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衛青陽所想的那樣,伴隨著這批物資的加入,青陽星之上,困擾了眾人幾十年時間的各項科學難題紛紛迎來了突破。
電力計算機首先被研發成功,並得到了實際應用。
因為電力計算機的應用,數學首先迎來了突破,一係列受限於數學發展滯後的學科紛紛迎來了發展,譬如工程學、機械學、物理學等。甚至於氫彈的研發都不再有理論上的障礙。
其餘的,化學方麵,一係列複雜的化合物被研發了出來,並由幾名天才型的化學家提出了物理化學、理論化學兩個方麵,開始從理論層麵研究化學這門學科,而不再隻拘泥於試驗。
物理方麵則開始向更為基礎的地方發展,甚至已經開始嚐試驗證相對論的一係列預言。量子力學也有了初步的進展,對於微觀世界的認知也更加深厚了。
一切都在欣欣向榮的向前發展,當科技程度大概發展到上輩子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也即個人電腦剛剛推出,載人登月項目強行上馬並幸運完成的時候,人口的不足再一次成為了製約科技發展的最主要因素。
要知道,由修行者來進行科學家研究是有極大的優勢的。最直觀的一點,他們的壽命都很長,這就意味著這些優秀的大腦不會過早退役,而是會一直奮戰在科研第一線。
想象一下上輩子愛因斯坦,玻爾,普朗克,朗道,薛定諤等一幫大牛一直活到好幾百歲,且在生命之中始終緊跟時代,始終學習、始終思考,那會是什麽樣的場景?
並且,修行所帶來的腦力加成,讓他們在記憶力、思維敏捷度、精力等方麵都遠超普通人,而這並不是簡單的一加一等於二那樣簡單,因為普通人之間還存在一個溝通交流的過程,而語言和文字所能承載的思想十分有限。
甚至可以說,他們一個人就能頂至少四五個普通人科學家。
而經過這麽多年的繁衍,一開始的兩千多人,現在已經成了七千多人。
按照一個等於四個來簡單計算,就相當於兩萬八千多人。再加上基本不用休息這一點,就等於五萬多人了。
就算去除一些年紀小的,不適合科研的,最少也能有四萬人上下。
四萬名優秀的全職科學家,哪怕隻麵對上輩子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科學程度,仍舊不夠用。
不過人口發展到現在也幾乎到達一個極限了,按照正常速度緩慢增長的話,青陽星上的星力儲備還算是夠用,但如果再大規模鼓勵生育的話,星力儲備再多也頂不住了。
衛青陽知道,在接下來的數百年航程裏,自己恐怕再也不會遇到宏觀星體,得到大量的物資補充了,現在的儲備,得省著點用。
此刻,青陽星距離太陽大約八點七萬億公裏,約0.9光年。
因為新的防護陣法得到應用,破天劍陣防護力增強的緣故,青陽星的前進速度已經提升到了每秒鍾四千公裏,原本剩下的航程還需要三百五十年,但現在隻需要二百六十年。
因為科技進展放緩的緣故,足足三十多年時間,計算機設備才從電力計算機發展到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又過了四十多年,其計算力才發展到上輩子二十一世紀初期。
武器方麵,實用型的原子彈、氫彈、中子彈等都已經完成了理論儲備,就等到達新星係,再次獲得大量物資補充之後實際建造了,星際導彈也進行了一些預研,衛星則現在就已經做出了幾顆,但隻是做做樣子,沒什麽實際用處。
之前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的陣法版太空望遠鏡也早已退役,換成了采用最新科技研發出來的科技版望遠鏡,其中,可見光、射電、紅外、紫外等一應俱全。引力波望遠鏡也完成了理論儲備,但現實裏還暫時沒法造出來,畢竟這玩意兒需要的精度實在太高了。
說是科技版的,其實裏麵也添加了一些修行體係中的東西。譬如製冷,科技體係下複雜的製冷設備就遠不如一個簡簡單單的寒冰術實用。如果不是要研發星際導彈的話,火箭這玩意兒衛青陽也絕不會去發展的。
開玩笑,什麽樣的導彈能比得上修士直接飛到太空中去為衛星設置軌道來的方便快捷無汙染?
