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邸下,我們不能讓夏人奪了我們的江山社稷啊!」
朝鮮漢城,景福宮內。
一眾朝鮮大臣在李氏王族的帶領下跪倒在世子李焞麵前,齊聲哭天喊地,仿佛遭受了巨大的冤屈一般,年少的世子李焞有些緊張地看著麵前烏泱泱一片跪倒著的大臣們,一下子不知道該說些什麽。
好在他的母親王妃金氏是個有主見的人,她沉著冷靜,迴答道:「諸位大臣們,我朝鮮乃皇夏之屬邦,殿下心懷反意,遭至上國懲戒乃理所應當,世子年幼,上國派大員輔政,有何理由反對呢?」
「王妃娘娘此言差矣。」金氏的舅舅金錫胄帶頭反對自己外甥女的話,他言辭激烈:「自我朝鮮立國至今,曆朝曆代又有什麽先例能讓上國派遣官員直接代為輔政?況且大夏野心勃勃,幾度擴張,不論東西南北皆動兵戈,今日之事不過是借題發揮,想要以此為契機吞並我朝鮮罷了!」
「金參議所言極是,我等食君俸祿,自當為保衛朝鮮江山社稷而戰,怎能令太祖康獻大王流傳下來的基業毀於我輩之手?」
「寧可戰死失社稷,絕不拱手讓江山!」
一時間,大臣群情激奮,他們的吵鬧聲幾乎要將這大殿的屋頂給掀翻,王妃金氏見狀,隻能連連安撫大臣,告訴他們此事再議——金氏雖然有主見,但她說到底也不過是一個婦人,眼見大臣們群情激奮,她也知道要是自己一直反對,很有可能被那幾個李氏王族借機趕下台,如果隻是這樣還好,就怕在背後搞一些小動作,奪了她兒子的位置。
隨後,金氏讓他的舅舅和幾位娘家人隨自己到另外一個大殿進行商議,在這個時候,娘家人才是她能夠依靠的,她也需要提前得知娘家人的想法,不然要是到時候鬧了個政見不合就不好了。
金錫胄等人自然是清楚金氏的想法的,他們幾人隨金氏入殿後,金氏就直接開門見山的問道:「舅舅、父親,你們到底是怎麽想的?難道真的要與夏人撕破臉皮不成?」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其父清風府院君金佑明歎了口氣,無奈的說道:「夏人這擺明了想要吞並朝鮮,若是我們坐以待斃,不進行反抗,朝鮮用不了多年就會被直接吞並的,到時候不僅你失去了王妃之位,我清風金氏也很有可能遭到打壓。」
「確實如此。」金錫胄附和道:「若是朝鮮真的變成夏朝的一個布政使司,你認為夏朝皇帝還能容許我們這些兩班貴族存在嗎?隻怕朝鮮建省之日,就是我清風金氏覆滅之時。」
金氏聽了父親和舅舅的話,心中也是一驚,朝鮮國內的大族其實就和隋唐時期的名門望族一樣,每個家族成員從降生開始就和家族興旺緊緊捆綁在一起,他們不論做什麽都要優先考慮對家族的影響,要是家族覆滅,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既然父親他們都將這件事說得極為嚴重,那金氏就不再有反對開戰的想法了,她深吸一口氣,道:「父親,國內有多少家族準備和我們一起舉事?想要反對如日中天的大夏,隻靠我們清風金氏,無疑是以卵擊石。」
「這我自然清楚,全州李氏、清州韓氏、安東金氏、豐壤趙氏等等也都願意起事,他們已經開始暗中積蓄力量,等待時機行事。」
聽到有這麽多大族準備加入,金氏驚訝得嘴巴都難以抑製的微微張開,這麽多大族一同起事,若是成功了還好,可要是失敗了,那整個朝鮮王國的大族基本都被一掃而空了。
定了定心神,金氏又問道:「那麽需要我做些什麽嗎?」
「我要你聯絡各道兵馬節度使、兵馬防禦使,理清這些人裏麵有多少是站在王室這一邊的。」金佑明嚴肅地說道:「還有,訓練都監也不可能鬆懈,禦營廳與守禦廳都要嚴抓,朝鮮武備鬆弛,宣祖留下來
的兩廳是朝鮮最後的精銳了。」
金氏點頭記下,金佑明又接著囑咐了一通,金氏都牢記心中,並在送走親人後,吩咐下去全盤照辦。
雖然不清楚李棩的密謀是怎麽被夏人察覺的,但朝鮮內部隱約意識到了夏朝極有可能在漢城部署有錦衣衛,一想到錦衣衛那可怕的情報偵查能力,大臣們都忍不住背後冒出冷汗。
