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光在大學裏入了黨,以優異成績畢業後,被分配在省委秘書處當上了一名秘書。
他在大學裏談了一個對象,和他同歲,也是老三屆的。
對象的家就在省城,畢業後分配到本市的晚報社當編輯。
因為年齡都不小了,他們畢業後就結了婚,並很快生了一個女兒,形成了一個溫馨的小家。
這天早飯後,李春光按時到省委辦公大樓上班。
他手裏提著醬石色公包,步伐穩健自信,正值仲春,陽光溫暖明麗,樹展新葉,鳥唱新歌,車輛來往如梭,人流進退如潮,一派新的氣象。
他心裏鼓滿春風,眼裏微微含笑,為國家能獲得新的生機而歡欣。
他上身穿一件藍色的中山裝,風紀扣兒扣著。
下麵穿深灰色的褲子,褲線可見。
腳上的皮鞋也擦得很亮。
他比在采石場時略胖了一點,麵部輪廓更加分明,透出一個成熟男子的剛毅和持重。
他的貧苦出身,他的坎坷經曆,以及他受到的高等教育,使他在思想、人生經驗、道德修養、知識積累、業務能力等各方麵,逐漸完善起來。
由於謙虛謹慎和自身的主動調節,他和外界社會不斷取得和諧和新的平衡。
他讀的是中係,從事的又是秘書工作,他用他的筆不止一次地為省委的高層領導起草過大會講話或工作報告,他開始代高級領導人立言,間接地擔負起治理這個有著八千萬人口大省的一部分責任。
他時時意識到這個責任的分量,工作兢兢業業,不敢有半點懈怠。
來到有解放軍戰士站崗的省委大門口,李春光向戰士點點頭,剛要走進去,又不由地停下了。
門口聚集著許多各地來的上訪人員。
這些上訪者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知識分子模樣的人,還有坐著輪椅來的截癱礦工。
他們或坐或立,或橫躺在厚重的鐵籬門下,或跪在門口的通道上。
有一個麵南而跪的中年婦女,上身直立,身前身後披著狀紙縫製的衣服,狀紙是用盛水泥的牛皮紙袋翻過來寫成的,字很小,且潦草,不大好辨認。
標題卻醒目,胸前的題目是“我的申訴”;身後的題目是“冤枉”,“冤枉”的後麵用鮮紅的顏色打著兩個挺大的驚歎號。
一個農民模樣的人,光著上身,包一塊透明塑料布,蜷縮著蹲在地上望著披狀紙的婦女笑,仿佛他不是來告狀的,是來看稀罕的。
一個帶兩個孩子的男人,坐在地上,腿上墊著髒汙的背包,正在趕寫申訴書。
他用的是打卷兒的帶橫格的材料紙,材料紙上頭印著某某縣機械廠的字樣。
李春光走過來時,一些上訪的人打量著他,見他還年輕,不像個管事的,就沒有攔他。
李春光一看到這些人,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他的家鄉,他想看看這裏麵有沒有他老家的人,有沒有他所認識的父老鄉親。
十年動亂,哀鴻遍野,哪兒沒有冤枉的人,哪兒沒有屈死的鬼,現在好不容易盼到了大治之年,誰不急著伸冤雪恥呢!他真想找一兩個上訪者聊聊,傾聽一下他們的覓屈,比如那個跪在硬地上的婦女,比如那個無衣遮體農民,他們肯定都有自己的冤屈,不然的話,他們不會早早地等在這裏。
昨天臨下班時,省委副秘書長通知,今天要研究起草一份關於要求各地市縣正確處理大批群眾上訪問題的件。
近來上訪者與日俱增,一些地方政府對上訪群眾不大負責,把皮球往前麵踢,各地群眾隻得奔省城和首都。
