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處的亭長派人傳信說將兩支千餘人的秦軍自稱來自阪城和吳城,並向著鹽氏城行軍之時,鹽氏縣尉便立刻下令所有墨匠、工匠和青壯全部迴到城內,關上城門,拒馬也堆積在了城門前。
魏無忌率軍十萬進軍河東的事情羅網暗探在第一時間就告訴了他,十萬大軍無論怎麽打,就憑隻有千餘人的阪城,守住三日都算大功,鬧不好這時候就後麵的吳城也被攻破了,怎麽可能還逃得出來還向著鹽氏城趕來?
所以,當兩支自稱來自阪城和吳城的秦軍來到城下的第一時刻,迎接他們的並非城內的縣令、縣尉,而是瞄準他們的弓弩。
“莫要誤會,我是阪城縣尉!”
“我是吳城縣尉!”
鹽氏縣令和縣尉二人對視一眼,阪城和吳城的縣尉他們自然是認識的,的確是本人無疑,莫非真的是自己人?
“不對,縣令你看他們的身上!”鹽氏縣尉曾在軍中擔任過千長,也算是知兵之人,指向城下的秦軍,“他們的身份不假,但為何身上沒有半分交戰過的痕跡?沒有傷兵,就連甲胄都是完好無損的,除了奔波的疲憊以外全然不像是突圍出來的士卒。”
鹽氏縣令恍然大悟,旋即又有些驚怒:“依秦律,魏無忌十萬大軍攻城,戰敗丟城不算也不會被責罰,但若是未戰便棄城而逃,則是死罪,全家沒籍為奴,難不成他們直接降了魏軍,來誆我們打開城門?”
當即,鹽氏縣尉便舉起了自己的右手,示意城頭的弓弩手拉滿弓弦。而見城頭的弓弩手們的動作,城下的兩名縣尉也意識到鹽氏城的縣令和縣尉誤會了,連忙唿喊道:“我等是受衛尉的軍令棄城前來鹽氏城匯合!”
二人及時的唿喊聲打斷了剛想下令放箭的鹽氏縣尉,忽然想起了先前羅網暗探傳來讓他們籌集四萬石糧草的事情,這位新上任的衛尉,究竟有什麽謀劃?
“敵軍究竟有什麽謀劃?”
吳城城外,張耳坐在馬上,看著四門大開的吳城,忍不住低聲喝道。
一旁的陳餘也是眉頭緊蹙,他絞盡腦汁也想不明白秦軍究竟在謀劃什麽。
七日前,他們花了半日時間行軍到阪城外,大軍三麵圍城,就地取材打造攻城器械。
張耳和陳餘都是初次領兵,雖然興奮,卻也有些緊張。
魏無忌對他們的殷殷期盼既是一種鼓勵和鞭策,卻也是巨大的壓力。二人都是當世才俊,心氣高傲,又是少年氣盛,自然不至於被這些壓力壓垮,但卻也會擔心犯錯辜負魏無忌的期盼和栽培。
所以,陳餘親自組織士卒夜間打造攻城器械,並帶隊守在一旁,防止秦軍夜襲。
沒想到,秦軍不僅沒來夜襲,當張耳在大軍用過朝食展開攻城後,卻發現城頭的守軍全部不見了。
張耳和陳餘不明所以,小心翼翼地派出先頭部隊探查阪城內部,確定真的沒有伏兵和陷阱後才率大軍入城。
入城後,他們才從城內百姓口中得知,秦軍早在他們來之前便悉數撤離,而後將庫府內的糧食全部分發給百姓,讓百姓站在城頭穿著秦軍的甲胄扮成守軍以迷惑魏軍。
張耳派信使將將阪城的情況報與魏無忌,令大軍休整了半日,而後繼續開赴吳城。
結果來到吳城外,卻發現吳城不僅城頭沒有守軍,就連城門都沒有關閉,四門大開,門口甚至還有幾名老叟灑掃,就像是在歡迎魏軍到來一般。
張耳當即想再度派出人手入城一探,卻被陳餘阻攔。
“這一次恐怕真的有陷阱和伏兵。”陳餘目光淩厲地盯著吳城,拉住了張耳的手臂,勸阻道,“前番阪城不戰而棄,不似秦軍以往作風。我擔心,那正是秦軍為了麻痹我們而刻意為之,然後將兩城兵馬集中在吳城準備埋伏我們。”
說著,陳餘手執馬鞭指向城門外那幾名正在灑掃的老叟。
“我魏軍兩萬兵峰直指吳城,隻待你一聲令下便會攻城。此刻就連荒野的山匪和野獸都不敢靠近,這幾個老叟卻如此泰然自若,你覺得合理麽?”
