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個神奇的地方,因為太過地大物博,版圖太過,所以每個區域之內其實都自成一套體係,有各自的傳統和生活習慣。
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之中,往往是東邊的看不起西邊的,南邊的瞧不上北邊的。但是所有的中國人又都有一個毛病,就是在同胞有難的時候,往往會放下之前所以的偏見,打心眼裏邊發出共情。
總結起來就是,別人好的時候一百八十個不順眼,但是又看不得別人不好。
山東省水災連著蝗災的消息,這一段時間備受矚目。雖然是區域性的災害,但是全國各地的媒體都有跟進。
羊城晚報從水災開始,就第一時間對災情予以關注。
不過羊城晚報畢竟不是地方報刊,對於區域性時效新聞不可能像地方報紙那樣全程跟進。而且羊城晚報的風格就不是一個追求時效性的報紙,而是以角度和貼近時代貼近生活為宗旨。
在蝗災發生之後,羊城晚報這邊隻是在頭版刊登了一條豆腐塊,並沒有在全國各大報紙被蝗災“霸屏”的時候選擇湊熱乎鬧。
從一開始,編輯部那邊就做了打算,準備在蝗災發展到最嚴重的時候再予以跟進,著重的將山東人民群眾在連續兩次災害過後的生活狀態呈現出來。
十月十五日。
記者劉梅美與兩個同事來到了災區。
其實,類似羊城晚報這種大報社,在各地都是有辦事處的。不過為了追求對新聞的角度解讀,往往類似蝗災這種報社想要重點挖掘深度的新聞,都會派遣特約記者進行實地采訪之後出稿。
“劉記,咱們從哪兒開始?”
劉梅美今年二十七歲,年紀雖然不大,但是憑著北大新聞係的出身以及相當硬紮的文筆和解讀新聞的犀利角度,在羊城晚報裏邊可是一枝新秀。
這次帶的兩個同事,則是剛剛進入到編輯部不久,這次出來算是跟著劉梅美曆練見世麵的。
一下了火車,兩個小年輕便主動圍到了劉梅美身邊。
這一路劉梅美可沒閑著,拿出了記事本,看了看自己一路上歸納出來的方案,便對兩個同事微微一笑、
“咱們,先去蝗災去看看。如果不出意外的話,現在災區那邊應該是最困難的時期,咱們現在過去,肯定能抓住最震撼人心的點!”
看著頭上的大太陽,劉梅美已經開始幻想著,在千裏赤地之上,寥落而淒苦的人民,經過了十幾天的奮戰之後拖著疲憊的身軀和木訥的表情,與滿天的蝗蟲對峙的畫麵。
一腦海之中,她已經勾勒出來了一張被絕望與麻木充斥的畫麵。
想到那樣的具有震撼力的照片放在報紙的頭版之上,劉梅美整個身子都顫抖了起來。
啊!
災難的美。
.......
“這......這就是災區?”
兩個小時之後。
聊城陽穀縣,看著采訪信息中所謂的“目前最嚴重的蝗災區”劉梅美連同兩個同事呆若木雞。
說好的的麻木與絕望呢?
說好的疲憊的身軀和木訥的表情呢?
不是、、
說好的蝗災呢!
麵前這一片不大的山坡上,怕不是聚了萬來號人,追的螞蚱在空中直畫瓢是怎麽個事兒啊這!
這哪裏是蝗災啊,這尼瑪是人災啊!
天上飛的蝗蟲,能有人多嘛?
不見得吧!
劉梅美有點兒懷疑人生。
“老鄉!老鄉!”
正在劉梅美整個人都混亂掉的時候,他身邊的同事拉過了一個老漢,“老鄉,這......就是咱省蝗災最嚴重的地方?”
“昂?”
老漢一愣,見到麵前三人的樣子,頓時明了:“你們是過來采訪的吧?”
“對啊對啊。老鄉,這是我的記者證,我們是羊城晚報的記者,特地過來采訪咱們省的蝗災受災情況的。”
“你們來晚哩!”老漢黝黑的臉上,綻開了一朵由皺紋編成的花兒,“都這個時候了,還他娘哪有蝗災?前兩天就給抓的不能叫災了!你們要是采訪的話,那趕緊趁著天上還有螞蚱多拍幾張照片,要是再等兩天,怕是你們連螞蚱都看不著哩!”
