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腰處,張煌言和迴來的張天祿一塊目睹了山腳下清軍內訌的整個經過。
他絲毫沒有插手的打算,張天祿認為這是擊敗清軍的最好機會,幾次想要開口勸說,但見張煌言麵無波瀾的模樣,還是沒有張嘴。
等清軍將內訌鎮壓下去,緩緩撤退時,他才終於忍不住,問道:「督師,您為何不趁***內訌,出山攻殺***?」
「這並非是最佳的出兵時機。」張煌言淡淡地說道:「***軍中雖然內訌,但還有許多兵馬未參與進去,在附近戒備,若是我軍此時出兵,定會遭到清軍反撲。」
「而且。」他頓了頓,繼續道:「若是我軍此時出兵,內訌的滿漢兵馬極有可能暫時罷兵言和,集中攻打我軍,這不反而弄巧成拙,促進清軍團結了麽?」
張天祿一聽,也認為他說的有道理,撓了撓頭慶幸還好沒有主動下山攻殺清軍。
另一邊,滿漢之間的內訌讓洪承疇意識到,軍中的民族問題已經發酵到了一個不可調和的地步,若是繼續讓滿洲兵騎在漢人身上作威作福,類似的內訌極有可能再次發生。
甚至,戰場上相互放冷箭的事情也並非沒有可能發生。
他雖然意識到了這一點,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他眼下根本無力改變這一切,他雖然名為大軍的統帥,朝廷親點的五省總督,但他的這些身份在滿蒙八旗眼中連個屁都不是,他們隻是看在朝廷的份上才會聽從他的指揮作戰,若是沒了朝廷,他們連鳥都不鳥他。
而漢人呢,雖然漢人組成的軍隊聽命於他,但他們同時也仇視滿蒙旗軍,若是他在這種敏感的事情上處理失當……原本還聽命於他的漢軍極有可能和他離心離德。
一番權衡之下,洪承疇還是做出了他認為明智的選擇。
在撤迴五裏山外的臨時營地後,洪承疇下令將那些帶頭鬧事的滿洲兵都抓了起來,此時的他們哪裏還有當初的囂張狂妄,一個個身上帶血,多處傷口,一看就知道被修理的很慘。
隨後,洪承疇當著全軍將士的麵,宣布了這些滿洲兵的罪狀,下令對他們按軍規進行嚴懲——當眾斬首!
洪承疇宣布了這個決定後,全軍都沸騰了起來,那些滿洲兵滿臉錯愕,仿佛不敢確認自己聽到的聲音,他們不服氣還想聚眾鬧事,但看著那些沸騰起來的漢軍,想起不久之前的內訌,他們還是慫了下來。
洪承疇的這個決定是他深思熟慮後選擇的,既然他再怎麽偏向滿人,他們也隻會認為是理所應當,依舊對自己不屑於顧,那他為何要用自己這張老臉放下身段去貼對方的冷屁股呢?
而且,軍中大部分都是由漢人組成,隻有牢牢抓住這些漢人士兵他才能徹底掌握這支軍隊,兩相取其重,洪承疇還是決定偏向漢人,將漢人兵卒的心抓在手中。
事實證明,他成功了。
因為參與過內訌的漢人兵卒本以為洪承疇會偏袒滿洲兵,將他們全部予以軍規懲處,一個個低垂著頭甚是沮喪,可在聽見洪承疇的話以後,他們猛地抬起頭,不可思議地看著前方,怎麽也想不到洪承疇居然會選擇了他們。
這樣的結果就是,他們開始對洪承疇生出了擁戴的想法,滿人心中有多少不滿,他們對洪承疇就有多信服。
不過這也有一個副作用——當天晚上,幾個對洪承疇心懷不滿的滿洲兵拿起了武器,趁夜奔向洪承疇的營帳意圖刺殺洪承疇,但好在洪承疇身邊的親兵及時發現,並唿叫了附近巡邏的隊伍,將這幾個膽大妄為的滿洲兵當場格殺。
其中一個滿洲兵在臨死前拔出了***自己體內的長矛,奮力將那長矛擲向被親兵保衛在裏麵的洪承疇,長矛雖然落在了離洪承疇身邊不遠的地方,但還是對這位年滿花甲之年的清軍總
督心中留下了不小的驚嚇。
再然後,第二天洪承疇就病倒了。
對此軍中議論紛紛,有人說他是被昨天晚上的夜襲嚇到了,才被風寒入體,病倒在床,也有人說刺客成功打傷了他,他隻是借口病倒,躺在營帳裏療傷。
