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中,吳三桂一路撤迴山西太原。
一直到進入太原城內,他們才終於鬆了口氣,胡國柱和郭仕圖這時才喜笑顏開的總結起二人在洗劫中獲得的利益,他們同時也開始謀劃起另外一個新的行動。
勸進稱帝。
沒錯,蘇言的稱帝刺激到了他們兩人,讓他們也想著勸吳三桂稱帝,好混一個從龍之功出來,他們現在榮華富貴有了,自然想著謀求權柄。
吳三桂繼續當著周王肯定滿足不了他們,隻有吳三桂稱帝了,他們才能更進一步,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不是不可能。
因此,在兩人的謀劃下,他們開始聯合起軍中的將佐,在八月十八日這一天,趁著吳三桂巡視軍營之時,胡國柱、郭仕圖及軍中將佐圍住了吳三桂。
在對方險些誤認為他們是要嘩變的時候,胡國柱帶頭高唿萬歲,請吳三桂進位登基。
胡國柱這樣勸說道:「蘇言謀朝篡位,取明而代之,天下人都無反對之意,由此可見明朝的確氣數已盡,王爺繼續擁立那朱敬鑃也毫無用處,且眼下我軍從北直隸敗退,軍心不穩,王爺登基稱帝,封賞三軍將士,自然能夠起到鼓舞士氣的作用。」
「正是。」郭仕圖附和道:「還請王爺速速登基,切莫讓三軍將士失望!」
「請王爺速速登基!」
眾將佐高聲唿喊道。
吳三桂雖然在蘇言稱帝以後就一直想著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成為皇帝,但他從始至終都沒有表露出來過,今天兩個女婿就這麽突然勸進,打了他一個措手不及。
但同時,他的心裏也更加蠢蠢欲動起來。
他看著自己這兩個好女婿,故意裝出一副煩惱的模樣,婉言拒絕了他們的勸進,胡國柱也很有眼色的繼續勸說,一番三請三讓後,吳三桂才終於像模像樣的答應了下來。
眼見吳三桂答應,他的次子吳應麒拿出早已準備好的黃色長袍蓋在了吳三桂身上,隨後後退幾步,帶頭跪倒下來,口唿萬歲,周圍圍觀的將士也跟著山唿萬歲。
就這樣,在胡國柱的主導下,吳三桂於太原黃袍加身,這一消息迅速傳遍整個昭武朝廷內,雖然此時夏河南總督張名振還在不斷攻打潼關,但其國內還是多處出現了所謂的祥瑞。
而在西安,消息傳入皇宮(原秦王府)後,傀儡皇帝朱敬鑃長歎一口氣,隨後在前來逼宮的吳應熊和吳氏幕僚的脅迫下,含恨寫下了禪讓詔書,讓那吳應熊心滿意足地帶走。
這封禪讓詔書快馬加鞭送到太原府,九月初一,吳三桂於太原府登台祭天,宣讀昭武皇帝的禪讓詔書,隨即在三軍將士的歡唿聲中登基為帝,立國大周,改年號為「定武」,以太原為都城,原晉王府為皇宮,改名「定天府」,設西安為陪都,改名「西京」。
他又立妻張氏為中宮皇後,世子吳應熊為皇太子,並設置百官,加郭仕圖為大學士,留守太原,晉胡國柱、吳國貴、夏國相為大將軍,封吳應麒為齊王,王屏藩為東寧侯,賜予尚方寶劍。
為了表示自己的寬宏大量,他也恢複了朱敬鑃的益川王王爵,將靠近西安的興平賞賜給他作為封地,禮製、規格如同天子。
吳三桂之所以將太原定為首都而不是自己經營較久的西安,主要還是懼怕正在猛攻潼關的夏軍。
他擔心夏軍哪一天攻克潼關後直取西安,自己和朝廷一個都跑不掉,所以就將京師定在了這個更加安全的太原。
吳三桂登基稱帝,三軍士氣的確為之鼓舞,也有部分勢力慕名來投,例如華山的陝西總統虞胤、太行山區的山西總統牛光天和五台山的高鼎等人,他們的加入也使得吳三桂的周朝一時間聲勢浩大起來。
對於這些主動投誠的人,吳
三桂也沒有放過招攬人心的機會,他給三人加官進爵,予以重用,想要以此讓更多人前來投效自己。
同時,他也在自己占領的川北、陝西、山西三地開科取士,想要以此穩定人心,並為缺少文官人才的朝廷尋得新鮮血液補充。
但讓他沒想到的是,大周朝廷舉辦的這場科舉響應者寥寥無幾,除了他的大本營漢中有比較多的文人參與,整個陝西去掉漢中籍的文人居然隻有不到千人。
這明顯就是各地文人不願為新朝效力的表現,往大的說,他們就是不承認新朝的正統,或者幹脆是蔑視皇帝!
