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歲寧設立農、匠、醫三館,並非是臨時起意之下的異想天開。
此番她搜羅而來的世家藏書之中,不單有書學治國文道,那些涉獵廣泛的書籍中,如治水,易算,工造,醫道,農學等,也包含良多。
她之所以非要截下那些藏書,正因其中不單有興國之道,更不乏「活民之術」。
民以食為天,食之本源、國之根本即為農學,其緊要程度自不必多述。
而工匠之道,亦滲透在方方麵麵,下至勞作農具,再至各類建構,日常觸手可及之物,甚至是軍械改進,皆有匠人的身影與智慧。
許多被稱之為雕蟲小技、奇技yin巧,乃至被主流權力認為不利於統治人心,因而貶低打壓的奇思妙技,若能得以善用改進,便會帶來事半功倍之效,可使人們的雙手得到釋放,從而參與到更多的生產之事當中。
常歲寧之所以會有此等在時下看似「迥異」的想法,是因經曆使然,多年的軍中生活,及行走於民生疾苦間的切實經驗,讓她無比清楚匠工之道所能帶來的益處之大。
因恐懼於紛雜的奇技會惑亂民心,會使人玩物喪誌,不事生產,乃至不利於以儒學之道統治民心,會增加治下難度,故而便設法打壓,不認可匠工的價值,這無異於自縛其足,自蔽雙目,因噎廢食。
在常歲寧這裏,大力培養重用匠工,是她當下必行之事。
哪怕這一步跨得有些大,需與時下價值取向抗衡,必會招來非議與阻撓,她也一定要走出這一步,大盛內憂外患交加,務必需要猛藥救之,方能有轉機出現。
亂世更易滋生新的秩序,而掌控話語權與分配權的人,便可去製定新的秩序——眼下她有能力這麽做,便當去做。
至於猛藥之後有可能出現的弊端,到時自會有更適宜的手段來製衡替代,想要一件嶄新的事物與秩序麵世,第一件事務必要先讓它飛起來,之後再由統治者去權衡製約它該有的落點,若有偏離,便一點點去修正它。
現如今她要做的,便是讓江都先「飛起來」。
除了農學與匠學之外,醫學則是拿來保障生民安危的一道盾牌。相比其它,醫學存在的意義是毋庸置疑無人質疑的,此乃人類乃至萬物生靈求生之下誕生的自救之法,是與天爭命的偉大執著。
醫道的延續與前行,並不局限於一州一國,它是整個人道生機的恆常追求,理應要被重視發揚。
治國安邦之策,詩詞文學璀璨,是世人眼中最為高尚的浪漫。
然而,廣茂的糧田,生機健壯的牧群,鑄造器物時的滾燙鐵水,芬芳或苦澀的草藥,一切為生存而揮灑的汗水,也皆是另一種浪漫。
一切為人道的延續而誕生出的智慧產物,皆為光輝。
這片土地上的生民智慧總是有跡可循的,正因祖祖輩輩寫在骨血裏的辛勤與智慧,方有華夏血脈千百年的傳承不滅。
這些致力於不同領域的智慧,當相互協作,各取所長,前路方能走得穩固紮實。
正因這些智慧的存在,常歲寧縱然兩世為人,依舊堅定地認為,這片土地上最寶貴的資源,永遠是這裏的子民。
唯有人口,才是無價之寶。
所以她如今要在江都試著造一方適宜智慧生長的溫室廣廈,讓他們先活己,再活人,繼而活世。
行路難,多歧路,但她相信,若懷生生不息之誌,便必有成事之時。
……
「老錢啊……」
江都刺史府中,王嶽拿一種很新的稱唿同好友感慨道:「我如今越發明白你為何會選擇常刺史了。」
駱觀臨:……選擇常歲寧並非他本意,說了很多遍了,他是被
裝在麻袋裏擄來的!
