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的沒一點細微變化,都牽著無數人的心,八皇子再次出現在人前,所有人都暗中觀察,想知道皇帝究竟是個什麽心思,八皇子身邊本來就圍了一群人,在他失勢的時候,散了一部分,還有一部分死忠仍跟他來往密切,現在,看他好想又要起來了,不少人想到當年舉薦太子時八皇子的煊赫,想到皇帝又開始用他,不禁起了心思,一時間圍繞在八皇子身邊的人更多了,他的勢力看起來竟像是遍布朝堂,風頭健旺的連太子都要退避三舍。[]
太子從來不是傻瓜,能當三十多年太子,還能抵擋住一幹兄弟的明爭暗鬥,就這種情況下也沒有大差錯落人口舌,隻是後來他等得心急了,被兄弟們逼得太緊了,勢力大的皇帝也開始猜忌他了,所以性情漸變,頭腦也不如早年清明,才會判斷失誤,落盡別人陷阱,以為皇帝有不測,所以才會帶兵包圍了皇帝的休息場,當他看到皇帝安全無恙從寢帳中出來時,就意識到自己被算計了,哪怕他當時就散了兵士認錯,也沒能讓皇帝相信他無辜。
太子是想當皇帝,他也確實等得不耐煩了,他身邊的勢力被皇帝一削再削,由不得他不心驚,不能成功上位的太子是什麽下場,他心裏一清二楚,所以,他肯定會竭盡全力想要上台,但是,他再想上位,也絕對沒有謀逆的心思,絕對沒想過對皇帝做什麽,他是這麽想的,因為皇帝前麵那麽多年對他的榮寵,他以為皇帝也該是這麽想的,卻忘了人心易變,他一天天年長,皇帝一天天老邁,父子倆早不是當年親密無間的父子倆了,太子沒看清這一點,摔了個大跟頭,不過在他被關進鹹安宮之後,他那發熱的頭腦一下子清醒冷靜了,很多以前看不清看不破的事,仿佛頓悟般都看明白了,太子悟了,卻對自身的形勢沒什麽幫助,他看的再明白,也阻攔不了皇帝的決定,隻能聽從皇帝安排。[.超多好看小說]
在被廢之後重新當了太子,太子的心態已經跟以前不同了,以前他是無知者無畏,因為看不清楚,以為皇帝會一直寵著他,所以才敢橫衝直撞,才敢驕縱狂妄,不過,在被打入塵埃之後,太子已經明白了,他這個儲君所有的一切,都是皇帝給的,皇帝願意捧著他,那他就是高高在上的太子,皇帝想收迴了,他就什麽都不是,什麽都沒有。
看透了這麽個讓人悲哀的事實之後,太子對自己能不能上位已經不抱希望了,他很清楚,自己現在不過是皇帝數在眾人麵前的標杆而已,他雖然驕縱依舊張狂依舊,但是,他心裏清楚,說不定哪天,皇帝覺得不需要自己這個標杆了,那就是自己再次跌入泥濘的那天。
太子雖說已經認命了,不再執著於能不能上位,但是,他還是很樂意給那些曾給自己挖坑的人找點不自在,最會跟他對著幹的老大已經被圈禁了,暫且不去管他,老三表麵上奉承自己,背地裏卻沒少給自己挖坑,捧殺嘛,他真以為自己看不出來?!這兩年太子沒少背地裏坑三皇子,有時候還故意犯些錯讓他頂缸,三皇子因為一貫在皇帝麵前表現的很尊重太子,哪怕心裏再不平氣憤,也隻能咬著牙替太子背黑鍋,為此已經被皇帝訓斥好幾迴了。
至於說八皇子,太子對他更沒好感,以前跟在老大後麵算計自己,後來娶了郭絡羅氏,表麵上向自己投誠,實際上卻在自己跟老大之間兩頭逢源,表麵上兩邊都不得罪,卻暗自發展自己的勢力,對那場舉薦太子的大戲,太子隻想大笑三聲,連自己這個從小疼到大的兒子,勢力過大都能讓皇帝猜忌,一個從小不被重視的兒子,聯絡朝中三分之二的大臣為自己說話,這不是找死是什麽?!