這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潛伏在漢城內的錦衣衛還是察覺到了朝鮮內部的密謀,他們連忙飛鴿傳書,將這一情報送往平壤府與釜山,提醒臨時駐紮平壤的夏軍第一鎮代總兵提前做好準備。
此時的朝鮮王國境內,第一鎮已經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地界,並分兵駐紮在朝鮮各道,維持治安,同時也有監視震懾朝鮮人的意味在裏麵,第一鎮的存在便給了朝鮮官僚們沉重的緊迫感,他們擔心哪一天就會被夏軍提前發現,因此不得不放棄萬全的準備,以效率為主。
一時間,朝鮮國內風波四起,局勢逐漸開始緊張起來,百姓永遠是嗅覺最敏銳的群體,他們提前感知到了戰火的陰霾飄蕩在天空之中,為了躲避戰亂,居住在城外村莊內的平民紛紛攜家帶口,搬入有著堅固城牆保護的城池之中。
武安十五年六月廿三,錦衣衛密報被送至第一鎮代總兵東方陽手上,這位同時也有著第一旅旅帥這層身份的中年將軍看完了密報後,眉頭緊鎖,頓時意識到朝鮮的局勢正在朝著不利於夏軍的方向發展。
這裏的不利倒不是軍事方麵的,而是似乎整個朝鮮王國的官僚都準備團結起來對抗朝廷,朝鮮官僚的反抗雖然很容易被夏軍鎮壓下去,但在夏軍控製整個朝鮮以後,很有可能就無法借助朝鮮本地的士人的幫助對朝鮮百姓進行統治。
在士人普遍對夏軍懷有厭惡情緒的情況下,夏朝隻能從國內調派官員,其中的語言交流問題是個很大的問題,不過這個問題雖然有些棘手,但也不是不能解決的,畢竟安西、緬甸、交趾等地都是這樣過來的。….
後麵的事情就不關東方陽的事情了,他在收到錦衣衛的密報後,當即派出數路信使前往駐紮在朝鮮各道的夏軍軍營,通知各地夏軍做好戰鬥準備,同時向國內匯報,也不管朝廷的旨意能不能及時送到,先匯報一手總是沒錯的。
「駕!駕!」
深夜,一騎快馬從平壤府衝出,朝著遠方疾馳而去,這騎快馬出現的同時,躲在暗處的幾雙眼睛就盯上了他,緊接著響起一陣嘰裏咕嚕的朝鮮語。
這騎快馬在官道上疾馳,即便身處黑夜,他仍然沒有放緩馬速的跡象,但就在這時,他的麵前突然從地麵升起一條繩索,還沒等騎士反應過來,他胯下的快馬就發出一道急促的嘶鳴,人仰馬翻,騎士整個人也被甩飛出去,重重摔在堅硬的地麵上,身下發出喀嚓一聲脆響。
被這重重一摔,騎士隻覺得眼前一黑,險些就昏厥過去,他躺在地上掙紮著想要從地上爬起來,卻聽見從官道兩邊圍上來幾個人,那幾個人將他團團包圍,嘴裏嘀咕著騎士聽不懂的話。
騎士雖然聽不懂,但在朝鮮這些日子也算是耳熟目染,隻聽了幾句,就知道這幾人是在講朝鮮語。
「你……咳咳……你們……」騎士用盡全力,想要將警告的話語脫口而出,讓這幾個人主動離開,但其中一人發現了他在開口後,驚奇的嘰裏咕嚕了好幾句,被另外一人打了一巴掌,那人隨即俯下身來,在騎士身上不停的摸索。
騎士想要抬手反抗,但他卻絕望的發現,不論自己怎麽動作,他的四肢都好似失去了控製一般,毫無反應,這讓騎士的內心頓時被絕望的情緒所包圍,他想要大喊,但話卡在喉嚨也還是無法冒出。
如果將騎士送到現代的醫院檢查的話,他十有八九是在落地的時候摔斷
了脊椎,才導致全身癱瘓,但現在人哪裏懂得這些,那個在騎士身上摸索的男人很快就找到了被藏在內層的信件,他沒有拆開信件,直接收入懷中,又上下了一番,在確定沒有遺漏後,才站起來。
「老大,他要怎麽處置?」被打了一巴掌的人指著躺在地上的騎士,用朝鮮語問道。
「殺了,不留活口。」
話音落下,隻見劍光一閃,鮮血噴濺而出,這幾個朝鮮人又看了看周圍,確定沒有目擊者後,便快步離開。
……
「中殿娘娘,這是手下人在平壤府外截下的夏人密信,請您過目。」
數日後,漢城,景福宮。
金氏聽著身後官員的話語,頭微微偏移,瞥了一眼他手中未開封過的信封,眼中閃過一抹滿意的神色,隨即抬了抬手,身旁侍奉的女官連忙上前接過信封,又交給金氏。
信封入手後,金氏捏碎了封口的朱漆,拆開信封,將裏麵的密信取出,她怎麽也是清風金氏精心培養出來的世家女,閱讀在朝鮮高層中流通的漢字是毫無壓力的。….