據說到北京的上訪者人滿為患,接待單位隻得像當年接待大串連的紅衛兵一樣,成立了許多接待站。
接待站住不下,北京隻得在街頭和公園裏搭起一些臨時性的上訪接待站,接待源源不斷湧向北京的上訪群眾。
有的中央部門被成群結隊的上訪者圍住,連正常的工作秩序都被打亂了。
省委何嚐不是呢,因為連日來上訪群眾攔車喊冤,弄得省委領導連小車都不敢坐了,連大門都沒法進了,隻得遠遠地下車,從後門進省委大院上班。
甚至鬧出這樣的笑話,一個大肚子的炊事員從正門進來,上訪群眾以為他是一個領導,前拉後扯地圍住他申訴冤情。
無論炊事員怎樣解釋他是大師傅,是掌勺的,人家就是不信。
站崗的解決軍戰士為他開脫,說明他真是炊事員,人家還不放他走。
胖師傅被拉扯得紅頭漲臉,氣喘籲籲,哭笑不得。
最後他惱著臉子賭了咒,說誰要不是炊事員,誰就是王八蛋,人家才放他進去了。
省委也專門設了接待站,可接待站哪裏容得下呢,就連接待站那條街的街道兩旁,都搭滿了窩棚,睡滿了人,簡直像難民營一樣。
李春光想,他要是找兩個人談談,在研究起草件時或許會有更多的發言權。
但他知道,一談起來他就會被人纏住,他就沒法去上班。
他進了大院的側門,正往裏走,忽聽女人的尖叫聲。
迴頭看,門口停了一輛大屁股吉普車,車的兩扇後門大敞著,兩個身強力壯的年輕人,在一個中年人的指揮下,正一人一邊架著那跪地婦女的膀子往車上架。
那婦女使勁往下打墜,拚命掙紮,喊著放開她,她哪兒也不去。
掙脫不了,她就大叫救命。
李春光退迴來,問那個中年人怎麽迴事。
那中年人不看他,也不理他,隻對那婦女說:“走吧,你的問題迴去解決,在這兒跪著沒用。”
他的聲音並不高,透出一種克製的耐心,說著彎腰幫兩個年輕人揪那婦女的褲腿。
婦女亂踢騰一氣,喊著:“你們騙我,你們根本不解決我的問題!”李春光離那位中年人近些,問他這是幹什麽。
中年人看了他一眼,問他是幹什麽的。
李春光說,他是省委秘書處的。
門口上訪的人都圍過來了。
那兩個年輕人把婦女鬆了。
婦女躺在地上呻吟,不起來。
中年人說李春光不了解情況,不要管他們的事。
說這位婦女是上訪油子,她的問題早就解決了,她現在是無理取鬧,要把她遣送迴.去。
李春光問他們是哪個單位的。
中年人說是紡織局上訪接待處的。
一個年輕人介紹說,中年人是他們的處長。
李春光說:“你們這樣做不太合適,讓她迴去可以說服教育嘛,這樣強拉硬扯,影響不好。”
中年人很不以為然,說:“說得輕巧,你說服一下試試,看她聽不聽你的說服。
你阻攔我們執行任務,你叫什麽名字?”李春光平靜地說了他的名字,並說他是秘書二室的。
他問那位處長貴姓,處長沒有迴答,朝兩個年輕人揮了一下手,鑽進了吉普車。
車身大抖了一陣,冒了一股煙,跑走了。
在研究起草件時,李春光講了他目睹的紡織局信訪處用強硬手段對付上訪群眾的事,對這種粗暴做法表示了憤慨,說不管上訪者如何無理,他們也不該用這種近乎綁架的辦法強行帶走上訪者,這樣隻能使矛盾激化。
他建議件要寫進這麽一條,各地各部門上訪接待處的工作人員,一定要熱情接待上訪者,都不得對上訪群眾粗暴無禮。
副秘書長認為李春光的建議很好,群眾要卜訪,是對黨和國家的信任,而每一個接待來訪群眾的工作人員,都被認為是代表黨和國家的,一舉一動都要對黨和人民負責,做到熱情,慎重,穩妥,不能讓群眾失望。
