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黑龍旗隨風飄蕩,秦軍士卒一襲黑色的軍服,四十萬大軍如同一道黑色的洪流滾滾向前,其勢排山倒海不可阻擋。
經過屯留大營之時,浩浩蕩蕩的秦軍在這座即將成為秦軍後勤樞紐的要塞,將大軍一分為三。
王齮率南路軍二十萬,從背上當的方向進軍趙國重鎮中牟、鄴城。
中牟作為黃河以北、漳河以南地區具備軍事、政治中心條件的繁榮都市,一度是趙國早期定都晉陽之時,實際意義上的陪都。
而後中牟又兩度成為趙國的國都,第一次是趙獻子將都城從晉陽遷至中牟,作為都城雖然隻有38年,卻為趙國進取河北平原、攻滅中山國、拓擴西北邊陲疆域,乃至最後定鼎鄲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次則是趙成侯二十一年(前355年),趙魏之戰中,魏國圍攻鄲邯三年,攻克鄲邯。這之後的三年,趙國以中牟為臨時都城,繼續與魏國交戰,直至魏國歸還鄲邯城。
這之後,中牟的意義也愈發重要,不僅是防禦魏國的軍事要塞,也成為了趙國用於防備鄲邯被攻克的陪都。
鄴城則是趙國好不容易從魏國手中得來的大邑,不僅產量豐富,商貿發達,其軍事價值更是重要。
若是中牟被攻克,再攻克了鄴城,那麽便離趙國的都城鄲邯僅隔著一條南長城了。
趙國的南長城狀如長龍,穿山嶺跨河穀,蜿蜒於林慮山腳,逢石石壘,遇土土築。
在西段,沿山梁丘嶺而築;在東段平原地區,則將漳、滏河堤防連接擴建,夯泥土加高,曆數月而成。
雖然名頭很響,但其效果甚至不如兩軍陣地戰之時修建的營壘,加上趙國這些年來國庫緊張,根本沒有充足的資金維護這段南長城,防禦力更是大打折扣。
而若是秦軍已經進軍到南長城的位置了也就意味著秦軍距離鄲邯不過百裏!
所以,趙軍絕不會坐視秦軍攻打中牟和鄴城。
而麵對秦國上將軍王齮親領二十萬大軍,趙國必然會派出李牧來應對,隻要牽製住了李牧,這便是秦軍戰略上的勝利。
當然,若是李牧不來,王齮也不介意讓趙人見識見識,當年這位摁著廉頗一頓胖揍的老將軍究竟尚能飯否!
另外兩路中,西路大軍由上將軍王翦統帥,十萬人走井陘直撲趙國要塞閼與。
閼與城雖然偏僻,但卻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
秦軍若是攻克閼與,便可從這裏長驅直入趙國腹地,在中心開花攪趙國一個天翻地覆。
王齮的南路軍和王翦的西路軍自屯留分兵後,進軍緩慢,一改先前風風火火的架勢,轉而步步為營,不驕不躁。
李牧最擅長的戰法,便是與匈奴交戰時所用的戰法,先示敵以弱誘敵長驅直入,而後穿插包圍,圍而殲之。
而秦軍這種以勢壓人,步步為營的戰法,雖然行軍緩慢,但卻毫無破綻,李牧根本找不到穿插的縫隙,也難以設伏。
秦軍每每經過險要之地,必然派出斥候與羅網殺手探查,李牧的伏兵被王齮和王翦多次識破。
這便是以勢壓人最大的優勢,步步為營堪稱無懈可擊,然而缺點也同樣顯著。
步步為營所導致的後果,必然是進展緩慢,很容易便陷入缺糧的情況,若是趙軍再派出輕騎繞道襲擾秦軍糧道,那便反而可以將秦軍逼入絕境。
然而秦軍如今根本不缺糧,秦國正為擴建糧倉的事情發愁呢。
若是擴建糧倉吧,以如今秦國的糧價,建造一間糧倉的成本反而高於那一倉庫糧食的價值。
若是不擴建糧倉吧,這麽多糧食無處安放,可是讓治粟內史頭疼不已。
如今糧食索性送到屯留大營,秦軍甚至已然將兩餐製改為了三餐製,最大程度保障了每一個秦軍吃飽穿暖,是絕不會缺少糧食的。
至於襲擾秦軍糧道,秦國正是擔心這一點,才派出呂不韋親自坐鎮屯留。