“......”
看著急匆匆扔下這麽一句,就要抄起羅網去捕捉天空中已經為數不多的螞蚱的老漢,劉梅美一陣無語。
“老鄉,難不成,咱省內現在蝗蟲最多的,就是這兒了?”
她迴過神來,趕緊問了一句。
“嘖、”剛剛走出兩步的老漢停下了腳步,“也不是,要說野生的,最多的也就是這兒了。不過現在又不少扣大棚養螞蚱的,你們要是腿勤勤,就往聊城裏頭走走,那邊多的是哩。”
養殖?
聽到這個詞兒,劉梅美再次懷疑人生。
不是說好的鬧蝗災嘛?
這才幾天的功夫?
怎麽還養殖上了?
瀕危到這個程度了?
晚報三人麵麵相覷,他們搞不太明白、
這到底是個什麽情況啊!
......
謝家莊。
謝老漢和王三孩那一片被螞蚱禍害光了的果園,現在已經大變了模樣。
在一顆顆所有青葉都已經被啃食一光,在深秋還未來臨之前就光禿禿一片,遠一瞅就跟郭冬臨或者是葛優一般純粹的果樹下,一排排雙層的大棚已經扣了起來。
整個莊子的人都在數以百計的大棚之間穿梭遊走,忙活著將切得細碎的菜葉等食料散進大棚之中。
臨近山坡的第一排大棚之中。
謝老漢和王三孩正蹲在悶熱的大棚之中,看著大棚內疙疙泱泱的螞蚱,麵露愁容。
“你說謝老哥,咱們這大棚裏邊溫度都這高哩,咋還有這麽多蹬腿的?”
謝老漢也是緊皺著眉頭,拿著煙袋杆子幹啯著。
煙袋鍋並沒有點燃——大棚之內不通風,他怕在裏邊抽煙,熏著大棚裏邊這群寶貝疙瘩。
“沒聽人家專家說嘛,到季節了!都說秋後的螞蚱秋後的螞蚱,這個時節,公螞蚱和母螞蚱配了之後,那母螞蚱產卵自然就死。不礙事兒,我打聽好幾遍哩,人專家說,隻要交配的好,卵產下來,大棚裏邊兒的溫度和濕度控製住,到十一月份之前,咱還能出一批貨!”
“真這說的?”王三孩驚喜,問到、
現在外麵的螞蚱都已經快被抓光了,早幾天前,從收購倒騰螞蚱給新北集團這筆生意中嚐到了甜頭的老謝就打起了主意,在果園裏扣上了大棚,將抓來的活螞蚱開始人工養殖。
這幾天螞蚱衍生產品出口生意火爆的新聞省台天天播,可是眼瞅著,這野外的螞蚱就已經快被抓光了。像他們這樣動起了心思,開始養殖螞蚱的,這些天可不是一家兩家、
倒不是這些人心思活,一眼就看透了這螞蚱生意火爆,明年的需求量必然極大。可是蝗災可不是年年有,才動起了養殖的心思。
而是在幾天之前,政府和農業部就給受災地區下了文件,鼓勵地方政府帶頭,將螞蚱養殖這一塊做起來。
現在整個災區,誰還不知道螞蚱比糧食還他娘的金貴?
一時間,養殖螞蚱的風潮隨著出口螞蚱產品的火爆掀了起來。
而謝家莊,就是第一批抓住這股東風,響應號召的地區。
半個月之前,還看著螞蚱咬牙切齒,恨不得這些禍害人的畜生哢吧死絕的謝老漢,此時仍然焦急萬分。
看向那正在雌螞蚱身上奮力聳動的雄螞蚱,他恨不得自己頂上去。
“使勁兒日,你倒是使勁兒啊!多生點兒種,來年咱老漢能不能發財,全仗著你們出力不出力啦!”
