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周一的下午,卓一明在門診將一位病人收住院。那天,剛好是劉玉蘭在班,這個病人,理所當然地落在劉玉蘭手中。
這是一位“癲癇發作”的小夥子,在門診治療了一段時間,各種檢查也做了,不少藥物也用了,就是無法很好地將發作控製住。
卓一明的意思,是想收進病房,在醫生的觀察下,進行藥物的調整。
自從上次處理“癲癇持續狀態”的病人後,劉玉蘭曾經對林琳說,她很害怕接診癲癇的患者,總覺得,癲癇的治療非常複雜,很難駕馭。
劉玉蘭害怕癲癇,可這個癲癇患者就偏偏落在她的手中。
劉玉蘭問完病史,做完神經係統的體格檢查,拿著病人給她的所有的資料,迴到醫生辦公室。
她反複翻看門診的用藥,不知道如何下手。思索了一會,她幹脆不改動現在的治療方案,原封不動地將門診的方案寫在醫囑上。
她的想法很簡單,既然病人住院了,那就一邊觀察,一邊調整藥物唄。確實不行,拿出來,全科進行討論。
劉玉蘭的內心,既沒有把握,也沒有信心。
接下來的三天,病人每天都有發作,而且都是強直-陣攣發作。
這種發作,表現為病人四肢強直抽搐,意識喪失,雙眼上翻,喉中發音,口吐白沫,臉色發紫。整個過程,讓不懂醫的人看見,感到十分恐怖,也十分擔心。
與病人同住在一間病房的病人們,每天看見這樣的發作,當然也感到恐懼和擔心。
周四,劉玉蘭看見沒有其他醫生將自己分管的病人提出討論,她主動提出來,將這個癲癇的病人,作為明天全科的疑難病例討論的病例。
第二天上午,疑難病例討論準時開始,劉玉蘭向大家介紹這位令她頭痛不已的病人。
“病人男性,31歲,教師。因為發作性四肢抽搐,不省人事3年,家中2個月入院。”
“患者於3年前,沒有任何誘因,突然出現四肢抽搐,不省人事,口吐白沫,臉色發紺發作。”
“發作後,先後在營州市人民醫院,我們醫院做過腦電圖和頭部ct檢查。頭部ct檢查未見異常,普通腦電圖提示輕度異常,加做‘蝶骨電極’後,提示為中度異常,可見散發的尖波和尖慢複合波。”
“在我科門診,先後使用了卡馬西平,苯妥英鈉,苯巴比妥和丙戊酸鈉等藥物治療,症狀控製欠佳。每年都有多次發作。”
“最近2個月,病人的發作轉頻繁,幾乎每天都有發作,性質同前。”
“目前,我們醫院藥房所有的抗癲癇藥物,都已經用在病人身上,沒有任何效果。”
“入院後,病人的血常規和肝功能檢查均正常,其它的生化檢查也未見異常。因為治療效果很差,所以,提出來,請各位老師們提出寶貴的診療意見。”
劉玉蘭的匯報,非常詳細,將這個病人目前所處的困境,將她所處的困境,都說了出來。
“我來說幾句。”一個大家都想不到的聲音響起,簡三疊在進入神經內科參加疑難病例以來,第一次搶先發言。
“我認為,這個病人癲癇發作的診斷是毫無疑問的。但是,癲癇其實隻是大腦受到刺激時,表現出來的一組症狀。在這組症狀的背後,一定有著導致它發生的原因。”
“具體到這個病人來說,治療效果不好,發作難以控製,說明腦部的病灶是比較明顯的。所以,我建議,在沒有更好的藥物治療的前提下,做進一步的檢查,比如ct增強掃描,看看腦部的情況,希望能將導致發作的病變找出來。”
“這個病人的腦電圖,也能支持我的觀點。普通腦電圖,僅表現為輕度異常,而加做‘蝶骨電極’後,發現明顯的癲癇波。這說明,腦部應該有一個確定的病灶。”
看來,簡三疊對神經電生理是有一定研究的。對於這個病人,他也是下了一定的功夫的,包括查閱書籍,查看病人等。
在座的醫生中,除了馬水源外,其他的各位,對癲癇並不陌生。簡三疊的這番見解,可以說,對癲癇這種疾病,知之甚少。
“我作為主管醫生,說說我的看法。”
“首先,這個病人的癲癇發作至今已經有三年多,控製一直不理想,我認為,可以歸為難治性癲癇之列。”
“另外,我並不認同這個病人的腦部有明確的、ct可見的病灶。三年多的時間,如果真的有一個這樣的病灶,病人的症狀,不應該僅僅局限在癲癇發作上。”
“記得以前林醫生成功治療過一例頑固的癲癇持續狀態的病人,我從中也學到了不少知識。具體到這個病人,會不會因為反複的發作,導致大腦局部的酸堿失衡呢?”