同時,八玲瓏也一同坐鎮屯留,作為八玲瓏之中的主導者,將軍壁對於屯留一地的熟悉程度甚至超過了許多當地百姓,與呂不韋一同製定了數條運輸路線,以及對屯留大營防禦的加固。
此外,輜重營的主將,名為馬興。
馬興者,趙馬服君趙奢之後。
長平之戰後,趙孝成王雖然履行諾言沒有追究趙括親族,但馬服君這一支趙氏族人卻為趙孝成王所不喜,亦為趙人深恨之。
故而這一支趙氏族人分出了部分族人秘密逃入秦國,自稱馬氏。馬興屢立戰功,雖是昔日挫敗秦國之馬服君趙奢後人,卻也為嬴政所重用。
滅趙之戰,馬興作為深諳趙國地形之人,主動請命擔任輜重營主將,運輸路線上何處兇險何處可設伏,馬興也是了若指掌,趙軍要襲擾秦軍的糧道絕非易事。
而若是秦軍糧道在這種情況下依舊為趙軍所斷,那便該輪到公輸家的蝠翼出場了。
公輸家建造的蝠翼,不僅可以用於偵查,也可以用於運輸糧草。雖然能夠運輸的數量並不多,但也可以在糧道被斷的情況下解決秦軍的燃眉之急。
可以說秦軍已經為了對付李牧,已經想到了一切不利情況下的破局之法。
不過,不同於王齮和王翦兩路大軍的步步為營,最後一路大軍則是疾馳而行。
晉陽城外,作為太原郡尉的羋顛在城外,頗有些羨慕地看了一眼休整了一日便繼續行軍的秦軍,心中生出了一絲羨慕。
三路秦軍之中,最後的一路北路大軍,是由張機率領,北上太原郡,自晉陽繼續北上,而後長驅直入代地!
張機麾下這一路大軍主要以騎軍為主,六萬步卒,四萬騎卒,三千羽林騎也隨軍出動。
而且如今的秦軍騎兵,是已經配備了張機提出的高橋馬鞍、馬蹄鐵和雙馬鐙的精騎。
秦軍的騎卒,隴西郡、北地郡和上郡子弟最多,兩地草場遍布,盛產良馬,還有不少歸化的草原胡族,擅長騎射。
秦軍取其中佼佼者,訓練出了兩萬龍虎騎兵,此次也被編入了張機麾下的四萬騎卒之中,再輔以這馬中三寶,就連羌族出身、從小在馬背上長大的羌瘣都感慨這樣的騎兵絕不會遜色於草原胡騎。
有此騎軍,張機才敢長驅直入代地。
(本章完)
經過屯留大營之時,浩浩蕩蕩的秦軍在這座即將成為秦軍後勤樞紐的要塞,將大軍一分為三。
王齮率南路軍二十萬,從背上當的方向進軍趙國重鎮中牟、鄴城。
中牟作為黃河以北、漳河以南地區具備軍事、政治中心條件的繁榮都市,一度是趙國早期定都晉陽之時,實際意義上的陪都。
而後中牟又兩度成為趙國的國都,第一次是趙獻子將都城從晉陽遷至中牟,作為都城雖然隻有38年,卻為趙國進取河北平原、攻滅中山國、拓擴西北邊陲疆域,乃至最後定鼎鄲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次則是趙成侯二十一年(前355年),趙魏之戰中,魏國圍攻鄲邯三年,攻克鄲邯。這之後的三年,趙國以中牟為臨時都城,繼續與魏國交戰,直至魏國歸還鄲邯城。
這之後,中牟的意義也愈發重要,不僅是防禦魏國的軍事要塞,也成為了趙國用於防備鄲邯被攻克的陪都。
鄴城則是趙國好不容易從魏國手中得來的大邑,不僅產量豐富,商貿發達,其軍事價值更是重要。
若是中牟被攻克,再攻克了鄴城,那麽便離趙國的都城鄲邯僅隔著一條南長城了。
趙國的南長城狀如長龍,穿山嶺跨河穀,蜿蜒於林慮山腳,逢石石壘,遇土土築。
在西段,沿山梁丘嶺而築;在東段平原地區,則將漳、滏河堤防連接擴建,夯泥土加高,曆數月而成。
雖然名頭很響,但其效果甚至不如兩軍陣地戰之時修建的營壘,加上趙國這些年來國庫緊張,根本沒有充足的資金維護這段南長城,防禦力更是大打折扣。
而若是秦軍已經進軍到南長城的位置了也就意味著秦軍距離鄲邯不過百裏!
所以,趙軍絕不會坐視秦軍攻打中牟和鄴城。
而麵對秦國上將軍王齮親領二十萬大軍,趙國必然會派出李牧來應對,隻要牽製住了李牧,這便是秦軍戰略上的勝利。
當然,若是李牧不來,王齮也不介意讓趙人見識見識,當年這位摁著廉頗一頓胖揍的老將軍究竟尚能飯否!