總之,衛青陽一直秉承一個原則,那便是不管是科學的還是修行的,什麽方便用什麽。
不管黑貓白貓,能抓住老鼠就是好貓,一切以實用為先。
數千名修士科學家日夜忘我的辛勤研究產生出了巨量的知識。這麽多知識,放在上輩子,累死衛青陽也學不全,但在這裏那就簡簡單單了,過目不忘隻是最基本的技能,全學會,全學精,還能深刻的理解,靈活地運用,甚至可以在此基礎上自行研發下一步,才是對衛青陽此刻狀態的形容。
修為低的隻能做專才,像衛青陽這樣修為高的,就可以做全才。
時間悄悄的溜走,又過了一段時間,青陽星與太陽的距離增加到了1.02光年。在這個時候,衛青陽操控的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宏觀星體。
那是一顆直徑約有五米左右的小行星,主要由水冰、幹冰等組成。衛青陽同樣不知道它來自哪裏,甚至連它是否圍繞太陽運轉都不知道。
它就那樣孤零零的懸掛在那裏,不需要任何意義的存在著。似乎外部世界的任何變化都不會對它造成影響,它的存在也不會影響到外界的任何東西。
不過遇到了衛青陽,那就不一樣了。
衛青陽耗費了幾天的時間,跑了一趟,把它帶了迴來。
這東西可以說是十分有價值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可以算是一個保存得十分完好的博物館。
正是因為它不影響別人,別人也影響不到它,它上麵的東西才能完好的保存幾十億甚至上百億年。而通過研究它上麵的東西,便可以間接的了解到宇宙早期的某些曆史。
青陽星之上的科學發展是極度偏科的,目前所發展的全都是用得著的技術,譬如武器,譬如望遠鏡,譬如某些輔助學科。但類似宇宙的演化、發展,星體的演變等等,就發展的十分有限了。
如果有條件,不管哪個學科,哪怕是人文學科方麵的,經濟學啊,心理學啊之類的,衛青陽都不想放下。
現在先拿這顆小行星練練手,補補短板。
科學這玩意兒,還是全麵發展的好。
衛青陽知道,這大概是自己所能遇到的最後一個可能與太陽係有關的星體了。
這個距離,已經超過了奧爾特雲的範圍,真真正正進入星際空間了。
就算那層看不見的“屏障”沒有屏蔽掉太陽的引力,這片空間的物質,也不會再受到它的引力影響了。
這裏是恆星引力的交戰戰場。
青陽星繼續向前,並在虛無之中航行了足足一百七十年。就像衛青陽估計的那樣,這一百七十年時間裏,果真沒有再遇到任何宏觀星體。
此刻與比鄰星相距大概還有一光年,有可能已經進入了它的奧爾特雲範圍。
之所以說是可能,是因為衛青陽也沒辦法確定。
比鄰星是一顆小個頭恆星,影響力可延伸不到一光年這麽遠。但南門二是三合星,有三顆恆星,加起來質量就遠超出太陽了,說不定它們三顆恆星擁有同一個奧爾特雲呢。
但同樣有可能在這三顆恆星的引力交戰之中,組成奧爾特雲的冰凍星體全都被甩走了,導致根本沒有奧爾特雲也是有可能的。
衛青陽對恆星的演化曆程所知還極其有限,暫時無法就這個問題得出結論。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距離之上,比鄰星已經與南門二a,南門二b兩顆恆星分開了,可以單獨看見了——之前,因為它們三顆恆星之間距離太近,所以隻能看到一個光點。
衛青陽的望遠鏡仍舊沒辦法直接看到那顆圍繞著比鄰星運轉的行星,但通過掩日法,以及恆星擾動法,他已經可以更為直觀的確定那顆行星確實存在了。
這顆行星,便是衛青陽此次航行的最終目標。
當初正是知道這裏有一顆大行星存在,他才會選擇這裏作為目標的。否則到了一個恆星係,結果什麽行星都沒有,就一顆恆星傻大個傻不愣登的杵在那裏,衛青陽就要傻眼了。
恆星再小也是恆星,其上罡風猛烈無比,星力狂暴無比,就算衛青陽都靠近不了,更不要說以它上麵的星力來維持生存了。
又過了幾十年時間,一顆最長處約莫十三公裏,寬有七公裏的不規則小行星出現在了衛青陽的視野之中。
衛青陽的心陡然激動了起來。
毫無疑問,這是一顆屬於南門二三合星係統的小行星。