不管士兵們如何議論紛紛,他們對滿洲兵的怒火更加上湧,那些滿洲將佐察覺到了這一點,為了避免被漢軍襲擊,他們決定先一步離開這裏,直接率領所有滿洲旗兵逃也似的離開了大營,退入濟南府。
眼見滿人居然拋棄大軍逃入濟南,漢軍更是怒不可遏,幾名衝動的漢軍部將想要率軍追擊這些「逃兵」,但及時被洪承疇派人攔了下來,他非常清楚,若是追擊的兵馬與滿洲兵爆發激戰,那些滿人一定會倒打一耙,控訴他擁兵造反。
到那時候,可真是黃泥巴掉褲襠裏不是屎也是屎了,朝廷肯定不會放過他,為了自保,他也隻能不顧身後名起兵造反了。
清軍內部爆發的內訌反而給了明軍喘息的機會,五裏山上,張煌言重新奪迴了山腳陣地,並趁清軍自顧不暇之際,又砍伐了眾多樹木,在陣地上立起更多擋箭板,並在陣地前沿挖掘壕溝,準備設置陷阱,阻擋敵人的進攻。
張煌言抓緊時間設置的陷阱起到了作用,即便洪承疇病倒在床,他仍然督促軍隊攻打五裏山,他不相信沒有了那些狂妄自大的滿洲兵的助戰,他們就打不過五裏山的明軍。
三月二十三日,清軍再度對五裏山展開猛攻,這一次明軍依托著緊急趕製出來擋箭板向清軍射擊,清軍雖然故技重施,再次以盾車作為掩護推進。
但在發起衝鋒後,他們再次遭到一輪虎蹲炮的霰彈射擊,隨後踩在陣地前沿的壕溝,他們甚至還沒有反應過來,跑在最前麵的士兵就尖叫一聲摔在壕溝裏麵,被底下鋪滿的木刺插了個透心涼,連掙紮都沒有當場就死亡了。
短暫的錯愕後,清軍越過壕溝,再次衝入明軍陣地,與明軍鏖戰至一起,雙方陷入血腥肉搏,鏖戰數個時辰,最後清軍進攻失利,還是選擇了撤退。
與此同時,經過日夜加急行軍,蘇言終於率領第三鎮的兵馬進入濟南府境內,他策馬站在大軍前麵,看著那遠處高聳的巍峨泰山,胸中有著無窮磅礴豪氣。
他絲毫沒有插手的打算,張天祿認為這是擊敗清軍的最好機會,幾次想要開口勸說,但見張煌言麵無波瀾的模樣,還是沒有張嘴。
等清軍將內訌鎮壓下去,緩緩撤退時,他才終於忍不住,問道:「督師,您為何不趁***內訌,出山攻殺***?」
「這並非是最佳的出兵時機。」張煌言淡淡地說道:「***軍中雖然內訌,但還有許多兵馬未參與進去,在附近戒備,若是我軍此時出兵,定會遭到清軍反撲。」
「而且。」他頓了頓,繼續道:「若是我軍此時出兵,內訌的滿漢兵馬極有可能暫時罷兵言和,集中攻打我軍,這不反而弄巧成拙,促進清軍團結了麽?」
張天祿一聽,也認為他說的有道理,撓了撓頭慶幸還好沒有主動下山攻殺清軍。
另一邊,滿漢之間的內訌讓洪承疇意識到,軍中的民族問題已經發酵到了一個不可調和的地步,若是繼續讓滿洲兵騎在漢人身上作威作福,類似的內訌極有可能再次發生。
甚至,戰場上相互放冷箭的事情也並非沒有可能發生。
他雖然意識到了這一點,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他眼下根本無力改變這一切,他雖然名為大軍的統帥,朝廷親點的五省總督,但他的這些身份在滿蒙八旗眼中連個屁都不是,他們隻是看在朝廷的份上才會聽從他的指揮作戰,若是沒了朝廷,他們連鳥都不鳥他。
而漢人呢,雖然漢人組成的軍隊聽命於他,但他們同時也仇視滿蒙旗軍,若是他在這種敏感的事情上處理失當……原本還聽命於他的漢軍極有可能和他離心離德。
一番權衡之下,洪承疇還是做出了他認為明智的選擇。
在撤迴五裏山外的臨時營地後,洪承疇下令將那些帶頭鬧事的滿洲兵都抓了起來,此時的他們哪裏還有當初的囂張狂妄,一個個身上帶血,多處傷口,一看就知道被修理的很慘。
隨後,洪承疇當著全軍將士的麵,宣布了這些滿洲兵的罪狀,下令對他們按軍規進行嚴懲——當眾斬首!
