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南軍奪迴居庸關北軍攻占古北口
1328年,元朝泰定皇帝上都行宮病死後,元朝皇位出現空缺,朝廷內外爭權奪利,各派勢力為了自身的利益,大打出手,擁立各自的新皇帝,發兵攻打對方,全國上下三派林立,硝煙彌漫,征戰沙場,頓時處於分崩離析的混亂之中。元朝重臣樞密院使燕帖木兒遲遲不立年幼的太子阿速吉八即位,並把阿速吉八趕到上都,在大都,即今北京,擁立元武宗之子圖睦帖木兒即位,是為元文宗。
1328年7月,服侍阿速吉八的丞相倒剌沙得知大都有變,迫不及待,立刻將剛滿9歲的阿速吉八擁立為皇帝,改元天順。天順帝是元朝第10位皇帝,元泰定帝之子。8月,文宗派燕帖木兒進攻上都天順朝廷,倒剌沙戰敗身亡,阿速吉八下落不明,不知所終。阿速吉八隻做了1個月的倒黴皇上。曆史上稱他為天順帝,尊號汗號為阿裏加巴。
上都行宮擁立了天順帝以後,為了掃清南方大都的異己力量,上都的北方騎兵部隊在丞相倒剌沙率領下,采用調虎離山的計謀,在遼東軍隊攻占南方邊境之機,攻入居庸關,直接進逼大都,在大都郊外與南方大都軍隊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激戰。南方將軍孛倫赤、嶽來吉等人,夜間劫營製造混亂,讓北方軍隊在夜幕中自相殘殺,大獲成功,他們天亮後返迴軍營報功,當時南方軍隊主帥燕帖木兒時已經起床,他昨天晚上就預料計謀會取得很大的成功,睡得很香,聽說二位將軍求見。他立即召見了他們,叫身邊的文書把二人取得的功績,記錄在功勞簿上,命令他的弟弟撒敦帶著一部騎兵,小心在間,出軍營巡視。
當時正在值北方的秋季。天色陰沉,大霧彌漫,能見度很低,大白色天裏也天色陰暗,縱使站在對麵也看不見人影,撒敦率領著騎兵慢慢地向敵方的軍營靠近,到了那裏才發現敵方的軍營已經是人去營空,到處是空蕩蕩的一片,隻留下了一些虛設的堡壘。撒敦帶領著騎兵率先走進軍營裏去。看見那裏隻有少數幾名士兵,正在營寨中收拾行李,他們看見撒敦等人,顯得異常驚慌,爭先恐後,一哄而散,逃跑而去,撒敦帶領兵丁追了上去。捉住了兩名北方士兵,把他們帶迴了軍營。撒敦為了弄清軍情,親自審訊他們,那兩名北方士兵嚇得渾身發抖,哆哆嗦嗦地迴答說,北方軍隊已經向北逃竄,躲藏在山穀之中。隱蔽了起來。撒敦叫身邊的騎兵把兩名北方士兵帶迴南方大營,他自己急忙向燕帖木兒報告軍情。
燕帖木兒一身戎裝,端坐在軍營的大帳裏,下麵坐著跟隨他出征的將軍們,他們正在舉行軍事會議。研究應對北方軍隊的策略,剛剛巡視迴來的撒敦,向各位將領報告當前北方軍隊的情形,燕帖木兒一邊聽報告,一邊在思考。他知道北方主帥王禪的身世和來曆,知道王禪足智多謀,詭計多端。
北方軍隊主帥王禪出生於蒙古黃金家族,也是皇室貴族,他的祖父是甘麻剌,甘麻剌是元世祖忽必烈之孫、元裕宗真金的長子、元成宗鐵穆爾之長兄、元武宗海山之伯父、元泰定帝孛兒隻斤也孫鐵木兒之父。母徽仁裕聖皇後,弘吉剌氏。至元二十七年十月壬申,即1290年11月5日被封為雲南王,出鎮雲南,至元二十九年,即1292年,改封晉王。