當然,他是在心裏說的。
這麽曲折並丟人的事情,他並不打算與王嶽分享。
王嶽兀自感慨道:「近來固然忙碌,然而卻覺分外充實,好似今日丟一顆種子入土,明日即能看到它抽芽……」
是為累的有迴應。
付出得到迴應,聽似尋常,但於時下而言,卻是一種很可貴的體驗。
王嶽少年時也曾有過壯誌,但他的性情與駱觀臨不同,駱觀臨是個敢於去撞南牆之人,縱然頭破血流也不會退卻。但王嶽若覺時機不對,沒有把握之下,便隻想趴著不動,多少有點守株待兔的精神在身上。
王嶽時常覺得,他很像是老母親鍋裏燉著的老鴨子——母親喜歡將一道菜反複燉食,一次吃不完,便迴鍋重燉,故而再老的鴨子都能被母親反複燉煮的軟爛如泥。
他這隻鴨子似乎也注定就這麽爛在鍋裏,一輩子大約都要鬱鬱不得誌了。
今次他留在江都,算是形勢所逼,趕鴨子上架之下才有了決定……
但王嶽幹著幹著,倒越發覺得有盼頭了。
此刻甚至忍不住感歎:「吾雖已近暮年,然若能施展年少抱負,卻也為時未晚。」
多少比他有才能之人一輩子也就庸庸碌碌地過去了,能有機會壯誌得酬的,總歸是鳳毛麟角。
故而有言道,千裏馬常有,伯樂卻難尋。
隨著一條條由常歲寧定下的政令實施下去,王嶽開始對這個被冠以野心勃勃之名的少女改觀了。
他起初是害怕常歲寧的,害怕她野心太大,行事太過不知收斂,注定曇花一現潦草收場。
可眼下看來,若非是因為她的「野心」,她的強勢,她的敢爭敢搶,她又何來機會據下江都,做下這些前無古人之舉呢?
這世道,想要做事,不是憑嘴皮子和幾句動聽的言語,就能夠讓人跟隨奉行的……或許,江都正需要她這樣「先兵後禮」之人來救。
她是真正在救江都啊。
故而,無論朝堂之上如何貶低忌憚她,江都的百姓待她卻敬重感激。
就連之前那些被她「盤剝」過的富商,如今也甘心積極配合她的政令行事,因為他們逐漸看到了切實的益處——這位刺史大人積極打通各處商道,絲毫沒有官架子,親自為江都爭取來了許多商機,尤其是與宣州和州之間的商業互通,甚至要比未經戰事前的江都來得更加密切。
她的諸多招引人才落戶求學的舉措,也給江都帶來了新鮮的血液,有人的地方便有商機。如今凡入江都者,有錢的花錢,沒錢的也被就地規整安置,出人出力,總之,人和錢,至少得留下一樣。
有利可圖之下,那些富商們又有什麽道理不跟從配合呢?
如今放眼江都,官,士,商,民,或為利,或為名,或為存,竟逐漸稱得上上下一心,人心服帖至極,故而刺史府的政令施行格外通達。
可她才來江都多久?
又因年紀太輕,資曆太淺,且是個女郎,而背負諸多質疑與非議……可她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把江都迅速擰成了一股堅固的繩,朝著她想要的方向發力。
「如今江都隻一點不好……」王嶽惋惜著道:「倭兵壓境,如一柄利劍高懸於江都之上……如若不然,單憑這諸多舉措,江都之盛景,更要遠勝於此時。」
駱觀臨終於搭理了好友一句:「否則你以為,她昨日為何會特意趕迴,親自為無二院掛匾?」
王嶽短暫地反應了一下:「你是說……」
是了,她身為抵禦倭軍的主帥,尚且能抽出空迴江都為書院掛匾,這說明什麽?
說明與倭
軍之戰,並不曾落於危急下風!
先不說是真是假,她既然做出來了,那便是有效的——她的出現,即是安撫人心的最好良藥。
駱觀臨褒貶不明地道:「她凡行事,必有算計。縱隻是眨一下眼睛,都有百十個心眼砸地上,你須當心。」
「……我當什麽心?」王嶽大喜道:「此乃吾之主公,主公多智,我開心還來不及,當心二字從何說起?」
駱觀臨:「……」
是他忘了,王望山並不曾經過她的麻袋脅迫荼毒,自然不似他這般杯弓蛇影。
「不過話說迴來……」王嶽壓低聲音,問:「這些果真都是她一人之智?當真不是常大將軍或其他高人指點?」
他與這位主公,到底還不是太熟。對她的了解大多是從公務的交接之上,和駱觀臨口中得來的。
昨日常歲寧迴到江都之後,便微服去了各處巡查,至今王嶽還沒能見到一片衣角。
說衣角,衣角到。
隨著書房外的守衛一聲通傳,穿著鴉青常袍的常歲寧,在姚冉和王長史的陪同下走了進來。
王嶽眼睛一亮,忙起身施禮,終於有和主公增進了解,培養感情的機會了!
