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金饌玉不足貴》作者:沈霽川
文案:
雲橋邊有個食鋪,住在附近的小娘子們每天都要許下三個願望:
求菩薩保佑我——
再吃一甕酒釀甜瓜不會胖!
再吃一籠玉帶羅糕不會胖!
再吃一碗鯽魚肚兒羹不會胖!
雲橋食鋪的池小秋能掌勺,擅擺盤,精筵席,到了花信之年,登門求親者絡繹不絕。
住在隔壁的鍾應忱坐不住了,敲門問:你看我行嗎?
若幹年後,池小秋被問:嫁了一個狀元有什麽好處?
能寫招牌,能試菜!
食用指南:
1.每日更新時間20:00-24:00,有事會請假哦!
2.江南日子,煙火美食,1v1
3.架空,請勿考據,筆芯~
第1章 瑪瑙團
永明十二年的春天來得要比往年早一些。
也不知道是誰在楊柳梢頭點了一點,青綠色便迅速染透了一堤一岸。等到滴落在水中時,湮開來比枝頭漸生的柳芽兒更淡一層,澄出碧玉一樣通透的顏色,柳安鎮頓時熱鬧起來。
但這份熱鬧與東柵無關。
不僅無關,巡檢司還專在此處又派了軍士。門兩側的望樓派駐了人,日日夜夜的巡崗,不曾有半分停歇,隻因東門旁那一片野地裏如今安置了一大批從西南山裏湧來的流民。
一個個衣衫襤褸,餓得隻剩皮包骨頭,偏生大多都是青壯漢子,給點飯吃恢複了力氣,便是遊手好閑的流浪子。
這防前防後,也沒防住黑天夜裏,進了兩隻漏網之魚。
二月底的天還冷著,兩人從河裏出來,渾身水淋淋的,說話忍不住打顫。
最大的包袱背在池小秋身上,好在還有兩身換洗衣服裹在油紙包裏,正好拿出來換上。
“這是哪裏?”
池小秋左右打量著這一片葦塘,有些迷茫。
眼下雞叫三遍,附近住著人家,此時已經有門扉關了又開的聲音。天色泛了白,像曬著的鹽霜,一點點析出來。
逃難這一路,眼下算是離二姨家最近的時候了。千裏迢迢投奔,饒是池小秋一路膽大,也有些惴惴不安。
“這裏近東橋,東麵就是曲湖。”鍾應忱一直沉默,終於開了口:“你二姨家住中橋十二街燕裏弄第三家,可是?”
池小秋啞然,使勁迴想了一下。
要是沒記錯的話,這段話她娘讓自個背了好多遍才記下,隻跟鍾應忱說了一遍,還是在大半年前。
鍾應忱徑直道:“有兩條路,從西南過安華橋穿十四街北行,或是繞過這片地從東北過安延橋穿十三街再北行。”
池小秋使勁看了他兩下,明明他兩手空空,卻像是拿圖指路一般。
池小秋懷疑是自己眼花,問道:“你有地圖?”
“數年前在…看過。”
他中間有個字說得極為含糊,一下便帶過去了,池小秋隻注意著前麵的時間,由衷讚歎道:“怪不得你要去四羲書院。”
這記性,就跟印書似的,先生隻消放他在旁邊,連翻書也不用了。
這一年來,鍾應忱落了一個毛病,但凡別人說話,他一定要看其色辨其音,分出個真假。
隻是池小秋和他算是相依為命七八個月,也算是一起啃過樹皮吃過土的交情,連著半月沒入口的糧食,池小秋便是想法討著一碗粥,也沒落下他半碗,倒比世間多少男兒多了義氣。
池小秋說話,一聽便是真心,鍾應忱微微一笑,話也多了一些:“四羲書院並不收沒功名的學子,最少也要過了院試進了學,還要在三十以下。”
“你要進學得花幾年功夫?”
“少則兩三年,多則三四年。”
造黃冊,一年以後,是最好落戶的時候,童試三場,三年兩試,便可籌謀入書院。
盡夠了!
鍾應忱抬頭望向北方,天色微明,流水聲分外清晰。
他要一步一步穩穩的走迴去,為自己,為母親,討個公道!
若讓別人聽見,八成要羞他一番:哪裏來的小子,竟然這麽大的口氣!
可池小秋聽不明白這個,隻是點頭笑道:“便是再過個十年八年,你這年紀都能進得,到那時,咱們便辦個三天的流水席,我親自做個桃花宴!”