王禪的老爹是鬆山,鬆山是甘麻剌次子,至元三十年七月己未,後被封為雲南王,以皇曾孫出鎮雲南。王禪是鬆山之子,泰定元年十一月丁醜,即1324年,由雲南王進封,天曆元年,即1328年率領北方軍隊與太平王燕帖木兒在柳林激戰。
燕帖木兒低著頭思考了好久,然後抬起頭對將領們說:“王禪率領大軍遠道而來,並沒有受到大的挫敗,沒有傷到北方軍隊的元氣,他就這樣遠遁,逃跑和藏匿,我想他必定是對他們施用奸詐計謀,會乘我軍不備,出其不意地前來掩擊我們!”究竟燕帖木兒是不是料事如神,在場的將領們誰的心裏都沒有底,隻好等待以後由事實來驗證。
燕帖木兒向所有將士下令,叫他們收拾好糧食,披戴好盔甲,靜靜等待以後的軍,不得輕舉妄動,不得私自出營,違令者斬!第二天,燕帖木兒下令南方軍隊堅壁嚴裝,如果遇到北方敵軍衝殺過來,隻準嚴守軍營,不得妄自出戰,違令者斬!到了夜間,更加嚴密防備,在軍營的四麵八方,派出偵察騎兵,四處偵察,探聽敵方消息。
在南北雙方接點的陣地上,上半夜草原的曠野上都是一片安靜,好像沒有一點異樣,到了拂曉雞鳴報曉的時候,從遠遠的北方軍營裏突然傳來接連不斷的吹角聲,燕帖木兒作為南軍主帥一直提高警惕,不敢怠慢,一直枕戈待旦,探聽北軍的動靜。他聽著敵方的鼓角聲傳來,大吃一驚,對身邊的將領說:“果然不出所料,敵人已經發起攻擊,敵兵到了!”連忙打開軍營大帳,隻看見偵察騎兵慌慌張張地跑了進來,向燕帖木兒稟報說,北軍已經排列成列,衝出大山峽穀,快速衝殺過來,距離此地隻有數裏地了。燕帖木兒揮手讓士兵離去,繼續偵察,他鎮定自若,轉身對身邊的將領說,各自嚴格遵守當前的命令,不得有誤,違令者斬!大約過了一個時辰左右,北軍高聲呐喊著,騎著戰馬,高舉著戰刀和長槍,蜂擁而至,他們向南方軍營衝殺了幾次,但是南方士兵手持盾牌,嚴格防守,穩如泰山,北方軍隊奮勇衝擊,但是也沒有衝入陣來,北軍無奈,隻得後退迴去。在後方安營紮寨,停止了下來。
燕帖木兒看見敵軍離去,轉向對站在身邊觀陣的撒敦和八都兒兩位將領耳語了一陣,叫他們各自率領一到騎兵,按照預先商定的密計,等到天晚的時候。分頭出擊,兩人接過命令,轉身離去,依計行事。那天晚上到處是一片霧霾,天色更加昏暗,伸手不見五指,北軍上過南軍的大當,也嚴加防備,不敢稍有鬆懈。士兵們刀劍出鞘,身披盔甲,嚴防死守,夜不能寐。
夜裏一更以後,北方軍隊隻聽見軍營後麵傳來銅角之聲,鼓角響亮,讓人心驚膽寒,不由得慌張起來。紛紛站起身,操起武器。準備出戰。梁王王禪是皇室王公,雖然沒有身經百戰,卻有一些臨戰經驗豐富,他靜靜地坐在大帳裏借著燈光閱讀兵書,他上次主動出擊吃了在虧,吸取了教訓。他聽到外麵士兵忙亂,走出大帳命令說,各營隻能靜守,不得出戰,違令者斬!他下達過命令。又返迴大帳依舊閱讀兵書。
突然在北軍軍營的前麵又響了鼓角之聲,鼓角之聲在寧靜的夜空顯得更加刺耳,全軍上下都不禁顯得異常驚慌。當時正是北方的深秋,軍營外麵草木凋零,夜空中寒風刺骨,兩軍接戰的陣地前,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南軍鼓角一陣又高過了陣地響起,此起彼伏,前後相應,震蕩山穀,響徹雲霄,使得北方軍隊更加心驚膽戰,不寒而栗,惶恐不安。
