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吸引眼球就是注意力資產,頭條新聞就是生產力,無論是搞熱點營銷往各種熱門事件上麵湊千方百計蹭關注,還是自己炮製驚奇新聞努搶頭條,都已經是很成熟很常見的事情了。<strong>.</strong>


    說起來蜜蜂也算是在熱點營銷方麵具有非常深厚功底了,套用現在流行的熱門詞匯,蜜蜂掌握了相當大一部分網友的“興趣愛好大數據”,既可以用來精準地為用戶推送他感興趣的新聞消息,也可以用來指導自家熱點新聞的選材、製造與傳播,達到最佳的效果。


    毫無疑問,這次“神壕曬機”就是一次頗為成功的網絡營銷。而在這次事件的背後,則是蜜蜂日漸深厚的大數據分析能力。


    其實“大數據分析”什麽的,並不是一個真正的新概念,其本質上還是統計分析。這門技術在被寫到課本裏麵之前就已經出現在人們生活當中的方方麵麵了,古代人類能夠明白桃子能吃什麽時候成熟、水果店主根據附近顧客的口味情況挑選搭配各種水果的搭配和進貨量,其實也是信息的統計分析,也是“大數據分析”。當然,這種原始的、本能的分析效率是很低下的,而且很有可能是錯的,比如“螃蟹和柿子不能同吃”以及很多中醫偏方都是這種情況,樣本太少、還沒有數學工具支持,全憑主觀直覺進行總結歸納,不出錯才怪呢!


    當然,大數據是統計分析,但統計分析不一定是大數據,尤其是當人們隻統計不分析時。像是如今在遊戲公司中非常流行的,統計玩家在自家遊戲中的行為,發布一份包含擊殺怪物數量可以鋪滿多少個足球場、喝了多少紅藍瓶相當於喝幹多少個遊泳池之類的所謂“大數據報告”,其實都不能夠算是大數據,雖然這些數字的確很大。


    大數據分析應該是通過大範圍收集相關信息,通過數學分析給每一個用戶“畫像”,最終形成一個用戶“群像”,並用這些群像和畫像指導具體的決策。這個“畫像”自然不是用鉛筆水彩筆或者壓感筆畫一幅人像,實際指的是用一係列要素描述某一個或者一群用戶的行為特征。


    在這一點上,網遊公司無疑是有著非常強大優勢的,大數據強調充足到海量、真實到事事關心的信息,但無論是搜集記錄用戶的搜索習慣還是消費清單,都會引發到用戶對於隱n私被侵犯的顧慮和反感,這一點也越來越成為各路公司推進大數據分析的巨大阻礙。


    然而網絡遊戲裏麵,這些問題就都不是問題了。軟件公司想要收集用戶使用信息,還需要弄一個默認勾選的“用戶體驗改進計劃”,再發一份“隱n私白皮書”,才能放心大膽地讓軟件迴傳用戶操作數據,借此分析各種功能的使用率並做出取舍改進,而在網絡遊戲裏麵,玩家的所有遊戲行為都存儲在服務器裏麵,遊戲公司連那兩個麵子功夫都不用做,直接想怎麽用就怎麽用。[]


    反正現在還沒有什麽虛擬財產立法保護,法律頂多隻能做到保護到用戶賬號以及付費代幣這一層,遊戲公司完全可以盡情的研(折)究(騰),當然遊戲公司也需要承擔萬一玩脫了導致遊戲崩潰迴檔,或者平衡性喪失重挫吸引力,導致業績下降的風險。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絕大多數網遊公司還是秉承著傳統的策劃製作運營的工作方式,很少在這方麵下功夫。


    不過這些保守的遊戲公司裏麵,顯然沒有包括蜜蜂遊戲。


    因為馬競的關係,整個蜜蜂集團裏麵始終縈繞著一種“技術至上”的思想,對於各種新技術和“黑科技”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心和嚐試欲,隻是嚐試歸嚐試,“科技美化生活”的價值觀同樣給公司帶來了“生活化”、“實用化”的價值判斷。所以他們這幾年裏折騰過的新技術雖然多不勝數,但大多數產品都因為實用性不足的問題沒有立即推向市場,而是束之高閣變成了專利庫裏麵壓箱底的存在,除了部分員工和少數核心鐵杆用戶,大多數人甚至都不知道這些技術的存在。


