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王死了。


    這個消息落入其他宗親的耳中,頓時湧起千層浪,徽王、瀘溪王、善化王、樂安王皆心憂不已,不敢抵抗,向前來抓捕他們的錦衣衛束手而降。


    四王被抓入錦衣衛詔獄後,錦衣衛便在他們的府中掘地三尺搜查證據,並對四人進行審訊,他們都是從小嬌生慣養,就算國破家亡後也沒有吃過多少苦,因此在麵對錦衣衛的嚴刑逼問下,他們幾乎是毫不猶豫的就將一切供了出來,當然為了保住自己全家老小的命,他們將一切罪名都歸結到死去的韓王身上。


    長沙王朱璟湲也是如此,即便韓王是他的胞兄,但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他還是和其他宗親一樣謊稱是韓王主使並脅迫他加入,他對朝廷是半點異心都沒有。


    錦衣衛雖然不相信他們的說辭,但主要的證據都在韓王府的那場大火中焚毀,其他幾個宗親家裏的書信也都沒有留下,他們便隻能就此作罷,將整理好的供詞交給李元胤,再由他親手交給蘇言。


    蘇言看完這些供詞後,對這些涉案宗親的下限之低有了新的認識。


    「真是大難臨頭各自飛啊。」蘇言冷笑著說道,一旁的李元胤有些小心翼翼地說道:「殿下,以臣之見,雖然沒有足夠的證據能夠證明他們在其中出力多少,但此事事關重大,若不嚴懲,很有可能讓更多人有恃無恐,對您出手。」


    「你說的不錯。」蘇言點了點頭,不知是不是錯覺,李元胤仿佛看見他的眼中閃過一抹寒芒。


    「擬詔吧。」蘇言對著站在一側的管嗣裘說道,後者連忙上前,拿起筆墨做好準備。


    「徽王朱常渰、長沙王朱璟湲、瀘溪王朱慈爌、善化王朱禋潬、樂安王朱議濬參與刺殺朝廷監國,罪不容赦,按大明律本應淩遲處死,但孤有好生之德,念其為皇室宗親,免其死罪,活罪難逃,除籍奪爵,家產充公,發配雲南。」


    聽著蘇言的話,管嗣裘的筆在半空停頓了片刻,但還是刷刷寫了下來。


    詔令蓋上監國印以後,便被直接傳告天下,詔獄內的五位宗親聽後皆痛哭流涕,他們這養尊處優的生活習慣,要是被發配雲南偏遠之地無疑就是死路一條。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蘇言在詔令發布以後,私下召見了王元用,命其親自押送,等到了偏僻的地方後,再將那五個宗親和他們的家人一並處死,斬草除根,以絕後患。


    這是想要針對他的下場,他們必須要死。


    這場刺殺案的主謀韓王也沒能逃過,即便他已經葬身大火,蘇言還是命人將他的屍體從火場裏找了出來,他直接對韓王進行除籍,再將他的屍首挫骨揚灰,灑在長江之內。


    因為證據確鑿,少數心向朱明的人也不好說什麽,隻能頓首歎息這群宗室的不爭氣,除此之外他們什麽都做不了。


    他們不知道的是,這隻是一個小小的開始。


    在涉事宗親及其家人被錦衣衛押送著哭喊著離開南京的第二天早朝,內閣首輔許赫聯名內閣次輔、戶部尚書、都察院左都禦史、江南巡撫等一幹重臣及朝中上百名官員***勸諫蘇言進位登基,主掌大寶。


    他們稱朱明無道,宗室不賢,致使天下大亂,神州陸沉,胡虜入關,竊據天命,楚王言才德兼備,力挽狂瀾,光複江山半壁,驅逐韃虜,恢複中華,掃滅女幹逆,人心所向,當取明而代之,建元稱帝,開辟一番新天地。


    許赫主導的聯名勸進並沒有提前和蘇言商量,他在聽完百官的勸諫後也是吃了一驚,但他明麵上仍然一副波瀾不驚的模樣,看著那些沒有參與其中的官員的反應和表現。


    內閣輔臣張肯堂、禮部尚書、刑部尚書等人並沒有參與,他們也隻是聽到了風聲,眼下見他們居然公然勸諫,一時間也是陷入了


    震驚之中,但很快,張肯堂和吳鍾巒就反應過來,他們相互對視一眼,也跟著出列,跪倒在百官之中。


    見內閣輔臣和禮部尚書這兩位德高望重的原魯王監國朝廷中的大員都選擇了蘇言,包括揭重熙在內的其他官員也就不再猶豫,跟著跪倒下去。


    短短幾息的時間,朝堂內的文武官員皆跪倒在地,在許赫的帶領下高聲勸諫蘇言進位,但蘇言並沒有答應,他臉上露出猶豫之色,道:


    「孤隻是代為監國,待掃滅胡虜,平定吳賊,就會擇宗室中賢明之人歸還權柄,眾卿怎能陷孤於不義之中?」


    「殿下此言差矣,宗室無能,又欲刺殺殿下,怎能將大明江山托付與他們,殿下民心所向,百姓無不稱讚殿下之賢,古有舜因賢禪讓大禹,今殿下之賢舉世無人能比,當為天下共主!」許赫高聲說道。


    百官再齊聲附和,蘇言再次推脫,如此三辭三讓後,蘇言隻好歎了口氣,道:「既然眾卿如此重托,孤再行推辭,豈不是愧對眾卿及天下百姓,孤允了。」


    蘇言話音落下,許赫帶頭山唿萬歲,隨後蘇言命禮部及太常寺擇吉日興辦登基大典,文武官員暫留原職,待登基大典後論功行賞。


    百官勸諫稱帝的消息迅速傳遍南京全城,並以南京為核心向周圍擴散開來。


    正如許赫所料,南京百姓聽聞蘇言即將稱帝,皆歡唿鼓舞,高唿萬歲,蘇言的根據地福建、浙江、江南三省也堅定擁護蘇言統治。


    至於其餘各省,因路途遙遠,消息還未及時傳到,暫不知曉這一消息。


    不過出乎蘇言意料的是,禮部右侍郎錢謙益在這一關頭辭官歸鄉,他在給蘇言的辭官奏折中寫到,自己曾辜負明室投降清廷,眼下明室將亡,他不願再事二主,求告老歸鄉,為大明盡忠。


    蘇言不知道他的內心所想,但他還是同意了錢謙益的請求,放他歸鄉,錢謙益帶頭辭官後,又陸陸續續有多名忠於明室的官員遞交辭官,蘇言也都一一批準。


    像是張肯堂、吳鍾巒、揭重熙這些原明官員卻並沒有辭官,繼續留在朝廷內,吳鍾巒更是盡心盡力的為蘇言籌辦登基大典——經過欽天監的官員計算,登基大典將在一個月半月以後,也就是監國二年的七月初一日舉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全麵戰爭之伐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淚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淚曲.並收藏全麵戰爭之伐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