先前猶豫歸猶豫,可如今他既然在這條船上了,一家老小都接到江都來了,若再蔫蔫唧唧,沒半點身為下僚的熱情和主動,那不是腦子有病嗎?
王嶽這般想著,忽然若有所思地看了一眼不太熱情的駱觀臨。
駱觀臨並不受好友的目光影響。
但他低估了好友想和新主公增進感情的決心。
常歲寧此次迴城隻預留了三日時間,後日便要返迴軍中,時間緊張,自然要用在緊要的公事之上。
接下來,近半個時辰內,凡是常歲寧詢問之事,幾乎全由王嶽作答或含蓄搶答,偏偏他所答皆切合實際,又簡明扼要,顯而易見這段時日是用心在做事的。
非但用心,且具備出眾的能力,才能在這些繁雜的公事中做到遊刃有餘。
常歲寧不吝於表露自己的欣喜讚賞之色。
除了問答之外,王嶽還取出了一則冊子,新的政令在實施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阻礙和問題,而這則冊子上則是——
「……這些是在下想到的一些淺陋的應對之法。」王嶽矜持地道:「以及對之後有可能出現的問題的一些設想。」
既有補救之策,又有未雨綢繆。
駱觀臨極快地皺了一下眉,看向好友——怎麽他都不知道王望山還有這麽個小冊子?防著他?這就開始勾心鬥角了?
常歲寧眼睛微亮:「先生有心了,歲寧洗耳恭聽。」
王嶽說到最後,嗓子已有幹啞跡象:「……無二院中的文學館與算學館,此番招生名額皆有限,而據在下所知,此番前來求學的,不乏一些已有些聲望之士,他們皆是衝著那些豐厚藏書而來。而學館的意義,重在栽培更多人才,若名額皆被那些有學識者占了去,倒是失了本意……」
常歲寧點頭:「所以需分級考核,麵向不同年紀的受考者,考核內容也不同,盡量做到均勻取之。」
譬如館內亦設有蒙童班,考的主要是孩童的資質,男童女童各取一半。
雖說層層都在挑揀資質,不符合有教無類的原則,但如今資源有限,還須用在最適合讀書的人群身上。
至於真正的有教無類,那是之後的事,不適用於眼下。
譬如年過十歲,還未受教者,除非格外天賦異稟,否則也不在無二院的招生範疇內,十歲已過了最佳啟蒙年歲,學起來注定吃力。
江都緊缺人才,注定不能將人力物力全部用於無差別的啟
蒙之上。
所以,分年歲設下考題,用以篩選各年齡階段最合適的人群,是經過諸多考量後定下的招生之策。
「隻是如此一來,注定會有許多懷才者被拒之門外……」王嶽道:「故而在下想,在考核完畢之後,能否將這些未能入無二院受教者再進行一番篩選,根據能力高低,留在江都任職做事呢?」
江都本就缺人,若對方能力足夠,直接留用是最好的選擇。
常歲寧尚未來得及細想此事,此刻順著王嶽的話思索道:「可他們是衝著無二院的藏書來的,未必會輕易改變主意,留下任職……」
王嶽:「那大人不妨就給他們一些優待,譬如凡留下任職者,每旬可輪流入無二院旁聽一日;若每月考績達標者,當月可入無二院藏書閣閱書一日……」
常歲寧點著頭,道:「再譬如,若在其位表現最優者,每月至多可借閱帶走三冊藏書?」
王嶽露出驚喜笑意:「大人果然穎悟絕倫!」
不單提供切實良策,還給予情緒價值,展現能力的同時,不忘拉近與主公的關係。
駱觀臨:「……」
王望山自顧表現到口幹舌燥,竟半點不管旁人死活。
當然,王望山再如何表現,他都是無所謂的,畢竟他並不在意常歲寧更偏愛何人。他隻是覺得,根本沒機會說話的王長史和冉女史,應當多少有點汗流浹背了。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像他這樣無所謂的。