“因為,全身的酸堿平衡還是維持在一個很好的水平。如果有,隻能從大腦局部上考慮。如果這個問題存在,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解釋,這個病人的發作,為什麽如此難以控製。”
“我最困惑的是,假如真的是這樣,我們有什麽辦法去解決這個問題?這方麵,還是請主任和林醫生指點。”劉玉蘭的本意,是請教林琳,隻是怕得罪淩曉雲,將她給扯上了。
“我覺得,簡醫生和劉醫生的發言,都很有道理。”李雲娥開場白,讓人很無語。
劉玉蘭是否定簡三疊的觀點的,李雲娥卻認為兩個人的都有道理,明顯是在和稀泥,兩邊都不得罪。
“李醫生,剛才劉醫生的發言,已經否定了簡醫生的觀點。你現在認為,他們都有道理,你究竟想表達什麽?”
既然已經撕破了臉皮,以淩曉雲的性格,絕對不會對李雲娥手下留情。
“我的意思很清楚,簡醫生的觀點可能是對的,劉醫生的觀點,也可能是對的。在這個病人身上,這兩種情況,都有可能同時發生。”李雲娥為了支持簡三疊,已經不顧一切了。
這是一位“癲癇發作”的小夥子,在門診治療了一段時間,各種檢查也做了,不少藥物也用了,就是無法很好地將發作控製住。
卓一明的意思,是想收進病房,在醫生的觀察下,進行藥物的調整。
自從上次處理“癲癇持續狀態”的病人後,劉玉蘭曾經對林琳說,她很害怕接診癲癇的患者,總覺得,癲癇的治療非常複雜,很難駕馭。
劉玉蘭害怕癲癇,可這個癲癇患者就偏偏落在她的手中。
劉玉蘭問完病史,做完神經係統的體格檢查,拿著病人給她的所有的資料,迴到醫生辦公室。
她反複翻看門診的用藥,不知道如何下手。思索了一會,她幹脆不改動現在的治療方案,原封不動地將門診的方案寫在醫囑上。
她的想法很簡單,既然病人住院了,那就一邊觀察,一邊調整藥物唄。確實不行,拿出來,全科進行討論。
劉玉蘭的內心,既沒有把握,也沒有信心。
接下來的三天,病人每天都有發作,而且都是強直-陣攣發作。
這種發作,表現為病人四肢強直抽搐,意識喪失,雙眼上翻,喉中發音,口吐白沫,臉色發紫。整個過程,讓不懂醫的人看見,感到十分恐怖,也十分擔心。
與病人同住在一間病房的病人們,每天看見這樣的發作,當然也感到恐懼和擔心。
周四,劉玉蘭看見沒有其他醫生將自己分管的病人提出討論,她主動提出來,將這個癲癇的病人,作為明天全科的疑難病例討論的病例。
第二天上午,疑難病例討論準時開始,劉玉蘭向大家介紹這位令她頭痛不已的病人。
“病人男性,31歲,教師。因為發作性四肢抽搐,不省人事3年,家中2個月入院。”
“患者於3年前,沒有任何誘因,突然出現四肢抽搐,不省人事,口吐白沫,臉色發紺發作。”
“發作後,先後在營州市人民醫院,我們醫院做過腦電圖和頭部ct檢查。頭部ct檢查未見異常,普通腦電圖提示輕度異常,加做‘蝶骨電極’後,提示為中度異常,可見散發的尖波和尖慢複合波。”
“在我科門診,先後使用了卡馬西平,苯妥英鈉,苯巴比妥和丙戊酸鈉等藥物治療,症狀控製欠佳。每年都有多次發作。”
“最近2個月,病人的發作轉頻繁,幾乎每天都有發作,性質同前。”