張耳的麵色也逐漸凝重起來了,他是性子有些急躁,但隻是年輕氣盛,卻不是蠢。
況且魏無忌的兵法是天下公認的,竊符救趙一戰解開了hd的重圍不說,後來又在河外之戰重創了蒙驁所率秦軍。哪怕有偷襲的原因在其中,卻也是切切實實大敗了這位秦國名將。
那些遇到時機一飛衝天的英傑們,都不是僅憑著運氣而成名的。
尤其是沙場征戰,什麽情況都可能發生,而有些人哪怕是碰上了機會,卻也把握不住,要想把握住機會,自身的本事自然是不能欠缺的。
而被魏無忌這樣的兵法大家帶在身邊培養,還被其麾下三千門客一同灌輸各自的本事,張耳自然不會是什麽蠢材。
目光緊盯著那幾名正在灑掃的老叟,策馬向著其他幾座城門而去,卻發現每一名老叟皆是如此。
若是一兩人,也許是湊巧。但若是四座城門的老叟皆是如此,便決然不是巧合。
看了一眼天色,太陽已經開始落向西方,於是下令道:“傳令斥候營,探查方圓二十裏內的情況。”
斥候營的騎卒探查直到入夜,卻也未曾發現方圓二十裏內有任何埋伏。
吳城附近都是平原,並沒有什麽地方可以供千人以上規模的軍隊埋伏,而得到斥候營千夫長如此迴複的張耳卻是愈發不解了。
二十裏是突襲的極限距離,若是他麾下大軍毫無防備地入城,也許的確會造成不小的傷亡,但二十裏內並無秦軍埋伏,難道秦軍全部集中在了城內埋伏?
“餘,你怎麽看?”
張耳將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好兄弟,寄希望於這位腦子比他活絡得多的好友。
但陳餘卻隻是搖了搖頭。
“我有些猜測,但想不出破解之法。”
“雖然不知道是何人謀劃,但此人絕對是兵權謀的大家。”
兵權謀者,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後戰,兼形勢,包陰陽,用技巧者也。
“刻意放棄阪城又敞開吳城四門,擺出一副是為了麻痹我軍好在城內伏擊的模樣,但卻又派出些不懼大軍的老叟在城外灑掃,讓我們注意到。”
“如此一來,使得我們不敢入城。”
“那就像阪城時那般,派出人馬入城探查如何?”張耳問道。
陳餘搖了搖頭:“不可,此刻與阪城不同。”
“阪城守軍不過千餘人,就算他們真的有埋伏,我軍不過損失千餘人的先頭部隊罷了,這樣的傷亡在我們的承受範圍之內,但若是阪城和吳城的兵馬合兵一處,三千秦軍的伏擊,造成的傷亡絕不是吳城這種小城應該造成的。”
“屆時,我們如何向君上解釋?”
一說到魏無忌,張耳原本的戰意也頃刻間散去。
吳城隻是一座小城,不適合大軍展開,魏軍的兵力優勢在城內蕩然無存。而熟悉吳城的三千秦軍的伏擊,殺傷力可想而知。
派進去的先頭部隊若是數量少於兩千,那就是送軍功去的。
但城內實在施展不開,能派入的人最多也就是三四千人。
秦軍驍勇,同人數的情況下野戰,列國軍隊都沒有人敢自信能勝,更何況是在完全不熟悉的城內被伏擊?
張耳保守估計,若是要攻下吳城,也許要付出四千魏軍的性命。
但因為一座小小的吳城而傷亡四千餘人,他又如何向魏無忌交代?
張耳有些喪氣地一拳捶在桌案上:“陰謀陽謀交織其中,定然是兵權謀的大家,敵軍主將究竟是何人?”
陳餘看著有些頹然的張耳,嘴微微張開,似乎是有什麽話要說,卻終歸沒有說出口。
他懷疑,敵軍主將不僅算到了他能勸阻衝動的張耳盲目入城的事情,甚至可能連他們擔心辜負魏無忌殷殷期望的心態也算計其中。
他沒有說出口,是擔心打擊到張耳的心態。
隻是他不明白,秦國是吃飽了撐著麽?竟然在這個時候派出兵權謀的大家守在河東對付他們這兩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
而此刻,剛剛率領三千騎兵趕到鹽氏城外的張機打了個噴嚏。
(2762字)
(本章完)
魏無忌率軍十萬進軍河東的事情羅網暗探在第一時間就告訴了他,十萬大軍無論怎麽打,就憑隻有千餘人的阪城,守住三日都算大功,鬧不好這時候就後麵的吳城也被攻破了,怎麽可能還逃得出來還向著鹽氏城趕來?
