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嘯天又說:“其實現在新股發行上市後,漲40%不算什麽,更早點,股市裏甚至為了買新股,把一種叫‘認購證’的東西都炒上了天。”


    “‘認購證’我好像聽以前的房東馬阿姨提到過,她說她小時候看到過一本認購證,是老房子隔壁鄰居大爺買的,單單那本認購證就能值一套房子?”趙亮說。


    “是的。”江嘯天讓趙亮在網絡上,找到一本1992年股票認購證的圖片。那是一本尺寸如一百元鈔票的綠色封麵小冊子,封麵上還用繁體字燙金印刷的“股票認購證”幾個大字。


    下麵印了一行小字——股票承銷機構:申銀證券公司、萬國證券公司、海通證券公司,財務代理:中國工商銀行東方市分行。


    在這些公司的名字下麵印著一串紅色的數字,分別是兩位羅馬數字,加七位阿拉伯數字。內頁是四張一樣尺寸的印刷紙,上麵的號碼和封麵上的一樣,印刷紙上留著空,可以寫姓名、身份證號。


    “這意味著這本認購證可以中四次新股。”江嘯天解釋說:“1991年除了老八股外,股市首次發行了一支新股興業房產。因為供不應求,發售前幾天,在發售點東方市江灣體育場外已出現提前排隊的情況。”


    “正式發行的時候,雖然當天8月21日是星期三工作日,高溫超過35度,但依舊擋不住從全市各地趕來的人群。警方出動大量人員維持秩序,才勉強過關。”


    “到當年年底12月8日,發行第二支新股浦東大眾的時候,也是冬天裏的一把火。那天是周日,有人從前一天晚上就開始排隊了。早上八點開始購股券,結果人太多,把體育場的鐵門給擠壞了。”


    “兩次現場發售的失控場麵,把管理層嚇壞了,決定不再搞現場認購,而是先發行股票認購證,每張證30元,憑認購證買股票,有效期一年。”


    “但是真的開始發行認購證了,精明的東方市市民卻不買了。因為他們算了一筆帳,先花30元買證,假如不中就是捐給政府了。即使中了,中簽率大概也隻有10%,無形中增加了買股票的成本了。”


    “到最後,坊間盛傳認購證就是政府變著法子騙錢,還不如買國庫券。於是證券公司、銀行營業部的員工隻能到處求爺爺告奶奶地推銷,這一推銷,反而更賣不出去了,到最後,銀行員工自己都沒信心。”


    “不過另外有一批人,卻在時刻關注認購證的發行數量。他們都是已經炒股票的人,認為假如認購證大量銷售,則中簽率就極低,但是如果銷售不旺,說不定反而是個撿漏的機會。”


    “於是,他們進行了分工,分頭去各個銀行網點,觀察銷售的情況,推算整個銷售量。最後,被他們預測出這次認購證大概隻賣出去200萬份。”


    “根據這個數字,假使買入1000張連號的認購證,那中簽率將非常高,完全可以覆蓋成本。於是就有人在最後時刻入場,大舉搶購認購證!”


    “除了這些搞草根調研的人外,還有一種人在最後時刻搶到了機會。那就是銀行、證券公司的一些負責人,他們在最後一天已經知道了銷售總量不高,膽子大的人,也搶在最後關門的時候買了一千張認購證。”


    “正式發行結束後,統計數字出來,果然隻賣出了預計發行量的四成,共207萬份,這個數字和那些草根調研的人預測數隻差3%。”


    “不過,讓這幫搶購認購證的人發大財的,除了精確地計算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1992年政府決定擴大股票規模,不是隻發行10隻,而是50隻以上!”


    “1992年3月2日,認購證第一次搖號。工商銀行派出專業搖獎隊負責搖號,電視台現場直播,絕對公平、公正、公開。當天,三個玻璃圓球狀的搖號機被放在場地中央,每個球後麵有一個美女負責搖號。”


    “正式搖號前,還有公證處人員檢查,確保搖號用的小球重量一樣,大小一致。隨著電視主持人宣布搖號開始,三個美女一起搖動玻璃圓球。”


    “白色的小球在玻璃大圓球裏不停滾動,現場雅雀無聲,隻有小球不停撞擊玻璃和彼此碰撞的聲音。那不是在搖號,是要搖錢、搖命運呀。”


    “終於,玻璃圓球停止轉動,一個個小球分別滾了出來。隨後主持人讀出小球上的數字,作為認購證後三位中簽數。”


    “當天共發行7隻新股,隻要是中簽的認購證,可以買眾城實業和異型鋼管的股票50股,買其他股票30股,整體中簽率為10.3%。也就是說買10張認購證,可以一次性中七隻新股,相當於一下子變成當時還很稀奇的萬元戶,認購證暴富的神話就此開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股神筆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寧家三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寧家三少並收藏股神筆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