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會欣賞電影的人還能從影片給觀眾提供的種種規定情境中進一步發現,拉茲的打自己表麵上是“假打”,實際上是“真打”。
他是在意想不到的時間和場合,找到了一個可以盡情發泄對自身不滿的機會。
理解了這一點,欣賞者便發現了創作者如此安排的良苦用心,也便獲得了另一種性質的審美愉快。
這是發現的愉快,而不僅僅是情感宣泄的愉快。
不管是看電影還是欣賞電影,都可能獲得情感宣泄的愉快;
至於發現的愉快,則是隻有會欣賞電影的人才可能獲得的。
正因為這樣,欣賞才被看作一種接受的境界。
它使欣賞者具有比一般看電影的人更良好的自我感覺,它又使欣賞者一再把欣賞的實踐當作自我陶醉的方式。
但欣賞電影也意味著對影片更深一步的介入,這種介入是否可能,便取決於欣賞者在知識、經驗和審美意識方麵有沒有更充分的準備。
他對一般的生活經驗和理論知識上的積累,他所具有的審美意識的修養,他對電影藝術的掌握程度,都直接影響著他對一部影片的欣賞。
所以,欣賞電影又要比一般的看電影具有更強的接受影片的能力。
對電影來說,不僅有一般的觀看和欣賞之分,而且欣賞水平也有高低之分。
從不懂欣賞到懂得欣賞,從低水平的欣賞到高水平的欣賞,這是欣賞者普遍要經曆的不斷克服自己又不斷超越自己的過程。
為此,欣賞的實踐必然比一般的觀看在視聽認知上更細致,在感情上更投入,在思維上更活躍。
這種狀態反過來要求欣賞者在觀賞電影之前要有相應的準備,在觀賞中不為故事情節所左右,在觀賞後又注意反複地品味、琢磨和思索。
所以,提高欣賞電影的水平,首先便在於對這種狀態的訓練,在於從心理上改變一般看電影的人習見的那種惰性。
它不應該是悠閑甚至懶散的。
它不應該是買上一包瓜籽或者一包陳皮梅,半躺半靠的,邊看邊扯著閑話。
真正試圖去欣賞電影的人,自始至終都將處於緊張的狀態之中。
除了接受視聽的信息之外,他還要不斷地思考、辨析、聯想、推測、評判,甚至到走出了電影院還不能鬆一口氣。
自覺而有意識地超越自己,更要注意電影藝術的相關理論知識的積累。
有的人也許不能理解理論知識和電影欣賞之間有什麽必然的聯係。
然而恰恰是這種聯係成為提高電影欣賞水平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麵。
觀賞電影也像看日出一樣,不僅涉及眼睛和耳朵,更涉及整個心靈,涉及各方麵的知識、經驗和理論。
一個人能從電影中看到什麽,和他所積累的知識、經驗和理論是直接而密切地相關的。
他是在這些知識、經驗和理論的滲透中來組織和解釋所獲得的視聽信息的。
當影片在英雄犧牲之後接上一棵青鬆的鏡頭時,一般人看到的是一棵青鬆,會欣賞的人卻看到了英雄堅貞不屈、萬古長青的品格和精神。
而當欣賞者掌握了蒙太奇比喻的有關電影知識之後,他自然也不難讀解一群鴿子向謝特倒下的地方飛去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意義。
由此看來,一個希望提高電影欣賞水平的人,除了重視欣賞的實踐之外,更要重視學習與電影藝術相關的理論知識。
理論知識的掌握有利於改變自己欣賞電影的準備狀態,有利於改造自己的“眼睛”。
毫無疑問,我們的電影工作者們,都是會欣賞電影的人,他們看待電影,往往是從電影的形式規範、電影藝術的可能性、電影的表現手段和技巧等方麵去分析。
但這些專業理論知識,卻不是我們這些普通觀眾所能具備的。
我們這些隻會看電影的普通觀眾,對待電影的方式非常直接。
就是看電影好不好看!