梁王王禪作為皇室貴族,深受泰定帝也孫鐵木兒的寵愛,從遙遠的雲南邊疆調迴到京城,被加封梁王,他對泰定帝也孫鐵木兒感恩戴德,泰定帝也孫鐵木兒死後,立即擁立泰定帝也孫鐵木兒九歲的兒子阿速吉八為皇帝,占據了皇位。他為平定南方大都的異己勢力親自統領大軍南下作戰。
梁王王禪熟讀兵書,作戰帶兵打仗,異常小心,南北兩軍對壘,北方軍營的後麵和前麵,都不斷地傳來南方軍隊的號角聲,全軍上下驚恐不安,但是梁王王禪處變不驚,異常鎮靜,他安靜地坐在大賬中,若無其事地閱讀著兵書,命令士兵嚴防死守各自的營地,但是那些膽小怕事,貪生怕死的的士兵,卻無法鎮靜,在鼓角聲的驚擾下,心慌意亂,騷動不安。
到了半夜三鼓以後,南軍鼓角越吹越響亮,戰鼓咚咚,軍營外戰馬嘶鳴,鐵蹄奔踏,仿佛有千軍萬馬,潮水一般地從四麵殺來,北方軍營更是人心慌亂,將士們更加驚異和忙亂起來,王禪隻得放下手中的兵書,任憑主帥王禪如何吆喝命令,也都鎮壓不住陣式,他無可奈何也搖著頭,不禁歎息說:“哎呀!哎呀!這真是天意,看來是我的幼主無福做皇帝,偏遇到這詭計多端的燕帖木兒,這樣玩下去,這場戰爭還會有什麽好結局,不如就此退兵吧!”雖然梁王王禪出身皇室貴族,身份高貴,卻久居深宮,缺乏沒有身經百戰,缺乏戰爭經驗,他更是一位無將的帥才,根本不能臨陣對敵,出奇製勝,他反而為自己開脫說是幼主無福,真是會找借口。梁王王禪隻得立馬下令,帶領北方軍隊向北逃竄而去。
北方騎兵撤退後,至死也弄不明白那鼓角是怎麽傳來的,其實那是撒敦與八都兒,按照燕帖木兒預先設計的密謀,故意鼓角齊鳴,虛張聲勢,驚嚇敵軍。撒敦從南方軍營後麵出去,悄悄地繞到北軍的後麵,吹響號角驚擾敵人。八都兒從南方營前出去,直逼北方軍營的前麵,吹響鼓角遠遠遙相唿應。兩支騎兵戰馬嘶鳴,刀槍齊響,拚命廝殺,都是以鼓角作為信號,故意使得戰馬奔馳,士兵高喊,製造聲勢,使得北軍中計,迫使他們邊夜逃跑而去。
撒敦等人運用計謀,成功地驚嚇跑了北方騎兵,他們返迴南方軍營,向燕帖木兒報告了軍情。燕帖木兒得知消息,立即命令南方軍隊傾巢出動,窮追正在倉皇逃竄的敵軍,一直追到昌平州,才看見北軍就在前麵。南方騎兵看見敵軍就在眼前,就像猛虎遇到羔羊,異常興奮,隨著一陣高亢激起鼓號響起,南方騎兵奮勇爭先,驅趕著戰馬就像潮水一樣衝殺過去,北軍騎兵正在驚異逃竄,看到追兵到來更是心驚膽戰,哪裏還有膽量接戰。迴身阻攔追兵?士兵們你奔我趕,紛紛潰敗,戰馬衝撞,士兵跌倒,旌旗混亂,傷亡慘重。南方的燕帖木兒軍隊。越戰越勇,乘勢追擊,拚命掩殺,草原之上塵土飛揚,刀槍閃動,殺聲震天。戰場之上,數千名北方士兵在死在刀槍之下,被割下了頭,鮮血淋淋地堆成了一座高高的小山。那些來不及奔逃的北軍騎兵,為了活命,紛紛跳下戰馬,跪在地上向南方軍隊舉手投降,哭爹叫娘,在地上爬著叫著,請求饒命。燕帖木兒指揮將士,接受了的。投降的北方士兵,投降的士兵從四麵八方紛紛押送過來。站了茫茫的一大片,有一萬多人,他們滿麵塵土,一臉驚慌,樣子異常可憐。
燕帖木兒站在高台之上,滿意觀看獲得的戰果。正想命令騎兵繼續追殺敵軍,隻看見遠方奔跑過來一匹快馬,一邊奔跑,一邊高叫著叫燕帖木兒接旨。燕帖木兒不敢怠慢,跪在地上。聽朝廷使者宣讀詔令,詔令中說,丞相親冒矢石,恐有不測,萬一受傷,朕我依靠何人?自今以後,但教憑高督戰,視察將士,論功行賞,不用親曆槍林彈雨,毋得再自冒險,以免朕我擔憂!