所以,當兩支自稱來自阪城和吳城的秦軍來到城下的第一時刻,迎接他們的並非城內的縣令、縣尉,而是瞄準他們的弓弩。
“莫要誤會,我是阪城縣尉!”
“我是吳城縣尉!”
鹽氏縣令和縣尉二人對視一眼,阪城和吳城的縣尉他們自然是認識的,的確是本人無疑,莫非真的是自己人?
“不對,縣令你看他們的身上!”鹽氏縣尉曾在軍中擔任過千長,也算是知兵之人,指向城下的秦軍,“他們的身份不假,但為何身上沒有半分交戰過的痕跡?沒有傷兵,就連甲胄都是完好無損的,除了奔波的疲憊以外全然不像是突圍出來的士卒。”
鹽氏縣令恍然大悟,旋即又有些驚怒:“依秦律,魏無忌十萬大軍攻城,戰敗丟城不算也不會被責罰,但若是未戰便棄城而逃,則是死罪,全家沒籍為奴,難不成他們直接降了魏軍,來誆我們打開城門?”
當即,鹽氏縣尉便舉起了自己的右手,示意城頭的弓弩手拉滿弓弦。而見城頭的弓弩手們的動作,城下的兩名縣尉也意識到鹽氏城的縣令和縣尉誤會了,連忙唿喊道:“我等是受衛尉的軍令棄城前來鹽氏城匯合!”
二人及時的唿喊聲打斷了剛想下令放箭的鹽氏縣尉,忽然想起了先前羅網暗探傳來讓他們籌集四萬石糧草的事情,這位新上任的衛尉,究竟有什麽謀劃?
“敵軍究竟有什麽謀劃?”
吳城城外,張耳坐在馬上,看著四門大開的吳城,忍不住低聲喝道。
一旁的陳餘也是眉頭緊蹙,他絞盡腦汁也想不明白秦軍究竟在謀劃什麽。
七日前,他們花了半日時間行軍到阪城外,大軍三麵圍城,就地取材打造攻城器械。
張耳和陳餘都是初次領兵,雖然興奮,卻也有些緊張。
魏無忌對他們的殷殷期盼既是一種鼓勵和鞭策,卻也是巨大的壓力。二人都是當世才俊,心氣高傲,又是少年氣盛,自然不至於被這些壓力壓垮,但卻也會擔心犯錯辜負魏無忌的期盼和栽培。
所以,陳餘親自組織士卒夜間打造攻城器械,並帶隊守在一旁,防止秦軍夜襲。
沒想到,秦軍不僅沒來夜襲,當張耳在大軍用過朝食展開攻城後,卻發現城頭的守軍全部不見了。
張耳和陳餘不明所以,小心翼翼地派出先頭部隊探查阪城內部,確定真的沒有伏兵和陷阱後才率大軍入城。
入城後,他們才從城內百姓口中得知,秦軍早在他們來之前便悉數撤離,而後將庫府內的糧食全部分發給百姓,讓百姓站在城頭穿著秦軍的甲胄扮成守軍以迷惑魏軍。
張耳派信使將將阪城的情況報與魏無忌,令大軍休整了半日,而後繼續開赴吳城。
結果來到吳城外,卻發現吳城不僅城頭沒有守軍,就連城門都沒有關閉,四門大開,門口甚至還有幾名老叟灑掃,就像是在歡迎魏軍到來一般。
張耳當即想再度派出人手入城一探,卻被陳餘阻攔。
“這一次恐怕真的有陷阱和伏兵。”陳餘目光淩厲地盯著吳城,拉住了張耳的手臂,勸阻道,“前番阪城不戰而棄,不似秦軍以往作風。我擔心,那正是秦軍為了麻痹我們而刻意為之,然後將兩城兵馬集中在吳城準備埋伏我們。”
說著,陳餘手執馬鞭指向城門外那幾名正在灑掃的老叟。
“我魏軍兩萬兵峰直指吳城,隻待你一聲令下便會攻城。此刻就連荒野的山匪和野獸都不敢靠近,這幾個老叟卻如此泰然自若,你覺得合理麽?”