當劉梅美被莊子裏的老人引到大棚之前,掀開塑料布的一刹那,就聽見大棚裏邊的老漢咬牙切齒的說到。
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之中,往往是東邊的看不起西邊的,南邊的瞧不上北邊的。但是所有的中國人又都有一個毛病,就是在同胞有難的時候,往往會放下之前所以的偏見,打心眼裏邊發出共情。
總結起來就是,別人好的時候一百八十個不順眼,但是又看不得別人不好。
山東省水災連著蝗災的消息,這一段時間備受矚目。雖然是區域性的災害,但是全國各地的媒體都有跟進。
羊城晚報從水災開始,就第一時間對災情予以關注。
不過羊城晚報畢竟不是地方報刊,對於區域性時效新聞不可能像地方報紙那樣全程跟進。而且羊城晚報的風格就不是一個追求時效性的報紙,而是以角度和貼近時代貼近生活為宗旨。
在蝗災發生之後,羊城晚報這邊隻是在頭版刊登了一條豆腐塊,並沒有在全國各大報紙被蝗災“霸屏”的時候選擇湊熱乎鬧。
從一開始,編輯部那邊就做了打算,準備在蝗災發展到最嚴重的時候再予以跟進,著重的將山東人民群眾在連續兩次災害過後的生活狀態呈現出來。
十月十五日。
記者劉梅美與兩個同事來到了災區。
其實,類似羊城晚報這種大報社,在各地都是有辦事處的。不過為了追求對新聞的角度解讀,往往類似蝗災這種報社想要重點挖掘深度的新聞,都會派遣特約記者進行實地采訪之後出稿。
“劉記,咱們從哪兒開始?”
劉梅美今年二十七歲,年紀雖然不大,但是憑著北大新聞係的出身以及相當硬紮的文筆和解讀新聞的犀利角度,在羊城晚報裏邊可是一枝新秀。
這次帶的兩個同事,則是剛剛進入到編輯部不久,這次出來算是跟著劉梅美曆練見世麵的。
一下了火車,兩個小年輕便主動圍到了劉梅美身邊。
這一路劉梅美可沒閑著,拿出了記事本,看了看自己一路上歸納出來的方案,便對兩個同事微微一笑、
“咱們,先去蝗災去看看。如果不出意外的話,現在災區那邊應該是最困難的時期,咱們現在過去,肯定能抓住最震撼人心的點!”
看著頭上的大太陽,劉梅美已經開始幻想著,在千裏赤地之上,寥落而淒苦的人民,經過了十幾天的奮戰之後拖著疲憊的身軀和木訥的表情,與滿天的蝗蟲對峙的畫麵。
一腦海之中,她已經勾勒出來了一張被絕望與麻木充斥的畫麵。
想到那樣的具有震撼力的照片放在報紙的頭版之上,劉梅美整個身子都顫抖了起來。
啊!
災難的美。
.......
“這......這就是災區?”
兩個小時之後。
聊城陽穀縣,看著采訪信息中所謂的“目前最嚴重的蝗災區”劉梅美連同兩個同事呆若木雞。
說好的的麻木與絕望呢?
說好的疲憊的身軀和木訥的表情呢?
不是、、
說好的蝗災呢!
麵前這一片不大的山坡上,怕不是聚了萬來號人,追的螞蚱在空中直畫瓢是怎麽個事兒啊這!
這哪裏是蝗災啊,這尼瑪是人災啊!
天上飛的蝗蟲,能有人多嘛?
不見得吧!
劉梅美有點兒懷疑人生。
“老鄉!老鄉!”
正在劉梅美整個人都混亂掉的時候,他身邊的同事拉過了一個老漢,“老鄉,這......就是咱省蝗災最嚴重的地方?”
“昂?”
老漢一愣,見到麵前三人的樣子,頓時明了:“你們是過來采訪的吧?”
“對啊對啊。老鄉,這是我的記者證,我們是羊城晚報的記者,特地過來采訪咱們省的蝗災受災情況的。”
“你們來晚哩!”老漢黝黑的臉上,綻開了一朵由皺紋編成的花兒,“都這個時候了,還他娘哪有蝗災?前兩天就給抓的不能叫災了!你們要是采訪的話,那趕緊趁著天上還有螞蚱多拍幾張照片,要是再等兩天,怕是你們連螞蚱都看不著哩!”
