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十七年,秦國將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消化燕趙兩地,根本無暇發起對外戰爭,這樣的情況讓這個天下難得地享受到了太平的年景,但這樣的年景究竟能夠持續多久,卻無人能夠對此有著樂觀的態度。
燕趙兩地,盡在大河之北,富裕雖然不如齊、魏,但也是真正的大國,秦國在一年之內鯨吞兩國,人口、領土以及賦稅等組成國力的核心資源提升足有數成,一旦秦國將這些力量徹底消化,最終呈現在世人視線中的是怎麽樣一個秦國,還用去想象嗎?
甚至可以說,隻要秦國不自爆,天下大勢已經定了,無論是楚國還是齊國,都不可能擋住秦國的步伐。
在初春的陽光中,自齊國與燕地的交接處,有著一行人踏過曾經的燕齊邊境,現在的秦齊國境,進入了秦國境內。
“這燕地到底是換了天地,山川依舊,但主人已經不一樣了。”從小聖賢莊受邀而來的荀況對著身邊的一眾弟子道。
“秦國去年年末才占領燕地,這才過去幾個月的時間,怎麽看起來都不像是被秦國占領的樣子?”在荀況的身邊,一個弟子管觀察著在田間勞作的燕人,根本看不出來什麽有什麽異樣來,如果不是偶爾有著秦軍從大路上分馳而過的話,他甚至以為這就是曾經的燕國。
“看不出就對了,秦國的這位左丞相看來學的可不僅僅隻是兵家之學,還有著道家的那些門道,隻不過,不知道在他的認知中,我們儒家又是在哪個位置?”侍立在荀況身邊的一個青年說道。
“我看那左丞相府的六部之中的禮部在設置上與我們儒家之學頗為契合,在燕地,我們應該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荀況神色輕鬆地說道。
人活得時間長了,到一個地方很容易找到曾經的迴憶,荀況就是如此,早年間遊曆天下,許多地方都留下過他的足跡,眼前的地方就是如此。
“但禮部隻是六部之一,他真的能夠重視我們儒家嗎?”另有人提出了自己的疑惑道。
如果非要將儒家往六部中的禮部靠的話,那兵部是不是對應著兵家,刑部對應著法家,甚至連工部也很有計較,隻是這麽說的話,未免太過牽強了。
“心不要太過貪婪,任何事情都要一點一點的來,禮部就是一個機會,在不久後,這個天下將會出現一個新的國度,在新的國度中,儒家該如何找準自己的位置,這件事情很重要。”荀況道。
人活到荀況這個份上,最在意的已經不是自己,而是道統,人的生命有限,但若是道統能夠傳下去,屬於荀況這個名字才能永遠活下去。
“機會很重要。”荀況重複道,既是對自己說的,也是在對身邊的弟子所說。
“禮部?我倒是對戶部更感興趣。”服侍在荀況身邊的青年想到。
荀況在儒家的地位十分奇怪,他雖然是如今儒家輩分最高之人,但所教出的弟,尤其是最得意的幾個弟子,卻沒有一個是真正的儒家弟子,從韓非到李斯,再到方才的青年都是如此。
一行人走在燕地的道路上,荀況是在迴憶,而他身邊的弟子們則是在觀察,一如年輕時的荀況來到此地時的樣子一般。
一行人並未走出多遠,一隊軍卒自北而來,這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這隊軍卒兵甲精良,一看就是百戰精兵,雖然隔著老遠的距離,但荀況等人都感覺到一種凜冽的氣勢,這樣的精銳,即使是在秦國,應該也不會太多。
更重要的是,這隊軍卒是朝著荀況他們這些人來的。
就在眾人下意識地就要戒備之時,那隊軍卒突然間勒住了韁繩,刹時間已是分列左右,迅疾如風隻是尋常。
“這是?”荀況凝神看著,似乎已經明白了什麽。
在軍卒之中,一騎走出,相較於周圍地兵戈冷冽,此人卻隻是一身武服,衣服雖然簡單,但做工卻是極為考究,一看身份就不一般,隻見此人看不出具體的年齡,或許隻有二十多歲,因為他實在年輕的過分,但或許也已經過了三十歲,因為那一身的氣度非比尋常,絕不是年紀輕的人能夠擁有的。
青年按著腰間的長劍從坐騎上跳下,走出人群,對荀況說道:“荀先生,久聞大名,如今算是真正見到了。”
“左丞相?”荀況走上前,在疑問中卻盡是肯定之色。