燕帖木兒聽過宣讀,站起身來接過聖旨,口裏不停地高喊謝主龍恩,然後對朝廷使者說:“我是一員武將,領兵打仗是我的職責所在,絕非好死惡生之徒,每次遭遇大敵,不得不身先士卒,為諸將作出表率。現在敵軍已經敗退,我自當遵照聖旨,小心在意,請欽差迴宮後轉告皇上,請聖上不必為我擔憂,好好將息龍體!”欽差答應了燕帖木兒的話,跳上馬背,帶領著隨從,離別而去。
目送著朝廷使者遠去,燕帖木兒操起武器,跳上戰馬,指揮將士,再次向敵軍發起攻擊,鋪天蓋地的南軍士兵高聲呐喊,奮勇爭先,衝向敵軍,殺得王禪所部騎兵,個個丟盔棄甲,紛紛拋下武器,縱馬狂奔,抱頭竄逸。燕帖木兒在追擊的中途,勒住戰馬,向也速答兒、也不倫,及弟撒敦等人傳令,,叫他們率領三萬騎兵,繼續追殺逃竄的北軍,他親自率令著其餘軍隊,慢慢向後撤退,返迴南方。快要到達居庸關時,接到也速答兒送來的軍報,北軍已經逃出關外去了。燕帖木兒立即派遣使者奮力追趕敵軍,務求全殲敵軍,他驅馳著戰馬,快速跑進關入,看見也速答兒等人已經獲勝迴軍,他命令也速答兒在那裏,讓僉院徹裏帖木兒當他的助手,統領三萬名南方騎兵,在那裏守衛居庸關,燕帖木兒率領著大獲全勝的南方騎兵部隊,返迴大都。
居庸關在距北京市區50餘公裏外的昌平區境內。居庸關的得名,開始於秦代,相傳秦始皇修築長城時,將囚犯、士卒和強征來的民夫徙居於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漢代沿稱居庸關,三國時代名西關,北齊時改納款關,唐代有居庸關、薊門關、軍都關等名稱。
居庸關形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它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南口”,北稱“居庸關”。為北京西北的門戶。居庸關兩旁,山勢雄奇,中間有長達18公裏的溪穀,俗稱“關溝”。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燕國就要扼控此口。漢朝時,居庸關城已頗具規模。南北朝時,關城建築又與長城連在一起。此後曆唐、遼、金、元數朝,居庸峽穀都有關城的設置。
燕帖木兒率領著大獲全勝的南方騎兵部隊到了昌平的南麵,接到了古北口的急報,報告說上都的軍隊已經攻占了古北口,正在進攻石漕。突如其來的不好消息,讓燕帖木兒大吃一驚,他怒不可遏地說道:“上都行宮真是狡猾的狐狸,總是聲東擊西,讓我們上當。我軍浴血奮戰剛把居庸關奪迴來,古北口又被攻占,首尾難顧,這如何是好!”撒敦驅趕著戰馬,走上前去,信心百倍地對燕帖木兒說:“我不必急躁!自古以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怕他什麽?小弟願意率軍前去迎敵,殺得他片甲不迴,抱頭鼠竄!”燕帖木兒聽了,轉憂為喜,說道:“我弟前去迎接,一定要小心在意,務求全殲敵軍!”撒敦接受命令,立即率領著一萬人馬,浩浩蕩蕩的大軍,就像碩大的雲團,迅速向古北口飄去。燕帖木兒率領著其餘騎兵,押送著軍用物資,在大軍後接應,也緊緊跟了後麵,晝夜兼程,向前挺進。
古北口是山海關、居庸關兩關之間的長城要塞,為遼東平原和內蒙古通往中原地區的咽喉,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古北口位於密雲縣東南,距離北京約120千米。由臥虎山長城、蟠龍山長城、金山嶺長城和司馬台長城組成。北齊天保六年,即555年,修築一道自西河起,即今陝西榆林河,至山海關共1500餘千米的長城。其中,古北口是重點設防的關口。金、元兩代曾對此關口增修興建。