    這裏麵自然不包括越來越火的大數據。


    對於同時擁有搜索引擎、操作係統、應用軟件、網絡遊戲等等諸多“服務型”業務的蜜蜂,可以說無論怎麽重視大數據都不為過,蜜蜂也早早就設立了集團直轄的大數據分析中心,為集團及旗下公司提供決策參考。無論是蜜蜂輸入法的持續改進,還是蜜蜂遊戲的選材與設計,都有著大數據的影子。而且隨著所有蜜蜂服務全部遷移到“蜂雲”雲計算平台上麵,更加方便收集到用戶跨應用跨服務的活動情況,使得蜜蜂的大數據也變“更大”了,也更加準確有效了。


    雖然蜜聊軟件一直以“一人三麵:每個人在網絡上都有多重身份”為設計原則,但這並不意味著網友們都是人格分裂症患者,他們在應用軟件和遊戲裏麵的各種活動依然存在著內在關聯。而蜜蜂找到並利用這些關聯所做的事情,就是推出了一係列融合風格的產品。


    汽車領域有跨界車的概念,比如越來越火的城市越野車suv這種越野車轎車化、轎車越野化的混血兒,而最新一代“蜜蜂地球4”則是軟件和遊戲的跨界之作。


    之前蜜蜂已經在《重生1990》上麵嚐試了遊戲工具化的設計思路,這款遊戲裏麵包含大量類似工具軟件的功能,可以為玩家提供小說寫作、音樂編配、視頻錄製等多種功能,雖然比起真正的工具軟件在全麵性和專業性上麵還有很多不足,卻勝在簡單有趣。再加上一些諸如大綱生成器、音色提取模擬、沙盤化現場指導等小功能帶來的驚喜,使得這款遊戲在業餘寫手、業餘歌手以及網絡視頻愛好者那裏取得了相當好的評價和使用率,並因為他們在各自作品裏麵的提及而收獲了不少關注和下載數。


    尤其是這款遊戲還有基本功能免費的手機版,並且可以和全功能pt版進行互動,雖然在遊戲裏麵追看小說、在遊戲裏麵聽歌看視頻看直播聽起來挺“二”的,但在這追求個性強調差異化的時代,有的是視別人感受為浮雲,隻在意自己感受和體驗的用戶。因此雖然嚐試這種新奇的做法的網友在數以億計的網友裏麵連千分之一都算不上,但勝在數量依然在不斷增加,很多人還嫌在手機上不過癮,轉而跑去購買pt主機在更大的屏幕上看,也使得“重生”遊戲和pt的銷量衰退期遲遲沒有出現。


    這就是典型的“長尾效應”了,雖然這些業餘創作者的人氣完全不能和那些百萬千萬粉絲的明星大腕兒相比,但是他們各種潛移默化的宣傳為這款遊戲貢獻了不少後勁和熱度,每個人的百十千粉絲加起來,積少成多也是匯聚成了一股不小的力量,正是這個不斷壯大的群體在支撐維持著兩者的熱度。


    當然這裏麵也有pt的銷量沒有真正爆發有關係,沒有凸起的高峰,自然也就沒有突降的低穀。


    既然有遊戲工具化,那麽自然有軟件玩具化,而新版“蜜蜂地球4”就是這種思路的典型代表,與“重生”遊戲不同的是,這款3d地球儀軟件並不是蜜蜂係統獨占的,主要的pc和手機平台都覆蓋到了,可以想見的是,這次“神壕曬機”事件之後,這款軟件的用戶活躍度必將登上一個新的台階。


    很多人小時候都有對著玩地球儀玩好久,盯著地圖幻想著“地圖開疆”的二逼時代,當年googleearth還沒有被kb分子發現利用價值時,就有無數網友們打開這個軟件,輸入一個個世界名勝、地貌奇觀的經緯坐標,在上麵俯瞰盧浮宮和塞納河、尋找麥田怪圈和大地繪畫、偷窺神秘的51區,盡管隻能看到模糊的畫麵甚至刻意留下的空白,依然能夠讓大家高興許久。網絡上分享各種有意思地點坐標的帖子被不斷轉載增添,直到有一天ge再也不能獲取服務器數據那天,這種樂趣戛然而止了。


