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陽一戰,秦軍大勝,這個消息迅速傳遍天下,一時間,天下風雲變動,趙國麵臨此等危局,可還有當年趙都之戰時的運氣嗎?
這個問題成為天下間無數人關心的問題,趙國若亡,那天下間還有哪個國家能夠阻擋秦國吞並列國的步伐?是齊國?又或者是說楚國,似乎都不怎麽靠譜。
在秦軍在趙國平陽取得大勝之時,南線戰場之上,秦軍也在不斷取得勝利,王翦第一次,以獨立的姿態向世人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秦王政九年的秦國攻趙一戰,秦軍一路勢如破竹,似是天佑秦國一般。
麵對此種情況,無論是身在鹹陽宮的秦王政,還是身在平陽的秦國上將軍桓齮,都生出一種躊躇滿誌的感覺,在其下是難以壓抑的自信。
也許,秦軍還可能取得更大的勝利。這個念頭在秦軍取得一次次的勝利後,在秦王政,在桓齮,甚至是在楊端和的心中,瘋狂的成長著。
但遠在河東的楊明卻從中察覺到一種危險的氣息。
大勝雖然喜人,但那已經是過去,未來的事情?想到遠在趙國北境的李牧,楊明哪怕不為桓齮擔心,也不得不為自己在白虎寨的那些熟人考慮考慮。
“你擔心桓齮他會失敗?”安邑行宮之中,趙姬看著奮筆疾書中的楊明,神色間浮現出擔憂之色。
“他若是不懂得見好就收,而是繼續在趙國作戰,則必敗無疑。”楊明頭也不抬地說道。
桓齮固然實力不錯,確實當得上秦國上將軍一職,但那也要看他對上的是什麽人,李牧以及其麾下的趙國邊騎,那可是世間最強大的一支軍團,在同等兵力的情況下,沒人能夠打敗他。
想到在原有的曆史軌跡中,桓齮在李牧手中全軍覆沒的事情,對於桓齮麾下的十萬秦軍,楊明固然不認識,但畢竟是一條條性命,若是在不用付出多少代價,就能夠讓那些人免遭厄運,楊明又為何不為呢?
“這個時候你若是上書,恐怕會被人非議吧?”趙姬遲疑道。
對於發生在趙國的戰事,趙姬並不了解,她隻知道現在的秦國上下一片樂觀,楊明若是在這個時候上退兵的奏疏,那必然是少不了被人嘲笑。
尤其是上這樣的一道奏疏,對於楊明來說可謂是百害而無一利,如果秦王政聽了楊明的建議,則無人能夠證明楊明說的是正正確的,同時還耽誤了前線那些立功心切的將士,對於楊明的名聲來說絕對是一個打擊。
而若是楊明被證明是正確的,那其中的代價卻是太大了一點。
對於楊明來說,這道奏疏完全就是一個兩頭不討好的東西。
“現在已經顧不得這些了,軍情緊急,我怕我晚了,那些人就迴不來了。”楊明道。
“你這樣做不行,這道奏疏你不能上。”趙姬沉吟著,麵露堅定之色。
“太後是說?”楊明抬起頭問道。
“這道奏疏中的話,哀家幫你說,無論最終的結果如何,這道奏疏除了大王之外,不能被其它的人看到。”趙姬道。
“從安邑去鹹陽這一路可不會太輕鬆。”楊明遲疑道。
趙姬的意思楊明當然懂,這道奏疏最大的問題是堵不住悠悠之口,但若這道奏疏隻有秦王政一人看到,那情況就不一樣了。
“隻是不輕鬆而已,相對於你的麻煩,哀家倒是更喜歡讓自己麻煩一點。”趙姬笑著,眸光中盡是堅定之色。
迎上趙姬的目光,楊明心神一震,來自趙姬的關懷確實很讓人感動,試問,若是異地而處,世間又有誰能過夠抵擋住趙姬這般關懷。
“我隨你一起迴去吧,我的任務本就是護衛太後的安全。”楊明沉吟間亦是堅定道。
“那正好,不帶上驚鯢啊。”趙姬突然間眉開眼笑道,絲毫不見方才的嚴肅堅定之色。
“你為何總想著欺負驚鯢?”麵對此時的趙姬,楊明也是哭笑不得,隻覺得方才真的是白感動了。
“你能欺負驚鯢,難道哀家就不成嗎?”趙姬反問道。
“那能一樣嗎?”楊明嗤笑道,對於趙姬這奇葩的理由也是無可奈何。
