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看不上保泰,但是對保綬印象一直不錯,在他看來,保綬身體不好,能力也是一般,隻頂了個閑職,這些年也沒辦過什麽重要差事,在朝堂上是難有什麽建樹了,但這人好的一點是有自知之明,從不往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情裏攪和,倒也有可取之處。(.無彈窗廣告)
這些年因舒宜爾哈和佟佳氏關係好的緣故,保綬和四爺府的關係也親近許多,現在胤禛從舒宜爾哈轉達的話裏發現,他這個堂弟比他想象的還要識時務,肯主動示好,那麽,自己便去聽聽他究竟有什麽事,說不定還真能得到些擁有的情報,而若保綬果真是個好的,自己也不介意幫他一把。
胤禛的政治才能是天生的,這些年除了專心辦差,別的心裏都用在研究皇帝喜好上去了,對皇帝的心態他比大多數人都看得清楚,雖然皇帝沒表現出來,但根據胤禛分析,皇帝對保泰早已有了不滿,如今對他優待,不過是看在已故的二伯麵上而已。
皇帝跟裕親王福全兄弟感情不錯,早年又因大皇子的事讓裕親王背了黑鍋,在兒子和兄長中,皇帝毫無疑問更偏向兒子,但事後他對裕親王還是有兩分歉意的,加上這麽些年裕親王都是皇帝的堅定支持者,他又已經去世了,皇帝顧念這份親情,自然對保泰多了些包容。
不過,皇帝的包容和情分都是有限度的,在四十七年時,保泰支持了八皇子,已經讓皇帝對他不滿,而皇帝什麽都沒做,按照胤禛對皇帝的了解,他對一個人不滿,若是當時就發作出來,也不會有什麽大事,但若是他隱忍不發,那就表示這人上了他心裏的黑名單,不定什麽時候發作,而那時再發作,肯定要嚴重得多。[.超多好看小說]
太子雖然複立,但有眼睛的都能看得出來,皇帝對太子不同往日,比起看重信任,倒是防備的多些,看著到哪兒都帶著太子,可惜那卻不是榮寵,而有種把不安定因素都放身邊看著的意思,太子本人對此也是心知肚明,也很有幾分心灰意冷,行事越發張狂,甚至透著些孤注一擲的瘋狂,胤禛有心勸勸太子,可這時的太子哪裏聽得進去勸告?或者說,即便太子聽進去了,他又能做什麽?成年太子和老年皇帝的矛盾,不是他一個人能化解的了的。
胤禛心裏已經有了預感,太子早晚會被老爺子再次廢掉,他影響不了皇帝,也勸不動太子,隻能想辦法置身事外,而不得不承認的是,太子倒台,對他也有莫大好處,所以,他並不會十分盡心的幫助太子,他能做到的,也不過是不落井下石而已。
要說野心,胤禛承認自己也有,身為皇子,與那把椅子的距離太近了,掌握至高無上的權利,這種誘惑沒幾個人能扛得住,他的這些兄弟們,有哪個沒心思的?五弟、七弟和十二弟不爭,也不是說他們真就那麽清心寡欲了,而是他們每個人都有短板,五弟時太後養大的,誰都知道皇父不會選一個親近蒙古的繼承人;七弟天生足疾,除非兄弟們死光,不然他沒希望,而十二弟則是被蘇麻喇姑養大,蘇麻喇姑再受尊敬,她的身份也隻是個奴仆,從十二弟被抱給蘇麻喇姑那一刻起,他就失去了繼承權。
胤禛心裏清楚,他這三個不爭的弟弟,都是有著大缺陷的,而他們也正是認清了這一點,所以熄了心思,而剩下的這些,哪個都沒少做小動作,包括他自己!