不過他還是要提醒王望山爭寵之心不宜太過,否則長此以往,隻怕不利於同僚之間的和睦共處。
他這麽說也是為了王望山的處境考慮,並不存在怕被王望山搶走風頭的私心,畢竟他又無意博得常歲寧偏愛。
他隻打算幹滿三年而已,自然不在乎這些。
「無所謂」,「不在乎」的駱先生,事後單獨尋到王嶽,欲加以提醒,然而王嶽的態度卻令他頭痛至極。
此番她搜羅而來的世家藏書之中,不單有書學治國文道,那些涉獵廣泛的書籍中,如治水,易算,工造,醫道,農學等,也包含良多。
她之所以非要截下那些藏書,正因其中不單有興國之道,更不乏「活民之術」。
民以食為天,食之本源、國之根本即為農學,其緊要程度自不必多述。
而工匠之道,亦滲透在方方麵麵,下至勞作農具,再至各類建構,日常觸手可及之物,甚至是軍械改進,皆有匠人的身影與智慧。
許多被稱之為雕蟲小技、奇技yin巧,乃至被主流權力認為不利於統治人心,因而貶低打壓的奇思妙技,若能得以善用改進,便會帶來事半功倍之效,可使人們的雙手得到釋放,從而參與到更多的生產之事當中。
常歲寧之所以會有此等在時下看似「迥異」的想法,是因經曆使然,多年的軍中生活,及行走於民生疾苦間的切實經驗,讓她無比清楚匠工之道所能帶來的益處之大。
因恐懼於紛雜的奇技會惑亂民心,會使人玩物喪誌,不事生產,乃至不利於以儒學之道統治民心,會增加治下難度,故而便設法打壓,不認可匠工的價值,這無異於自縛其足,自蔽雙目,因噎廢食。
在常歲寧這裏,大力培養重用匠工,是她當下必行之事。
哪怕這一步跨得有些大,需與時下價值取向抗衡,必會招來非議與阻撓,她也一定要走出這一步,大盛內憂外患交加,務必需要猛藥救之,方能有轉機出現。
亂世更易滋生新的秩序,而掌控話語權與分配權的人,便可去製定新的秩序——眼下她有能力這麽做,便當去做。
至於猛藥之後有可能出現的弊端,到時自會有更適宜的手段來製衡替代,想要一件嶄新的事物與秩序麵世,第一件事務必要先讓它飛起來,之後再由統治者去權衡製約它該有的落點,若有偏離,便一點點去修正它。
現如今她要做的,便是讓江都先「飛起來」。
除了農學與匠學之外,醫學則是拿來保障生民安危的一道盾牌。相比其它,醫學存在的意義是毋庸置疑無人質疑的,此乃人類乃至萬物生靈求生之下誕生的自救之法,是與天爭命的偉大執著。
醫道的延續與前行,並不局限於一州一國,它是整個人道生機的恆常追求,理應要被重視發揚。
治國安邦之策,詩詞文學璀璨,是世人眼中最為高尚的浪漫。
然而,廣茂的糧田,生機健壯的牧群,鑄造器物時的滾燙鐵水,芬芳或苦澀的草藥,一切為生存而揮灑的汗水,也皆是另一種浪漫。
一切為人道的延續而誕生出的智慧產物,皆為光輝。
這片土地上的生民智慧總是有跡可循的,正因祖祖輩輩寫在骨血裏的辛勤與智慧,方有華夏血脈千百年的傳承不滅。
這些致力於不同領域的智慧,當相互協作,各取所長,前路方能走得穩固紮實。
正因這些智慧的存在,常歲寧縱然兩世為人,依舊堅定地認為,這片土地上最寶貴的資源,永遠是這裏的子民。
唯有人口,才是無價之寶。
所以她如今要在江都試著造一方適宜智慧生長的溫室廣廈,讓他們先活己,再活人,繼而活世。
行路難,多歧路,但她相信,若懷生生不息之誌,便必有成事之時。
……
「老錢啊……」
江都刺史府中,王嶽拿一種很新的稱唿同好友感慨道:「我如今越發明白你為何會選擇常刺史了。」
駱觀臨:……選擇常歲寧並非他本意,說了很多遍了,他是被
裝在麻袋裏擄來的!