副秘書長把起草件的任務交給李春光了。
件不長,李春光一上午就起草完了。
在室內傳看修改過,一級一級呈送上去請領導過目。
件下發前,還要經省委常委討論通過。
室裏暫時無事,李春光提出到下麵走走,搞點調查研究。
領導同意。
省委有規定,機關每·一位工作人員,每年下基層搞調查研究的時問不能少於兩個月。
領導對每一位主動要求下去的幹部都很支持。
下午,李春光接到張山從學校打來的電話,他們兩個聊了幾句。
他們兩個是在大學的校園裏意外碰見的,張山比李春光晚兩年考進大學,也就是說,當張山剛步人大學校門時,李春光已是大學三年級的學生了。
在校園裏綠蔭滿地的小路上,他倆乍一碰麵,都愣了一下,接著,四隻強有力的手就緊緊地握在一起了。
張山今年麵臨畢業分配,他想讓李春光幫他聯係一下,他想到省報當記者,說他這一輩子最大的願望就是當記者。
借一次開會的機會,李春光跟報社的總編推薦過了,為張山說了不少好話。
他特別提到,張山在他老家插過隊,他對張山比較了解。
總編對老三屆考上大學的畢業生很願意使用,基本上同意了。
總編並不是認為這類大學生的學識功底有多厚,而是他們吃過苦,有豐富的閱曆和社會生活經驗,這些東西在學校的課堂上是學不到的。
李春光把總編的意思傳達給張山了,張山對李春光非常感激,一再把李春光喊成老兄。
李春光說,他記得他倆雖然同歲,但在生日上,張山還比他大幾個月呢,他應該喊張山老兄才對。
張山堅持把李春光喊成老兄,他的道理是,在年齡上,他是比李春光大幾個月,但在學業上,李春光是學長,學長就是學兄,他稱李春光老兄足從學業和學識上論的。
李春光不跟他在誰兄誰弟的問題上掰扯了,建議他盡快寫出一些新聞作品,等報社去考察他時,他就可以拿出發表過的作品,證實他的采寫能力,不然的話,單憑嘴說,足沒有說服力的。
張山還真的沒想到這一層,他問報社一定要看發表過的作品嗎?李春光說那倒不一定,但有作品總比沒作品好一些,這是肯定的。
憑憑的不僅僅是畢業證書,還應該把憑倒過來理解,憑還是憑,憑章。
張山說謝謝老兄指點,又問新聞作品寫什麽呢?到哪裏采訪呢?李春光說,可寫的東西遍地都是,比如張山原來所在的汽車修配廠,說不定就有新聞可寫。
他問張山最近迴去過沒有。
張山說,他有兩三個月沒迴去了,倒是他老婆時常帶著孩子到學校看他,一來就給他送吃的,送穿的,好像生怕別人不知道他張山有老婆孩子似的。
李春光跟張山說笑話:“那是嫂夫人怕你變心,你可得注意點,不要讓別人在你們之間插了足。”
張山說絕對不會的,別看他老婆長得不咋的,就衝他老婆也當過知青,也下過鄉,他也要跟老婆共同走到底。
這一代人如果不互相幫襯,還指望誰幫襯呢!這話撞在李春光心坎子上了,他說張山說得很對。
他向張山打聽,最近見沒見過董瑞雪。
一提董瑞雪,他鼻音就有些重。
張山說,他好久沒看見董瑞雪了,但董瑞雪的情況他略知一二,董瑞雪好像一直沒談對象,到現在也沒結婚,都成了老姑娘了。
那麽李春光就向張山打聽範明宇的情況。
張山說,範明宇現在可是青雲直上,範明宇的父親摘掉右派帽子之後,範明宇很快就人了黨,當上了礦山機械廠的團委書記。
李春光主要關心範明宇和董瑞雪談戀愛的情況,不知出於什麽心理,他沒有明問,隻問範明宇結婚沒有。
張山說這一點他不太清楚,好像是結了吧。