因此,吳三桂憤怒了,他心想自己對那幫子讀書人還算客氣的了,可他們居然這般給臉不要臉,震怒之下,他直接命令軍隊去將那些不願參加科舉的士子抓起來,投入獄中,用以震懾其他不願配合的人。
眼見吳三桂居然派出軍隊抓人,反而激起了部分人的血性,他們直接當街怒罵吳三桂為丘八,怒斥他為三姓家奴,叛明叛順叛清,又自立稱帝,簡直是不忠不孝不義之人。
這些士子的怒罵雖然發泄了心頭之恨,但還是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吳三桂雷霆大怒,將他們和他們的家人盡數下獄,送往菜市口全族誅殺。
天子之怒伏屍百萬,在人頭滾滾的威懾下,各地士子終於被嚇破了膽,他們雖然心中仍然對吳三桂充滿了鄙夷和厭惡,但為了自己全家老小的性命,還是隻能參加吳周朝廷組織的科舉。
相較於陝晉等地的血腥,長江南北的夏朝國土內,各地士子皆懷著對未來的期待前往府城參加科舉,所謂春風得意馬蹄疾,他們立誌要博取個功名,在新朝內任官,為一方百姓造福。
淮北。
身著常服的張煌言帶著他的親信衛兵策馬走在寬闊的官道上,從北平府一路南下進入山東布政使司後,他時不時能夠看見身著儒服的士子和背著大包小包的書童前往府城趕考。
他們要先在府城參加鄉試,在鄉試中脫穎而出後,再在明年春季前往京師參加會試,最後才是由皇帝主試的殿試。
到處是一片勃勃生機,萬物複蘇的景象,張煌言很喜歡看到百姓安居樂業的場景,這會讓他覺得自己棄筆從戎,半生戎馬沒有白費。
不過,老實說,在接到皇帝將他調迴江寧的聖旨時,張煌言內心是多有不舍的,他多想繼續率領大軍和吳三桂、滿清作戰,收複失地,隻是聖命難違,他也隻能與蘇辭交接,帶著扈從返迴江寧。
迴想起離開北平之前,蘇辭和一眾將領為他送別數裏,依依不舍,這麽久的並肩作戰,他們早已結下了深厚的戰友情誼。
一直到進入太原城內,他們才終於鬆了口氣,胡國柱和郭仕圖這時才喜笑顏開的總結起二人在洗劫中獲得的利益,他們同時也開始謀劃起另外一個新的行動。
勸進稱帝。
沒錯,蘇言的稱帝刺激到了他們兩人,讓他們也想著勸吳三桂稱帝,好混一個從龍之功出來,他們現在榮華富貴有了,自然想著謀求權柄。
吳三桂繼續當著周王肯定滿足不了他們,隻有吳三桂稱帝了,他們才能更進一步,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不是不可能。
因此,在兩人的謀劃下,他們開始聯合起軍中的將佐,在八月十八日這一天,趁著吳三桂巡視軍營之時,胡國柱、郭仕圖及軍中將佐圍住了吳三桂。
在對方險些誤認為他們是要嘩變的時候,胡國柱帶頭高唿萬歲,請吳三桂進位登基。
胡國柱這樣勸說道:「蘇言謀朝篡位,取明而代之,天下人都無反對之意,由此可見明朝的確氣數已盡,王爺繼續擁立那朱敬鑃也毫無用處,且眼下我軍從北直隸敗退,軍心不穩,王爺登基稱帝,封賞三軍將士,自然能夠起到鼓舞士氣的作用。」
「正是。」郭仕圖附和道:「還請王爺速速登基,切莫讓三軍將士失望!」
「請王爺速速登基!」
眾將佐高聲唿喊道。
吳三桂雖然在蘇言稱帝以後就一直想著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成為皇帝,但他從始至終都沒有表露出來過,今天兩個女婿就這麽突然勸進,打了他一個措手不及。
但同時,他的心裏也更加蠢蠢欲動起來。
他看著自己這兩個好女婿,故意裝出一副煩惱的模樣,婉言拒絕了他們的勸進,胡國柱也很有眼色的繼續勸說,一番三請三讓後,吳三桂才終於像模像樣的答應了下來。
眼見吳三桂答應,他的次子吳應麒拿出早已準備好的黃色長袍蓋在了吳三桂身上,隨後後退幾步,帶頭跪倒下來,口唿萬歲,周圍圍觀的將士也跟著山唿萬歲。
就這樣,在胡國柱的主導下,吳三桂於太原黃袍加身,這一消息迅速傳遍整個昭武朝廷內,雖然此時夏河南總督張名振還在不斷攻打潼關,但其國內還是多處出現了所謂的祥瑞。