這是兩百多年前,衛青陽發現那顆直徑隻有幾米的小行星之後,第一次發現宏觀星體。
也是第一次看到太陽係之外的宏觀星體。
衛青陽知道,南門二星係,比鄰星,真的快要到了。
數百年的航程,終於要結束了。
電力計算機首先被研發成功,並得到了實際應用。
因為電力計算機的應用,數學首先迎來了突破,一係列受限於數學發展滯後的學科紛紛迎來了發展,譬如工程學、機械學、物理學等。甚至於氫彈的研發都不再有理論上的障礙。
其餘的,化學方麵,一係列複雜的化合物被研發了出來,並由幾名天才型的化學家提出了物理化學、理論化學兩個方麵,開始從理論層麵研究化學這門學科,而不再隻拘泥於試驗。
物理方麵則開始向更為基礎的地方發展,甚至已經開始嚐試驗證相對論的一係列預言。量子力學也有了初步的進展,對於微觀世界的認知也更加深厚了。
一切都在欣欣向榮的向前發展,當科技程度大概發展到上輩子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也即個人電腦剛剛推出,載人登月項目強行上馬並幸運完成的時候,人口的不足再一次成為了製約科技發展的最主要因素。
要知道,由修行者來進行科學家研究是有極大的優勢的。最直觀的一點,他們的壽命都很長,這就意味著這些優秀的大腦不會過早退役,而是會一直奮戰在科研第一線。
想象一下上輩子愛因斯坦,玻爾,普朗克,朗道,薛定諤等一幫大牛一直活到好幾百歲,且在生命之中始終緊跟時代,始終學習、始終思考,那會是什麽樣的場景?
並且,修行所帶來的腦力加成,讓他們在記憶力、思維敏捷度、精力等方麵都遠超普通人,而這並不是簡單的一加一等於二那樣簡單,因為普通人之間還存在一個溝通交流的過程,而語言和文字所能承載的思想十分有限。
甚至可以說,他們一個人就能頂至少四五個普通人科學家。
而經過這麽多年的繁衍,一開始的兩千多人,現在已經成了七千多人。
按照一個等於四個來簡單計算,就相當於兩萬八千多人。再加上基本不用休息這一點,就等於五萬多人了。
就算去除一些年紀小的,不適合科研的,最少也能有四萬人上下。
四萬名優秀的全職科學家,哪怕隻麵對上輩子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科學程度,仍舊不夠用。
不過人口發展到現在也幾乎到達一個極限了,按照正常速度緩慢增長的話,青陽星上的星力儲備還算是夠用,但如果再大規模鼓勵生育的話,星力儲備再多也頂不住了。
衛青陽知道,在接下來的數百年航程裏,自己恐怕再也不會遇到宏觀星體,得到大量的物資補充了,現在的儲備,得省著點用。
此刻,青陽星距離太陽大約八點七萬億公裏,約0.9光年。
因為新的防護陣法得到應用,破天劍陣防護力增強的緣故,青陽星的前進速度已經提升到了每秒鍾四千公裏,原本剩下的航程還需要三百五十年,但現在隻需要二百六十年。
因為科技進展放緩的緣故,足足三十多年時間,計算機設備才從電力計算機發展到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又過了四十多年,其計算力才發展到上輩子二十一世紀初期。
武器方麵,實用型的原子彈、氫彈、中子彈等都已經完成了理論儲備,就等到達新星係,再次獲得大量物資補充之後實際建造了,星際導彈也進行了一些預研,衛星則現在就已經做出了幾顆,但隻是做做樣子,沒什麽實際用處。
之前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的陣法版太空望遠鏡也早已退役,換成了采用最新科技研發出來的科技版望遠鏡,其中,可見光、射電、紅外、紫外等一應俱全。引力波望遠鏡也完成了理論儲備,但現實裏還暫時沒法造出來,畢竟這玩意兒需要的精度實在太高了。
說是科技版的,其實裏麵也添加了一些修行體係中的東西。譬如製冷,科技體係下複雜的製冷設備就遠不如一個簡簡單單的寒冰術實用。如果不是要研發星際導彈的話,火箭這玩意兒衛青陽也絕不會去發展的。
開玩笑,什麽樣的導彈能比得上修士直接飛到太空中去為衛星設置軌道來的方便快捷無汙染?
