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四句教言,瞞天過海


    祝秀娘失魂落魄地出了宣撫司,迴家後一頭紮進小書齋中,直讀到天色向晚,明月高掛。


    祝確不知發生了什麽事,幾次親來詢問,祝秀娘都說在研究學問,祝確這才稍放下些心,隻要不是被秦王占了便宜,旁的事情都不算甚。


    祝秀娘秉燭夜讀,卻眉頭越鎖越深,腦內也越來越迷糊,她想不通趙檉的話,卻又辯駁不了,此刻在書中亦未找到答案。


    趙檉之前所說的話,顯然不是信口謅來,看他胸有成竹,侃侃而談的模樣,甚至提到了她從未聞過的“綱領”二字,應該是心內早有了一派學說。


    可天下任何學說都要有出處,有根基,有先聖的指引,趙檉學的又是哪家?是哪家學說的延伸?又受哪家的指引?


    絕不可能是儒家,祝秀娘心中肯定,但隨後又不免猶豫起來,畢竟對方是皇室親王,怎可能不引申儒家?


    她顰著細致雙眉,坐在案後微微思索,沉默許久後站起,從書架的角落裏翻出一本手抄的韓非子來。


    這本書雖是手抄,但卻很新,能看出來幾乎沒怎麽被翻讀,隻是為了湊數才擺在許多儒家書籍的下方。


    祝秀娘心不在焉地打開來看,當看到顯學那篇時,裏麵的話吸引住她。


    世之顯學,非儒即墨!


    墨學,墨說?


    這個與儒學最大對立的學說自漢以後,便已經逐漸消亡,沒有了傳承。


    雖然眼下還有些墨說書籍刊印,卻都不全,散佚頗多,大抵為些藏書經閣高價從書商處訂印,為了收藏而已,市上並無銷路。


    不過祝秀娘博覽群書,以前倒是看過幾冊,但實在不喜裏麵種種說法,這才連收錄都沒有,書齋內並無墨子、隨巢子這類書籍。


    但她因為讀過,所以知道墨家學說主張的是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誌、非命、非樂、節用等等。


    這些學說與儒家太過相異,甚至完全相反,她覺得都是異說!


    兼愛就是最大的異說,儒家說愛有等差,墨家卻說愛無差別。


    墨家之愛不分厚薄親疏,愛護別人如同愛護自己,不受等級地位、名望家族的限製,是平等相愛。


    可人又豈能平等?


    祝秀娘再想起非命,便忽然有些恍然,墨家的非命乃是專門針對儒家天命提出來的,而這非命不同意一切事物都是由天所命,認為人定勝天,事在人為!


    她長長地出了口氣,心頭驀地輕鬆下來,終於找到了趙檉話語之中的源頭,這秦王奉行的居然是墨家之道。


    趙檉說人定勝天,民自有命,這不就是墨家的非命之說嗎!


    當時她隻顧著從儒家學問中考量此話,卻如何也沒想到此話竟然出自墨家。


    祝秀娘想不通墨家這些學說,平等相愛、人定勝天、事在人為,這些她不相信也不認可。


    她出身大族,錦衣玉服,平素裏見慣了奢侈靡華,那些商農之戶,市井百姓,於她眼中就是兩方世界的人,如何平等?怎能兼愛?而這一切不都是天命嗎?


    她剛看了韓非子,雖然匆匆一瞥,卻也記得幾篇,此刻暗想秦王身為皇室,日日裏聲色犬馬、紙醉金迷,此刻反而大談墨學,豈不是可以用彼之矛,攻彼之盾?


    刑不上士大夫,王子犯法,未能與庶民同罪,說甚麽兼愛平等,人定勝天!


    祝秀娘心中有了計較。


    第二天一早,她坐車再去了宣撫司,這次卻是不請自到,昨天離開時趙檉並未讓她今日過來。


    書房內也不再問禮儀尊卑,讓坐便坐,給茶就喝,然後在趙檉疑惑的目光裏開口道:“秦王殿下,可信墨說?”


    趙檉愣了愣,甚麽墨說?幾息後才反應過來是墨家學說,他立刻明白其中原因,這墨家倒是有些東西和他昨日所言相類,但並不是一迴事,沒想到這祝秀娘還認真地迴去查了,他搖頭道:“墨家學問聽說不錯,但本王少有涉獵,無有信否,不感興趣。”


    祝秀娘聞言頓時有些懵,不感興趣,少有涉獵?這是自己猜錯了嗎?


