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機的麵色逐漸凝重,一旁的李信倒是有些躍躍欲試。
“管他如何,打一打便知道了。”
張機遲疑了一下,認同了李信的觀點。
光猜測是沒有用的,眼前的必經之路上有個水坑,繞不過去,那不試試水的深淺,難道就停在那裏不前進了麽?
但張機並不打算把攻城的任務交給李信。
李信的確也有帥才,但他的作戰風格是迅猛和剛用,戰場直覺很靈敏,和後世那位冠軍侯的作戰風格極其相似。
這種將領適合和那種直來直去的敵人交戰,若是遇上詭計,沒準也會一頭紮進去。
張機的目光在身後一眾部將之中掃蕩著,最終落在了最為低調的一個人身上。
“楊翁子,北門交給你了。”
“啊?”
忽然被點名的楊翁子愣了一下,旋即意識到不妥,抱拳領命。
隻是,楊翁子完全沒明白,為什麽張機要點他的將。
羽林軍中,除了羌瘣和王賁以外都集中在了這座帥帳之中,更何況還有那個名為騰的死士營統領,那可是將軍的心腹家臣,怎麽會把這種事情交給自己?
李信可憐巴巴地看向張機,意思是既然楊翁子不願意,不如讓他代勞,卻被張機一腳蹬開。
楊翁子的的性格很像其父楊端和。
楊端和雖然也是四朝老臣,從昭襄王時期就頗受重用,但在軍方的職位始終止不得進入前三。
武安君白起在時自不必說,那時候秦國將星雲集,後武安君時代,軍方以宗室大將嬴摎為首,王齮、蒙驁為副,楊端和與麃公二人居於三人之後。
孝文王和莊襄王時,嬴摎病逝,王齮、蒙驁和麃公位居前三,楊端和依舊保持著第四的位置。
如今麃公年老致仕,第三的位置被後來居上的王翦取代,楊端和仍舊保持第四。
但楊端和卻又從無怨言,或者說眼尖的人會發現,這位資曆和戰功都遠超王翦的老將軍似乎並不在乎軍方三巨頭的位置,甚至在嬴政表達了對楊端和的支持後,楊端和直接閉門養兵病,似乎根本無意軍方三巨頭的位置。
別看楊端和始終沒有成為軍方三巨頭,沒有上將軍銜,但楊端和卻是秦國三位上將軍出兵之時最喜歡帶上的副將。
最大的原因,便是楊端和低調!
例如王齮、蒙驁和麃公三人領兵,作為當年同是武安君副將的袍澤,自然知道楊端和的能力。
楊端和帶兵很穩重,性格沉穩,無論誰領兵,都可以將自己的後方或是糧道安心地交給楊端和。
而領兵征戰時,楊端和也從不搶主將的風頭,甚至將一些唾手可得的首功、大功讓給主帥,自己隻取次功。
能在秦國獨領一軍的人,至少人品上不會太差,就算人品不好的主帥,也不會得罪這位資曆老、能力強、戰功高,人脈又廣的老將軍。
麵對楊端和屢屢的讓功,再是厚臉皮的人也不可能無動於衷,所以每一次隻要楊端和擔任副將,那麽戰功第一的往往是主帥,第二便是楊端和。
張機曾問過楊端和這樣值得麽?
楊端和的迴答是:“嗬嗬,你們年輕人隻看到老夫損失了頭功,卻沒有注意到那些袍澤出征都必以老夫為副將。”
“老夫損失了頭功,但卻換來了更多的出征機會。”
“一次頭功能抵兩次甚至三次次功,但老夫卻因為讓出的頭功而多換來了更多的出征機會和更多的次功,不僅把軍中的人脈維護好了,還能撈到更多的戰功,關鍵他們都還得感謝老夫,念著老夫的好,何樂而不為?”