總之,衛青陽一直秉承一個原則,那便是不管是科學的還是修行的,什麽方便用什麽。
不管黑貓白貓,能抓住老鼠就是好貓,一切以實用為先。
數千名修士科學家日夜忘我的辛勤研究產生出了巨量的知識。這麽多知識,放在上輩子,累死衛青陽也學不全,但在這裏那就簡簡單單了,過目不忘隻是最基本的技能,全學會,全學精,還能深刻的理解,靈活地運用,甚至可以在此基礎上自行研發下一步,才是對衛青陽此刻狀態的形容。
修為低的隻能做專才,像衛青陽這樣修為高的,就可以做全才。
時間悄悄的溜走,又過了一段時間,青陽星與太陽的距離增加到了1.02光年。在這個時候,衛青陽操控的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宏觀星體。
那是一顆直徑約有五米左右的小行星,主要由水冰、幹冰等組成。衛青陽同樣不知道它來自哪裏,甚至連它是否圍繞太陽運轉都不知道。
它就那樣孤零零的懸掛在那裏,不需要任何意義的存在著。似乎外部世界的任何變化都不會對它造成影響,它的存在也不會影響到外界的任何東西。
不過遇到了衛青陽,那就不一樣了。
衛青陽耗費了幾天的時間,跑了一趟,把它帶了迴來。
這東西可以說是十分有價值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可以算是一個保存得十分完好的博物館。
正是因為它不影響別人,別人也影響不到它,它上麵的東西才能完好的保存幾十億甚至上百億年。而通過研究它上麵的東西,便可以間接的了解到宇宙早期的某些曆史。
青陽星之上的科學發展是極度偏科的,目前所發展的全都是用得著的技術,譬如武器,譬如望遠鏡,譬如某些輔助學科。但類似宇宙的演化、發展,星體的演變等等,就發展的十分有限了。
如果有條件,不管哪個學科,哪怕是人文學科方麵的,經濟學啊,心理學啊之類的,衛青陽都不想放下。
現在先拿這顆小行星練練手,補補短板。
科學這玩意兒,還是全麵發展的好。
衛青陽知道,這大概是自己所能遇到的最後一個可能與太陽係有關的星體了。
這個距離,已經超過了奧爾特雲的範圍,真真正正進入星際空間了。
就算那層看不見的“屏障”沒有屏蔽掉太陽的引力,這片空間的物質,也不會再受到它的引力影響了。
這裏是恆星引力的交戰戰場。
青陽星繼續向前,並在虛無之中航行了足足一百七十年。就像衛青陽估計的那樣,這一百七十年時間裏,果真沒有再遇到任何宏觀星體。
此刻與比鄰星相距大概還有一光年,有可能已經進入了它的奧爾特雲範圍。
之所以說是可能,是因為衛青陽也沒辦法確定。
比鄰星是一顆小個頭恆星,影響力可延伸不到一光年這麽遠。但南門二是三合星,有三顆恆星,加起來質量就遠超出太陽了,說不定它們三顆恆星擁有同一個奧爾特雲呢。
但同樣有可能在這三顆恆星的引力交戰之中,組成奧爾特雲的冰凍星體全都被甩走了,導致根本沒有奧爾特雲也是有可能的。
衛青陽對恆星的演化曆程所知還極其有限,暫時無法就這個問題得出結論。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距離之上,比鄰星已經與南門二a,南門二b兩顆恆星分開了,可以單獨看見了——之前,因為它們三顆恆星之間距離太近,所以隻能看到一個光點。
衛青陽的望遠鏡仍舊沒辦法直接看到那顆圍繞著比鄰星運轉的行星,但通過掩日法,以及恆星擾動法,他已經可以更為直觀的確定那顆行星確實存在了。
這顆行星,便是衛青陽此次航行的最終目標。
當初正是知道這裏有一顆大行星存在,他才會選擇這裏作為目標的。否則到了一個恆星係,結果什麽行星都沒有,就一顆恆星傻大個傻不愣登的杵在那裏,衛青陽就要傻眼了。
恆星再小也是恆星,其上罡風猛烈無比,星力狂暴無比,就算衛青陽都靠近不了,更不要說以它上麵的星力來維持生存了。
又過了幾十年時間,一顆最長處約莫十三公裏,寬有七公裏的不規則小行星出現在了衛青陽的視野之中。
衛青陽的心陡然激動了起來。
毫無疑問,這是一顆屬於南門二三合星係統的小行星。
這是兩百多年前,衛青陽發現那顆直徑隻有幾米的小行星之後,第一次發現宏觀星體。
也是第一次看到太陽係之外的宏觀星體。
衛青陽知道,南門二星係,比鄰星,真的快要到了。
數百年的航程,終於要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