張耳的麵色也逐漸凝重起來了,他是性子有些急躁,但隻是年輕氣盛,卻不是蠢。
況且魏無忌的兵法是天下公認的,竊符救趙一戰解開了hd的重圍不說,後來又在河外之戰重創了蒙驁所率秦軍。哪怕有偷襲的原因在其中,卻也是切切實實大敗了這位秦國名將。
那些遇到時機一飛衝天的英傑們,都不是僅憑著運氣而成名的。
尤其是沙場征戰,什麽情況都可能發生,而有些人哪怕是碰上了機會,卻也把握不住,要想把握住機會,自身的本事自然是不能欠缺的。
而被魏無忌這樣的兵法大家帶在身邊培養,還被其麾下三千門客一同灌輸各自的本事,張耳自然不會是什麽蠢材。
目光緊盯著那幾名正在灑掃的老叟,策馬向著其他幾座城門而去,卻發現每一名老叟皆是如此。
若是一兩人,也許是湊巧。但若是四座城門的老叟皆是如此,便決然不是巧合。
看了一眼天色,太陽已經開始落向西方,於是下令道:“傳令斥候營,探查方圓二十裏內的情況。”
斥候營的騎卒探查直到入夜,卻也未曾發現方圓二十裏內有任何埋伏。
吳城附近都是平原,並沒有什麽地方可以供千人以上規模的軍隊埋伏,而得到斥候營千夫長如此迴複的張耳卻是愈發不解了。
二十裏是突襲的極限距離,若是他麾下大軍毫無防備地入城,也許的確會造成不小的傷亡,但二十裏內並無秦軍埋伏,難道秦軍全部集中在了城內埋伏?
“餘,你怎麽看?”
張耳將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好兄弟,寄希望於這位腦子比他活絡得多的好友。
但陳餘卻隻是搖了搖頭。
“我有些猜測,但想不出破解之法。”
“雖然不知道是何人謀劃,但此人絕對是兵權謀的大家。”
兵權謀者,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後戰,兼形勢,包陰陽,用技巧者也。
“刻意放棄阪城又敞開吳城四門,擺出一副是為了麻痹我軍好在城內伏擊的模樣,但卻又派出些不懼大軍的老叟在城外灑掃,讓我們注意到。”
“如此一來,使得我們不敢入城。”
“那就像阪城時那般,派出人馬入城探查如何?”張耳問道。
陳餘搖了搖頭:“不可,此刻與阪城不同。”
“阪城守軍不過千餘人,就算他們真的有埋伏,我軍不過損失千餘人的先頭部隊罷了,這樣的傷亡在我們的承受範圍之內,但若是阪城和吳城的兵馬合兵一處,三千秦軍的伏擊,造成的傷亡絕不是吳城這種小城應該造成的。”
“屆時,我們如何向君上解釋?”
一說到魏無忌,張耳原本的戰意也頃刻間散去。
吳城隻是一座小城,不適合大軍展開,魏軍的兵力優勢在城內蕩然無存。而熟悉吳城的三千秦軍的伏擊,殺傷力可想而知。
派進去的先頭部隊若是數量少於兩千,那就是送軍功去的。
但城內實在施展不開,能派入的人最多也就是三四千人。
秦軍驍勇,同人數的情況下野戰,列國軍隊都沒有人敢自信能勝,更何況是在完全不熟悉的城內被伏擊?
張耳保守估計,若是要攻下吳城,也許要付出四千魏軍的性命。
但因為一座小小的吳城而傷亡四千餘人,他又如何向魏無忌交代?
張耳有些喪氣地一拳捶在桌案上:“陰謀陽謀交織其中,定然是兵權謀的大家,敵軍主將究竟是何人?”
陳餘看著有些頹然的張耳,嘴微微張開,似乎是有什麽話要說,卻終歸沒有說出口。
他懷疑,敵軍主將不僅算到了他能勸阻衝動的張耳盲目入城的事情,甚至可能連他們擔心辜負魏無忌殷殷期望的心態也算計其中。
他沒有說出口,是擔心打擊到張耳的心態。
隻是他不明白,秦國是吃飽了撐著麽?竟然在這個時候派出兵權謀的大家守在河東對付他們這兩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
而此刻,剛剛率領三千騎兵趕到鹽氏城外的張機打了個噴嚏。
(2762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