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蛩山好走啊!”
清懷子對宋遊說道:“咱們陽州水路四通八達,人們出行也多走水路。道長明日到渡口上去,隨便找一艘向陽都方向的船就可以去了。隻是那蛩山並沒有渡口,道長最好找個小船,清早出發的話,大概半下午,或者將近傍晚的時候,就能到蛩山腳下了。若是大船,道長就隻有坐到下一個有渡口的地方,人家才會讓你下來了,還得走二十裏的迴頭路。”
清懷子說著頓了頓,怕他不知曉,又詳細的為他講解:
“道長若是怕找的渡船不知曉蛩山在哪,就說去銀華縣,從這往東,便很少有大山了,多是小山,小家子氣快到銀華渡口的時候,道長能從右手邊看到一片巍峨的大山,向江的一麵,是陡峭的石壁,像刀子砍的一樣,峭壁不長草,那便是蛩山了。”
“聽起來風景也不錯。”
“陽州難得的好山了。”清懷子說著笑了笑,“貧道二十幾歲時,也曾去別郡遊曆過,那蛩山和銀華,做法事也去跑過好幾趟了。”
“那便當做去登高賞秋了。”
“道長雅興!”
“去蛩山船錢多少呢?”
女童聞言也轉迴了不安分的腦袋,將目光聚集在清懷子臉上。
“那要看道長坐什麽船了。”清懷子哈哈一笑,“陽州富庶,此去蛩山往東,去陽都也往東,都走青女江,大船小船都有。道長若是乘一艘商賈士人喜歡的、有歌姬舞女演奏、酒水也管夠的大船,那價錢可就貴了。若乘小船,看大小和人多與少,一般一個人也就二十文錢。不過若是返程逆流,便得翻個一番了。”
“陽州商賈士子還真會享受。”
“道長坐哪種呢?”
“我們坐個小船就可以了。”
“小船好啊輕舟流水,半日百裏。”
“便多謝道友了。”
“不過閑聊,何談道謝?”
清懷子說完之後,又皺了皺眉,忍不住心中好奇,與他問道:“國師真的已經仙去?為何貧道未曾聽說,道長又是如何知曉的呢?”
“不敢說謊。”宋遊說道,“我們是從堯州進的浪州,又是從豐州進的堯州,路過豐州之時,剛好見到了國師身死。”
“親眼所見?”
“親眼所見。”
“這……”
清懷子依舊驚異,愣了一下,又不禁長歎一口氣。
宋遊對此並不意外。
長元子在全天下道人心中的地位應該都是很高的,形象也是極好的,尤其是正統道觀。
一來國師本就出自鹿鳴山,乃是天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出身挑不出毛病,在天下道教中天然有不錯的地位。二來國師一度掌控朝政,連帶著天下所有道教宮觀與修道之人在大晏的地位都水漲船高,平民百姓敬奉,官吏氏族也多有尊重天下修道之人都是直接受益者。而且國師在朝中在民間的風評都很好,修道之人視他為榜樣也很正常。
宋遊沒有說什麽,飲完了茶,便向清懷子道別離去了。
女童與少年都緊隨在他身後。
等他們走後許久,才有一名小道童進來收拾桌案上的茶具,同時好奇的盯著在旁邊沉思的清懷子,問道:“師父,那兩位客人是誰啊?”
“我也未曾見過。”
“那師父你怎麽對他們那麽客氣?”
“定是世間仙人。”
“仙人?”
“九壤山,安樂神……”清懷子喃喃自語,實在忍不住心中好奇,忽然起身,“我得去打聽一下九壤山都發生了什麽……”
……
次日清早,青女渡口。
年輕道人隻挎著一個褡褳,褡褳兩層兜,一層裝著一隻三花貓,露出一顆圓滾滾的貓兒頭,好奇的打量著這個世界,一層裝著幹糧,道人拄著竹杖掃視著渡口與來往的船隻旅客。
這裏實在繁華熱鬧,河道兩邊停滿了各種各樣的船隻,瓜皮船,蓬船,大黃船小黃船,貨船畫船,全都整整齊齊沿河排列。
有苦工搬著貨物上船,亦有旅客帶著行李從此去遠鄉,或是與親人道別。
拄杖站在這裏,身邊人來人往,嘈雜不斷,雖自己一步也不曾挪動,卻有一種從整個世界經過的感覺。
也或許是從這個時代經過。
說不準此時哪個挎著包裹從道人身旁走過、坐小舟遠去的人,便是某個流傳千古的大詩人,後人萬萬人都將因背誦他的詩詞而苦惱,亦或是某個足以影響整個天下的政客,世界都將因他而改變。
若是宋遊有天算師祖的本領,放眼一望,來來往往千百人,氣運應當盡收眼底,而他沒有,便又是另一種樂趣了。
“……”
宋遊微微一笑,終於邁步,往前走去。
還沒走近,就有人詢問:
“先生要去哪?”