鍾應忱一笑,池小秋在吃食一道最是精通,總說她是池家菜多少代傳人,十二三歲的小姑娘,也不知學廚能不能上了鍋灶,他十分好奇。
兩人沿著葦塘一路往橋上走,鍾應忱道:“院試在八月。”
“桂花宴也好。”
太陽初升,轉到了安華橋上,市集愈加熱鬧起來,這會多是人挑著擔兒或是推著車,賣些雜色小玩意。
這一攤是竹器,劈成蔑絲編成的小筐小籃子,一樣樣做得小小隻,格外可愛,蟈蟈籠子裏還趴著一隻草蟈蟈,一看就是給孩子玩。
那一攤賣的是通草染出來的各色花卉,臘梅丁香,蕙蘭秋菊,都攢在一起插在草編做的花瓶上。
來來往往的人都穿了春衫,喜氣洋洋的,襯著池小秋和鍾應忱兩人,越發顯得灰撲撲不著顏色。
“柳安鎮是江南大鎮,隻因多水多河才慢慢聚攏起了煙火萬家,別的鎮或是分鄉,或是分圖,唯獨柳安鎮分東西南北中五橋四柵,北到京城,南到泉州,多有在此設牙行的。”
兩人一路行,鍾應忱一壁說,慢慢便近了中橋。
中橋多是人家住處,吃食也多,黏著池小秋的眼睛,挪都挪不開。
鍾應忱也不自覺看過去,招牌上寫的是“虞美人糕餅”,美人雖沒瞧見,那從蒸籠裏露出來的團子倒是可愛。
一個婦人正牽著個三四歲的女孩兒,買了整整一籠屜。攤主用油紙包時,正漏出小小幾團瑪瑙紅的團子,如同堆了蜜一般,透著琥珀玉石的光澤。小女孩等不及,徑自咬了一口,把那圓團子咬成了一個月牙。
鍾應忱和池小秋的肚子一起叫了起來。
“這個是瑪瑙團,用糯米磨成漿,吊出來粉,活上豆沙一起做的。這個不難,阿爹教過。”池小秋說到此處,眼神不由一暗。
這裏桑榆柳樹都是嫩綠嫩綠的,池小秋想,要是家裏也是這樣該多好啊,從災年裏過來,連糠皮都是好東西,隻有見過才曉得什麽叫做“山上樹,赤條條,千裏墳,千裏草。”
池小秋的父母都死在這一場災荒裏。
爹爹臨死前,又瘦又黃又難看,眼窩都凹陷下去,但眼睛還是亮的,笑得還跟在家時一樣:“我池大虎的閨女,走哪都不怕!”
她要是知道,爹娘留了所有吃的給她,自家去吃觀音土,她是怎麽也不願意的,但等她知道的時候,早就已經晚了。
池小秋是家裏獨女,從小受盡了寵愛,這會大樹一倒,也沒了依靠。
娘在最後的時候,把一本書縫進了她的衣裳,把二姨家住哪細細告訴她,叮囑道:“到了別人家裏,可不能像自己家似的沒眼色,你二姨跟娘自打會吃飯就在一起,斷不會虧待你!”
池小秋忍著淚,死命搖頭不願意走。
但是娘說得很認真,認真到近乎嚴苛,她說:“你們池家手藝傳了上百年,盡在這本書裏,要在你這斷了,是想讓你爹娘死了都閉不上眼睛嗎?”
就是這句話,讓池小秋咬牙一路撐到了柳安鎮。
聽娘說,二姨和她生得很是相像,池小秋心裏多了幾分期盼。
一直到了巷子口,一溜望過去,馬頭牆,清水簷,青石板,素油門,顯見住的都是普通人家。
第二戶人家門環雕得十分講究,黃銅環磨得鋥亮,沒惹上一點綠鏽,還連著過枝花紋的環座,牆上新塗了粉,看著便殷實幹淨。
池小秋站了一會兒,有點忐忑,轉頭看見鍾應忱遠遠站在那裏,遙遙望著她。
門環隻要輕輕一叩,響脆的聲音就傳到了整個巷弄,有人應聲:“來啦!”
甫一開門,兩下裏都是一愣,池小秋絞著手道:“這裏可是塗大郎家?”
“不是。”那個年輕女子搖頭,本來甜笑的麵孔一收,再打量她時多了幾分警惕:“你是他什麽人?”
“他是我姨爹…”話還未完,這女子豁得臉一沉,便要閉門。
池小秋眼疾手快,急急抵住門問:“請問阿姐,以前住在這的塗大郎搬去了哪裏?”
那女子慌得推了兩下,門紋絲不動,越發急了:“誰認識什麽圖大郎畫大郎的!你再闖門,我便叫人了!”