“目前,我們醫院藥房所有的抗癲癇藥物,都已經用在病人身上,沒有任何效果。”
“入院後,病人的血常規和肝功能檢查均正常,其它的生化檢查也未見異常。因為治療效果很差,所以,提出來,請各位老師們提出寶貴的診療意見。”
劉玉蘭的匯報,非常詳細,將這個病人目前所處的困境,將她所處的困境,都說了出來。
“我來說幾句。”一個大家都想不到的聲音響起,簡三疊在進入神經內科參加疑難病例以來,第一次搶先發言。
“我認為,這個病人癲癇發作的診斷是毫無疑問的。但是,癲癇其實隻是大腦受到刺激時,表現出來的一組症狀。在這組症狀的背後,一定有著導致它發生的原因。”
“具體到這個病人來說,治療效果不好,發作難以控製,說明腦部的病灶是比較明顯的。所以,我建議,在沒有更好的藥物治療的前提下,做進一步的檢查,比如ct增強掃描,看看腦部的情況,希望能將導致發作的病變找出來。”
“這個病人的腦電圖,也能支持我的觀點。普通腦電圖,僅表現為輕度異常,而加做‘蝶骨電極’後,發現明顯的癲癇波。這說明,腦部應該有一個確定的病灶。”
看來,簡三疊對神經電生理是有一定研究的。對於這個病人,他也是下了一定的功夫的,包括查閱書籍,查看病人等。
在座的醫生中,除了馬水源外,其他的各位,對癲癇並不陌生。簡三疊的這番見解,可以說,對癲癇這種疾病,知之甚少。
“我作為主管醫生,說說我的看法。”
“首先,這個病人的癲癇發作至今已經有三年多,控製一直不理想,我認為,可以歸為難治性癲癇之列。”
“另外,我並不認同這個病人的腦部有明確的、ct可見的病灶。三年多的時間,如果真的有一個這樣的病灶,病人的症狀,不應該僅僅局限在癲癇發作上。”
“記得以前林醫生成功治療過一例頑固的癲癇持續狀態的病人,我從中也學到了不少知識。具體到這個病人,會不會因為反複的發作,導致大腦局部的酸堿失衡呢?”
“因為,全身的酸堿平衡還是維持在一個很好的水平。如果有,隻能從大腦局部上考慮。如果這個問題存在,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解釋,這個病人的發作,為什麽如此難以控製。”
“我最困惑的是,假如真的是這樣,我們有什麽辦法去解決這個問題?這方麵,還是請主任和林醫生指點。”劉玉蘭的本意,是請教林琳,隻是怕得罪淩曉雲,將她給扯上了。
“我覺得,簡醫生和劉醫生的發言,都很有道理。”李雲娥開場白,讓人很無語。
劉玉蘭是否定簡三疊的觀點的,李雲娥卻認為兩個人的都有道理,明顯是在和稀泥,兩邊都不得罪。
“李醫生,剛才劉醫生的發言,已經否定了簡醫生的觀點。你現在認為,他們都有道理,你究竟想表達什麽?”
既然已經撕破了臉皮,以淩曉雲的性格,絕對不會對李雲娥手下留情。
“我的意思很清楚,簡醫生的觀點可能是對的,劉醫生的觀點,也可能是對的。在這個病人身上,這兩種情況,都有可能同時發生。”李雲娥為了支持簡三疊,已經不顧一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