說到底,電影終究是是視覺藝術,所以決定他好不好看的最直接方式,便是他的畫麵是否衝擊,是否精彩。
所以我想,這就是《斬龍》能夠獲得百姓如此高評價的緣故吧。”
平心而論,這篇評論員文章講的還是挺中肯的。
業內人士的欣賞眼光確實專業,但曲高和寡,普通老百姓才不會去管影片的藝術性和內涵呢。
隻要影片好看就行了,別的何必管那麽多?
或許,這就是商業片大行其道的原因吧!
……
時間在紛紛擾擾中進入11年。
《唐山大地震》、《讓子彈飛》等一眾賀歲檔大片如期上映。
但成績較之前世都有下降。
除了其中少數精品獲得盈利外,其他能保本就不錯了。
歸根結底還是《斬龍》的鍋。
國內的電影票房就這麽大,《斬龍》因為種種原因大火特火,但它也透支了票房市場。
《斬龍》下架後,電影市場迎來了整整三個月的蕭條期。
讓賀歲檔大受影響。
對此國內的導演同行們咬牙切齒,發表各種言論來抹黑江白。
甚至就連小鋼炮都在某次被采訪時,意有所指的說道:“國內觀眾鑒賞能力的下降,歸根結底是某些品味不高的導演,在毫無底線的迎合觀眾,長此以往,將是一場文化災難!”
江白並沒有迴應這段話,一來這段話並沒有指名道姓的說是誰,如果他迴應了,豈不是承認在說他了?
二來也是他現在太忙,又不是影視宣傳期,哪有功夫去跟這些敗犬開啟一場罵戰?
況且,這些敗犬能做的,也隻有這些無用的哀嚎而已。
想實際打壓江白,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且不說他當前國內唯一單部影片過十億的大導演。
就憑他背後的道一特效公司,江白就擁有跟四大平等說話的底氣!
在娛樂圈什麽樣的人地位最高?
大明星?
大導演?
大公司董事長?
都不是!
娛樂圈地位最高的,是那些掌握獨有資源的人!
他是在意想不到的時間和場合,找到了一個可以盡情發泄對自身不滿的機會。
理解了這一點,欣賞者便發現了創作者如此安排的良苦用心,也便獲得了另一種性質的審美愉快。
這是發現的愉快,而不僅僅是情感宣泄的愉快。
不管是看電影還是欣賞電影,都可能獲得情感宣泄的愉快;
至於發現的愉快,則是隻有會欣賞電影的人才可能獲得的。
正因為這樣,欣賞才被看作一種接受的境界。
它使欣賞者具有比一般看電影的人更良好的自我感覺,它又使欣賞者一再把欣賞的實踐當作自我陶醉的方式。
但欣賞電影也意味著對影片更深一步的介入,這種介入是否可能,便取決於欣賞者在知識、經驗和審美意識方麵有沒有更充分的準備。
他對一般的生活經驗和理論知識上的積累,他所具有的審美意識的修養,他對電影藝術的掌握程度,都直接影響著他對一部影片的欣賞。
所以,欣賞電影又要比一般的看電影具有更強的接受影片的能力。
對電影來說,不僅有一般的觀看和欣賞之分,而且欣賞水平也有高低之分。
從不懂欣賞到懂得欣賞,從低水平的欣賞到高水平的欣賞,這是欣賞者普遍要經曆的不斷克服自己又不斷超越自己的過程。
為此,欣賞的實踐必然比一般的觀看在視聽認知上更細致,在感情上更投入,在思維上更活躍。
這種狀態反過來要求欣賞者在觀賞電影之前要有相應的準備,在觀賞中不為故事情節所左右,在觀賞後又注意反複地品味、琢磨和思索。
所以,提高欣賞電影的水平,首先便在於對這種狀態的訓練,在於從心理上改變一般看電影的人習見的那種惰性。
它不應該是悠閑甚至懶散的。
它不應該是買上一包瓜籽或者一包陳皮梅,半躺半靠的,邊看邊扯著閑話。
真正試圖去欣賞電影的人,自始至終都將處於緊張的狀態之中。