古北口地處燕山山脈,蟠龍、臥虎兩山南麵的淺山丘陵區。潮河從北部山穀峽口流入密雲水庫。古北口地勢險要,在山海關與居庸關中段,山陡路險,自古為京都鎖鑰重地。在京北燕山屏立、峰巒疊嶂中,潮河南來峽穀洞開,所以有北京東北門戶之稱。
從西周開始,延至春秋戰國便在古北口築墩設防。漢武帝劉徹時為防北部匈奴入侵擾邊,命守軍在古北口開始築城布兵,使古北口成了漢與匈奴屢次交戰的必爭之地。數不清的戰爭都以攻占古北口為第一步,使它成了奪取中原的橋頭堡。但古北口在早期並沒有長城,戰國和秦,漢時期的長城是從古北口以北很遠的地方經過的。
唐在此設有北口守捉,屯兵駐守。守捉是唐代在邊疆設兵戍守之軍事區域,其上有軍,其下有城、鎮、戍。當時幽州長城之外為奚族聚居區,所以古北口又稱“奚關”。唐代北口,五代起已稱古北口或虎北口。(未完待續。。)
1328年,元朝泰定皇帝上都行宮病死後,元朝皇位出現空缺,朝廷內外爭權奪利,各派勢力為了自身的利益,大打出手,擁立各自的新皇帝,發兵攻打對方,全國上下三派林立,硝煙彌漫,征戰沙場,頓時處於分崩離析的混亂之中。元朝重臣樞密院使燕帖木兒遲遲不立年幼的太子阿速吉八即位,並把阿速吉八趕到上都,在大都,即今北京,擁立元武宗之子圖睦帖木兒即位,是為元文宗。
1328年7月,服侍阿速吉八的丞相倒剌沙得知大都有變,迫不及待,立刻將剛滿9歲的阿速吉八擁立為皇帝,改元天順。天順帝是元朝第10位皇帝,元泰定帝之子。8月,文宗派燕帖木兒進攻上都天順朝廷,倒剌沙戰敗身亡,阿速吉八下落不明,不知所終。阿速吉八隻做了1個月的倒黴皇上。曆史上稱他為天順帝,尊號汗號為阿裏加巴。
上都行宮擁立了天順帝以後,為了掃清南方大都的異己力量,上都的北方騎兵部隊在丞相倒剌沙率領下,采用調虎離山的計謀,在遼東軍隊攻占南方邊境之機,攻入居庸關,直接進逼大都,在大都郊外與南方大都軍隊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激戰。南方將軍孛倫赤、嶽來吉等人,夜間劫營製造混亂,讓北方軍隊在夜幕中自相殘殺,大獲成功,他們天亮後返迴軍營報功,當時南方軍隊主帥燕帖木兒時已經起床,他昨天晚上就預料計謀會取得很大的成功,睡得很香,聽說二位將軍求見。他立即召見了他們,叫身邊的文書把二人取得的功績,記錄在功勞簿上,命令他的弟弟撒敦帶著一部騎兵,小心在間,出軍營巡視。
當時正在值北方的秋季。天色陰沉,大霧彌漫,能見度很低,大白色天裏也天色陰暗,縱使站在對麵也看不見人影,撒敦率領著騎兵慢慢地向敵方的軍營靠近,到了那裏才發現敵方的軍營已經是人去營空,到處是空蕩蕩的一片,隻留下了一些虛設的堡壘。撒敦帶領著騎兵率先走進軍營裏去。看見那裏隻有少數幾名士兵,正在營寨中收拾行李,他們看見撒敦等人,顯得異常驚慌,爭先恐後,一哄而散,逃跑而去,撒敦帶領兵丁追了上去。捉住了兩名北方士兵,把他們帶迴了軍營。撒敦為了弄清軍情,親自審訊他們,那兩名北方士兵嚇得渾身發抖,哆哆嗦嗦地迴答說,北方軍隊已經向北逃竄,躲藏在山穀之中。隱蔽了起來。撒敦叫身邊的騎兵把兩名北方士兵帶迴南方大營,他自己急忙向燕帖木兒報告軍情。
燕帖木兒一身戎裝,端坐在軍營的大帳裏,下麵坐著跟隨他出征的將軍們,他們正在舉行軍事會議。研究應對北方軍隊的策略,剛剛巡視迴來的撒敦,向各位將領報告當前北方軍隊的情形,燕帖木兒一邊聽報告,一邊在思考。他知道北方主帥王禪的身世和來曆,知道王禪足智多謀,詭計多端。