而楊翁子雖是楊端和老來得子,卻沒有被溺愛,反而是更加嚴厲教導,生怕沒有培養好這好不容易才生下的兒子,也因此楊翁子在楊端和身體力行的教導下,帶兵的能力也超過了尋常將二代,性格一如楊端和,甚至比楊端和更加沉穩。
不爭不搶又極其穩重的楊翁子也往往是王賁、屠睢、任囂等人領兵外出時首選的偏將,所以張機這次才點了楊翁子的將。
城內韓軍明顯有些問題,讓楊翁子這種性格沉穩的人去,損失會降到最小。
西門則是被張機交給了蘇角。
蘇角雖沒有楊端和那般沉穩,但作為斥候營都尉,心細如發,不會放過戰場上的任何一點細節,張機相信蘇角能妥善應對潛在的危機。
南門和東門是屠睢的偏師負責,屠睢將這兩座城門交給了同樣沉穩的任囂和這些日子風頭正盛的桓齮。
四麵圍城的秦軍在戰鼓和各級軍官的號令下開始向著城頭衝去,密密麻麻的秦軍統一披著黑色的甲胄,頗有些黑雲壓城城欲摧的架勢。
《孫子兵法》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無論是哪個時代,最殘酷的戰爭莫過於攻城戰,因為攻城時並沒有太多的手段可以使用,隻能蟻附而攻城。
是的,蟻附。
兵家的名將們以“蟻附”兩個字形容攻城戰,便是因為士兵們就像是像螞蟻一樣爬上去,然後又被敵人像捏死螞蟻一樣打了下來。
就算是孫武和吳起麵對一座堅城,大多時候也無計可施,隻能蟻附攻城。一如後世某位諸葛武侯北伐時,十萬大軍也被一座陳倉城所攔截,在采用諸多攻城器械配合的蟻附攻城下始終不得進,最終不得不罷兵。
秦軍的士氣很旺盛,攻城的士兵衝得很快,但卻又沒有超脫各自所在的伍、什、屯等建製,看似密密麻麻的秦軍實際上也保持著一定的間隔,並不會造成韓軍隨便閉著眼睛射一箭都必定命中的情況。
這也是蟻附攻城時為數不多可以做些文章的地方,維持好間隔,以及士兵和攻城器械之間的距離,合理地分配每一波攻城時城下士兵和攻城器械的數量。
這一點,楊翁子、蘇角、任囂和桓齮都做得很好,雖然每個人對於士卒密度和數量以及器械的調配隨著個人的用兵風格略有不同,但總體而言都沒有任何問題。
如今,隨著秦軍和墨家的合作,攻城器械的製造成本也越發廉價,哪怕是出於謹慎沒有全力攻城,眾人也都在第一波攻城時調上來了三十餘輛攻城雲梯和轒轀。
轒轀,四輪車,排大木為之,上蒙以生牛皮,下可容十人,往來運土填塹,木石所不能傷。
當然,這些攻城雲梯和轒轀的打造,還要感謝姬無夜。
秦軍之所以能這麽大手筆,也是因為從夜幕那裏抄來的十餘萬金。
而看到自家主將調來了如此多的攻城雲梯和轒轀,這些士卒們也紛紛鬆了口氣。
他們雖然勇猛好戰,但誰又想躺在這片染血的土地上從此一覺不醒呢?