池小秋聽著話音不對,還待要說話,那女子果真扯著嗓子一聲,池小秋不妨,手下一鬆,素油門砰得一聲關得死緊,這還不算,裏麵的人又慌忙在裏麵插了門,咣當上了鐵鎖。
“倒像見了隻老虎似的。”池小秋對著鍾應忱苦笑。
“你在這裏找,我也去橋東打聽。”
池小秋便站在巷口,見了從裏麵出來的人便問上一聲,來去的人雖多,願意頓住腳搭理她的卻不多,有的勉強停下,隻聽了塗大郎幾個字便拔腿便走,再攔時,就變了臉色。
從早上問到晌午,問得口幹舌燥,池小秋心裏隻覺不對。鍾應忱迴來時,向她搖頭:“隻說了名字便讓攆出來了。”
到底是有什麽事,能讓一條街上住著的鄰居都對二姨夫的名字避之不及?
好容易走到了這裏,她眼下兜裏無錢,身上無衣,周邊無親,下一步要往哪裏去,要怎麽活著,都是個問題。
投親無門,池小秋坐在河岸邊,一時有些茫然,正在發呆時,旁邊有人碰了碰她胳膊。
原來是鍾應忱,他遞過一個粗陶碗,邊緣許多大大小小的豁口,裏麵扯得細細的遊絲麵浮在碗裏,灑了翠色的青菜,還加了一勺子蝦油。
“這是哪裏來的?”池小秋愣愣問道。
“買的。”
“你還有錢?”池小秋忙推迴去,搖頭道:“你吃便好。”
“不過幾文”鍾應忱撤迴手,也不辯,不知哪裏用拿了另一個碗,分了一半出來,仍將原來那碗給池小秋:“等你找到了姨爹,再還我不遲。”
池小秋這迴沒再推辭,吃上一頓還是兩天前,兩人早就餓得前心貼後背,這會香氣勾著,如風卷殘雲一般,半碗麵就見了底,連口麵湯也沒剩下。
有了口熱的墊在肚子裏,池小秋比先前精神了許多,心裏盤算片刻,覺得先找個落腳地是當務之急。
鍾應忱起身,跟她一處去還碗,聽了她的話點頭道:“我已經打聽過了,自家不住往外租的房子盡有,隻是價格貴些。”
“多少?”
文案:
雲橋邊有個食鋪,住在附近的小娘子們每天都要許下三個願望:
求菩薩保佑我——
再吃一甕酒釀甜瓜不會胖!
再吃一籠玉帶羅糕不會胖!
再吃一碗鯽魚肚兒羹不會胖!
雲橋食鋪的池小秋能掌勺,擅擺盤,精筵席,到了花信之年,登門求親者絡繹不絕。
住在隔壁的鍾應忱坐不住了,敲門問:你看我行嗎?
若幹年後,池小秋被問:嫁了一個狀元有什麽好處?
能寫招牌,能試菜!
食用指南:
1.每日更新時間20:00-24:00,有事會請假哦!
2.江南日子,煙火美食,1v1
3.架空,請勿考據,筆芯~
第1章 瑪瑙團
永明十二年的春天來得要比往年早一些。
也不知道是誰在楊柳梢頭點了一點,青綠色便迅速染透了一堤一岸。等到滴落在水中時,湮開來比枝頭漸生的柳芽兒更淡一層,澄出碧玉一樣通透的顏色,柳安鎮頓時熱鬧起來。
但這份熱鬧與東柵無關。
不僅無關,巡檢司還專在此處又派了軍士。門兩側的望樓派駐了人,日日夜夜的巡崗,不曾有半分停歇,隻因東門旁那一片野地裏如今安置了一大批從西南山裏湧來的流民。
一個個衣衫襤褸,餓得隻剩皮包骨頭,偏生大多都是青壯漢子,給點飯吃恢複了力氣,便是遊手好閑的流浪子。
這防前防後,也沒防住黑天夜裏,進了兩隻漏網之魚。
二月底的天還冷著,兩人從河裏出來,渾身水淋淋的,說話忍不住打顫。
最大的包袱背在池小秋身上,好在還有兩身換洗衣服裹在油紙包裏,正好拿出來換上。
“這是哪裏?”
池小秋左右打量著這一片葦塘,有些迷茫。
眼下雞叫三遍,附近住著人家,此時已經有門扉關了又開的聲音。天色泛了白,像曬著的鹽霜,一點點析出來。
逃難這一路,眼下算是離二姨家最近的時候了。千裏迢迢投奔,饒是池小秋一路膽大,也有些惴惴不安。
“這裏近東橋,東麵就是曲湖。”鍾應忱一直沉默,終於開了口:“你二姨家住中橋十二街燕裏弄第三家,可是?”