北方軍隊主帥王禪出生於蒙古黃金家族,也是皇室貴族,他的祖父是甘麻剌,甘麻剌是元世祖忽必烈之孫、元裕宗真金的長子、元成宗鐵穆爾之長兄、元武宗海山之伯父、元泰定帝孛兒隻斤也孫鐵木兒之父。母徽仁裕聖皇後,弘吉剌氏。至元二十七年十月壬申,即1290年11月5日被封為雲南王,出鎮雲南,至元二十九年,即1292年,改封晉王。
王禪的老爹是鬆山,鬆山是甘麻剌次子,至元三十年七月己未,後被封為雲南王,以皇曾孫出鎮雲南。王禪是鬆山之子,泰定元年十一月丁醜,即1324年,由雲南王進封,天曆元年,即1328年率領北方軍隊與太平王燕帖木兒在柳林激戰。
燕帖木兒低著頭思考了好久,然後抬起頭對將領們說:“王禪率領大軍遠道而來,並沒有受到大的挫敗,沒有傷到北方軍隊的元氣,他就這樣遠遁,逃跑和藏匿,我想他必定是對他們施用奸詐計謀,會乘我軍不備,出其不意地前來掩擊我們!”究竟燕帖木兒是不是料事如神,在場的將領們誰的心裏都沒有底,隻好等待以後由事實來驗證。
燕帖木兒向所有將士下令,叫他們收拾好糧食,披戴好盔甲,靜靜等待以後的軍,不得輕舉妄動,不得私自出營,違令者斬!第二天,燕帖木兒下令南方軍隊堅壁嚴裝,如果遇到北方敵軍衝殺過來,隻準嚴守軍營,不得妄自出戰,違令者斬!到了夜間,更加嚴密防備,在軍營的四麵八方,派出偵察騎兵,四處偵察,探聽敵方消息。
在南北雙方接點的陣地上,上半夜草原的曠野上都是一片安靜,好像沒有一點異樣,到了拂曉雞鳴報曉的時候,從遠遠的北方軍營裏突然傳來接連不斷的吹角聲,燕帖木兒作為南軍主帥一直提高警惕,不敢怠慢,一直枕戈待旦,探聽北軍的動靜。他聽著敵方的鼓角聲傳來,大吃一驚,對身邊的將領說:“果然不出所料,敵人已經發起攻擊,敵兵到了!”連忙打開軍營大帳,隻看見偵察騎兵慌慌張張地跑了進來,向燕帖木兒稟報說,北軍已經排列成列,衝出大山峽穀,快速衝殺過來,距離此地隻有數裏地了。燕帖木兒揮手讓士兵離去,繼續偵察,他鎮定自若,轉身對身邊的將領說,各自嚴格遵守當前的命令,不得有誤,違令者斬!大約過了一個時辰左右,北軍高聲呐喊著,騎著戰馬,高舉著戰刀和長槍,蜂擁而至,他們向南方軍營衝殺了幾次,但是南方士兵手持盾牌,嚴格防守,穩如泰山,北方軍隊奮勇衝擊,但是也沒有衝入陣來,北軍無奈,隻得後退迴去。在後方安營紮寨,停止了下來。
燕帖木兒看見敵軍離去,轉向對站在身邊觀陣的撒敦和八都兒兩位將領耳語了一陣,叫他們各自率領一到騎兵,按照預先商定的密計,等到天晚的時候。分頭出擊,兩人接過命令,轉身離去,依計行事。那天晚上到處是一片霧霾,天色更加昏暗,伸手不見五指,北軍上過南軍的大當,也嚴加防備,不敢稍有鬆懈。士兵們刀劍出鞘,身披盔甲,嚴防死守,夜不能寐。
夜裏一更以後,北方軍隊隻聽見軍營後麵傳來銅角之聲,鼓角響亮,讓人心驚膽寒,不由得慌張起來。紛紛站起身,操起武器。準備出戰。梁王王禪是皇室王公,雖然沒有身經百戰,卻有一些臨戰經驗豐富,他靜靜地坐在大帳裏借著燈光閱讀兵書,他上次主動出擊吃了在虧,吸取了教訓。他聽到外麵士兵忙亂,走出大帳命令說,各營隻能靜守,不得出戰,違令者斬!他下達過命令。又返迴大帳依舊閱讀兵書。
突然在北軍軍營的前麵又響了鼓角之聲,鼓角之聲在寧靜的夜空顯得更加刺耳,全軍上下都不禁顯得異常驚慌。當時正是北方的深秋,軍營外麵草木凋零,夜空中寒風刺骨,兩軍接戰的陣地前,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南軍鼓角一陣又高過了陣地響起,此起彼伏,前後相應,震蕩山穀,響徹雲霄,使得北方軍隊更加心驚膽戰,不寒而栗,惶恐不安。