年紀輕輕可以因為出身的原因擁有權位,但在修煉這件事情上,卻沒有捷徑可走,在青年出現的那一霎那,猶如攜天地之勢而來的情景,荀況卻是能夠肯定,莫說是在此時的燕地,哪怕是在整個天下,能夠有著此種實力的人,唯有楊明這位秦國的左丞相一人。
此時跟隨在荀況身邊的儒家弟子也明白過來來人的身份,這位就是邀請他們這些人來此的主人了。
說實話荀況也是有些意外的,在他的認知中,楊明這樣的年輕人,尤其是他這種年紀輕輕就在權位、實力、名聲俱是達到了頂級的人來說,心高氣傲本就是尋常之事,他有著驕傲的實力,也有著驕傲的理由,如此出薊城數百裏相迎的事情,無論怎麽看,都不像是楊明能夠做出來的事情。
“如果將那個左字去了,恐怕會更好一點。”楊明迎上荀況時哈哈笑道。
聽到楊明的話,荀況微微一怔,隨即也是笑道:“好像還真是這樣的道理,這官場之道是要好好研究研究才是。”
荀況從來都不是古板之人,而楊明也有著不拘一格的實力,因為哪怕兩人隻是第一次相見,熟絡起來的速度卻是極快,況且,楊明給他們這些人的麵子不可謂不大,所謂的拿捏更是無從談起,在走到薊城之時,楊明早已經與荀況變成了忘年交。
隨著荀況的到來,左丞相府下的禮部算是正式構建完成,禮部在當下的左丞相府建製中當然沒有那麽重要,因為禮部隻是一個機構,其真正的權力還需要另外一套製度去支撐,而那套製度就是科舉製,沒有科舉製支撐的禮部就隻是一個吉祥物而已。
楊明不嫌麻煩將荀況從齊國請來,不僅僅是因為荀況是儒家大宗師,更是因為荀況在百家之中是一位十分特殊的存在,能夠以儒家之學教出法家最後一位大宗師的存在,對楊明來說,是最適合在未來主持科舉製的存在。
在儒家來到燕地後,墨家的一部分弟子也來到燕地,還有陰陽家水土兩部的一些弟子也來到燕地,在短短的時間內,燕地已經聚集了來自天下間各處的百家弟子。
在左丞相府的官僚體係構建完成後,屬於燕地的新的統治係統慢慢開始運轉,從選兵,到基礎設施比如馳道的設計,還有基於軍戶之間均田製實行過程中燕地新軍的組建,還有對將要留在燕地生活秦軍士卒的授田等各種相關措施的推行。
在楊明的治理下,各種各樣超越這個時代,對於這個時代不知是好是壞,未來更不知道會產生怎樣一種結果的製度在緩慢而穩定的推行著。
在燕地在左丞相的治理下,迅速發生著變化中,時間飛速地流逝著,越來越多的燕地被改變,被重塑,在一個國家的改變中,時間的存在感極低,一天,一個月,甚至是一年都沒有什麽存在感。
鹹陽宮中,秦王政看著從趙地返迴鹹陽的昌平君熊啟與韓非兩人,目光之中多有讚善之色,在兩人的配合之下,秦軍新占的趙地已經被有效的納入到秦國的統治體係之中,而讓秦王政並沒有多少把握的旱災也在秦國官吏的努力之下,安穩的度過去了。
更重要的,貫穿趙地全境,連接到洛邑的一條馳道也通過以工代賑的方式修建完成,未來,哪怕趙地發生了叛亂,秦國也可以在極短的時間中從鹹陽發兵趙地,鎮壓叛亂。
“兩位在趙地稱得上是勞苦功高,趙地有著今年的大治,兩位當居首功。”秦王政看向手由熊啟與韓非聯名承上來的竹簡,目光之中愈發滿意了。
在竹簡中,是趙地今年收上來的賦稅,很難想象,秦王政十六年的趙地還在經曆戰爭與旱災,在秦王政十七年竟然已經能夠收上賦稅來了,在秦王政的預計中,秦國可能還要在趙地這個大窟窿中投入許多資源的才是。
“趙地的旱災雖然是消耗了大量的錢糧,但對於秦國來說也是天賜良機,若非是利用這次機會,想要如此迅速的收攬趙地人心,卻是要千難萬難了。”熊啟解釋道。
“確實如此,趙地既然已經徹底平定,那麽,秦國的目光倒是可以投向別的地方了。”秦王政道。
天下六國,雖然已經除去其二,但還有著四國的存在,如今趙地已經被徹底納入秦國的統製體係,得到的趙地方錢糧兵員的秦國,實力更勝往昔,秦王政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對韓魏動手,進而拿下楚國,攻滅齊國,一統天下了。
(本章完)
燕趙兩地,盡在大河之北,富裕雖然不如齊、魏,但也是真正的大國,秦國在一年之內鯨吞兩國,人口、領土以及賦稅等組成國力的核心資源提升足有數成,一旦秦國將這些力量徹底消化,最終呈現在世人視線中的是怎麽樣一個秦國,還用去想象嗎?