“......”
看著急匆匆扔下這麽一句,就要抄起羅網去捕捉天空中已經為數不多的螞蚱的老漢,劉梅美一陣無語。
“老鄉,難不成,咱省內現在蝗蟲最多的,就是這兒了?”
她迴過神來,趕緊問了一句。
“嘖、”剛剛走出兩步的老漢停下了腳步,“也不是,要說野生的,最多的也就是這兒了。不過現在又不少扣大棚養螞蚱的,你們要是腿勤勤,就往聊城裏頭走走,那邊多的是哩。”
養殖?
聽到這個詞兒,劉梅美再次懷疑人生。
不是說好的鬧蝗災嘛?
這才幾天的功夫?
怎麽還養殖上了?
瀕危到這個程度了?
晚報三人麵麵相覷,他們搞不太明白、
這到底是個什麽情況啊!
......
謝家莊。
謝老漢和王三孩那一片被螞蚱禍害光了的果園,現在已經大變了模樣。
在一顆顆所有青葉都已經被啃食一光,在深秋還未來臨之前就光禿禿一片,遠一瞅就跟郭冬臨或者是葛優一般純粹的果樹下,一排排雙層的大棚已經扣了起來。
整個莊子的人都在數以百計的大棚之間穿梭遊走,忙活著將切得細碎的菜葉等食料散進大棚之中。
臨近山坡的第一排大棚之中。
謝老漢和王三孩正蹲在悶熱的大棚之中,看著大棚內疙疙泱泱的螞蚱,麵露愁容。
“你說謝老哥,咱們這大棚裏邊溫度都這高哩,咋還有這麽多蹬腿的?”
謝老漢也是緊皺著眉頭,拿著煙袋杆子幹啯著。
煙袋鍋並沒有點燃——大棚之內不通風,他怕在裏邊抽煙,熏著大棚裏邊這群寶貝疙瘩。
“沒聽人家專家說嘛,到季節了!都說秋後的螞蚱秋後的螞蚱,這個時節,公螞蚱和母螞蚱配了之後,那母螞蚱產卵自然就死。不礙事兒,我打聽好幾遍哩,人專家說,隻要交配的好,卵產下來,大棚裏邊兒的溫度和濕度控製住,到十一月份之前,咱還能出一批貨!”
“真這說的?”王三孩驚喜,問到、
現在外麵的螞蚱都已經快被抓光了,早幾天前,從收購倒騰螞蚱給新北集團這筆生意中嚐到了甜頭的老謝就打起了主意,在果園裏扣上了大棚,將抓來的活螞蚱開始人工養殖。
這幾天螞蚱衍生產品出口生意火爆的新聞省台天天播,可是眼瞅著,這野外的螞蚱就已經快被抓光了。像他們這樣動起了心思,開始養殖螞蚱的,這些天可不是一家兩家、
倒不是這些人心思活,一眼就看透了這螞蚱生意火爆,明年的需求量必然極大。可是蝗災可不是年年有,才動起了養殖的心思。
而是在幾天之前,政府和農業部就給受災地區下了文件,鼓勵地方政府帶頭,將螞蚱養殖這一塊做起來。
現在整個災區,誰還不知道螞蚱比糧食還他娘的金貴?
一時間,養殖螞蚱的風潮隨著出口螞蚱產品的火爆掀了起來。
而謝家莊,就是第一批抓住這股東風,響應號召的地區。
半個月之前,還看著螞蚱咬牙切齒,恨不得這些禍害人的畜生哢吧死絕的謝老漢,此時仍然焦急萬分。
看向那正在雌螞蚱身上奮力聳動的雄螞蚱,他恨不得自己頂上去。
“使勁兒日,你倒是使勁兒啊!多生點兒種,來年咱老漢能不能發財,全仗著你們出力不出力啦!”
當劉梅美被莊子裏的老人引到大棚之前,掀開塑料布的一刹那,就聽見大棚裏邊的老漢咬牙切齒的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