李春光不明白這是怎麽迴事。
他在大學裏談了一個對象,和他同歲,也是老三屆的。
對象的家就在省城,畢業後分配到本市的晚報社當編輯。
因為年齡都不小了,他們畢業後就結了婚,並很快生了一個女兒,形成了一個溫馨的小家。
這天早飯後,李春光按時到省委辦公大樓上班。
他手裏提著醬石色公包,步伐穩健自信,正值仲春,陽光溫暖明麗,樹展新葉,鳥唱新歌,車輛來往如梭,人流進退如潮,一派新的氣象。
他心裏鼓滿春風,眼裏微微含笑,為國家能獲得新的生機而歡欣。
他上身穿一件藍色的中山裝,風紀扣兒扣著。
下麵穿深灰色的褲子,褲線可見。
腳上的皮鞋也擦得很亮。
他比在采石場時略胖了一點,麵部輪廓更加分明,透出一個成熟男子的剛毅和持重。
他的貧苦出身,他的坎坷經曆,以及他受到的高等教育,使他在思想、人生經驗、道德修養、知識積累、業務能力等各方麵,逐漸完善起來。
由於謙虛謹慎和自身的主動調節,他和外界社會不斷取得和諧和新的平衡。
他讀的是中係,從事的又是秘書工作,他用他的筆不止一次地為省委的高層領導起草過大會講話或工作報告,他開始代高級領導人立言,間接地擔負起治理這個有著八千萬人口大省的一部分責任。
他時時意識到這個責任的分量,工作兢兢業業,不敢有半點懈怠。
來到有解放軍戰士站崗的省委大門口,李春光向戰士點點頭,剛要走進去,又不由地停下了。
門口聚集著許多各地來的上訪人員。
這些上訪者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知識分子模樣的人,還有坐著輪椅來的截癱礦工。
他們或坐或立,或橫躺在厚重的鐵籬門下,或跪在門口的通道上。
有一個麵南而跪的中年婦女,上身直立,身前身後披著狀紙縫製的衣服,狀紙是用盛水泥的牛皮紙袋翻過來寫成的,字很小,且潦草,不大好辨認。
標題卻醒目,胸前的題目是“我的申訴”;身後的題目是“冤枉”,“冤枉”的後麵用鮮紅的顏色打著兩個挺大的驚歎號。
一個農民模樣的人,光著上身,包一塊透明塑料布,蜷縮著蹲在地上望著披狀紙的婦女笑,仿佛他不是來告狀的,是來看稀罕的。
一個帶兩個孩子的男人,坐在地上,腿上墊著髒汙的背包,正在趕寫申訴書。
他用的是打卷兒的帶橫格的材料紙,材料紙上頭印著某某縣機械廠的字樣。
李春光走過來時,一些上訪的人打量著他,見他還年輕,不像個管事的,就沒有攔他。
李春光一看到這些人,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他的家鄉,他想看看這裏麵有沒有他老家的人,有沒有他所認識的父老鄉親。
十年動亂,哀鴻遍野,哪兒沒有冤枉的人,哪兒沒有屈死的鬼,現在好不容易盼到了大治之年,誰不急著伸冤雪恥呢!他真想找一兩個上訪者聊聊,傾聽一下他們的覓屈,比如那個跪在硬地上的婦女,比如那個無衣遮體農民,他們肯定都有自己的冤屈,不然的話,他們不會早早地等在這裏。
昨天臨下班時,省委副秘書長通知,今天要研究起草一份關於要求各地市縣正確處理大批群眾上訪問題的件。
近來上訪者與日俱增,一些地方政府對上訪群眾不大負責,把皮球往前麵踢,各地群眾隻得奔省城和首都。
據說到北京的上訪者人滿為患,接待單位隻得像當年接待大串連的紅衛兵一樣,成立了許多接待站。