    瞧著祝秀娘恬淡素淨的神情變為錯愕,趙檉站起身負手走出案後,道:“橫渠四句本王都不信,還信什麽兼愛非攻!秀娘你想多了。”


    祝秀娘立刻窘迫起來,雖然趙檉神色平淡,但她分明看出那平淡之下的輕蔑與譏嘲。


    這是在暗裏嘲諷她沒有見識嗎?祝秀娘沉默了片刻,到現在為止她也沒弄懂趙檉為何要見她,不為美色,不為論學,難道就是為了嘲笑她這所謂的歙州第一才女嗎?


    祝秀娘冷靜下來,覺得這秦王很怪,一舉一動都不合常理,她試探問道:“王爺有什麽學說?”


    趙檉瞅著他,沉吟片刻,開口道:“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這不還是儒學嗎?!


    祝秀娘身子一僵,仿佛昨日一般,又呆在了當場……


    江寧城南十幾裏處,官道旁有蜿蜒小路,悠悠綿綿去向遠方村中。


    就在這小路頭裏,把著官道,有幾間草木房舍,房舍前方搭著涼棚,擺放幾張老舊木桌,上麵包漿厚重,不知乃多少年景之物。


    桌上各自擺放了粗瓷大碗,那碗破陋,不少還鋦了釘子,極其寒酸。


    一旁堆座土灶,上有大壺,“咕嘟,咕嘟”正燒著開水,靠後有個小方桌上排著亂七八糟的罐子,油膩肮髒,不知道裏麵放的什麽玩意兒。


    棚子外立有木杆,挑了麵破爛旗子,上用黑炭寫了個歪歪扭扭的茶字。


    這是間茶鋪,專做官道行人生意,但此處距離江寧太近,出城的人幾乎不會光顧,進城的除非太過疲渴,否則十幾裏地咬咬牙就過去,也不用喝茶花錢。


    所以茶鋪生意並不好,眼下江寧還閉了城,更沒人來往,鄉間也都知道要打仗,便是平日裏過來插科打諢的都沒有。


    此刻茶鋪後麵的土房裏走出個瘦小枯幹漢子,穿身墨黑色斜襟小衣,戴著青皮紗織小帽,臉如焦木精瘦,眼似綠豆冒光,留兩撇鼠須,一隻手拎了個酒壇,一手抓了把不知道什麽豆子,哼著小曲,來到桌邊坐下。


    他拍開泥封,是壇老燒,不須篩酒,便就著豆子吃了起來,邊吃邊唱道:


    爺爺生在山野間,


    也無錢來也無田。


    自從跟了二大王,


    天高地闊心頭寬。


    他雖然唱著曲兒,眼睛卻一直盯著官道之上,就算是一雙招風耳朵,似也在微微顫動,聽著四周動靜。


    轉眼大半壇酒下肚,這人臉色紅潤起來,兩排鼠須都在抖動,得意地繼續唱道:


    骨軟身軀健,眉濃眼目鮮。


    容貌如異客,行步似飛仙。


    夜靜穿牆過,更深繞屋懸。


    偷營高手客,吾名喚時遷。


    他唱完便將壇子舉起湊到嘴邊,“咕嘟嘟”把剩下的酒湯都灌進肚中,隨後打個飽嗝,將酒壇遠遠丟去,“啪嚓”一聲脆響,當真灑脫絕倫。


    隨後剛想躺在條凳上小憩一二,卻忽然彈跳起來,端得仿佛那鼓上之蚤,輕若無物,腿腳似簧。


    他跳起來後,把一隻手擴在耳上,向官道那邊聽去,隨後臉色一變,眼珠轉了轉,便去鋪外的旗杆下查看。


    那旗杆用白色的不知道什麽漆料圖畫了個奇怪圖案,顯眼分明,於灰褐色木杆上遠遠的就能瞧到。


    這精瘦漢子不是旁人,正是趙檉派出城的時遷,他看完旗杆圖案後,又檢查了旁的幾處,接著拿條又髒又破的抹布往肩上一搭,抓過掃帚開始掃起地來。


    就在十幾息之後,那官道上傳來馬蹄震動聲音,眨眼就到了近前,竟然是支千人的隊伍。


    這隊伍前方打著兩麵大旗,一麵旗上繡著鬥大的“聖”字,一麵旗上則繡了個方字。


    時遷拿著掃帚向那隊伍看去,那隊伍也都瞧到了這處茶鋪,就見前方一名頂盔摜甲的戰將高聲叫了一句“住”,隊伍緩緩停了下來。


    那戰將看著年輕,濃眉大眼,麵似銀盆,腰板溜直,他上下打量路旁這茶攤,最後目光落在旗杆之上,雙眼緊盯著上麵的標誌,神色就是一滯。


    旁邊一人也瞧到那標誌,臉色大變,揉了揉眼睛,再仔細看去確認無誤,隨後低聲驚唿:“石將軍,這,這……”


    那年輕戰將表情凝重無比,道:“不錯,是光明標!”