攻城雲梯和轒轀越多,對於攻城的士卒來說也越安全。
負責指揮每一輛攻城雲梯的,都至少是一名“五大夫”爵的低級軍官,在一名“官大夫”爵的中級軍官的催促下,將一桶桶泥水倒在了攻城雲梯上。
秦國雖然發了筆橫財,卻也不至於豪橫地將所有的攻城雲梯和轒轀都用放火的生牛皮包裹,大多數依舊是采用隨處可見的泥水覆蓋攻城雲梯和轒轀,仿佛被火箭與火油燒毀,也可以增加木板的防禦力,減少強弓勁弩穿透木板的可能性。
隨著愈發急促的戰鼓聲敲響,一輛輛已經塗抹了泥水的轒轀已然開始前行,作為戰場上被集火的目標開始填補新鄭城下被挖掘的溝塹。
新鄭西門和南門外便是洧水,韓人挖鑿溝塹引洧水圍新鄭,作為護城河,同時也是城內的水源儲備。
在攻城戰之前,張機早早便已經讓輔兵和民夫們挖掘泥土砂石裝入麻袋,秦軍士卒隻需要將一隻隻麻袋扔進護城河便可。
每扔一個下去,便有負責維持軍紀和記錄軍功的士卒在後方盯著,為成功扔進一隻麻袋的士卒記功。
不過片刻,戰場上那一輛輛攻城雲梯也在士卒們的推動下緩緩前行,站在攻城雲梯上的弓弩手彎弓搭箭或是扣動弩機,為下方的袍澤們分擔著部分壓力。
而在攻城雲梯的後方,還有一支弩兵方陣,在一支盾兵的掩護下不斷地朝著城頭射擊。
楊翁子微微蹙眉,秦軍的進展還算順利,隻是傷亡比起以往要大得多,但並沒有阻攔住秦軍前進的勢頭,但他隱隱有著一些不妙的感覺。
直到護城河被填堵,秦軍開始發起對城頭的進攻時,秦軍才終於意識到這支韓軍與以往的韓軍有何不同。
誰曾見過韓軍士卒在瀕死之際,硬是拉著秦軍士卒跌下城頭同歸於盡的?
誰曾見過韓軍弓弩手身中十餘箭,還要探出城牆,頂著箭雨和秦軍士卒的兵刃支起身子,對著秦軍士卒射出最後一箭?
有!
但那是一百多年前的勁韓,而非如今的弱韓!
那時候的韓軍,有著強弓勁弩,有著頑強的戰鬥意誌,但眼下這支韓軍卻爆發出了強大的戰鬥意誌,而且肉眼可見這些韓軍士卒單兵素質也並非尋常韓軍士卒。
難道衛莊是將韓軍的精銳擺在城頭想要殺一殺秦軍的威風?
這是分別負責攻打四座城門的楊翁子、蘇角、任囂和桓齮一致的猜測,並上報了張機,請求增派攻城器械。
攻城,自然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哪怕遭遇韓軍的頑強抵抗,但謹慎如楊翁子也沒有選擇暫退,誰也不可能將士氣最為旺盛的頭次攻城機會就這麽白白浪費了。
東門處,桓齮讓身後的親衛為他披上一副從墨家那裏訂製的重甲,戴上頭盔,向著前方而去。
“將軍,將軍不可!”
幾名裨將見狀,連忙上來阻攔桓齮。
作為進攻東門的主將,哪有一看大軍受挫就上頭得自己親自上陣攻城的?
這可不是野戰,野戰再怎麽也有親衛護著,但攻城戰要攀爬雲梯,親衛們根本不可能在攀爬雲梯之時還有餘力護衛自家主將。
但桓齮偏不,拿上一麵鐵盾,桓齮單手舉盾跟在一輛攻城雲梯後,將鐵盾放在雲梯的木架上,一同推動著這輛攻城雲梯。
雖說桓齮的行為有些衝動和莽撞,但的確激勵了秦軍士卒的士氣。
堂堂一軍主將都親自上陣搏殺,他們還有什麽理由退卻不前?
隨著這一架攻城雲梯被推到城下,桓齮舉著鐵盾對著身後的士卒高唿道:“兒郎們,殺上城頭,隨我先登!”
“先登!先登!”