接待站住不下,北京隻得在街頭和公園裏搭起一些臨時性的上訪接待站,接待源源不斷湧向北京的上訪群眾。
有的中央部門被成群結隊的上訪者圍住,連正常的工作秩序都被打亂了。
省委何嚐不是呢,因為連日來上訪群眾攔車喊冤,弄得省委領導連小車都不敢坐了,連大門都沒法進了,隻得遠遠地下車,從後門進省委大院上班。
甚至鬧出這樣的笑話,一個大肚子的炊事員從正門進來,上訪群眾以為他是一個領導,前拉後扯地圍住他申訴冤情。
無論炊事員怎樣解釋他是大師傅,是掌勺的,人家就是不信。
站崗的解決軍戰士為他開脫,說明他真是炊事員,人家還不放他走。
胖師傅被拉扯得紅頭漲臉,氣喘籲籲,哭笑不得。
最後他惱著臉子賭了咒,說誰要不是炊事員,誰就是王八蛋,人家才放他進去了。
省委也專門設了接待站,可接待站哪裏容得下呢,就連接待站那條街的街道兩旁,都搭滿了窩棚,睡滿了人,簡直像難民營一樣。
李春光想,他要是找兩個人談談,在研究起草件時或許會有更多的發言權。
但他知道,一談起來他就會被人纏住,他就沒法去上班。
他進了大院的側門,正往裏走,忽聽女人的尖叫聲。
迴頭看,門口停了一輛大屁股吉普車,車的兩扇後門大敞著,兩個身強力壯的年輕人,在一個中年人的指揮下,正一人一邊架著那跪地婦女的膀子往車上架。
那婦女使勁往下打墜,拚命掙紮,喊著放開她,她哪兒也不去。
掙脫不了,她就大叫救命。
李春光退迴來,問那個中年人怎麽迴事。
那中年人不看他,也不理他,隻對那婦女說:“走吧,你的問題迴去解決,在這兒跪著沒用。”
他的聲音並不高,透出一種克製的耐心,說著彎腰幫兩個年輕人揪那婦女的褲腿。
婦女亂踢騰一氣,喊著:“你們騙我,你們根本不解決我的問題!”李春光離那位中年人近些,問他這是幹什麽。
中年人看了他一眼,問他是幹什麽的。
李春光說,他是省委秘書處的。
門口上訪的人都圍過來了。
那兩個年輕人把婦女鬆了。
婦女躺在地上呻吟,不起來。
中年人說李春光不了解情況,不要管他們的事。
說這位婦女是上訪油子,她的問題早就解決了,她現在是無理取鬧,要把她遣送迴.去。
李春光問他們是哪個單位的。
中年人說是紡織局上訪接待處的。
一個年輕人介紹說,中年人是他們的處長。
李春光說:“你們這樣做不太合適,讓她迴去可以說服教育嘛,這樣強拉硬扯,影響不好。”
中年人很不以為然,說:“說得輕巧,你說服一下試試,看她聽不聽你的說服。
你阻攔我們執行任務,你叫什麽名字?”李春光平靜地說了他的名字,並說他是秘書二室的。
他問那位處長貴姓,處長沒有迴答,朝兩個年輕人揮了一下手,鑽進了吉普車。
車身大抖了一陣,冒了一股煙,跑走了。
在研究起草件時,李春光講了他目睹的紡織局信訪處用強硬手段對付上訪群眾的事,對這種粗暴做法表示了憤慨,說不管上訪者如何無理,他們也不該用這種近乎綁架的辦法強行帶走上訪者,這樣隻能使矛盾激化。
他建議件要寫進這麽一條,各地各部門上訪接待處的工作人員,一定要熱情接待上訪者,都不得對上訪群眾粗暴無禮。
副秘書長認為李春光的建議很好,群眾要卜訪,是對黨和國家的信任,而每一個接待來訪群眾的工作人員,都被認為是代表黨和國家的,一舉一動都要對黨和人民負責,做到熱情,慎重,穩妥,不能讓群眾失望。
副秘書長把起草件的任務交給李春光了。
件不長,李春光一上午就起草完了。
在室內傳看修改過,一級一級呈送上去請領導過目。