而在西安,消息傳入皇宮(原秦王府)後,傀儡皇帝朱敬鑃長歎一口氣,隨後在前來逼宮的吳應熊和吳氏幕僚的脅迫下,含恨寫下了禪讓詔書,讓那吳應熊心滿意足地帶走。
這封禪讓詔書快馬加鞭送到太原府,九月初一,吳三桂於太原府登台祭天,宣讀昭武皇帝的禪讓詔書,隨即在三軍將士的歡唿聲中登基為帝,立國大周,改年號為「定武」,以太原為都城,原晉王府為皇宮,改名「定天府」,設西安為陪都,改名「西京」。
他又立妻張氏為中宮皇後,世子吳應熊為皇太子,並設置百官,加郭仕圖為大學士,留守太原,晉胡國柱、吳國貴、夏國相為大將軍,封吳應麒為齊王,王屏藩為東寧侯,賜予尚方寶劍。
為了表示自己的寬宏大量,他也恢複了朱敬鑃的益川王王爵,將靠近西安的興平賞賜給他作為封地,禮製、規格如同天子。
吳三桂之所以將太原定為首都而不是自己經營較久的西安,主要還是懼怕正在猛攻潼關的夏軍。
他擔心夏軍哪一天攻克潼關後直取西安,自己和朝廷一個都跑不掉,所以就將京師定在了這個更加安全的太原。
吳三桂登基稱帝,三軍士氣的確為之鼓舞,也有部分勢力慕名來投,例如華山的陝西總統虞胤、太行山區的山西總統牛光天和五台山的高鼎等人,他們的加入也使得吳三桂的周朝一時間聲勢浩大起來。
對於這些主動投誠的人,吳
三桂也沒有放過招攬人心的機會,他給三人加官進爵,予以重用,想要以此讓更多人前來投效自己。
同時,他也在自己占領的川北、陝西、山西三地開科取士,想要以此穩定人心,並為缺少文官人才的朝廷尋得新鮮血液補充。
但讓他沒想到的是,大周朝廷舉辦的這場科舉響應者寥寥無幾,除了他的大本營漢中有比較多的文人參與,整個陝西去掉漢中籍的文人居然隻有不到千人。
這明顯就是各地文人不願為新朝效力的表現,往大的說,他們就是不承認新朝的正統,或者幹脆是蔑視皇帝!
因此,吳三桂憤怒了,他心想自己對那幫子讀書人還算客氣的了,可他們居然這般給臉不要臉,震怒之下,他直接命令軍隊去將那些不願參加科舉的士子抓起來,投入獄中,用以震懾其他不願配合的人。
眼見吳三桂居然派出軍隊抓人,反而激起了部分人的血性,他們直接當街怒罵吳三桂為丘八,怒斥他為三姓家奴,叛明叛順叛清,又自立稱帝,簡直是不忠不孝不義之人。
這些士子的怒罵雖然發泄了心頭之恨,但還是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吳三桂雷霆大怒,將他們和他們的家人盡數下獄,送往菜市口全族誅殺。
天子之怒伏屍百萬,在人頭滾滾的威懾下,各地士子終於被嚇破了膽,他們雖然心中仍然對吳三桂充滿了鄙夷和厭惡,但為了自己全家老小的性命,還是隻能參加吳周朝廷組織的科舉。
相較於陝晉等地的血腥,長江南北的夏朝國土內,各地士子皆懷著對未來的期待前往府城參加科舉,所謂春風得意馬蹄疾,他們立誌要博取個功名,在新朝內任官,為一方百姓造福。
淮北。
身著常服的張煌言帶著他的親信衛兵策馬走在寬闊的官道上,從北平府一路南下進入山東布政使司後,他時不時能夠看見身著儒服的士子和背著大包小包的書童前往府城趕考。
他們要先在府城參加鄉試,在鄉試中脫穎而出後,再在明年春季前往京師參加會試,最後才是由皇帝主試的殿試。
到處是一片勃勃生機,萬物複蘇的景象,張煌言很喜歡看到百姓安居樂業的場景,這會讓他覺得自己棄筆從戎,半生戎馬沒有白費。
不過,老實說,在接到皇帝將他調迴江寧的聖旨時,張煌言內心是多有不舍的,他多想繼續率領大軍和吳三桂、滿清作戰,收複失地,隻是聖命難違,他也隻能與蘇辭交接,帶著扈從返迴江寧。
迴想起離開北平之前,蘇辭和一眾將領為他送別數裏,依依不舍,這麽久的並肩作戰,他們早已結下了深厚的戰友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