“怎麽不一樣?你欺負得,哀家就欺負不得嗎?況且,哀家實在是有些嫉妒驚鯢了,所以,欺負欺負驚鯢,讓自己心氣順一點,好像沒有什麽問題吧?”趙姬強詞奪理道。
“太後說的是,很有道理的樣子。”楊明懶得爭辯道。
“不過,還是我自己去吧,這樣速度也能夠快一點,有這話也能當麵說清楚,至於太後的擔心?在太後的庇護之下,我需要害怕那些東西嗎?”楊明稍作思索,還是拒絕了趙姬的提議。
現在的女兒可離不開趙姬,況且,和太後有私情與和太後有私生女,這兩件事情的差別可太大了。
遠在千裏之外的趙國北境,站在城牆之上的李牧看著從四麵八方如同涓涓細流匯集而來的邊騎,被來自狼族大草原上的寒風雕琢得如同山間枯石一般的臉上綻放出笑意來。
這些年來,他未曾離開趙國北境一步,從當年大破狼族後,趙國北境的戰爭資源就一直沒有缺少過。
在這幾年間,在充足的資源支撐下,李牧在原趙國邊騎的基礎上,又組建了一支少年營,將十三四歲的少年組織在一起,對其教授戰陣廝殺之術,如今數年已經過去,經過對遠趙國邊騎的挑選以及對北境少年的培養後,在這雁門郡,已經有了一支更強的趙國邊騎。
“我的這柄劍已經鑄了許久了,是時候向天下人展露它的鋒芒的時候了。”李牧沉吟著,目光遙遙望向了南方,那裏是趙國腹地,是秦國,是他需要守護,即將征戰的地方。
在李牧的視線盡頭,有著一支騎兵快速自南而來,那在風中飄動的纓羽告訴著來人的身份:趙王宮禁衛。
“來了嗎?”箭術絕頂的李牧自然也有著堪比蒼鷹的視力,隔著老遠的距離就已經看清來人身份的他走下了城牆。
這位趙國北境的獵狼人感覺到了來自戰爭的召喚。
“李牧接旨。”城門前,來自都城的趙王宮禁衛統領拿出了一卷由絲帛製成的令旨。
“李牧接旨。”李牧應聲道。
“王令,雁門郡守,北境將軍李牧,即刻率領邊騎南下阻擊平陽秦軍。”
“諾。”
在趙國北境的邊騎迅速完成了集結之時,楊明輕裝減行之中也已經來到了鹹陽,並趕到了鹹陽宮。
“你說上將軍會敗?”秦王政看著自河東不召而迴的楊明,在聽到楊明的來意之後,秦王政的心中多少生出一絲怒氣來。
如今秦軍在趙國境內一路勢如破竹,楊明這位大秦的護軍都尉,在軍中可排進前五的重臣,竟然說秦軍若不見好就收,最終會在趙國迎來慘敗,這樣的事情,但凡是遇到脾氣不好或是昏庸一點的君王,就足以讓楊明這樣的人來領略一下來自這個時代君王的殘酷了。
但好在秦王政終究是秦王政,他雖然對自身有著足夠的自信,但也並非聽不進臣子之言的人,所以,當他聽到楊明所言之時,雖然在第一時間依舊是動怒,但卻並未表現出來,而是耐下心來詢問楊明具體的情況。
“上將軍十萬大軍深入趙國腹地,在平陽一戰中大勝,但在大勝之中,豈能不受損傷,這個時候趙國必然會調北境邊軍南下,這是一支論及戰力,不下天下間任何一支強軍的存在,其主將李牧,在兵馬一道上的造詣,更是堪稱宗師級的存在,論到對騎兵的運用能力,天下恐無人能夠出其右,而趙國腹地又多平原,正是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騎兵戰力的地形,上將軍以及其麾下的大軍,想要戰勝這樣的一支鋒銳未泄、又有地利的強軍,很難取勝。”楊明解釋道。
李牧這個名字,在現在雖然還沒有那麽響亮,但那在後世可以與白起、廉頗、王翦並列的名聲,卻並非是浪得虛名。
在原有的曆史軌跡中,多少秦國名將敗在了李牧手中,哪怕是王翦也並未在戰場上以堂堂正正的兵家之道戰勝李牧,隻能保持自己的不敗而已,至於桓齮,他雖然實力不錯,可稱一國名將,但還沒有與李牧交手的資格,真正能夠與李牧一較長短,在秦國,恐怕也隻有王翦了。
秦王政冠冕下的眼睛看著楊明,卻是不發一言,而在他心中想到的卻是楊明阻止秦軍繼續攻趙的原因,難道楊明真的是因為認為秦軍會敗才要阻止秦軍繼續攻趙嗎?