“去蛩山。”
遠處人群中立馬就有人高喊:
“可是銀華那個蛩山?”
宋遊聞聲看去,是個中年船夫。
“正是。”
“隻差一人了,馬上就走!”
“多少船錢呢?”
“就按到銀華縣收,到蛩山小人找個好下船的地兒,煩請先生跳一下,也就下去了。”船家笑嗬嗬的看著宋遊,“就收個二十五文吧。”
“喵嗚……”
“二十文。”
宋遊低頭摸了摸貓兒腦袋。
“今日不順風啊。”船家苦著臉,“小人也隻掙個苦力錢。”
“喵!”
“二十文,都給小平。”
宋遊不免露出微笑,忽然想到了當年去安清的念平渡口,往事多引人感懷啊。
就連貓兒也抬起頭來,仰頭盯著宋遊。
似是也覺得這般對話有些耳熟。
“先生請上船吧!”
船家撐來了一條瓜皮船。
瓜皮船很小,一排隻能坐一個人,幾個人坐成一列,遠遠看去,分不清是蹲是坐。
不過瓜皮船勝在輕快,船家所說的不順風又是假話,其實順流又順風,一路東去,不少大船都被他們輕鬆超過。
出了青女縣,兩岸多是良田好山,船上無人說話,隻有船家看宋遊是道人與他說了幾句,其餘多數時候宋遊都隻默默坐著看兩岸風景,擼一擼貓和三花娘娘小聲說幾句話,不覺便已行出百裏。
遠處江畔果然出現了大山。
江道開始從峽穀中穿過,兩旁則是巍峨的高山,峭壁幾乎垂直,岩石上寸草不生,婉約的陽州風景在此多了些許壯觀與雄壯。
“到蛩山咯!”
船家迴頭對宋遊喊道,指著天上:“這就是蛩山,天門岩。”
“這山好像很大。”
“大得很咯!”船家咧嘴一笑,“這麽看離得遠,還不大,若是走近了,那才叫大,要往山上走啊,太陽都看不到!”
“風景不錯……”
“等下那邊有個地方可以下,小人把船靠過去,放慢一點,先生一個使勁,就跳上去了,免得找地方靠岸。”
“多謝。”
宋遊數出二十文錢,遞給船家。
小船很快靠近了一處岸邊。
貓兒早已站在船邊等著了,一直扭頭盯著船家,滿臉嚴肅,隻等船家一聲跳,她便猛然發力,輕巧一躍,穩穩落到岸上。
船上頓時一片讚揚之聲。
宋遊也跨步一跳,跳上了岸。
船家仍舊站在船上,笑嗬嗬的,一邊撐船,一邊誇宋遊的貓有靈性。
小舟載著餘下的客人,漸漸遠去。
三花貓麵無表情,好似絲毫不因船家和客人的驚歎誇讚而得意,隻仰頭盯著宋遊,這才開口說話:“要是我們的船沒有賣,三花娘娘就也可以出來跑船掙錢了。”
“憋了一路了吧?”
“跑船好掙錢!”
“三花娘娘還是專心寫自己的海外遊記吧。”宋遊說道,抬起頭來,看向天上,“不知那位享樂神是否還在。”
如船家所說,到了山腳,方知山大。
此時仰起頭,樹林茂盛,透出的天空隻剩可憐的一丁點兒,而無論是旁邊的岩石峭壁,還是正前方的山頂,都有種看不到頭的感覺。
燕子早已飛入深山,找廟去了。
宋遊也邁開步,往山中而去。
此處靈氣濃鬱,端的是個好山好水,時有鳥鳴,使山更幽,深秋涼爽,可山中草木凋敝得也不多,依舊青蔥,麵前有小路,不知通何方。
在燕子的指引下,宋遊很快找到了享樂神的神廟。
不過這間神廟已經破敗。本就是山下一間小廟如今神像破碎,神台崩塌,廟前散落著一些破碗碎瓦,險些被雜草淹沒。
也早已經沒了香火的氣息。
“廟子好像爛了……”
三花貓迴過頭對道人說道。
“看見了。”
宋遊點了點頭,卻繼續看向山上。
山中靈氣比山下更濃鬱。
宋遊又邁開了腳步,沒有進廟一探究竟的意思,而是繼續往山上走。
此山好,正適合登高。
隱隱聽到樵夫在山中自在高歌,聲音迴蕩不絕,韻味十足,又見山中鳥雀貪嘴,吃了落地發酵的漿果,竟也醉倒在了路邊。
“想鬆風、吹斷茶煙,著我白雲堆裏,安知不是神仙……
“月下風前,逍遙自在……
“興則高歌困則眠……”
歌聲似唱似念,迴味悠長。
宋遊循著聲音,碰見了一位樵夫。
(本章完)
清懷子對宋遊說道:“咱們陽州水路四通八達,人們出行也多走水路。道長明日到渡口上去,隨便找一艘向陽都方向的船就可以去了。隻是那蛩山並沒有渡口,道長最好找個小船,清早出發的話,大概半下午,或者將近傍晚的時候,就能到蛩山腳下了。若是大船,道長就隻有坐到下一個有渡口的地方,人家才會讓你下來了,還得走二十裏的迴頭路。”
清懷子說著頓了頓,怕他不知曉,又詳細的為他講解:
“道長若是怕找的渡船不知曉蛩山在哪,就說去銀華縣,從這往東,便很少有大山了,多是小山,小家子氣快到銀華渡口的時候,道長能從右手邊看到一片巍峨的大山,向江的一麵,是陡峭的石壁,像刀子砍的一樣,峭壁不長草,那便是蛩山了。”
“聽起來風景也不錯。”
“陽州難得的好山了。”清懷子說著笑了笑,“貧道二十幾歲時,也曾去別郡遊曆過,那蛩山和銀華,做法事也去跑過好幾趟了。”
“那便當做去登高賞秋了。”
“道長雅興!”