池小秋啞然,使勁迴想了一下。
要是沒記錯的話,這段話她娘讓自個背了好多遍才記下,隻跟鍾應忱說了一遍,還是在大半年前。
鍾應忱徑直道:“有兩條路,從西南過安華橋穿十四街北行,或是繞過這片地從東北過安延橋穿十三街再北行。”
池小秋使勁看了他兩下,明明他兩手空空,卻像是拿圖指路一般。
池小秋懷疑是自己眼花,問道:“你有地圖?”
“數年前在…看過。”
他中間有個字說得極為含糊,一下便帶過去了,池小秋隻注意著前麵的時間,由衷讚歎道:“怪不得你要去四羲書院。”
這記性,就跟印書似的,先生隻消放他在旁邊,連翻書也不用了。
這一年來,鍾應忱落了一個毛病,但凡別人說話,他一定要看其色辨其音,分出個真假。
隻是池小秋和他算是相依為命七八個月,也算是一起啃過樹皮吃過土的交情,連著半月沒入口的糧食,池小秋便是想法討著一碗粥,也沒落下他半碗,倒比世間多少男兒多了義氣。
池小秋說話,一聽便是真心,鍾應忱微微一笑,話也多了一些:“四羲書院並不收沒功名的學子,最少也要過了院試進了學,還要在三十以下。”
“你要進學得花幾年功夫?”
“少則兩三年,多則三四年。”
造黃冊,一年以後,是最好落戶的時候,童試三場,三年兩試,便可籌謀入書院。
盡夠了!
鍾應忱抬頭望向北方,天色微明,流水聲分外清晰。
他要一步一步穩穩的走迴去,為自己,為母親,討個公道!
若讓別人聽見,八成要羞他一番:哪裏來的小子,竟然這麽大的口氣!
可池小秋聽不明白這個,隻是點頭笑道:“便是再過個十年八年,你這年紀都能進得,到那時,咱們便辦個三天的流水席,我親自做個桃花宴!”
鍾應忱一笑,池小秋在吃食一道最是精通,總說她是池家菜多少代傳人,十二三歲的小姑娘,也不知學廚能不能上了鍋灶,他十分好奇。
兩人沿著葦塘一路往橋上走,鍾應忱道:“院試在八月。”
“桂花宴也好。”
太陽初升,轉到了安華橋上,市集愈加熱鬧起來,這會多是人挑著擔兒或是推著車,賣些雜色小玩意。
這一攤是竹器,劈成蔑絲編成的小筐小籃子,一樣樣做得小小隻,格外可愛,蟈蟈籠子裏還趴著一隻草蟈蟈,一看就是給孩子玩。
那一攤賣的是通草染出來的各色花卉,臘梅丁香,蕙蘭秋菊,都攢在一起插在草編做的花瓶上。
來來往往的人都穿了春衫,喜氣洋洋的,襯著池小秋和鍾應忱兩人,越發顯得灰撲撲不著顏色。
“柳安鎮是江南大鎮,隻因多水多河才慢慢聚攏起了煙火萬家,別的鎮或是分鄉,或是分圖,唯獨柳安鎮分東西南北中五橋四柵,北到京城,南到泉州,多有在此設牙行的。”
兩人一路行,鍾應忱一壁說,慢慢便近了中橋。
中橋多是人家住處,吃食也多,黏著池小秋的眼睛,挪都挪不開。
鍾應忱也不自覺看過去,招牌上寫的是“虞美人糕餅”,美人雖沒瞧見,那從蒸籠裏露出來的團子倒是可愛。
一個婦人正牽著個三四歲的女孩兒,買了整整一籠屜。攤主用油紙包時,正漏出小小幾團瑪瑙紅的團子,如同堆了蜜一般,透著琥珀玉石的光澤。小女孩等不及,徑自咬了一口,把那圓團子咬成了一個月牙。
鍾應忱和池小秋的肚子一起叫了起來。
“這個是瑪瑙團,用糯米磨成漿,吊出來粉,活上豆沙一起做的。這個不難,阿爹教過。”池小秋說到此處,眼神不由一暗。
這裏桑榆柳樹都是嫩綠嫩綠的,池小秋想,要是家裏也是這樣該多好啊,從災年裏過來,連糠皮都是好東西,隻有見過才曉得什麽叫做“山上樹,赤條條,千裏墳,千裏草。”
池小秋的父母都死在這一場災荒裏。
爹爹臨死前,又瘦又黃又難看,眼窩都凹陷下去,但眼睛還是亮的,笑得還跟在家時一樣:“我池大虎的閨女,走哪都不怕!”