梁王王禪作為皇室貴族,深受泰定帝也孫鐵木兒的寵愛,從遙遠的雲南邊疆調迴到京城,被加封梁王,他對泰定帝也孫鐵木兒感恩戴德,泰定帝也孫鐵木兒死後,立即擁立泰定帝也孫鐵木兒九歲的兒子阿速吉八為皇帝,占據了皇位。他為平定南方大都的異己勢力親自統領大軍南下作戰。
梁王王禪熟讀兵書,作戰帶兵打仗,異常小心,南北兩軍對壘,北方軍營的後麵和前麵,都不斷地傳來南方軍隊的號角聲,全軍上下驚恐不安,但是梁王王禪處變不驚,異常鎮靜,他安靜地坐在大賬中,若無其事地閱讀著兵書,命令士兵嚴防死守各自的營地,但是那些膽小怕事,貪生怕死的的士兵,卻無法鎮靜,在鼓角聲的驚擾下,心慌意亂,騷動不安。
到了半夜三鼓以後,南軍鼓角越吹越響亮,戰鼓咚咚,軍營外戰馬嘶鳴,鐵蹄奔踏,仿佛有千軍萬馬,潮水一般地從四麵殺來,北方軍營更是人心慌亂,將士們更加驚異和忙亂起來,王禪隻得放下手中的兵書,任憑主帥王禪如何吆喝命令,也都鎮壓不住陣式,他無可奈何也搖著頭,不禁歎息說:“哎呀!哎呀!這真是天意,看來是我的幼主無福做皇帝,偏遇到這詭計多端的燕帖木兒,這樣玩下去,這場戰爭還會有什麽好結局,不如就此退兵吧!”雖然梁王王禪出身皇室貴族,身份高貴,卻久居深宮,缺乏沒有身經百戰,缺乏戰爭經驗,他更是一位無將的帥才,根本不能臨陣對敵,出奇製勝,他反而為自己開脫說是幼主無福,真是會找借口。梁王王禪隻得立馬下令,帶領北方軍隊向北逃竄而去。
北方騎兵撤退後,至死也弄不明白那鼓角是怎麽傳來的,其實那是撒敦與八都兒,按照燕帖木兒預先設計的密謀,故意鼓角齊鳴,虛張聲勢,驚嚇敵軍。撒敦從南方軍營後麵出去,悄悄地繞到北軍的後麵,吹響號角驚擾敵人。八都兒從南方營前出去,直逼北方軍營的前麵,吹響鼓角遠遠遙相唿應。兩支騎兵戰馬嘶鳴,刀槍齊響,拚命廝殺,都是以鼓角作為信號,故意使得戰馬奔馳,士兵高喊,製造聲勢,使得北軍中計,迫使他們邊夜逃跑而去。
撒敦等人運用計謀,成功地驚嚇跑了北方騎兵,他們返迴南方軍營,向燕帖木兒報告了軍情。燕帖木兒得知消息,立即命令南方軍隊傾巢出動,窮追正在倉皇逃竄的敵軍,一直追到昌平州,才看見北軍就在前麵。南方騎兵看見敵軍就在眼前,就像猛虎遇到羔羊,異常興奮,隨著一陣高亢激起鼓號響起,南方騎兵奮勇爭先,驅趕著戰馬就像潮水一樣衝殺過去,北軍騎兵正在驚異逃竄,看到追兵到來更是心驚膽戰,哪裏還有膽量接戰。迴身阻攔追兵?士兵們你奔我趕,紛紛潰敗,戰馬衝撞,士兵跌倒,旌旗混亂,傷亡慘重。南方的燕帖木兒軍隊。越戰越勇,乘勢追擊,拚命掩殺,草原之上塵土飛揚,刀槍閃動,殺聲震天。戰場之上,數千名北方士兵在死在刀槍之下,被割下了頭,鮮血淋淋地堆成了一座高高的小山。那些來不及奔逃的北軍騎兵,為了活命,紛紛跳下戰馬,跪在地上向南方軍隊舉手投降,哭爹叫娘,在地上爬著叫著,請求饒命。燕帖木兒指揮將士,接受了的。投降的北方士兵,投降的士兵從四麵八方紛紛押送過來。站了茫茫的一大片,有一萬多人,他們滿麵塵土,一臉驚慌,樣子異常可憐。
燕帖木兒站在高台之上,滿意觀看獲得的戰果。正想命令騎兵繼續追殺敵軍,隻看見遠方奔跑過來一匹快馬,一邊奔跑,一邊高叫著叫燕帖木兒接旨。燕帖木兒不敢怠慢,跪在地上。聽朝廷使者宣讀詔令,詔令中說,丞相親冒矢石,恐有不測,萬一受傷,朕我依靠何人?自今以後,但教憑高督戰,視察將士,論功行賞,不用親曆槍林彈雨,毋得再自冒險,以免朕我擔憂!