“去蛩山船錢多少呢?”
女童聞言也轉迴了不安分的腦袋,將目光聚集在清懷子臉上。
“那要看道長坐什麽船了。”清懷子哈哈一笑,“陽州富庶,此去蛩山往東,去陽都也往東,都走青女江,大船小船都有。道長若是乘一艘商賈士人喜歡的、有歌姬舞女演奏、酒水也管夠的大船,那價錢可就貴了。若乘小船,看大小和人多與少,一般一個人也就二十文錢。不過若是返程逆流,便得翻個一番了。”
“陽州商賈士子還真會享受。”
“道長坐哪種呢?”
“我們坐個小船就可以了。”
“小船好啊輕舟流水,半日百裏。”
“便多謝道友了。”
“不過閑聊,何談道謝?”
清懷子說完之後,又皺了皺眉,忍不住心中好奇,與他問道:“國師真的已經仙去?為何貧道未曾聽說,道長又是如何知曉的呢?”
“不敢說謊。”宋遊說道,“我們是從堯州進的浪州,又是從豐州進的堯州,路過豐州之時,剛好見到了國師身死。”
“親眼所見?”
“親眼所見。”
“這……”
清懷子依舊驚異,愣了一下,又不禁長歎一口氣。
宋遊對此並不意外。
長元子在全天下道人心中的地位應該都是很高的,形象也是極好的,尤其是正統道觀。
一來國師本就出自鹿鳴山,乃是天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出身挑不出毛病,在天下道教中天然有不錯的地位。二來國師一度掌控朝政,連帶著天下所有道教宮觀與修道之人在大晏的地位都水漲船高,平民百姓敬奉,官吏氏族也多有尊重天下修道之人都是直接受益者。而且國師在朝中在民間的風評都很好,修道之人視他為榜樣也很正常。
宋遊沒有說什麽,飲完了茶,便向清懷子道別離去了。
女童與少年都緊隨在他身後。
等他們走後許久,才有一名小道童進來收拾桌案上的茶具,同時好奇的盯著在旁邊沉思的清懷子,問道:“師父,那兩位客人是誰啊?”
“我也未曾見過。”
“那師父你怎麽對他們那麽客氣?”
“定是世間仙人。”
“仙人?”
“九壤山,安樂神……”清懷子喃喃自語,實在忍不住心中好奇,忽然起身,“我得去打聽一下九壤山都發生了什麽……”
……
次日清早,青女渡口。
年輕道人隻挎著一個褡褳,褡褳兩層兜,一層裝著一隻三花貓,露出一顆圓滾滾的貓兒頭,好奇的打量著這個世界,一層裝著幹糧,道人拄著竹杖掃視著渡口與來往的船隻旅客。
這裏實在繁華熱鬧,河道兩邊停滿了各種各樣的船隻,瓜皮船,蓬船,大黃船小黃船,貨船畫船,全都整整齊齊沿河排列。
有苦工搬著貨物上船,亦有旅客帶著行李從此去遠鄉,或是與親人道別。
拄杖站在這裏,身邊人來人往,嘈雜不斷,雖自己一步也不曾挪動,卻有一種從整個世界經過的感覺。
也或許是從這個時代經過。
說不準此時哪個挎著包裹從道人身旁走過、坐小舟遠去的人,便是某個流傳千古的大詩人,後人萬萬人都將因背誦他的詩詞而苦惱,亦或是某個足以影響整個天下的政客,世界都將因他而改變。
若是宋遊有天算師祖的本領,放眼一望,來來往往千百人,氣運應當盡收眼底,而他沒有,便又是另一種樂趣了。
“……”
宋遊微微一笑,終於邁步,往前走去。
還沒走近,就有人詢問:
“先生要去哪?”