另外兩路中,西路大軍由上將軍王翦統帥,十萬人走井陘直撲趙國要塞閼與。
閼與城雖然偏僻,但卻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
秦軍若是攻克閼與,便可從這裏長驅直入趙國腹地,在中心開花攪趙國一個天翻地覆。
王齮的南路軍和王翦的西路軍自屯留分兵後,進軍緩慢,一改先前風風火火的架勢,轉而步步為營,不驕不躁。
李牧最擅長的戰法,便是與匈奴交戰時所用的戰法,先示敵以弱誘敵長驅直入,而後穿插包圍,圍而殲之。
而秦軍這種以勢壓人,步步為營的戰法,雖然行軍緩慢,但卻毫無破綻,李牧根本找不到穿插的縫隙,也難以設伏。
秦軍每每經過險要之地,必然派出斥候與羅網殺手探查,李牧的伏兵被王齮和王翦多次識破。
這便是以勢壓人最大的優勢,步步為營堪稱無懈可擊,然而缺點也同樣顯著。
步步為營所導致的後果,必然是進展緩慢,很容易便陷入缺糧的情況,若是趙軍再派出輕騎繞道襲擾秦軍糧道,那便反而可以將秦軍逼入絕境。
然而秦軍如今根本不缺糧,秦國正為擴建糧倉的事情發愁呢。
若是擴建糧倉吧,以如今秦國的糧價,建造一間糧倉的成本反而高於那一倉庫糧食的價值。
若是不擴建糧倉吧,這麽多糧食無處安放,可是讓治粟內史頭疼不已。
如今糧食索性送到屯留大營,秦軍甚至已然將兩餐製改為了三餐製,最大程度保障了每一個秦軍吃飽穿暖,是絕不會缺少糧食的。
至於襲擾秦軍糧道,秦國正是擔心這一點,才派出呂不韋親自坐鎮屯留。
同時,八玲瓏也一同坐鎮屯留,作為八玲瓏之中的主導者,將軍壁對於屯留一地的熟悉程度甚至超過了許多當地百姓,與呂不韋一同製定了數條運輸路線,以及對屯留大營防禦的加固。
此外,輜重營的主將,名為馬興。
馬興者,趙馬服君趙奢之後。
長平之戰後,趙孝成王雖然履行諾言沒有追究趙括親族,但馬服君這一支趙氏族人卻為趙孝成王所不喜,亦為趙人深恨之。
故而這一支趙氏族人分出了部分族人秘密逃入秦國,自稱馬氏。馬興屢立戰功,雖是昔日挫敗秦國之馬服君趙奢後人,卻也為嬴政所重用。
滅趙之戰,馬興作為深諳趙國地形之人,主動請命擔任輜重營主將,運輸路線上何處兇險何處可設伏,馬興也是了若指掌,趙軍要襲擾秦軍的糧道絕非易事。
而若是秦軍糧道在這種情況下依舊為趙軍所斷,那便該輪到公輸家的蝠翼出場了。
公輸家建造的蝠翼,不僅可以用於偵查,也可以用於運輸糧草。雖然能夠運輸的數量並不多,但也可以在糧道被斷的情況下解決秦軍的燃眉之急。
可以說秦軍已經為了對付李牧,已經想到了一切不利情況下的破局之法。
不過,不同於王齮和王翦兩路大軍的步步為營,最後一路大軍則是疾馳而行。
晉陽城外,作為太原郡尉的羋顛在城外,頗有些羨慕地看了一眼休整了一日便繼續行軍的秦軍,心中生出了一絲羨慕。
三路秦軍之中,最後的一路北路大軍,是由張機率領,北上太原郡,自晉陽繼續北上,而後長驅直入代地!
張機麾下這一路大軍主要以騎軍為主,六萬步卒,四萬騎卒,三千羽林騎也隨軍出動。
而且如今的秦軍騎兵,是已經配備了張機提出的高橋馬鞍、馬蹄鐵和雙馬鐙的精騎。
秦軍的騎卒,隴西郡、北地郡和上郡子弟最多,兩地草場遍布,盛產良馬,還有不少歸化的草原胡族,擅長騎射。
秦軍取其中佼佼者,訓練出了兩萬龍虎騎兵,此次也被編入了張機麾下的四萬騎卒之中,再輔以這馬中三寶,就連羌族出身、從小在馬背上長大的羌瘣都感慨這樣的騎兵絕不會遜色於草原胡騎。
有此騎軍,張機才敢長驅直入代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