甚至可以說,隻要秦國不自爆,天下大勢已經定了,無論是楚國還是齊國,都不可能擋住秦國的步伐。
在初春的陽光中,自齊國與燕地的交接處,有著一行人踏過曾經的燕齊邊境,現在的秦齊國境,進入了秦國境內。
“這燕地到底是換了天地,山川依舊,但主人已經不一樣了。”從小聖賢莊受邀而來的荀況對著身邊的一眾弟子道。
“秦國去年年末才占領燕地,這才過去幾個月的時間,怎麽看起來都不像是被秦國占領的樣子?”在荀況的身邊,一個弟子管觀察著在田間勞作的燕人,根本看不出來什麽有什麽異樣來,如果不是偶爾有著秦軍從大路上分馳而過的話,他甚至以為這就是曾經的燕國。
“看不出就對了,秦國的這位左丞相看來學的可不僅僅隻是兵家之學,還有著道家的那些門道,隻不過,不知道在他的認知中,我們儒家又是在哪個位置?”侍立在荀況身邊的一個青年說道。
“我看那左丞相府的六部之中的禮部在設置上與我們儒家之學頗為契合,在燕地,我們應該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荀況神色輕鬆地說道。
人活得時間長了,到一個地方很容易找到曾經的迴憶,荀況就是如此,早年間遊曆天下,許多地方都留下過他的足跡,眼前的地方就是如此。
“但禮部隻是六部之一,他真的能夠重視我們儒家嗎?”另有人提出了自己的疑惑道。
如果非要將儒家往六部中的禮部靠的話,那兵部是不是對應著兵家,刑部對應著法家,甚至連工部也很有計較,隻是這麽說的話,未免太過牽強了。
“心不要太過貪婪,任何事情都要一點一點的來,禮部就是一個機會,在不久後,這個天下將會出現一個新的國度,在新的國度中,儒家該如何找準自己的位置,這件事情很重要。”荀況道。
人活到荀況這個份上,最在意的已經不是自己,而是道統,人的生命有限,但若是道統能夠傳下去,屬於荀況這個名字才能永遠活下去。
“機會很重要。”荀況重複道,既是對自己說的,也是在對身邊的弟子所說。
“禮部?我倒是對戶部更感興趣。”服侍在荀況身邊的青年想到。
荀況在儒家的地位十分奇怪,他雖然是如今儒家輩分最高之人,但所教出的弟,尤其是最得意的幾個弟子,卻沒有一個是真正的儒家弟子,從韓非到李斯,再到方才的青年都是如此。
一行人走在燕地的道路上,荀況是在迴憶,而他身邊的弟子們則是在觀察,一如年輕時的荀況來到此地時的樣子一般。
一行人並未走出多遠,一隊軍卒自北而來,這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這隊軍卒兵甲精良,一看就是百戰精兵,雖然隔著老遠的距離,但荀況等人都感覺到一種凜冽的氣勢,這樣的精銳,即使是在秦國,應該也不會太多。
更重要的是,這隊軍卒是朝著荀況他們這些人來的。
就在眾人下意識地就要戒備之時,那隊軍卒突然間勒住了韁繩,刹時間已是分列左右,迅疾如風隻是尋常。
“這是?”荀況凝神看著,似乎已經明白了什麽。
在軍卒之中,一騎走出,相較於周圍地兵戈冷冽,此人卻隻是一身武服,衣服雖然簡單,但做工卻是極為考究,一看身份就不一般,隻見此人看不出具體的年齡,或許隻有二十多歲,因為他實在年輕的過分,但或許也已經過了三十歲,因為那一身的氣度非比尋常,絕不是年紀輕的人能夠擁有的。
青年按著腰間的長劍從坐騎上跳下,走出人群,對荀況說道:“荀先生,久聞大名,如今算是真正見到了。”
“左丞相?”荀況走上前,在疑問中卻盡是肯定之色。
年紀輕輕可以因為出身的原因擁有權位,但在修煉這件事情上,卻沒有捷徑可走,在青年出現的那一霎那,猶如攜天地之勢而來的情景,荀況卻是能夠肯定,莫說是在此時的燕地,哪怕是在整個天下,能夠有著此種實力的人,唯有楊明這位秦國的左丞相一人。