言罷,桓齮便直接衝上了攻城雲梯,攀爬著木梯,用鐵盾遮掩著身體,抵擋著從城頭向下射的箭矢。
一名韓軍士卒見到手執鐵盾的桓齮,當即便判斷出了桓齮絕不是普通士卒。
鐵盾所需耗費的鐵礦可不是少數,再加上那一身重甲,看上去也非凡品。
有經驗的老卒一眼便判斷出,這至少是一名大夫爵的秦軍軍官,當即便揮舞著長戈刺向桓齮。
桓齮沒有用鐵盾正麵格擋刺來的長戈,而是微微側過身子,將鐵盾砸在長戈的木柄上,木柄應聲而斷,那名韓軍士卒手中隻剩下了一根帶著木刺的木棍。
桓齮借機又向上攀爬了一段,剛才的那名韓軍士卒叫上了幾名袍澤,兩條滾木,一塊巨石便向著桓齮砸去。
即便是有著鐵盾和精甲護身,但滾木和巨石的砸下,還是在鐵盾上砸出了一個凹進去的小坑,桓齮的雙臂也一陣酸麻。
桓齮也是員猛將,怒吼一聲便索性衝了起來,數尺的距離直接一躍而上撲倒了方才那名向他拋擲巨石的韓軍士卒,用鐵盾護在身下壓著那名韓軍士卒,手中的拳頭一拳拳砸在他的腦袋上,將他活生生打死。
方才那兩名向桓齮拋擲滾木的韓軍士卒被桓齮這兇猛的模樣嚇了一跳,旋即才如夢初醒般拔出腰間的刀劍撲向了桓齮。
登上了城頭,桓齮便不再有那麽多束縛,拔出腰間秦劍向著其中一人斬去。
鋒銳的秦劍將韓軍士卒手中的刀劍直接斬斷,劍勢在斬斷那柄刀劍後依舊未老,而是繼續迅猛落下,直接將那名韓軍士卒的腦袋自上而下劈成了兩半,血液噴射飛濺在桓齮的身上。
也不知是浴血後的興奮,還是桓齮報了剛才擲木之仇的緣故,桓齮眼中的戰意愈發濃重。
“秦將桓齮,先登!”
(4125字)
(本章完)
“管他如何,打一打便知道了。”
張機遲疑了一下,認同了李信的觀點。
光猜測是沒有用的,眼前的必經之路上有個水坑,繞不過去,那不試試水的深淺,難道就停在那裏不前進了麽?
但張機並不打算把攻城的任務交給李信。
李信的確也有帥才,但他的作戰風格是迅猛和剛用,戰場直覺很靈敏,和後世那位冠軍侯的作戰風格極其相似。
這種將領適合和那種直來直去的敵人交戰,若是遇上詭計,沒準也會一頭紮進去。
張機的目光在身後一眾部將之中掃蕩著,最終落在了最為低調的一個人身上。
“楊翁子,北門交給你了。”
“啊?”
忽然被點名的楊翁子愣了一下,旋即意識到不妥,抱拳領命。
隻是,楊翁子完全沒明白,為什麽張機要點他的將。
羽林軍中,除了羌瘣和王賁以外都集中在了這座帥帳之中,更何況還有那個名為騰的死士營統領,那可是將軍的心腹家臣,怎麽會把這種事情交給自己?
李信可憐巴巴地看向張機,意思是既然楊翁子不願意,不如讓他代勞,卻被張機一腳蹬開。
楊翁子的的性格很像其父楊端和。
楊端和雖然也是四朝老臣,從昭襄王時期就頗受重用,但在軍方的職位始終止不得進入前三。
武安君白起在時自不必說,那時候秦國將星雲集,後武安君時代,軍方以宗室大將嬴摎為首,王齮、蒙驁為副,楊端和與麃公二人居於三人之後。
孝文王和莊襄王時,嬴摎病逝,王齮、蒙驁和麃公位居前三,楊端和依舊保持著第四的位置。
如今麃公年老致仕,第三的位置被後來居上的王翦取代,楊端和仍舊保持第四。
但楊端和卻又從無怨言,或者說眼尖的人會發現,這位資曆和戰功都遠超王翦的老將軍似乎並不在乎軍方三巨頭的位置,甚至在嬴政表達了對楊端和的支持後,楊端和直接閉門養兵病,似乎根本無意軍方三巨頭的位置。
別看楊端和始終沒有成為軍方三巨頭,沒有上將軍銜,但楊端和卻是秦國三位上將軍出兵之時最喜歡帶上的副將。
最大的原因,便是楊端和低調!