    旁邊人道:“石將軍,此地如何會有光明標?”


    年輕戰將搖了搖頭:“我也不知,不過除了元帥和後使一直在軍中外,另外兩名光明使則都在外處,便是起事之時也沒有迴去幫源,就不知在這裏的卻是哪位。”


    旁邊人道:“右使和前使屬下從來沒見過,尤其右使,隻聞其名,連武藝如何都不曉得!”


    年輕戰將看了他眼,點點頭:“我也是隻知道右使名字,沒見過其人,他和其他幾位使者大人不同,雖然也份數我中原聖教,但卻是迴鶻聖姑一脈。”


    明教四大光明使,以左為最尊,方七佛是光明左使,其次是光明右使,然後是光明前使,這個前使常年不在教內,於外麵聯絡天下英雄,至於光明後使則和前使相反,從不離教,時刻跟在教主方臘身邊,是方臘的影子。


    旁邊人點頭道:“這個屬下倒是知道,還有青鱗龍王也是聖姑一脈,不過青鱗龍王倒是去過總壇,屬下見過。”


    年輕戰將沉思片刻,道:“不管右使或是前使,在這裏出現必有緣故,說不得就是知道聖軍想攻打江寧,有話要與元帥分說才留下標記,我等當去拜見。”


    旁邊人立刻說好,年輕將軍跳下馬,帶了十幾名手下,向著茶鋪走去。


    時遷這時瞅著他們,見過來不遠,便高聲喊道:“日月無量,惟光明故,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那年輕戰將腳步一頓,迴道:“懲惡揚善,惟光明故,生亦何歡,死亦何苦,聖教石寶請問這位兄弟,是哪位使者大人在此留下標記?”


    時遷上前一步,做了個明教見麵禮,隨後道:“日月光明,天佑右使,竟然是總教的石將軍來了,屬下這廂有禮了。”


    石寶道:“原來是右使大人在這邊,不知此刻可在房內?我等前去拜見一番!”


    時遷搖頭道:“右使並未在此,不過留下了兩封信函,一封說給聖軍的先鋒,另一封卻是給左使大人七佛元帥的。”


    石寶一聽右使不在此處,臉上便露出疑惑神色,畢竟他們隻是看到光明標過來,和時遷也不過簡單地對了個教內切口,如果光明右使李飛在,那見麵就知真假,可此刻這人說右使不在,他心中便生起懷疑。


    時遷久走江湖,察言觀色,早看出石寶心中所想,隻見他不著不慌地從懷中掏出一封信遞上前去:“石將軍,這封信是右使大人給聖軍先鋒官的。”


    石寶拆開信去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最下方那一枚長方形印記,這印記朱砂蓋就,花紋複雜,上麵還有蠅頭小字密密麻麻。


    看到這枚印記,石寶心中立刻鬆了口氣,這印記乃是用光明令蓋下的,光明令全教隻具四枚,隻有四大光明使擁有,至於教主的令牌卻是聖光令。


    光明令不但是光明使者的身份令牌,還能用作蓋印壓章,用以簽押一些信件,核對身份。


    而光明令上的雲路文字都極複雜,且還有波斯文在上,極難仿造偽製,再配合教內經義口號,隻要見到印記,便是真實無誤。


    石寶此刻仔細看信,臉色不時變化,待看完之後,衝時遷點頭道:“好兄弟,果然是右使大人親筆。”


    時遷笑道:“石將軍,那這封右使大人給方元帥的信……”


    石寶道:“兄弟且在此等候,我現在就派人快馬到後方報信,此事重要,信函還是兄弟親自交給元帥為好!”


    時遷稱“是”,道:“那還請石將軍進來喝茶,一起等候。”


    石寶道:“如此甚好!”說罷打發人去後方中軍方七佛處送信,接著就到了茶棚內坐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處心積慮十六年,方知是水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紫色之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紫色之水並收藏大宋處心積慮十六年,方知是水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