當然,他是在心裏說的。
這麽曲折並丟人的事情,他並不打算與王嶽分享。
王嶽兀自感慨道:「近來固然忙碌,然而卻覺分外充實,好似今日丟一顆種子入土,明日即能看到它抽芽……」
是為累的有迴應。
付出得到迴應,聽似尋常,但於時下而言,卻是一種很可貴的體驗。
王嶽少年時也曾有過壯誌,但他的性情與駱觀臨不同,駱觀臨是個敢於去撞南牆之人,縱然頭破血流也不會退卻。但王嶽若覺時機不對,沒有把握之下,便隻想趴著不動,多少有點守株待兔的精神在身上。
王嶽時常覺得,他很像是老母親鍋裏燉著的老鴨子——母親喜歡將一道菜反複燉食,一次吃不完,便迴鍋重燉,故而再老的鴨子都能被母親反複燉煮的軟爛如泥。
他這隻鴨子似乎也注定就這麽爛在鍋裏,一輩子大約都要鬱鬱不得誌了。
今次他留在江都,算是形勢所逼,趕鴨子上架之下才有了決定……
但王嶽幹著幹著,倒越發覺得有盼頭了。
此刻甚至忍不住感歎:「吾雖已近暮年,然若能施展年少抱負,卻也為時未晚。」
多少比他有才能之人一輩子也就庸庸碌碌地過去了,能有機會壯誌得酬的,總歸是鳳毛麟角。
故而有言道,千裏馬常有,伯樂卻難尋。
隨著一條條由常歲寧定下的政令實施下去,王嶽開始對這個被冠以野心勃勃之名的少女改觀了。
他起初是害怕常歲寧的,害怕她野心太大,行事太過不知收斂,注定曇花一現潦草收場。
可眼下看來,若非是因為她的「野心」,她的強勢,她的敢爭敢搶,她又何來機會據下江都,做下這些前無古人之舉呢?
這世道,想要做事,不是憑嘴皮子和幾句動聽的言語,就能夠讓人跟隨奉行的……或許,江都正需要她這樣「先兵後禮」之人來救。
她是真正在救江都啊。
故而,無論朝堂之上如何貶低忌憚她,江都的百姓待她卻敬重感激。
就連之前那些被她「盤剝」過的富商,如今也甘心積極配合她的政令行事,因為他們逐漸看到了切實的益處——這位刺史大人積極打通各處商道,絲毫沒有官架子,親自為江都爭取來了許多商機,尤其是與宣州和州之間的商業互通,甚至要比未經戰事前的江都來得更加密切。
她的諸多招引人才落戶求學的舉措,也給江都帶來了新鮮的血液,有人的地方便有商機。如今凡入江都者,有錢的花錢,沒錢的也被就地規整安置,出人出力,總之,人和錢,至少得留下一樣。
有利可圖之下,那些富商們又有什麽道理不跟從配合呢?
如今放眼江都,官,士,商,民,或為利,或為名,或為存,竟逐漸稱得上上下一心,人心服帖至極,故而刺史府的政令施行格外通達。
可她才來江都多久?
又因年紀太輕,資曆太淺,且是個女郎,而背負諸多質疑與非議……可她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把江都迅速擰成了一股堅固的繩,朝著她想要的方向發力。
「如今江都隻一點不好……」王嶽惋惜著道:「倭兵壓境,如一柄利劍高懸於江都之上……如若不然,單憑這諸多舉措,江都之盛景,更要遠勝於此時。」
駱觀臨終於搭理了好友一句:「否則你以為,她昨日為何會特意趕迴,親自為無二院掛匾?」
王嶽短暫地反應了一下:「你是說……」
是了,她身為抵禦倭軍的主帥,尚且能抽出空迴江都為書院掛匾,這說明什麽?
說明與倭
軍之戰,並不曾落於危急下風!
先不說是真是假,她既然做出來了,那便是有效的——她的出現,即是安撫人心的最好良藥。
駱觀臨褒貶不明地道:「她凡行事,必有算計。縱隻是眨一下眼睛,都有百十個心眼砸地上,你須當心。」
「……我當什麽心?」王嶽大喜道:「此乃吾之主公,主公多智,我開心還來不及,當心二字從何說起?」
駱觀臨:「……」
是他忘了,王望山並不曾經過她的麻袋脅迫荼毒,自然不似他這般杯弓蛇影。
「不過話說迴來……」王嶽壓低聲音,問:「這些果真都是她一人之智?當真不是常大將軍或其他高人指點?」
他與這位主公,到底還不是太熟。對她的了解大多是從公務的交接之上,和駱觀臨口中得來的。
昨日常歲寧迴到江都之後,便微服去了各處巡查,至今王嶽還沒能見到一片衣角。
說衣角,衣角到。
隨著書房外的守衛一聲通傳,穿著鴉青常袍的常歲寧,在姚冉和王長史的陪同下走了進來。
王嶽眼睛一亮,忙起身施禮,終於有和主公增進了解,培養感情的機會了!