在秦王政的心中不由想起楊明的出身,在楊明的身上,可以有著一半屬於趙人的血統,尤其是楊明前十幾年的人生是在趙國長大了,楊明待在趙國的時間要遠遠超過在秦國的時間。
心中並不願在此時撤軍的秦王政幾乎是下意識地開啟懷疑起楊明的動機來。
“我們終究不在前線,對於前線的局勢並不能真正的把握,撤軍與否,當還要聽聽上將軍的意思才是。”在秦王政的審視之中,他給出了這樣的答複。
這個問題成為天下間無數人關心的問題,趙國若亡,那天下間還有哪個國家能夠阻擋秦國吞並列國的步伐?是齊國?又或者是說楚國,似乎都不怎麽靠譜。
在秦軍在趙國平陽取得大勝之時,南線戰場之上,秦軍也在不斷取得勝利,王翦第一次,以獨立的姿態向世人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秦王政九年的秦國攻趙一戰,秦軍一路勢如破竹,似是天佑秦國一般。
麵對此種情況,無論是身在鹹陽宮的秦王政,還是身在平陽的秦國上將軍桓齮,都生出一種躊躇滿誌的感覺,在其下是難以壓抑的自信。
也許,秦軍還可能取得更大的勝利。這個念頭在秦軍取得一次次的勝利後,在秦王政,在桓齮,甚至是在楊端和的心中,瘋狂的成長著。
但遠在河東的楊明卻從中察覺到一種危險的氣息。
大勝雖然喜人,但那已經是過去,未來的事情?想到遠在趙國北境的李牧,楊明哪怕不為桓齮擔心,也不得不為自己在白虎寨的那些熟人考慮考慮。
“你擔心桓齮他會失敗?”安邑行宮之中,趙姬看著奮筆疾書中的楊明,神色間浮現出擔憂之色。
“他若是不懂得見好就收,而是繼續在趙國作戰,則必敗無疑。”楊明頭也不抬地說道。
桓齮固然實力不錯,確實當得上秦國上將軍一職,但那也要看他對上的是什麽人,李牧以及其麾下的趙國邊騎,那可是世間最強大的一支軍團,在同等兵力的情況下,沒人能夠打敗他。
想到在原有的曆史軌跡中,桓齮在李牧手中全軍覆沒的事情,對於桓齮麾下的十萬秦軍,楊明固然不認識,但畢竟是一條條性命,若是在不用付出多少代價,就能夠讓那些人免遭厄運,楊明又為何不為呢?
“這個時候你若是上書,恐怕會被人非議吧?”趙姬遲疑道。
對於發生在趙國的戰事,趙姬並不了解,她隻知道現在的秦國上下一片樂觀,楊明若是在這個時候上退兵的奏疏,那必然是少不了被人嘲笑。
尤其是上這樣的一道奏疏,對於楊明來說可謂是百害而無一利,如果秦王政聽了楊明的建議,則無人能夠證明楊明說的是正正確的,同時還耽誤了前線那些立功心切的將士,對於楊明的名聲來說絕對是一個打擊。
而若是楊明被證明是正確的,那其中的代價卻是太大了一點。
對於楊明來說,這道奏疏完全就是一個兩頭不討好的東西。
“現在已經顧不得這些了,軍情緊急,我怕我晚了,那些人就迴不來了。”楊明道。
“你這樣做不行,這道奏疏你不能上。”趙姬沉吟著,麵露堅定之色。
“太後是說?”楊明抬起頭問道。
“這道奏疏中的話,哀家幫你說,無論最終的結果如何,這道奏疏除了大王之外,不能被其它的人看到。”趙姬道。
“從安邑去鹹陽這一路可不會太輕鬆。”楊明遲疑道。
趙姬的意思楊明當然懂,這道奏疏最大的問題是堵不住悠悠之口,但若這道奏疏隻有秦王政一人看到,那情況就不一樣了。
“隻是不輕鬆而已,相對於你的麻煩,哀家倒是更喜歡讓自己麻煩一點。”趙姬笑著,眸光中盡是堅定之色。
迎上趙姬的目光,楊明心神一震,來自趙姬的關懷確實很讓人感動,試問,若是異地而處,世間又有誰能過夠抵擋住趙姬這般關懷。
“我隨你一起迴去吧,我的任務本就是護衛太後的安全。”楊明沉吟間亦是堅定道。
“那正好,不帶上驚鯢啊。”趙姬突然間眉開眼笑道,絲毫不見方才的嚴肅堅定之色。
“你為何總想著欺負驚鯢?”麵對此時的趙姬,楊明也是哭笑不得,隻覺得方才真的是白感動了。
“你能欺負驚鯢,難道哀家就不成嗎?”趙姬反問道。
“那能一樣嗎?”楊明嗤笑道,對於趙姬這奇葩的理由也是無可奈何。
“怎麽不一樣?你欺負得,哀家就欺負不得嗎?況且,哀家實在是有些嫉妒驚鯢了,所以,欺負欺負驚鯢,讓自己心氣順一點,好像沒有什麽問題吧?”趙姬強詞奪理道。
“太後說的是,很有道理的樣子。”楊明懶得爭辯道。