例如王齮、蒙驁和麃公三人領兵,作為當年同是武安君副將的袍澤,自然知道楊端和的能力。
楊端和帶兵很穩重,性格沉穩,無論誰領兵,都可以將自己的後方或是糧道安心地交給楊端和。
而領兵征戰時,楊端和也從不搶主將的風頭,甚至將一些唾手可得的首功、大功讓給主帥,自己隻取次功。
能在秦國獨領一軍的人,至少人品上不會太差,就算人品不好的主帥,也不會得罪這位資曆老、能力強、戰功高,人脈又廣的老將軍。
麵對楊端和屢屢的讓功,再是厚臉皮的人也不可能無動於衷,所以每一次隻要楊端和擔任副將,那麽戰功第一的往往是主帥,第二便是楊端和。
張機曾問過楊端和這樣值得麽?
楊端和的迴答是:“嗬嗬,你們年輕人隻看到老夫損失了頭功,卻沒有注意到那些袍澤出征都必以老夫為副將。”
“老夫損失了頭功,但卻換來了更多的出征機會。”
“一次頭功能抵兩次甚至三次次功,但老夫卻因為讓出的頭功而多換來了更多的出征機會和更多的次功,不僅把軍中的人脈維護好了,還能撈到更多的戰功,關鍵他們都還得感謝老夫,念著老夫的好,何樂而不為?”
而楊翁子雖是楊端和老來得子,卻沒有被溺愛,反而是更加嚴厲教導,生怕沒有培養好這好不容易才生下的兒子,也因此楊翁子在楊端和身體力行的教導下,帶兵的能力也超過了尋常將二代,性格一如楊端和,甚至比楊端和更加沉穩。
不爭不搶又極其穩重的楊翁子也往往是王賁、屠睢、任囂等人領兵外出時首選的偏將,所以張機這次才點了楊翁子的將。
城內韓軍明顯有些問題,讓楊翁子這種性格沉穩的人去,損失會降到最小。
西門則是被張機交給了蘇角。
蘇角雖沒有楊端和那般沉穩,但作為斥候營都尉,心細如發,不會放過戰場上的任何一點細節,張機相信蘇角能妥善應對潛在的危機。
南門和東門是屠睢的偏師負責,屠睢將這兩座城門交給了同樣沉穩的任囂和這些日子風頭正盛的桓齮。
四麵圍城的秦軍在戰鼓和各級軍官的號令下開始向著城頭衝去,密密麻麻的秦軍統一披著黑色的甲胄,頗有些黑雲壓城城欲摧的架勢。
《孫子兵法》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無論是哪個時代,最殘酷的戰爭莫過於攻城戰,因為攻城時並沒有太多的手段可以使用,隻能蟻附而攻城。
是的,蟻附。
兵家的名將們以“蟻附”兩個字形容攻城戰,便是因為士兵們就像是像螞蟻一樣爬上去,然後又被敵人像捏死螞蟻一樣打了下來。
就算是孫武和吳起麵對一座堅城,大多時候也無計可施,隻能蟻附攻城。一如後世某位諸葛武侯北伐時,十萬大軍也被一座陳倉城所攔截,在采用諸多攻城器械配合的蟻附攻城下始終不得進,最終不得不罷兵。
秦軍的士氣很旺盛,攻城的士兵衝得很快,但卻又沒有超脫各自所在的伍、什、屯等建製,看似密密麻麻的秦軍實際上也保持著一定的間隔,並不會造成韓軍隨便閉著眼睛射一箭都必定命中的情況。