洪承疇宣布了這個決定後,全軍都沸騰了起來,那些滿洲兵滿臉錯愕,仿佛不敢確認自己聽到的聲音,他們不服氣還想聚眾鬧事,但看著那些沸騰起來的漢軍,想起不久之前的內訌,他們還是慫了下來。
洪承疇的這個決定是他深思熟慮後選擇的,既然他再怎麽偏向滿人,他們也隻會認為是理所應當,依舊對自己不屑於顧,那他為何要用自己這張老臉放下身段去貼對方的冷屁股呢?
而且,軍中大部分都是由漢人組成,隻有牢牢抓住這些漢人士兵他才能徹底掌握這支軍隊,兩相取其重,洪承疇還是決定偏向漢人,將漢人兵卒的心抓在手中。
事實證明,他成功了。
因為參與過內訌的漢人兵卒本以為洪承疇會偏袒滿洲兵,將他們全部予以軍規懲處,一個個低垂著頭甚是沮喪,可在聽見洪承疇的話以後,他們猛地抬起頭,不可思議地看著前方,怎麽也想不到洪承疇居然會選擇了他們。
這樣的結果就是,他們開始對洪承疇生出了擁戴的想法,滿人心中有多少不滿,他們對洪承疇就有多信服。
不過這也有一個副作用——當天晚上,幾個對洪承疇心懷不滿的滿洲兵拿起了武器,趁夜奔向洪承疇的營帳意圖刺殺洪承疇,但好在洪承疇身邊的親兵及時發現,並唿叫了附近巡邏的隊伍,將這幾個膽大妄為的滿洲兵當場格殺。
其中一個滿洲兵在臨死前拔出了***自己體內的長矛,奮力將那長矛擲向被親兵保衛在裏麵的洪承疇,長矛雖然落在了離洪承疇身邊不遠的地方,但還是對這位年滿花甲之年的清軍總
督心中留下了不小的驚嚇。
再然後,第二天洪承疇就病倒了。
對此軍中議論紛紛,有人說他是被昨天晚上的夜襲嚇到了,才被風寒入體,病倒在床,也有人說刺客成功打傷了他,他隻是借口病倒,躺在營帳裏療傷。
不管士兵們如何議論紛紛,他們對滿洲兵的怒火更加上湧,那些滿洲將佐察覺到了這一點,為了避免被漢軍襲擊,他們決定先一步離開這裏,直接率領所有滿洲旗兵逃也似的離開了大營,退入濟南府。
眼見滿人居然拋棄大軍逃入濟南,漢軍更是怒不可遏,幾名衝動的漢軍部將想要率軍追擊這些「逃兵」,但及時被洪承疇派人攔了下來,他非常清楚,若是追擊的兵馬與滿洲兵爆發激戰,那些滿人一定會倒打一耙,控訴他擁兵造反。
到那時候,可真是黃泥巴掉褲襠裏不是屎也是屎了,朝廷肯定不會放過他,為了自保,他也隻能不顧身後名起兵造反了。
清軍內部爆發的內訌反而給了明軍喘息的機會,五裏山上,張煌言重新奪迴了山腳陣地,並趁清軍自顧不暇之際,又砍伐了眾多樹木,在陣地上立起更多擋箭板,並在陣地前沿挖掘壕溝,準備設置陷阱,阻擋敵人的進攻。
張煌言抓緊時間設置的陷阱起到了作用,即便洪承疇病倒在床,他仍然督促軍隊攻打五裏山,他不相信沒有了那些狂妄自大的滿洲兵的助戰,他們就打不過五裏山的明軍。
三月二十三日,清軍再度對五裏山展開猛攻,這一次明軍依托著緊急趕製出來擋箭板向清軍射擊,清軍雖然故技重施,再次以盾車作為掩護推進。
但在發起衝鋒後,他們再次遭到一輪虎蹲炮的霰彈射擊,隨後踩在陣地前沿的壕溝,他們甚至還沒有反應過來,跑在最前麵的士兵就尖叫一聲摔在壕溝裏麵,被底下鋪滿的木刺插了個透心涼,連掙紮都沒有當場就死亡了。
短暫的錯愕後,清軍越過壕溝,再次衝入明軍陣地,與明軍鏖戰至一起,雙方陷入血腥肉搏,鏖戰數個時辰,最後清軍進攻失利,還是選擇了撤退。
與此同時,經過日夜加急行軍,蘇言終於率領第三鎮的兵馬進入濟南府境內,他策馬站在大軍前麵,看著那遠處高聳的巍峨泰山,胸中有著無窮磅礴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