“去蛩山。”
遠處人群中立馬就有人高喊:
“可是銀華那個蛩山?”
宋遊聞聲看去,是個中年船夫。
“正是。”
“隻差一人了,馬上就走!”
“多少船錢呢?”
“就按到銀華縣收,到蛩山小人找個好下船的地兒,煩請先生跳一下,也就下去了。”船家笑嗬嗬的看著宋遊,“就收個二十五文吧。”
“喵嗚……”
“二十文。”
宋遊低頭摸了摸貓兒腦袋。
“今日不順風啊。”船家苦著臉,“小人也隻掙個苦力錢。”
“喵!”
“二十文,都給小平。”
宋遊不免露出微笑,忽然想到了當年去安清的念平渡口,往事多引人感懷啊。
就連貓兒也抬起頭來,仰頭盯著宋遊。
似是也覺得這般對話有些耳熟。
“先生請上船吧!”
船家撐來了一條瓜皮船。
瓜皮船很小,一排隻能坐一個人,幾個人坐成一列,遠遠看去,分不清是蹲是坐。
不過瓜皮船勝在輕快,船家所說的不順風又是假話,其實順流又順風,一路東去,不少大船都被他們輕鬆超過。
出了青女縣,兩岸多是良田好山,船上無人說話,隻有船家看宋遊是道人與他說了幾句,其餘多數時候宋遊都隻默默坐著看兩岸風景,擼一擼貓和三花娘娘小聲說幾句話,不覺便已行出百裏。
遠處江畔果然出現了大山。
江道開始從峽穀中穿過,兩旁則是巍峨的高山,峭壁幾乎垂直,岩石上寸草不生,婉約的陽州風景在此多了些許壯觀與雄壯。
“到蛩山咯!”
船家迴頭對宋遊喊道,指著天上:“這就是蛩山,天門岩。”
“這山好像很大。”
“大得很咯!”船家咧嘴一笑,“這麽看離得遠,還不大,若是走近了,那才叫大,要往山上走啊,太陽都看不到!”
“風景不錯……”
“等下那邊有個地方可以下,小人把船靠過去,放慢一點,先生一個使勁,就跳上去了,免得找地方靠岸。”
“多謝。”
宋遊數出二十文錢,遞給船家。
小船很快靠近了一處岸邊。
貓兒早已站在船邊等著了,一直扭頭盯著船家,滿臉嚴肅,隻等船家一聲跳,她便猛然發力,輕巧一躍,穩穩落到岸上。
船上頓時一片讚揚之聲。
宋遊也跨步一跳,跳上了岸。
船家仍舊站在船上,笑嗬嗬的,一邊撐船,一邊誇宋遊的貓有靈性。
小舟載著餘下的客人,漸漸遠去。
三花貓麵無表情,好似絲毫不因船家和客人的驚歎誇讚而得意,隻仰頭盯著宋遊,這才開口說話:“要是我們的船沒有賣,三花娘娘就也可以出來跑船掙錢了。”
“憋了一路了吧?”
“跑船好掙錢!”
“三花娘娘還是專心寫自己的海外遊記吧。”宋遊說道,抬起頭來,看向天上,“不知那位享樂神是否還在。”
如船家所說,到了山腳,方知山大。
此時仰起頭,樹林茂盛,透出的天空隻剩可憐的一丁點兒,而無論是旁邊的岩石峭壁,還是正前方的山頂,都有種看不到頭的感覺。
燕子早已飛入深山,找廟去了。
宋遊也邁開步,往山中而去。
此處靈氣濃鬱,端的是個好山好水,時有鳥鳴,使山更幽,深秋涼爽,可山中草木凋敝得也不多,依舊青蔥,麵前有小路,不知通何方。
在燕子的指引下,宋遊很快找到了享樂神的神廟。
不過這間神廟已經破敗。本就是山下一間小廟如今神像破碎,神台崩塌,廟前散落著一些破碗碎瓦,險些被雜草淹沒。
也早已經沒了香火的氣息。
“廟子好像爛了……”
三花貓迴過頭對道人說道。
“看見了。”
宋遊點了點頭,卻繼續看向山上。
山中靈氣比山下更濃鬱。
宋遊又邁開了腳步,沒有進廟一探究竟的意思,而是繼續往山上走。
此山好,正適合登高。
隱隱聽到樵夫在山中自在高歌,聲音迴蕩不絕,韻味十足,又見山中鳥雀貪嘴,吃了落地發酵的漿果,竟也醉倒在了路邊。
“想鬆風、吹斷茶煙,著我白雲堆裏,安知不是神仙……
“月下風前,逍遙自在……
“興則高歌困則眠……”
歌聲似唱似念,迴味悠長。
宋遊循著聲音,碰見了一位樵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