燕帖木兒聽過宣讀,站起身來接過聖旨,口裏不停地高喊謝主龍恩,然後對朝廷使者說:“我是一員武將,領兵打仗是我的職責所在,絕非好死惡生之徒,每次遭遇大敵,不得不身先士卒,為諸將作出表率。現在敵軍已經敗退,我自當遵照聖旨,小心在意,請欽差迴宮後轉告皇上,請聖上不必為我擔憂,好好將息龍體!”欽差答應了燕帖木兒的話,跳上馬背,帶領著隨從,離別而去。
目送著朝廷使者遠去,燕帖木兒操起武器,跳上戰馬,指揮將士,再次向敵軍發起攻擊,鋪天蓋地的南軍士兵高聲呐喊,奮勇爭先,衝向敵軍,殺得王禪所部騎兵,個個丟盔棄甲,紛紛拋下武器,縱馬狂奔,抱頭竄逸。燕帖木兒在追擊的中途,勒住戰馬,向也速答兒、也不倫,及弟撒敦等人傳令,,叫他們率領三萬騎兵,繼續追殺逃竄的北軍,他親自率令著其餘軍隊,慢慢向後撤退,返迴南方。快要到達居庸關時,接到也速答兒送來的軍報,北軍已經逃出關外去了。燕帖木兒立即派遣使者奮力追趕敵軍,務求全殲敵軍,他驅馳著戰馬,快速跑進關入,看見也速答兒等人已經獲勝迴軍,他命令也速答兒在那裏,讓僉院徹裏帖木兒當他的助手,統領三萬名南方騎兵,在那裏守衛居庸關,燕帖木兒率領著大獲全勝的南方騎兵部隊,返迴大都。
居庸關在距北京市區50餘公裏外的昌平區境內。居庸關的得名,開始於秦代,相傳秦始皇修築長城時,將囚犯、士卒和強征來的民夫徙居於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漢代沿稱居庸關,三國時代名西關,北齊時改納款關,唐代有居庸關、薊門關、軍都關等名稱。
居庸關形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它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南口”,北稱“居庸關”。為北京西北的門戶。居庸關兩旁,山勢雄奇,中間有長達18公裏的溪穀,俗稱“關溝”。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燕國就要扼控此口。漢朝時,居庸關城已頗具規模。南北朝時,關城建築又與長城連在一起。此後曆唐、遼、金、元數朝,居庸峽穀都有關城的設置。
燕帖木兒率領著大獲全勝的南方騎兵部隊到了昌平的南麵,接到了古北口的急報,報告說上都的軍隊已經攻占了古北口,正在進攻石漕。突如其來的不好消息,讓燕帖木兒大吃一驚,他怒不可遏地說道:“上都行宮真是狡猾的狐狸,總是聲東擊西,讓我們上當。我軍浴血奮戰剛把居庸關奪迴來,古北口又被攻占,首尾難顧,這如何是好!”撒敦驅趕著戰馬,走上前去,信心百倍地對燕帖木兒說:“我不必急躁!自古以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怕他什麽?小弟願意率軍前去迎敵,殺得他片甲不迴,抱頭鼠竄!”燕帖木兒聽了,轉憂為喜,說道:“我弟前去迎接,一定要小心在意,務求全殲敵軍!”撒敦接受命令,立即率領著一萬人馬,浩浩蕩蕩的大軍,就像碩大的雲團,迅速向古北口飄去。燕帖木兒率領著其餘騎兵,押送著軍用物資,在大軍後接應,也緊緊跟了後麵,晝夜兼程,向前挺進。
古北口是山海關、居庸關兩關之間的長城要塞,為遼東平原和內蒙古通往中原地區的咽喉,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古北口位於密雲縣東南,距離北京約120千米。由臥虎山長城、蟠龍山長城、金山嶺長城和司馬台長城組成。北齊天保六年,即555年,修築一道自西河起,即今陝西榆林河,至山海關共1500餘千米的長城。其中,古北口是重點設防的關口。金、元兩代曾對此關口增修興建。
古北口地處燕山山脈,蟠龍、臥虎兩山南麵的淺山丘陵區。潮河從北部山穀峽口流入密雲水庫。古北口地勢險要,在山海關與居庸關中段,山陡路險,自古為京都鎖鑰重地。在京北燕山屏立、峰巒疊嶂中,潮河南來峽穀洞開,所以有北京東北門戶之稱。
從西周開始,延至春秋戰國便在古北口築墩設防。漢武帝劉徹時為防北部匈奴入侵擾邊,命守軍在古北口開始築城布兵,使古北口成了漢與匈奴屢次交戰的必爭之地。數不清的戰爭都以攻占古北口為第一步,使它成了奪取中原的橋頭堡。但古北口在早期並沒有長城,戰國和秦,漢時期的長城是從古北口以北很遠的地方經過的。
唐在此設有北口守捉,屯兵駐守。守捉是唐代在邊疆設兵戍守之軍事區域,其上有軍,其下有城、鎮、戍。當時幽州長城之外為奚族聚居區,所以古北口又稱“奚關”。唐代北口,五代起已稱古北口或虎北口。(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