    雖然依然可以通過其他科學上網工具看到外麵的世界,雖然還有一個蜜蜂地球可以用,但這種輸入一串經緯度坐標敲迴車然後等待屏幕上畫麵逐漸刷新完整的體驗卻是一去不複返了。


    蜜蜂地球雖然也有努力地在3d世界裏麵還原全世界的名勝古跡,但因為版權、資料來源和軟硬件技術原因,出現在軟件裏麵的景致總是給人假假的感覺,看起來比那些國內山寨仿製的白宮和金字塔還要不堪,而軟件粗糙的3d地形更進一步破壞了真實感,所以盡管ge後來徹底拜拜了,蜜蜂地球也沒能從前者那裏搶來多少用戶。這款軟件的活躍用戶數量,甚至還不如地圖工作室的3d街景地圖,畢竟後者隻需要能上網就可以了。


    然而蜜蜂,或者說馬競的“地球夢”卻一直都沒有消散,當年他在《大明ol》裏麵挖的“坑”到了現在還沒填完,遊戲裏麵積等於地球真實地球麵積的“虛擬地球”直到幾年後的今天依然沒有完全建成,大部分地區仍然處於沒風景沒劇情沒人物的“無人區”狀態。


    在蜜蜂遊戲接下來打造“無限虛擬世界”裏麵,遊戲的場景依舊是在“地球”上,不過是各種“長歪”的版本,有核彈洗地廢土末日的地球、有生物妖化妖獸橫行的地球、有冰蓋冰川融化的“未來水世界”,也有全球封凍海峽變陸橋的冰河世界,當然還有比較正常的各種古代版地球。


    而在新版蜜蜂地球4上麵,開發團隊幹脆徹底放棄了在“真實性”方麵的追求,轉而追求“真實感”和“體驗感”,因此放棄了原本的低版本引擎,直接使用了最新版虛擬地球引擎,以便從使用同樣引擎的其他蜜蜂遊戲裏麵繼承地形地貌建築動植物人物等各種資源,最終就有了這個除了沒有可控製角色,其他地方都像遊戲勝過像軟件的地球儀軟件。


    倚仗v4引擎的強大能力,用戶可以在手機上看到日夜交替、溪水潺潺、鳥飛兔走,也能夠看到出行工作的人們,但因為硬件性能限製,這些動態效果的範圍被限定在很小範圍內,活動角色的數量也很少。而一旦換到性能更好的pt平台上,就能夠看到更加精細的河道模型和植物葉片,場景道具和活動角色的數量也會大量增加。


    當多機連接,硬件性能進一步提升,呈現的畫麵也將更加精細、更加生動,也更加真實當然還需要更加強大的寬帶來下載高清資源。


    而這一出“神壕曬機”,就是對這個功能的最佳詮釋,在網絡流傳的4k超清視頻裏,生硬的模型感被壓製到最低,看起來就像是某款aaa大作的遊戲畫麵,隻是沒有主角,隻有奔跑覓食哺育幼崽的動物和慢慢生長的植物。


    雖然也有資深玩家表示“這畫麵比虛幻4演示視頻差多了”,但這種挑刺的言論很快就被淹沒在視頻評論區的無數樓層之下,一點兒水花都沒有泛起。


    不懂行的網友滿足於視頻的長度和內容的豐富,而懂行的網友自然知道這視頻的畫麵是實時演算出來的,畫質比那個演示視頻差自然是正常的。畢竟後者是epic為展現虛幻4強大性能而精心製作的,而前者卻隻是一個玩家在自己機器上“隨便”錄下來的,雖然這個“隨便”的成本高達20多萬,一點兒也不隨便。


    隨後幾天,這位“神壕”同學又繼續在網絡上發布了五段視頻,除了第二段依舊是通過蜜蜂地球錄製的以外,其他三段都是在蜜蜂的大型遊戲裏麵錄製的,畫麵依舊保持“隨手截圖能當壁紙”的高水準,配合大型投影屏幕,臨場感強到爆,可惜這又是“別人家的遊戲”。手機用戶請訪問m.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超級U盤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紙火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紙火花並收藏超級U盤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