她掃了一圈後,臉色徒然變得難看起來,雙手顫抖,一時間居然抓不住信紙,讓信紙從自己手中輕飄飄的飄落下來。
「中殿娘娘?」
親自來上交書信的官員見她如此失態,頓覺不妙,也顧不上禮節了,上前將那落在地上的信紙撿起來,一目十行地看了過去。
待他看完後,臉色儼然與金氏一樣難看,他失聲道:「這怎麽可能,夏人怎麽這麽快就得知我們的計劃?」
金氏沒有理會他的問話,她踉踉蹌蹌地向殿外走去,才走出幾步,就險些摔在地上,好在女官及時扶住了她,金氏沒有推開女官的攙扶,她麵無血色地喊道:「去,快去,把清風府院君和金參議召入殿內!」
殿外的侍女連忙答應下來,匆匆離去。
不到半個時辰,清風府院君金佑明與參議金錫胄就匆匆進入殿內,金佑明還不清楚發生了什麽,但他看見金氏和那官員極為難看的臉色後,心中徒然一緊。
「發生了什麽?」在向金氏行禮後,金佑明迫不及待的詢問道。
金氏隨即命人將那信件交給金佑明,後者與金錫胄一同查看,數十秒後,金佑明的臉色也變得很是難看,他說道:「中殿娘娘,現在的當務之急不是去追究夏人到底是如何知道這一消息的,而是做好提前舉事的準備!」
「可是夏人都已經知道我們的計劃了,再舉事豈不是自尋死路?」在場的另外一名官員質疑道。
「蠢貨!難道你認為我們拖延舉事時間,就不是自尋死路了嗎?」金佑明嗬斥道。
官員被當眾罵了蠢貨,一張老臉頓時漲得如豬肝色一般,他有心想要罵迴去,但礙於眼前這個老東西是中殿娘娘的父親,還是強行忍了下來。
金佑明沒有再去理會他,繼續說道:「中殿娘娘,為今之計,就隻有趕在夏人做好準備之前提前舉事,打夏人一個措手不及,不然要是夏人做好了萬全的準備,舉事必敗無疑!」
他很想說真到那個時候隻怕是十個朝鮮都不夠一個第一鎮打的,但這時說這種話有種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的嫌疑,所以他並沒有順勢說出來。
朝鮮官軍的戰鬥力是有目共睹的羸弱,近三百年的和平讓朝鮮官軍幾乎完全喪失了戰鬥力,不然怎麽可能在壬辰戰爭中三個月丟失大半國土,國王都準備逃往明朝。
就算是經曆了壬辰戰爭的風波後,被宣祖推出的訓練監都勉強挽迴了一點戰鬥力,可那點戰鬥力在後麵的兩次胡亂中也還是被清軍打得抱頭鼠竄,國王不得不行三拜九叩大禮,奉清朝為宗主國——這也將朝鮮官軍的最後一塊遮羞布
給扯了下來。
金氏被她父親的話說得有些心動,但是在這個時候,婦人的優柔寡斷暴露無遺,她不敢親口下令提前舉事,在父親的極力要求下,金氏最終還是一咬牙,同意了提前舉事,並讓金佑明出麵,聯絡其他大族。
淚曲.