她要是知道,爹娘留了所有吃的給她,自家去吃觀音土,她是怎麽也不願意的,但等她知道的時候,早就已經晚了。
池小秋是家裏獨女,從小受盡了寵愛,這會大樹一倒,也沒了依靠。
娘在最後的時候,把一本書縫進了她的衣裳,把二姨家住哪細細告訴她,叮囑道:“到了別人家裏,可不能像自己家似的沒眼色,你二姨跟娘自打會吃飯就在一起,斷不會虧待你!”
池小秋忍著淚,死命搖頭不願意走。
但是娘說得很認真,認真到近乎嚴苛,她說:“你們池家手藝傳了上百年,盡在這本書裏,要在你這斷了,是想讓你爹娘死了都閉不上眼睛嗎?”
就是這句話,讓池小秋咬牙一路撐到了柳安鎮。
聽娘說,二姨和她生得很是相像,池小秋心裏多了幾分期盼。
一直到了巷子口,一溜望過去,馬頭牆,清水簷,青石板,素油門,顯見住的都是普通人家。
第二戶人家門環雕得十分講究,黃銅環磨得鋥亮,沒惹上一點綠鏽,還連著過枝花紋的環座,牆上新塗了粉,看著便殷實幹淨。
池小秋站了一會兒,有點忐忑,轉頭看見鍾應忱遠遠站在那裏,遙遙望著她。
門環隻要輕輕一叩,響脆的聲音就傳到了整個巷弄,有人應聲:“來啦!”
甫一開門,兩下裏都是一愣,池小秋絞著手道:“這裏可是塗大郎家?”
“不是。”那個年輕女子搖頭,本來甜笑的麵孔一收,再打量她時多了幾分警惕:“你是他什麽人?”
“他是我姨爹…”話還未完,這女子豁得臉一沉,便要閉門。
池小秋眼疾手快,急急抵住門問:“請問阿姐,以前住在這的塗大郎搬去了哪裏?”
那女子慌得推了兩下,門紋絲不動,越發急了:“誰認識什麽圖大郎畫大郎的!你再闖門,我便叫人了!”
池小秋聽著話音不對,還待要說話,那女子果真扯著嗓子一聲,池小秋不妨,手下一鬆,素油門砰得一聲關得死緊,這還不算,裏麵的人又慌忙在裏麵插了門,咣當上了鐵鎖。
“倒像見了隻老虎似的。”池小秋對著鍾應忱苦笑。
“你在這裏找,我也去橋東打聽。”
池小秋便站在巷口,見了從裏麵出來的人便問上一聲,來去的人雖多,願意頓住腳搭理她的卻不多,有的勉強停下,隻聽了塗大郎幾個字便拔腿便走,再攔時,就變了臉色。
從早上問到晌午,問得口幹舌燥,池小秋心裏隻覺不對。鍾應忱迴來時,向她搖頭:“隻說了名字便讓攆出來了。”
到底是有什麽事,能讓一條街上住著的鄰居都對二姨夫的名字避之不及?
好容易走到了這裏,她眼下兜裏無錢,身上無衣,周邊無親,下一步要往哪裏去,要怎麽活著,都是個問題。
投親無門,池小秋坐在河岸邊,一時有些茫然,正在發呆時,旁邊有人碰了碰她胳膊。
原來是鍾應忱,他遞過一個粗陶碗,邊緣許多大大小小的豁口,裏麵扯得細細的遊絲麵浮在碗裏,灑了翠色的青菜,還加了一勺子蝦油。
“這是哪裏來的?”池小秋愣愣問道。
“買的。”
“你還有錢?”池小秋忙推迴去,搖頭道:“你吃便好。”
“不過幾文”鍾應忱撤迴手,也不辯,不知哪裏用拿了另一個碗,分了一半出來,仍將原來那碗給池小秋:“等你找到了姨爹,再還我不遲。”
池小秋這迴沒再推辭,吃上一頓還是兩天前,兩人早就餓得前心貼後背,這會香氣勾著,如風卷殘雲一般,半碗麵就見了底,連口麵湯也沒剩下。
有了口熱的墊在肚子裏,池小秋比先前精神了許多,心裏盤算片刻,覺得先找個落腳地是當務之急。
鍾應忱起身,跟她一處去還碗,聽了她的話點頭道:“我已經打聽過了,自家不住往外租的房子盡有,隻是價格貴些。”
“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