“不過,還是我自己去吧,這樣速度也能夠快一點,有這話也能當麵說清楚,至於太後的擔心?在太後的庇護之下,我需要害怕那些東西嗎?”楊明稍作思索,還是拒絕了趙姬的提議。
現在的女兒可離不開趙姬,況且,和太後有私情與和太後有私生女,這兩件事情的差別可太大了。
遠在千裏之外的趙國北境,站在城牆之上的李牧看著從四麵八方如同涓涓細流匯集而來的邊騎,被來自狼族大草原上的寒風雕琢得如同山間枯石一般的臉上綻放出笑意來。
這些年來,他未曾離開趙國北境一步,從當年大破狼族後,趙國北境的戰爭資源就一直沒有缺少過。
在這幾年間,在充足的資源支撐下,李牧在原趙國邊騎的基礎上,又組建了一支少年營,將十三四歲的少年組織在一起,對其教授戰陣廝殺之術,如今數年已經過去,經過對遠趙國邊騎的挑選以及對北境少年的培養後,在這雁門郡,已經有了一支更強的趙國邊騎。
“我的這柄劍已經鑄了許久了,是時候向天下人展露它的鋒芒的時候了。”李牧沉吟著,目光遙遙望向了南方,那裏是趙國腹地,是秦國,是他需要守護,即將征戰的地方。
在李牧的視線盡頭,有著一支騎兵快速自南而來,那在風中飄動的纓羽告訴著來人的身份:趙王宮禁衛。
“來了嗎?”箭術絕頂的李牧自然也有著堪比蒼鷹的視力,隔著老遠的距離就已經看清來人身份的他走下了城牆。
這位趙國北境的獵狼人感覺到了來自戰爭的召喚。
“李牧接旨。”城門前,來自都城的趙王宮禁衛統領拿出了一卷由絲帛製成的令旨。
“李牧接旨。”李牧應聲道。
“王令,雁門郡守,北境將軍李牧,即刻率領邊騎南下阻擊平陽秦軍。”
“諾。”
在趙國北境的邊騎迅速完成了集結之時,楊明輕裝減行之中也已經來到了鹹陽,並趕到了鹹陽宮。
“你說上將軍會敗?”秦王政看著自河東不召而迴的楊明,在聽到楊明的來意之後,秦王政的心中多少生出一絲怒氣來。
如今秦軍在趙國境內一路勢如破竹,楊明這位大秦的護軍都尉,在軍中可排進前五的重臣,竟然說秦軍若不見好就收,最終會在趙國迎來慘敗,這樣的事情,但凡是遇到脾氣不好或是昏庸一點的君王,就足以讓楊明這樣的人來領略一下來自這個時代君王的殘酷了。
但好在秦王政終究是秦王政,他雖然對自身有著足夠的自信,但也並非聽不進臣子之言的人,所以,當他聽到楊明所言之時,雖然在第一時間依舊是動怒,但卻並未表現出來,而是耐下心來詢問楊明具體的情況。
“上將軍十萬大軍深入趙國腹地,在平陽一戰中大勝,但在大勝之中,豈能不受損傷,這個時候趙國必然會調北境邊軍南下,這是一支論及戰力,不下天下間任何一支強軍的存在,其主將李牧,在兵馬一道上的造詣,更是堪稱宗師級的存在,論到對騎兵的運用能力,天下恐無人能夠出其右,而趙國腹地又多平原,正是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騎兵戰力的地形,上將軍以及其麾下的大軍,想要戰勝這樣的一支鋒銳未泄、又有地利的強軍,很難取勝。”楊明解釋道。
李牧這個名字,在現在雖然還沒有那麽響亮,但那在後世可以與白起、廉頗、王翦並列的名聲,卻並非是浪得虛名。
在原有的曆史軌跡中,多少秦國名將敗在了李牧手中,哪怕是王翦也並未在戰場上以堂堂正正的兵家之道戰勝李牧,隻能保持自己的不敗而已,至於桓齮,他雖然實力不錯,可稱一國名將,但還沒有與李牧交手的資格,真正能夠與李牧一較長短,在秦國,恐怕也隻有王翦了。
秦王政冠冕下的眼睛看著楊明,卻是不發一言,而在他心中想到的卻是楊明阻止秦軍繼續攻趙的原因,難道楊明真的是因為認為秦軍會敗才要阻止秦軍繼續攻趙嗎?
在秦王政的心中不由想起楊明的出身,在楊明的身上,可以有著一半屬於趙人的血統,尤其是楊明前十幾年的人生是在趙國長大了,楊明待在趙國的時間要遠遠超過在秦國的時間。
心中並不願在此時撤軍的秦王政幾乎是下意識地開啟懷疑起楊明的動機來。
“我們終究不在前線,對於前線的局勢並不能真正的把握,撤軍與否,當還要聽聽上將軍的意思才是。”在秦王政的審視之中,他給出了這樣的答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