朝鮮漢城,景福宮內。
一眾朝鮮大臣在李氏王族的帶領下跪倒在世子李焞麵前,齊聲哭天喊地,仿佛遭受了巨大的冤屈一般,年少的世子李焞有些緊張地看著麵前烏泱泱一片跪倒著的大臣們,一下子不知道該說些什麽。
好在他的母親王妃金氏是個有主見的人,她沉著冷靜,迴答道:「諸位大臣們,我朝鮮乃皇夏之屬邦,殿下心懷反意,遭至上國懲戒乃理所應當,世子年幼,上國派大員輔政,有何理由反對呢?」
「王妃娘娘此言差矣。」金氏的舅舅金錫胄帶頭反對自己外甥女的話,他言辭激烈:「自我朝鮮立國至今,曆朝曆代又有什麽先例能讓上國派遣官員直接代為輔政?況且大夏野心勃勃,幾度擴張,不論東西南北皆動兵戈,今日之事不過是借題發揮,想要以此為契機吞並我朝鮮罷了!」
「金參議所言極是,我等食君俸祿,自當為保衛朝鮮江山社稷而戰,怎能令太祖康獻大王流傳下來的基業毀於我輩之手?」
「寧可戰死失社稷,絕不拱手讓江山!」
一時間,大臣群情激奮,他們的吵鬧聲幾乎要將這大殿的屋頂給掀翻,王妃金氏見狀,隻能連連安撫大臣,告訴他們此事再議——金氏雖然有主見,但她說到底也不過是一個婦人,眼見大臣們群情激奮,她也知道要是自己一直反對,很有可能被那幾個李氏王族借機趕下台,如果隻是這樣還好,就怕在背後搞一些小動作,奪了她兒子的位置。
隨後,金氏讓他的舅舅和幾位娘家人隨自己到另外一個大殿進行商議,在這個時候,娘家人才是她能夠依靠的,她也需要提前得知娘家人的想法,不然要是到時候鬧了個政見不合就不好了。
金錫胄等人自然是清楚金氏的想法的,他們幾人隨金氏入殿後,金氏就直接開門見山的問道:「舅舅、父親,你們到底是怎麽想的?難道真的要與夏人撕破臉皮不成?」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其父清風府院君金佑明歎了口氣,無奈的說道:「夏人這擺明了想要吞並朝鮮,若是我們坐以待斃,不進行反抗,朝鮮用不了多年就會被直接吞並的,到時候不僅你失去了王妃之位,我清風金氏也很有可能遭到打壓。」
「確實如此。」金錫胄附和道:「若是朝鮮真的變成夏朝的一個布政使司,你認為夏朝皇帝還能容許我們這些兩班貴族存在嗎?隻怕朝鮮建省之日,就是我清風金氏覆滅之時。」
金氏聽了父親和舅舅的話,心中也是一驚,朝鮮國內的大族其實就和隋唐時期的名門望族一樣,每個家族成員從降生開始就和家族興旺緊緊捆綁在一起,他們不論做什麽都要優先考慮對家族的影響,要是家族覆滅,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既然父親他們都將這件事說得極為嚴重,那金氏就不再有反對開戰的想法了,她深吸一口氣,道:「父親,國內有多少家族準備和我們一起舉事?想要反對如日中天的大夏,隻靠我們清風金氏,無疑是以卵擊石。」
「這我自然清楚,全州李氏、清州韓氏、安東金氏、豐壤趙氏等等也都願意起事,他們已經開始暗中積蓄力量,等待時機行事。」
聽到有這麽多大族準備加入,金氏驚訝得嘴巴都難以抑製的微微張開,這麽多大族一同起事,若是成功了還好,可要是失敗了,那整個朝鮮王國的大族基本都被一掃而空了。
定了定心神,金氏又問道:「那麽需要我做些什麽嗎?」
「我要你聯絡各道兵馬節度使、兵馬防禦使,理清這些人裏麵有多少是站在王室這一邊的。」金佑明嚴肅地說道:「還有,訓練都監也不可能鬆懈,禦營廳與守禦廳都要嚴抓,朝鮮武備鬆弛,宣祖留下來
的兩廳是朝鮮最後的精銳了。」
金氏點頭記下,金佑明又接著囑咐了一通,金氏都牢記心中,並在送走親人後,吩咐下去全盤照辦。
雖然不清楚李棩的密謀是怎麽被夏人察覺的,但朝鮮內部隱約意識到了夏朝極有可能在漢城部署有錦衣衛,一想到錦衣衛那可怕的情報偵查能力,大臣們都忍不住背後冒出冷汗。
這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潛伏在漢城內的錦衣衛還是察覺到了朝鮮內部的密謀,他們連忙飛鴿傳書,將這一情報送往平壤府與釜山,提醒臨時駐紮平壤的夏軍第一鎮代總兵提前做好準備。
