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將軍妙計!”司馬尚聞言也是麵露喜色,但緊接著還是有些憂慮,“隻是哪怕秦軍隻有五萬,據守在如此堅固的大營中,怕也是塊難啃的骨頭。”


    李牧擺了擺手,分析道:“攻打秦軍大營的十萬大軍戰死一萬四千餘人,傷了兩萬人,除去重傷員,十萬大軍還有約莫七萬可戰之兵,再將後方大營裏的五萬重甲軍團也派出來,如此便是近十二萬人。”


    “這十二萬人分成四支兵馬,每支三萬人,輪番攻打秦軍大營,晝夜不間斷,秦軍戰力雖強,但血肉之軀若是得不到足夠的休息,又能有幾分戰力?”


    “原來如此,如此一來秦軍兵敗是早晚的事情!”


    看著李牧和司馬尚二人滔滔不絕地討論著攻打王翦、王賁父子的大營,卻完全沒有提到鄲邯城和趙王偃以及趙國群臣、宗室,趙蔥開口道:“那五萬人若是攻打鄲邯城該如何?王上、百官和宗室的安危誰也保證不了,贏了又有何用?”


    李牧目光迥然,也不躲避趙蔥的視線,反而有些詫異地看著趙蔥,似乎是對趙蔥會問出這樣一個問題而感到奇怪。


    “趙蔥將軍,不要讓你的思維被敵人帶著走,為將者應該想辦法讓敵人跟著自己的思維走。”


    “王翦想要仿效昔日孫臏圍魏救趙之計,然而五萬人孤軍深入不得補給,即便抵達鄲邯城下又能如何?”


    “若是王翦、王賁俱死,秦軍必然軍心大亂,屆時魏國、楚國見秦軍大亂,有利可圖,自然也不會再袖手旁觀。”


    趙蔥看著李牧,也不說話。


    從軍事角度而言,他無言辯駁。


    因為李牧說的是對的,如果能成功攻殺王翦、王賁,那麽局勢確有可能逆轉,但趙軍能如此順利攻殺王翦、王賁父子麽?


    而且無論如何,將自家的大王暴露在秦軍的兵鋒中,哪怕這樣的兵鋒並不足為慮,但為臣者豈能如此?


    趙王偃又會如何想?


    曆史上的李牧也是如此,先後拿趙國門戶番吾、重鎮肥城作賭,使得秦軍兵鋒一度直指鄲邯。


    誠然,最終的戰果是秦軍被李牧屢屢重創,但有多少君王又能容忍有人刻意將他屢屢暴露在秦軍的兵鋒之下呢?


    趙蔥傲慢,又敵視代人,但他終歸是趙國的宗室大將,心中是在意這個國家的,更在意作為趙氏宗族族長的趙王偃。


    說到底,趙國可以亡,但趙氏不能亡。


    趙氏在,趙國就不算真正亡了,但趙氏亡了,就什麽都完了。


    李牧說的輕巧,五萬秦軍孤軍深入對鄲邯城無可奈何,但誰知道秦軍會不會真的有攻下鄲邯城的手段?


    羅網暗探遍布天下諸侯,若是有人裏應外合打開城門該如何是好?


    而且如今趙王偃的身體……已經經不起任何驚嚇了。


    若是戰時趙王偃薨逝,那將是對趙軍軍心的重大打擊,接連遭遇天災使得趙國糧秣儲備不足,趙王又壯年而逝,保不齊就會有天要亡趙的流言四起。


    趙蔥摸著胸口揣著的一塊虎符和一卷絹帛,是足以號令趙國所有兵馬的虎符和一份罷黜李牧兵權的詔書。


    而能給予趙蔥這兩樣東西的,也隻有那位病重垂危的趙王偃了。


    是的,他從未真正信任過代人,即便是麵臨亡國之危。


    因此趙王偃給了趙蔥虎符、詔書,關鍵時刻他可以憑借這兩樣東西製衡那個擁有十五萬代地邊軍支持的李牧。


    但如今,失去了代地邊軍的支持,這兩樣東西便足以奪下李牧的所有兵權並將將之罷黜甚至處死。


    “上將軍,末將會帶五萬趙國重甲兵團自行離去,請上將軍珍重。”


    夾在了中間的趙蔥,終歸沒有將虎符和詔書拿出來,而是隻露出了虎符的一角。


    這一刻,即便李牧再缺乏政治智商和經驗,也明白了趙蔥的意思。


    原本這種情況下,趙蔥應該去奪下李牧兵權,但趙蔥沒有如此做,他選擇了折中的辦法——率麾下本部人馬迴防鄲邯。


    李牧和他的分歧在於,李牧也許更愛趙國,而非更愛趙王。


    趙蔥不同,他更愛趙王,而非更愛趙國。


    但趙蔥能理解李牧,而趙國的確也需要李牧這樣的人,所以他不願和李牧起衝突。


    李牧看著離去的趙軍身影,五萬趙國重甲兵團離開了原本的戰場,又一次。


    作為李牧的副將,司馬尚看著李牧那張日漸滄桑的麵容,心中暗暗歎了口氣。


    他和李牧不同,李牧是缺少政治敏感性,但他隻是因為看見了擊敗秦軍的希望而下意識忽視了這一點。


    但這也沒辦法,這是李牧成長環境的不同。


    李牧雖不是代人,但從小便是在代地長大。


    趙人民風彪悍,那是平均民風,最彪悍的實際上還是與草原接壤的代人,那是民風不彪悍就會死的地方,所以治理起來也更加的困難。


    在李牧入主雁門郡以前,代地是分裂的,雁門郡、雲中郡和代郡都是各地郡守自治,所以當年趙武靈王當年分立兩個兒子為代王和趙王的目的,也隻是整合代地的力量用於爭霸中原,不至於如此忌憚代地。


    但隨著廉頗這位出身代地的大將的出現,代地三郡開始逐漸展開合作,有了合並的趨勢,才真正開始受到了來自趙國朝堂的忌憚。


    直至李牧入主代地,憑借雁門郡屢次擊退胡人甚至展開反攻的傲人戰績,通過展示自身武力,征服了雲中郡和代郡的民心,這才有了能訓練出近二十萬能反攻草原諸胡的代地邊軍。


    而李牧治理代地三郡的手段,也因為代地民風彪悍崇尚武力的緣故,更偏向了軍事手段,就像是以治軍的手段治民,沒有了需要講究人情世故的必要,高效但也忽視了許多百姓更多的想法。


    代地百姓因為特殊的風氣以及時刻麵臨草原諸胡侵擾的緣故,能夠接受並很好地執行李牧的堪稱治軍的治理手段,卻不意味著其他人都能接受,最起碼趙王、群臣和趙國的百姓是不能接受的。


    說真的,看著李牧和趙蔥對峙的時候,他真的起了一絲勸李牧歸隱的念頭。


    他有一種預感,若是李牧繼續這樣下去,就算這一次擊退了秦軍,李牧恐怕也難以善終啊……


    (2108字)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在秦時,浪到失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覺睡到下午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覺睡到下午醒並收藏人在秦時,浪到失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