有了舉薦太子這迴事,太子知道,老八是徹底失了皇帝的心,太子連報複他都提不起勁兒,因為太子深知,若是自己出手了,皇帝為了平衡,說不定會給老八幾個好臉,但隻要自己不動,皇帝就不會再用老八,雖然不會對他有什麽處罰,但對他這個野心勃勃的弟弟來說,閑置他估計是最大的處罰了吧?
沒想到老八不安分不死心,沉寂了兩年,今年又冒出來了,皇帝又給他安排了差事,他是不是很得意呀?他府上赫赫揚揚的,他真以為皇帝看著心裏很高興?太子表示,作為最接近皇帝的兒子,他默默給老八點根蠟燭,然後很愉快的在一邊看戲,為了讓大戲更精彩,他還特意做出退讓的姿態,讓人以為他在避老八風頭,估計他這番作為,老頭子知道了會更氣憤吧?
出於這種心理,太子心裏很淡定,不過知道他淡定的沒幾個,而跟太子相比,胤禛的淡定就廣為人知了,畢竟,熱鬧的八皇子府和冷清的四皇子府的對比,也算是京城一景呢!
論起來,胤禛才是第一個看清皇帝和父親差別的皇子,他養母去的早,生母不待見,皇帝在孝懿皇後去世後對他冷淡許多,從那個時候起,他就意識到皇帝不單單是他的父親,還是一國之主,是高高在上的君王,他作為臣子的,隻能順從,不得違逆。
每個人得成長都是痛苦的,胤禛自然也不例外,所以他才會從一個愛說愛動,情緒多變的孩子,變成現在這個沉穩剛毅的冷麵男人,太子被皇帝寵著的時間太長,所以他隻有在狠狠摔一個跟頭之後,才能認識到“皇父”和父親的不同。
胤禛不看好八皇子,理由和太子一樣,在沒和八皇子分道揚鑣之前,他也曾勸過八皇子,不過八皇子看著溫和,骨子裏的執拗不比誰弱,肯聽人勸才是怪事,尤其是後來他分析形勢,認識到胤禛是他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之後,他對胤禛的話更不願意聽了,而胤禛也不是那種熱情的人,見他仍我行我素,對自己還添了防備,也懶得再多說什麽了,路都是自己選的,結果好壞也隻有自己去擔。(未完待續。)
太子從來不是傻瓜,能當三十多年太子,還能抵擋住一幹兄弟的明爭暗鬥,就這種情況下也沒有大差錯落人口舌,隻是後來他等得心急了,被兄弟們逼得太緊了,勢力大的皇帝也開始猜忌他了,所以性情漸變,頭腦也不如早年清明,才會判斷失誤,落盡別人陷阱,以為皇帝有不測,所以才會帶兵包圍了皇帝的休息場,當他看到皇帝安全無恙從寢帳中出來時,就意識到自己被算計了,哪怕他當時就散了兵士認錯,也沒能讓皇帝相信他無辜。
太子是想當皇帝,他也確實等得不耐煩了,他身邊的勢力被皇帝一削再削,由不得他不心驚,不能成功上位的太子是什麽下場,他心裏一清二楚,所以,他肯定會竭盡全力想要上台,但是,他再想上位,也絕對沒有謀逆的心思,絕對沒想過對皇帝做什麽,他是這麽想的,因為皇帝前麵那麽多年對他的榮寵,他以為皇帝也該是這麽想的,卻忘了人心易變,他一天天年長,皇帝一天天老邁,父子倆早不是當年親密無間的父子倆了,太子沒看清這一點,摔了個大跟頭,不過在他被關進鹹安宮之後,他那發熱的頭腦一下子清醒冷靜了,很多以前看不清看不破的事,仿佛頓悟般都看明白了,太子悟了,卻對自身的形勢沒什麽幫助,他看的再明白,也阻攔不了皇帝的決定,隻能聽從皇帝安排。[.超多好看小說]
在被廢之後重新當了太子,太子的心態已經跟以前不同了,以前他是無知者無畏,因為看不清楚,以為皇帝會一直寵著他,所以才敢橫衝直撞,才敢驕縱狂妄,不過,在被打入塵埃之後,太子已經明白了,他這個儲君所有的一切,都是皇帝給的,皇帝願意捧著他,那他就是高高在上的太子,皇帝想收迴了,他就什麽都不是,什麽都沒有。