這也是蟻附攻城時為數不多可以做些文章的地方,維持好間隔,以及士兵和攻城器械之間的距離,合理地分配每一波攻城時城下士兵和攻城器械的數量。
這一點,楊翁子、蘇角、任囂和桓齮都做得很好,雖然每個人對於士卒密度和數量以及器械的調配隨著個人的用兵風格略有不同,但總體而言都沒有任何問題。
如今,隨著秦軍和墨家的合作,攻城器械的製造成本也越發廉價,哪怕是出於謹慎沒有全力攻城,眾人也都在第一波攻城時調上來了三十餘輛攻城雲梯和轒轀。
轒轀,四輪車,排大木為之,上蒙以生牛皮,下可容十人,往來運土填塹,木石所不能傷。
當然,這些攻城雲梯和轒轀的打造,還要感謝姬無夜。
秦軍之所以能這麽大手筆,也是因為從夜幕那裏抄來的十餘萬金。
而看到自家主將調來了如此多的攻城雲梯和轒轀,這些士卒們也紛紛鬆了口氣。
他們雖然勇猛好戰,但誰又想躺在這片染血的土地上從此一覺不醒呢?
攻城雲梯和轒轀越多,對於攻城的士卒來說也越安全。
負責指揮每一輛攻城雲梯的,都至少是一名“五大夫”爵的低級軍官,在一名“官大夫”爵的中級軍官的催促下,將一桶桶泥水倒在了攻城雲梯上。
秦國雖然發了筆橫財,卻也不至於豪橫地將所有的攻城雲梯和轒轀都用放火的生牛皮包裹,大多數依舊是采用隨處可見的泥水覆蓋攻城雲梯和轒轀,仿佛被火箭與火油燒毀,也可以增加木板的防禦力,減少強弓勁弩穿透木板的可能性。
隨著愈發急促的戰鼓聲敲響,一輛輛已經塗抹了泥水的轒轀已然開始前行,作為戰場上被集火的目標開始填補新鄭城下被挖掘的溝塹。
新鄭西門和南門外便是洧水,韓人挖鑿溝塹引洧水圍新鄭,作為護城河,同時也是城內的水源儲備。
在攻城戰之前,張機早早便已經讓輔兵和民夫們挖掘泥土砂石裝入麻袋,秦軍士卒隻需要將一隻隻麻袋扔進護城河便可。
每扔一個下去,便有負責維持軍紀和記錄軍功的士卒在後方盯著,為成功扔進一隻麻袋的士卒記功。
不過片刻,戰場上那一輛輛攻城雲梯也在士卒們的推動下緩緩前行,站在攻城雲梯上的弓弩手彎弓搭箭或是扣動弩機,為下方的袍澤們分擔著部分壓力。
而在攻城雲梯的後方,還有一支弩兵方陣,在一支盾兵的掩護下不斷地朝著城頭射擊。
楊翁子微微蹙眉,秦軍的進展還算順利,隻是傷亡比起以往要大得多,但並沒有阻攔住秦軍前進的勢頭,但他隱隱有著一些不妙的感覺。
直到護城河被填堵,秦軍開始發起對城頭的進攻時,秦軍才終於意識到這支韓軍與以往的韓軍有何不同。
誰曾見過韓軍士卒在瀕死之際,硬是拉著秦軍士卒跌下城頭同歸於盡的?
誰曾見過韓軍弓弩手身中十餘箭,還要探出城牆,頂著箭雨和秦軍士卒的兵刃支起身子,對著秦軍士卒射出最後一箭?
有!
但那是一百多年前的勁韓,而非如今的弱韓!