先前猶豫歸猶豫,可如今他既然在這條船上了,一家老小都接到江都來了,若再蔫蔫唧唧,沒半點身為下僚的熱情和主動,那不是腦子有病嗎?
王嶽這般想著,忽然若有所思地看了一眼不太熱情的駱觀臨。
駱觀臨並不受好友的目光影響。
但他低估了好友想和新主公增進感情的決心。
常歲寧此次迴城隻預留了三日時間,後日便要返迴軍中,時間緊張,自然要用在緊要的公事之上。
接下來,近半個時辰內,凡是常歲寧詢問之事,幾乎全由王嶽作答或含蓄搶答,偏偏他所答皆切合實際,又簡明扼要,顯而易見這段時日是用心在做事的。
非但用心,且具備出眾的能力,才能在這些繁雜的公事中做到遊刃有餘。
常歲寧不吝於表露自己的欣喜讚賞之色。
除了問答之外,王嶽還取出了一則冊子,新的政令在實施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阻礙和問題,而這則冊子上則是——
「……這些是在下想到的一些淺陋的應對之法。」王嶽矜持地道:「以及對之後有可能出現的問題的一些設想。」
既有補救之策,又有未雨綢繆。
駱觀臨極快地皺了一下眉,看向好友——怎麽他都不知道王望山還有這麽個小冊子?防著他?這就開始勾心鬥角了?
常歲寧眼睛微亮:「先生有心了,歲寧洗耳恭聽。」
王嶽說到最後,嗓子已有幹啞跡象:「……無二院中的文學館與算學館,此番招生名額皆有限,而據在下所知,此番前來求學的,不乏一些已有些聲望之士,他們皆是衝著那些豐厚藏書而來。而學館的意義,重在栽培更多人才,若名額皆被那些有學識者占了去,倒是失了本意……」
常歲寧點頭:「所以需分級考核,麵向不同年紀的受考者,考核內容也不同,盡量做到均勻取之。」
譬如館內亦設有蒙童班,考的主要是孩童的資質,男童女童各取一半。
雖說層層都在挑揀資質,不符合有教無類的原則,但如今資源有限,還須用在最適合讀書的人群身上。
至於真正的有教無類,那是之後的事,不適用於眼下。
譬如年過十歲,還未受教者,除非格外天賦異稟,否則也不在無二院的招生範疇內,十歲已過了最佳啟蒙年歲,學起來注定吃力。
江都緊缺人才,注定不能將人力物力全部用於無差別的啟
蒙之上。
所以,分年歲設下考題,用以篩選各年齡階段最合適的人群,是經過諸多考量後定下的招生之策。
「隻是如此一來,注定會有許多懷才者被拒之門外……」王嶽道:「故而在下想,在考核完畢之後,能否將這些未能入無二院受教者再進行一番篩選,根據能力高低,留在江都任職做事呢?」
江都本就缺人,若對方能力足夠,直接留用是最好的選擇。
常歲寧尚未來得及細想此事,此刻順著王嶽的話思索道:「可他們是衝著無二院的藏書來的,未必會輕易改變主意,留下任職……」
王嶽:「那大人不妨就給他們一些優待,譬如凡留下任職者,每旬可輪流入無二院旁聽一日;若每月考績達標者,當月可入無二院藏書閣閱書一日……」
常歲寧點著頭,道:「再譬如,若在其位表現最優者,每月至多可借閱帶走三冊藏書?」
王嶽露出驚喜笑意:「大人果然穎悟絕倫!」
不單提供切實良策,還給予情緒價值,展現能力的同時,不忘拉近與主公的關係。
駱觀臨:「……」
王望山自顧表現到口幹舌燥,竟半點不管旁人死活。
當然,王望山再如何表現,他都是無所謂的,畢竟他並不在意常歲寧更偏愛何人。他隻是覺得,根本沒機會說話的王長史和冉女史,應當多少有點汗流浹背了。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像他這樣無所謂的。
不過他還是要提醒王望山爭寵之心不宜太過,否則長此以往,隻怕不利於同僚之間的和睦共處。
他這麽說也是為了王望山的處境考慮,並不存在怕被王望山搶走風頭的私心,畢竟他又無意博得常歲寧偏愛。
他隻打算幹滿三年而已,自然不在乎這些。
「無所謂」,「不在乎」的駱先生,事後單獨尋到王嶽,欲加以提醒,然而王嶽的態度卻令他頭痛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