不過,雖然人人都有自己的心思打算,倒太子行動的主力一直都是大皇子,他和太子連麵子上的和睦都快保持不了了,所以他第一個出局,被皇帝削爵圈禁,老大倒了之後,立馬顯出了老八,他赫赫揚揚聯絡了半朝的大臣,第一次顯示出了他的能力,同時遭到皇帝避忌和厭棄,這兩年皇帝都沒給他好臉,十三皇子牽扯進廢太子之中,被皇帝冷藏,十四皇子則被爆出謀害弘皙不成誤殺弘暉之事,以後都別想再起來,而十五等人年紀小,還不具競爭力。
胤禛把自己的兄弟們挨個數了一遍,發現若是太子倒台,有能力爭那把椅子的隻剩下三哥、八弟和自己了,他開始盤算,後麵要怎麽做,才能保證自己的最大利益。
胤禛的腦袋飛速運轉,一麵猜著保綬知道些什麽,一麵分析自己的優勢劣勢,在百忙之中,還要抽出時間來關注府上的孩子,把四個兒子挨個審視一遍,從出身年齡到性情才智一比較,弘昀弘時的額娘是漢軍旗人,弘昉年齡太小,弘暄成了最合他心意的那個。
胤禛想起弘暉來,若是弘暉還在,他的繼承人當仁不讓自然是那孩子,可惜那孩子福薄,早早就去了,好在弘暄也不比他差,年紀雖小,膽識胸襟卻都不差,好好培養,假以時日定然能夠擔起重任。從這一刻起,胤禛決定把弘暄當做繼承人培養考察。
舒宜爾哈還不知道胤禛的這個決定,不過就是知道了,她也不會太在意,現在時間還早著呢,胤禛現在對弘暄滿意,誰知道日後會不會發生什麽改變?就連她自己都不敢確定弘暄真能當個出色的領導者,或許他能力才智不足,也或許他根本沒這個心思,她對弘暄的期望甚高,但也不想違背弘暄的心意,若弘暄想過閑雲野鶴的生活,她難道還能逼他做別的不成?
反正舒宜爾哈是舍不得違背孩子們的心意的,原來她野心勃勃,一心想等胤禛上台,自己把弘暄推上位,可是這段時間,因思考弘昉的教育問題,舒宜爾哈頓悟了一迴,她是弘暄和弘昉的母親,但她沒資格決定他們的人生,所以她決定,等孩子們長大些,問過他們自己的意願,他們想做什麽,自己這個當親娘的都會支持,她決定尊重孩子們的選擇。(未完待續。)
這些年因舒宜爾哈和佟佳氏關係好的緣故,保綬和四爺府的關係也親近許多,現在胤禛從舒宜爾哈轉達的話裏發現,他這個堂弟比他想象的還要識時務,肯主動示好,那麽,自己便去聽聽他究竟有什麽事,說不定還真能得到些擁有的情報,而若保綬果真是個好的,自己也不介意幫他一把。
胤禛的政治才能是天生的,這些年除了專心辦差,別的心裏都用在研究皇帝喜好上去了,對皇帝的心態他比大多數人都看得清楚,雖然皇帝沒表現出來,但根據胤禛分析,皇帝對保泰早已有了不滿,如今對他優待,不過是看在已故的二伯麵上而已。
皇帝跟裕親王福全兄弟感情不錯,早年又因大皇子的事讓裕親王背了黑鍋,在兒子和兄長中,皇帝毫無疑問更偏向兒子,但事後他對裕親王還是有兩分歉意的,加上這麽些年裕親王都是皇帝的堅定支持者,他又已經去世了,皇帝顧念這份親情,自然對保泰多了些包容。
不過,皇帝的包容和情分都是有限度的,在四十七年時,保泰支持了八皇子,已經讓皇帝對他不滿,而皇帝什麽都沒做,按照胤禛對皇帝的了解,他對一個人不滿,若是當時就發作出來,也不會有什麽大事,但若是他隱忍不發,那就表示這人上了他心裏的黑名單,不定什麽時候發作,而那時再發作,肯定要嚴重得多。[.超多好看小說]
