地拍打鏡子。


    隻不過這個階段的寶寶其實是把鏡子裏的自己當成別的小孩對其打招唿,而通常要到18至24月齡,嬰兒才能認出裏麵的小人兒是自己,從而順利通過鏡子測試。


    法國精神分析學家雅克拉康(jaquecan)很早就注意到了這種現象,並在1936年提出鏡像理論,使用精神分析方法解釋了6到18月齡鏡像階段裏自我認知的形成過程。


    隻是麵對人腦這個大黑箱,他的理論和其他心理學理論一樣看起來比較“玄”,缺少嚴密的數學推導和真實的實驗證據,說服力終歸要差上不少。


    然而想要補上這一環卻不容易,不說兒童實驗的倫理難題,單單是研發專用設備並且讓孩子配合實驗就是兩樁麻煩事。


    這些技術問題對馬競都不是個事,他也這麽做了,隻不過結果還是一頭霧水,也就熄了發論文揚名立萬的心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超級U盤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紙火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紙火花並收藏超級U盤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