除了接受視聽的信息之外,他還要不斷地思考、辨析、聯想、推測、評判,甚至到走出了電影院還不能鬆一口氣。
自覺而有意識地超越自己,更要注意電影藝術的相關理論知識的積累。
有的人也許不能理解理論知識和電影欣賞之間有什麽必然的聯係。
然而恰恰是這種聯係成為提高電影欣賞水平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麵。
觀賞電影也像看日出一樣,不僅涉及眼睛和耳朵,更涉及整個心靈,涉及各方麵的知識、經驗和理論。
一個人能從電影中看到什麽,和他所積累的知識、經驗和理論是直接而密切地相關的。
他是在這些知識、經驗和理論的滲透中來組織和解釋所獲得的視聽信息的。
當影片在英雄犧牲之後接上一棵青鬆的鏡頭時,一般人看到的是一棵青鬆,會欣賞的人卻看到了英雄堅貞不屈、萬古長青的品格和精神。
而當欣賞者掌握了蒙太奇比喻的有關電影知識之後,他自然也不難讀解一群鴿子向謝特倒下的地方飛去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意義。
由此看來,一個希望提高電影欣賞水平的人,除了重視欣賞的實踐之外,更要重視學習與電影藝術相關的理論知識。
理論知識的掌握有利於改變自己欣賞電影的準備狀態,有利於改造自己的“眼睛”。
毫無疑問,我們的電影工作者們,都是會欣賞電影的人,他們看待電影,往往是從電影的形式規範、電影藝術的可能性、電影的表現手段和技巧等方麵去分析。
但這些專業理論知識,卻不是我們這些普通觀眾所能具備的。
我們這些隻會看電影的普通觀眾,對待電影的方式非常直接。
就是看電影好不好看!
說到底,電影終究是是視覺藝術,所以決定他好不好看的最直接方式,便是他的畫麵是否衝擊,是否精彩。
所以我想,這就是《斬龍》能夠獲得百姓如此高評價的緣故吧。”
平心而論,這篇評論員文章講的還是挺中肯的。
業內人士的欣賞眼光確實專業,但曲高和寡,普通老百姓才不會去管影片的藝術性和內涵呢。
隻要影片好看就行了,別的何必管那麽多?
或許,這就是商業片大行其道的原因吧!
……
時間在紛紛擾擾中進入11年。
《唐山大地震》、《讓子彈飛》等一眾賀歲檔大片如期上映。
但成績較之前世都有下降。
除了其中少數精品獲得盈利外,其他能保本就不錯了。
歸根結底還是《斬龍》的鍋。
國內的電影票房就這麽大,《斬龍》因為種種原因大火特火,但它也透支了票房市場。
《斬龍》下架後,電影市場迎來了整整三個月的蕭條期。
讓賀歲檔大受影響。
對此國內的導演同行們咬牙切齒,發表各種言論來抹黑江白。
甚至就連小鋼炮都在某次被采訪時,意有所指的說道:“國內觀眾鑒賞能力的下降,歸根結底是某些品味不高的導演,在毫無底線的迎合觀眾,長此以往,將是一場文化災難!”
江白並沒有迴應這段話,一來這段話並沒有指名道姓的說是誰,如果他迴應了,豈不是承認在說他了?
二來也是他現在太忙,又不是影視宣傳期,哪有功夫去跟這些敗犬開啟一場罵戰?
況且,這些敗犬能做的,也隻有這些無用的哀嚎而已。
想實際打壓江白,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且不說他當前國內唯一單部影片過十億的大導演。
就憑他背後的道一特效公司,江白就擁有跟四大平等說話的底氣!
在娛樂圈什麽樣的人地位最高?
大明星?
大導演?
大公司董事長?
都不是!
娛樂圈地位最高的,是那些掌握獨有資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