此時的朝鮮王國境內,第一鎮已經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地界,並分兵駐紮在朝鮮各道,維持治安,同時也有監視震懾朝鮮人的意味在裏麵,第一鎮的存在便給了朝鮮官僚們沉重的緊迫感,他們擔心哪一天就會被夏軍提前發現,因此不得不放棄萬全的準備,以效率為主。
一時間,朝鮮國內風波四起,局勢逐漸開始緊張起來,百姓永遠是嗅覺最敏銳的群體,他們提前感知到了戰火的陰霾飄蕩在天空之中,為了躲避戰亂,居住在城外村莊內的平民紛紛攜家帶口,搬入有著堅固城牆保護的城池之中。
武安十五年六月廿三,錦衣衛密報被送至第一鎮代總兵東方陽手上,這位同時也有著第一旅旅帥這層身份的中年將軍看完了密報後,眉頭緊鎖,頓時意識到朝鮮的局勢正在朝著不利於夏軍的方向發展。
這裏的不利倒不是軍事方麵的,而是似乎整個朝鮮王國的官僚都準備團結起來對抗朝廷,朝鮮官僚的反抗雖然很容易被夏軍鎮壓下去,但在夏軍控製整個朝鮮以後,很有可能就無法借助朝鮮本地的士人的幫助對朝鮮百姓進行統治。
在士人普遍對夏軍懷有厭惡情緒的情況下,夏朝隻能從國內調派官員,其中的語言交流問題是個很大的問題,不過這個問題雖然有些棘手,但也不是不能解決的,畢竟安西、緬甸、交趾等地都是這樣過來的。….
後麵的事情就不關東方陽的事情了,他在收到錦衣衛的密報後,當即派出數路信使前往駐紮在朝鮮各道的夏軍軍營,通知各地夏軍做好戰鬥準備,同時向國內匯報,也不管朝廷的旨意能不能及時送到,先匯報一手總是沒錯的。
「駕!駕!」
深夜,一騎快馬從平壤府衝出,朝著遠方疾馳而去,這騎快馬出現的同時,躲在暗處的幾雙眼睛就盯上了他,緊接著響起一陣嘰裏咕嚕的朝鮮語。
這騎快馬在官道上疾馳,即便身處黑夜,他仍然沒有放緩馬速的跡象,但就在這時,他的麵前突然從地麵升起一條繩索,還沒等騎士反應過來,他胯下的快馬就發出一道急促的嘶鳴,人仰馬翻,騎士整個人也被甩飛出去,重重摔在堅硬的地麵上,身下發出喀嚓一聲脆響。
被這重重一摔,騎士隻覺得眼前一黑,險些就昏厥過去,他躺在地上掙紮著想要從地上爬起來,卻聽見從官道兩邊圍上來幾個人,那幾個人將他團團包圍,嘴裏嘀咕著騎士聽不懂的話。
騎士雖然聽不懂,但在朝鮮這些日子也算是耳熟目染,隻聽了幾句,就知道這幾人是在講朝鮮語。
「你……咳咳……你們……」騎士用盡全力,想要將警告的話語脫口而出,讓這幾個人主動離開,但其中一人發現了他在開口後,驚奇的嘰裏咕嚕了好幾句,被另外一人打了一巴掌,那人隨即俯下身來,在騎士身上不停的摸索。
騎士想要抬手反抗,但他卻絕望的發現,不論自己怎麽動作,他的四肢都好似失去了控製一般,毫無反應,這讓騎士的內心頓時被絕望的情緒所包圍,他想要大喊,但話卡在喉嚨也還是無法冒出。
如果將騎士送到現代的醫院檢查的話,他十有八九是在落地的時候摔斷
了脊椎,才導致全身癱瘓,但現在人哪裏懂得這些,那個在騎士身上摸索的男人很快就找到了被藏在內層的信件,他沒有拆開信件,直接收入懷中,又上下了一番,在確定沒有遺漏後,才站起來。
「老大,他要怎麽處置?」被打了一巴掌的人指著躺在地上的騎士,用朝鮮語問道。
「殺了,不留活口。」
話音落下,隻見劍光一閃,鮮血噴濺而出,這幾個朝鮮人又看了看周圍,確定沒有目擊者後,便快步離開。
……
「中殿娘娘,這是手下人在平壤府外截下的夏人密信,請您過目。」
數日後,漢城,景福宮。
金氏聽著身後官員的話語,頭微微偏移,瞥了一眼他手中未開封過的信封,眼中閃過一抹滿意的神色,隨即抬了抬手,身旁侍奉的女官連忙上前接過信封,又交給金氏。
信封入手後,金氏捏碎了封口的朱漆,拆開信封,將裏麵的密信取出,她怎麽也是清風金氏精心培養出來的世家女,閱讀在朝鮮高層中流通的漢字是毫無壓力的。….