太子雖然複立,但有眼睛的都能看得出來,皇帝對太子不同往日,比起看重信任,倒是防備的多些,看著到哪兒都帶著太子,可惜那卻不是榮寵,而有種把不安定因素都放身邊看著的意思,太子本人對此也是心知肚明,也很有幾分心灰意冷,行事越發張狂,甚至透著些孤注一擲的瘋狂,胤禛有心勸勸太子,可這時的太子哪裏聽得進去勸告?或者說,即便太子聽進去了,他又能做什麽?成年太子和老年皇帝的矛盾,不是他一個人能化解的了的。
胤禛心裏已經有了預感,太子早晚會被老爺子再次廢掉,他影響不了皇帝,也勸不動太子,隻能想辦法置身事外,而不得不承認的是,太子倒台,對他也有莫大好處,所以,他並不會十分盡心的幫助太子,他能做到的,也不過是不落井下石而已。
要說野心,胤禛承認自己也有,身為皇子,與那把椅子的距離太近了,掌握至高無上的權利,這種誘惑沒幾個人能扛得住,他的這些兄弟們,有哪個沒心思的?五弟、七弟和十二弟不爭,也不是說他們真就那麽清心寡欲了,而是他們每個人都有短板,五弟時太後養大的,誰都知道皇父不會選一個親近蒙古的繼承人;七弟天生足疾,除非兄弟們死光,不然他沒希望,而十二弟則是被蘇麻喇姑養大,蘇麻喇姑再受尊敬,她的身份也隻是個奴仆,從十二弟被抱給蘇麻喇姑那一刻起,他就失去了繼承權。
胤禛心裏清楚,他這三個不爭的弟弟,都是有著大缺陷的,而他們也正是認清了這一點,所以熄了心思,而剩下的這些,哪個都沒少做小動作,包括他自己!
不過,雖然人人都有自己的心思打算,倒太子行動的主力一直都是大皇子,他和太子連麵子上的和睦都快保持不了了,所以他第一個出局,被皇帝削爵圈禁,老大倒了之後,立馬顯出了老八,他赫赫揚揚聯絡了半朝的大臣,第一次顯示出了他的能力,同時遭到皇帝避忌和厭棄,這兩年皇帝都沒給他好臉,十三皇子牽扯進廢太子之中,被皇帝冷藏,十四皇子則被爆出謀害弘皙不成誤殺弘暉之事,以後都別想再起來,而十五等人年紀小,還不具競爭力。
胤禛把自己的兄弟們挨個數了一遍,發現若是太子倒台,有能力爭那把椅子的隻剩下三哥、八弟和自己了,他開始盤算,後麵要怎麽做,才能保證自己的最大利益。
胤禛的腦袋飛速運轉,一麵猜著保綬知道些什麽,一麵分析自己的優勢劣勢,在百忙之中,還要抽出時間來關注府上的孩子,把四個兒子挨個審視一遍,從出身年齡到性情才智一比較,弘昀弘時的額娘是漢軍旗人,弘昉年齡太小,弘暄成了最合他心意的那個。
胤禛想起弘暉來,若是弘暉還在,他的繼承人當仁不讓自然是那孩子,可惜那孩子福薄,早早就去了,好在弘暄也不比他差,年紀雖小,膽識胸襟卻都不差,好好培養,假以時日定然能夠擔起重任。從這一刻起,胤禛決定把弘暄當做繼承人培養考察。
舒宜爾哈還不知道胤禛的這個決定,不過就是知道了,她也不會太在意,現在時間還早著呢,胤禛現在對弘暄滿意,誰知道日後會不會發生什麽改變?就連她自己都不敢確定弘暄真能當個出色的領導者,或許他能力才智不足,也或許他根本沒這個心思,她對弘暄的期望甚高,但也不想違背弘暄的心意,若弘暄想過閑雲野鶴的生活,她難道還能逼他做別的不成?
反正舒宜爾哈是舍不得違背孩子們的心意的,原來她野心勃勃,一心想等胤禛上台,自己把弘暄推上位,可是這段時間,因思考弘昉的教育問題,舒宜爾哈頓悟了一迴,她是弘暄和弘昉的母親,但她沒資格決定他們的人生,所以她決定,等孩子們長大些,問過他們自己的意願,他們想做什麽,自己這個當親娘的都會支持,她決定尊重孩子們的選擇。(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