件下發前,還要經省委常委討論通過。
室裏暫時無事,李春光提出到下麵走走,搞點調查研究。
領導同意。
省委有規定,機關每·一位工作人員,每年下基層搞調查研究的時問不能少於兩個月。
領導對每一位主動要求下去的幹部都很支持。
下午,李春光接到張山從學校打來的電話,他們兩個聊了幾句。
他們兩個是在大學的校園裏意外碰見的,張山比李春光晚兩年考進大學,也就是說,當張山剛步人大學校門時,李春光已是大學三年級的學生了。
在校園裏綠蔭滿地的小路上,他倆乍一碰麵,都愣了一下,接著,四隻強有力的手就緊緊地握在一起了。
張山今年麵臨畢業分配,他想讓李春光幫他聯係一下,他想到省報當記者,說他這一輩子最大的願望就是當記者。
借一次開會的機會,李春光跟報社的總編推薦過了,為張山說了不少好話。
他特別提到,張山在他老家插過隊,他對張山比較了解。
總編對老三屆考上大學的畢業生很願意使用,基本上同意了。
總編並不是認為這類大學生的學識功底有多厚,而是他們吃過苦,有豐富的閱曆和社會生活經驗,這些東西在學校的課堂上是學不到的。
李春光把總編的意思傳達給張山了,張山對李春光非常感激,一再把李春光喊成老兄。
李春光說,他記得他倆雖然同歲,但在生日上,張山還比他大幾個月呢,他應該喊張山老兄才對。
張山堅持把李春光喊成老兄,他的道理是,在年齡上,他是比李春光大幾個月,但在學業上,李春光是學長,學長就是學兄,他稱李春光老兄足從學業和學識上論的。
李春光不跟他在誰兄誰弟的問題上掰扯了,建議他盡快寫出一些新聞作品,等報社去考察他時,他就可以拿出發表過的作品,證實他的采寫能力,不然的話,單憑嘴說,足沒有說服力的。
張山還真的沒想到這一層,他問報社一定要看發表過的作品嗎?李春光說那倒不一定,但有作品總比沒作品好一些,這是肯定的。
憑憑的不僅僅是畢業證書,還應該把憑倒過來理解,憑還是憑,憑章。
張山說謝謝老兄指點,又問新聞作品寫什麽呢?到哪裏采訪呢?李春光說,可寫的東西遍地都是,比如張山原來所在的汽車修配廠,說不定就有新聞可寫。
他問張山最近迴去過沒有。
張山說,他有兩三個月沒迴去了,倒是他老婆時常帶著孩子到學校看他,一來就給他送吃的,送穿的,好像生怕別人不知道他張山有老婆孩子似的。
李春光跟張山說笑話:“那是嫂夫人怕你變心,你可得注意點,不要讓別人在你們之間插了足。”
張山說絕對不會的,別看他老婆長得不咋的,就衝他老婆也當過知青,也下過鄉,他也要跟老婆共同走到底。
這一代人如果不互相幫襯,還指望誰幫襯呢!這話撞在李春光心坎子上了,他說張山說得很對。
他向張山打聽,最近見沒見過董瑞雪。
一提董瑞雪,他鼻音就有些重。
張山說,他好久沒看見董瑞雪了,但董瑞雪的情況他略知一二,董瑞雪好像一直沒談對象,到現在也沒結婚,都成了老姑娘了。
那麽李春光就向張山打聽範明宇的情況。
張山說,範明宇現在可是青雲直上,範明宇的父親摘掉右派帽子之後,範明宇很快就人了黨,當上了礦山機械廠的團委書記。
李春光主要關心範明宇和董瑞雪談戀愛的情況,不知出於什麽心理,他沒有明問,隻問範明宇結婚沒有。
張山說這一點他不太清楚,好像是結了吧。
李春光不明白這是怎麽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