看透了這麽個讓人悲哀的事實之後,太子對自己能不能上位已經不抱希望了,他很清楚,自己現在不過是皇帝數在眾人麵前的標杆而已,他雖然驕縱依舊張狂依舊,但是,他心裏清楚,說不定哪天,皇帝覺得不需要自己這個標杆了,那就是自己再次跌入泥濘的那天。
太子雖說已經認命了,不再執著於能不能上位,但是,他還是很樂意給那些曾給自己挖坑的人找點不自在,最會跟他對著幹的老大已經被圈禁了,暫且不去管他,老三表麵上奉承自己,背地裏卻沒少給自己挖坑,捧殺嘛,他真以為自己看不出來?!這兩年太子沒少背地裏坑三皇子,有時候還故意犯些錯讓他頂缸,三皇子因為一貫在皇帝麵前表現的很尊重太子,哪怕心裏再不平氣憤,也隻能咬著牙替太子背黑鍋,為此已經被皇帝訓斥好幾迴了。
至於說八皇子,太子對他更沒好感,以前跟在老大後麵算計自己,後來娶了郭絡羅氏,表麵上向自己投誠,實際上卻在自己跟老大之間兩頭逢源,表麵上兩邊都不得罪,卻暗自發展自己的勢力,對那場舉薦太子的大戲,太子隻想大笑三聲,連自己這個從小疼到大的兒子,勢力過大都能讓皇帝猜忌,一個從小不被重視的兒子,聯絡朝中三分之二的大臣為自己說話,這不是找死是什麽?!
有了舉薦太子這迴事,太子知道,老八是徹底失了皇帝的心,太子連報複他都提不起勁兒,因為太子深知,若是自己出手了,皇帝為了平衡,說不定會給老八幾個好臉,但隻要自己不動,皇帝就不會再用老八,雖然不會對他有什麽處罰,但對他這個野心勃勃的弟弟來說,閑置他估計是最大的處罰了吧?
沒想到老八不安分不死心,沉寂了兩年,今年又冒出來了,皇帝又給他安排了差事,他是不是很得意呀?他府上赫赫揚揚的,他真以為皇帝看著心裏很高興?太子表示,作為最接近皇帝的兒子,他默默給老八點根蠟燭,然後很愉快的在一邊看戲,為了讓大戲更精彩,他還特意做出退讓的姿態,讓人以為他在避老八風頭,估計他這番作為,老頭子知道了會更氣憤吧?
出於這種心理,太子心裏很淡定,不過知道他淡定的沒幾個,而跟太子相比,胤禛的淡定就廣為人知了,畢竟,熱鬧的八皇子府和冷清的四皇子府的對比,也算是京城一景呢!
論起來,胤禛才是第一個看清皇帝和父親差別的皇子,他養母去的早,生母不待見,皇帝在孝懿皇後去世後對他冷淡許多,從那個時候起,他就意識到皇帝不單單是他的父親,還是一國之主,是高高在上的君王,他作為臣子的,隻能順從,不得違逆。
每個人得成長都是痛苦的,胤禛自然也不例外,所以他才會從一個愛說愛動,情緒多變的孩子,變成現在這個沉穩剛毅的冷麵男人,太子被皇帝寵著的時間太長,所以他隻有在狠狠摔一個跟頭之後,才能認識到“皇父”和父親的不同。
胤禛不看好八皇子,理由和太子一樣,在沒和八皇子分道揚鑣之前,他也曾勸過八皇子,不過八皇子看著溫和,骨子裏的執拗不比誰弱,肯聽人勸才是怪事,尤其是後來他分析形勢,認識到胤禛是他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之後,他對胤禛的話更不願意聽了,而胤禛也不是那種熱情的人,見他仍我行我素,對自己還添了防備,也懶得再多說什麽了,路都是自己選的,結果好壞也隻有自己去擔。(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