此時跟隨在荀況身邊的儒家弟子也明白過來來人的身份,這位就是邀請他們這些人來此的主人了。
說實話荀況也是有些意外的,在他的認知中,楊明這樣的年輕人,尤其是他這種年紀輕輕就在權位、實力、名聲俱是達到了頂級的人來說,心高氣傲本就是尋常之事,他有著驕傲的實力,也有著驕傲的理由,如此出薊城數百裏相迎的事情,無論怎麽看,都不像是楊明能夠做出來的事情。
“如果將那個左字去了,恐怕會更好一點。”楊明迎上荀況時哈哈笑道。
聽到楊明的話,荀況微微一怔,隨即也是笑道:“好像還真是這樣的道理,這官場之道是要好好研究研究才是。”
荀況從來都不是古板之人,而楊明也有著不拘一格的實力,因為哪怕兩人隻是第一次相見,熟絡起來的速度卻是極快,況且,楊明給他們這些人的麵子不可謂不大,所謂的拿捏更是無從談起,在走到薊城之時,楊明早已經與荀況變成了忘年交。
隨著荀況的到來,左丞相府下的禮部算是正式構建完成,禮部在當下的左丞相府建製中當然沒有那麽重要,因為禮部隻是一個機構,其真正的權力還需要另外一套製度去支撐,而那套製度就是科舉製,沒有科舉製支撐的禮部就隻是一個吉祥物而已。
楊明不嫌麻煩將荀況從齊國請來,不僅僅是因為荀況是儒家大宗師,更是因為荀況在百家之中是一位十分特殊的存在,能夠以儒家之學教出法家最後一位大宗師的存在,對楊明來說,是最適合在未來主持科舉製的存在。
在儒家來到燕地後,墨家的一部分弟子也來到燕地,還有陰陽家水土兩部的一些弟子也來到燕地,在短短的時間內,燕地已經聚集了來自天下間各處的百家弟子。
在左丞相府的官僚體係構建完成後,屬於燕地的新的統治係統慢慢開始運轉,從選兵,到基礎設施比如馳道的設計,還有基於軍戶之間均田製實行過程中燕地新軍的組建,還有對將要留在燕地生活秦軍士卒的授田等各種相關措施的推行。
在楊明的治理下,各種各樣超越這個時代,對於這個時代不知是好是壞,未來更不知道會產生怎樣一種結果的製度在緩慢而穩定的推行著。
在燕地在左丞相的治理下,迅速發生著變化中,時間飛速地流逝著,越來越多的燕地被改變,被重塑,在一個國家的改變中,時間的存在感極低,一天,一個月,甚至是一年都沒有什麽存在感。
鹹陽宮中,秦王政看著從趙地返迴鹹陽的昌平君熊啟與韓非兩人,目光之中多有讚善之色,在兩人的配合之下,秦軍新占的趙地已經被有效的納入到秦國的統治體係之中,而讓秦王政並沒有多少把握的旱災也在秦國官吏的努力之下,安穩的度過去了。
更重要的,貫穿趙地全境,連接到洛邑的一條馳道也通過以工代賑的方式修建完成,未來,哪怕趙地發生了叛亂,秦國也可以在極短的時間中從鹹陽發兵趙地,鎮壓叛亂。
“兩位在趙地稱得上是勞苦功高,趙地有著今年的大治,兩位當居首功。”秦王政看向手由熊啟與韓非聯名承上來的竹簡,目光之中愈發滿意了。
在竹簡中,是趙地今年收上來的賦稅,很難想象,秦王政十六年的趙地還在經曆戰爭與旱災,在秦王政十七年竟然已經能夠收上賦稅來了,在秦王政的預計中,秦國可能還要在趙地這個大窟窿中投入許多資源的才是。
“趙地的旱災雖然是消耗了大量的錢糧,但對於秦國來說也是天賜良機,若非是利用這次機會,想要如此迅速的收攬趙地人心,卻是要千難萬難了。”熊啟解釋道。
“確實如此,趙地既然已經徹底平定,那麽,秦國的目光倒是可以投向別的地方了。”秦王政道。
天下六國,雖然已經除去其二,但還有著四國的存在,如今趙地已經被徹底納入秦國的統製體係,得到的趙地方錢糧兵員的秦國,實力更勝往昔,秦王政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對韓魏動手,進而拿下楚國,攻滅齊國,一統天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