她掃了一圈後,臉色徒然變得難看起來,雙手顫抖,一時間居然抓不住信紙,讓信紙從自己手中輕飄飄的飄落下來。
「中殿娘娘?」
親自來上交書信的官員見她如此失態,頓覺不妙,也顧不上禮節了,上前將那落在地上的信紙撿起來,一目十行地看了過去。
待他看完後,臉色儼然與金氏一樣難看,他失聲道:「這怎麽可能,夏人怎麽這麽快就得知我們的計劃?」
金氏沒有理會他的問話,她踉踉蹌蹌地向殿外走去,才走出幾步,就險些摔在地上,好在女官及時扶住了她,金氏沒有推開女官的攙扶,她麵無血色地喊道:「去,快去,把清風府院君和金參議召入殿內!」
殿外的侍女連忙答應下來,匆匆離去。
不到半個時辰,清風府院君金佑明與參議金錫胄就匆匆進入殿內,金佑明還不清楚發生了什麽,但他看見金氏和那官員極為難看的臉色後,心中徒然一緊。
「發生了什麽?」在向金氏行禮後,金佑明迫不及待的詢問道。
金氏隨即命人將那信件交給金佑明,後者與金錫胄一同查看,數十秒後,金佑明的臉色也變得很是難看,他說道:「中殿娘娘,現在的當務之急不是去追究夏人到底是如何知道這一消息的,而是做好提前舉事的準備!」
「可是夏人都已經知道我們的計劃了,再舉事豈不是自尋死路?」在場的另外一名官員質疑道。
「蠢貨!難道你認為我們拖延舉事時間,就不是自尋死路了嗎?」金佑明嗬斥道。
官員被當眾罵了蠢貨,一張老臉頓時漲得如豬肝色一般,他有心想要罵迴去,但礙於眼前這個老東西是中殿娘娘的父親,還是強行忍了下來。
金佑明沒有再去理會他,繼續說道:「中殿娘娘,為今之計,就隻有趕在夏人做好準備之前提前舉事,打夏人一個措手不及,不然要是夏人做好了萬全的準備,舉事必敗無疑!」
他很想說真到那個時候隻怕是十個朝鮮都不夠一個第一鎮打的,但這時說這種話有種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的嫌疑,所以他並沒有順勢說出來。
朝鮮官軍的戰鬥力是有目共睹的羸弱,近三百年的和平讓朝鮮官軍幾乎完全喪失了戰鬥力,不然怎麽可能在壬辰戰爭中三個月丟失大半國土,國王都準備逃往明朝。
就算是經曆了壬辰戰爭的風波後,被宣祖推出的訓練監都勉強挽迴了一點戰鬥力,可那點戰鬥力在後麵的兩次胡亂中也還是被清軍打得抱頭鼠竄,國王不得不行三拜九叩大禮,奉清朝為宗主國——這也將朝鮮官軍的最後一塊遮羞布
給扯了下來。
金氏被她父親的話說得有些心動,但是在這個時候,婦人的優柔寡斷暴露無遺,她不敢親口下令提前舉事,在父親的極力要求下,金氏最終還是一咬牙,同意了提前舉事,並讓金佑明出麵,聯絡其他大族。
淚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