那時候的韓軍,有著強弓勁弩,有著頑強的戰鬥意誌,但眼下這支韓軍卻爆發出了強大的戰鬥意誌,而且肉眼可見這些韓軍士卒單兵素質也並非尋常韓軍士卒。
難道衛莊是將韓軍的精銳擺在城頭想要殺一殺秦軍的威風?
這是分別負責攻打四座城門的楊翁子、蘇角、任囂和桓齮一致的猜測,並上報了張機,請求增派攻城器械。
攻城,自然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哪怕遭遇韓軍的頑強抵抗,但謹慎如楊翁子也沒有選擇暫退,誰也不可能將士氣最為旺盛的頭次攻城機會就這麽白白浪費了。
東門處,桓齮讓身後的親衛為他披上一副從墨家那裏訂製的重甲,戴上頭盔,向著前方而去。
“將軍,將軍不可!”
幾名裨將見狀,連忙上來阻攔桓齮。
作為進攻東門的主將,哪有一看大軍受挫就上頭得自己親自上陣攻城的?
這可不是野戰,野戰再怎麽也有親衛護著,但攻城戰要攀爬雲梯,親衛們根本不可能在攀爬雲梯之時還有餘力護衛自家主將。
但桓齮偏不,拿上一麵鐵盾,桓齮單手舉盾跟在一輛攻城雲梯後,將鐵盾放在雲梯的木架上,一同推動著這輛攻城雲梯。
雖說桓齮的行為有些衝動和莽撞,但的確激勵了秦軍士卒的士氣。
堂堂一軍主將都親自上陣搏殺,他們還有什麽理由退卻不前?
隨著這一架攻城雲梯被推到城下,桓齮舉著鐵盾對著身後的士卒高唿道:“兒郎們,殺上城頭,隨我先登!”
“先登!先登!”
言罷,桓齮便直接衝上了攻城雲梯,攀爬著木梯,用鐵盾遮掩著身體,抵擋著從城頭向下射的箭矢。
一名韓軍士卒見到手執鐵盾的桓齮,當即便判斷出了桓齮絕不是普通士卒。
鐵盾所需耗費的鐵礦可不是少數,再加上那一身重甲,看上去也非凡品。
有經驗的老卒一眼便判斷出,這至少是一名大夫爵的秦軍軍官,當即便揮舞著長戈刺向桓齮。
桓齮沒有用鐵盾正麵格擋刺來的長戈,而是微微側過身子,將鐵盾砸在長戈的木柄上,木柄應聲而斷,那名韓軍士卒手中隻剩下了一根帶著木刺的木棍。
桓齮借機又向上攀爬了一段,剛才的那名韓軍士卒叫上了幾名袍澤,兩條滾木,一塊巨石便向著桓齮砸去。
即便是有著鐵盾和精甲護身,但滾木和巨石的砸下,還是在鐵盾上砸出了一個凹進去的小坑,桓齮的雙臂也一陣酸麻。
桓齮也是員猛將,怒吼一聲便索性衝了起來,數尺的距離直接一躍而上撲倒了方才那名向他拋擲巨石的韓軍士卒,用鐵盾護在身下壓著那名韓軍士卒,手中的拳頭一拳拳砸在他的腦袋上,將他活生生打死。
方才那兩名向桓齮拋擲滾木的韓軍士卒被桓齮這兇猛的模樣嚇了一跳,旋即才如夢初醒般拔出腰間的刀劍撲向了桓齮。
登上了城頭,桓齮便不再有那麽多束縛,拔出腰間秦劍向著其中一人斬去。
鋒銳的秦劍將韓軍士卒手中的刀劍直接斬斷,劍勢在斬斷那柄刀劍後依舊未老,而是繼續迅猛落下,直接將那名韓軍士卒的腦袋自上而下劈成了兩半,血液噴射飛濺在桓齮的身上。
也不知是浴血後的興奮,還是桓齮報了剛才擲木之仇的緣故,桓齮眼中的戰意愈發濃重。
“秦將桓齮,先登!”
(4125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