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元朝藏族治國高僧八思巴
孛兒隻斤·蒙哥生於1209年1月10日,卒於1259年8月11日,他是蒙古帝國大汗,曆史上被稱為“蒙哥汗”。1251年7月1日至1259年8月11日在位。他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孫子,拖雷的長子,他的第四弟即元世祖忽必烈。他母親是唆魯禾帖尼。蒙哥即位前曾參加拔都統帥的長子軍西征,活捉欽察首領八赤蠻,進攻俄羅斯等地。即位後主要致力於攻滅南宋、大理等國。並派遣旭烈兀西征西亞諸國。1259年病逝於合川東釣魚山下。至元三年,即1266年10月,太廟建成,製尊諡加封廟號,元世祖忽必烈追尊廟號為憲宗,稱號為桓肅皇帝。
哥汗費盡九牛二虎之力,衝破重重險阻,當上皇帝,率領著朝廷要員趕往和林城以後,他又嚴厲查處各個宗族黨派,有的被殺死,有的被放逐,采取強硬手段,處置朝廷叛亂,讓國家機器得到正常運轉。
定宗皇帝的皇後海迷失,以及失烈門的生母是太宗皇帝的侄子庫春的小王妃。在宮廷中心懷怨恨,經常訴說怨言。蒙哥汗就命令忙哥撤兒帶兵進入皇宮,把她倆人拖了出來,依法進行處治。忙哥撤兒惟蒙哥汗的命令是從,專門為虎作倀,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沒有為她說好話。
可憐那兩位高貴的夫人,受刑後蓬頭垢麵,熬受了各種苦刑,結果還是屈打成招,隻得說成是為了消除災難,將定宗皇帝的皇後處以死刑。把失烈門的生身母親,用氈毯裹起來,投進河流中處死。失烈門兄弟等人,全部加以降職的處分,把他們轉移到摩多齊那裏去囚禁起來,不準再居住和林城,更不能參與朝政,被剝奪政治權利。
蒙哥汗為了斬草除根,連太宗皇帝的皇後乞裏吉帖忽尼也不放過,命令遷出皇宮,居住在和林的西北郊區;凡是太宗皇帝的大老婆和小老婆的家庭資產,全部進行沒收,重新分別賞賜給各位親王,還派遣貝喇到察合台的所屬地區,嚴厲地處治了違抗命令的各位大臣。
從此以後,太宗皇帝的子孫和拖雷的子孫,永遠結成了仇恨,成為了仇敵,一個廣闊無邊的蒙古大帝國,這樣就免不了,暗暗地開始分裂了,為以蒙古的未來前途埋下禍根。
皇室貴族忽必烈,因為輔佐蒙哥汗立了大功,深得信任和重用,全權管理大漠以南的軍政事務。在金蓮川建立了首府,召集和任用蘇門的隱居人士姚樞,河內的學者許衡,以及輝和爾部落的人廉希憲,研究和施行帝王治國的方法,體恤民情,休養生息,很受民眾的擁戴。
京城裏的農業事務委任姚樞辦理;安慰和救濟民眾的事務委任廉希憲輸,興辦學校的事務委任許衡輸。他們三個人都是當時名流,時代的精英,治國的能手,他們非常感激忽必烈的知遇之恩,各自竭力施展才能,京城因此得到了很好的治理,社會風氣大為改觀。從某種程度上說,蒙古之所以能一統天,都與很好地治理京城的基礎有關。
忽必烈是一個很不安分的人,一心想著攻城略地,命令兀良合台統領各路大軍,分兵三路進攻大理國。
大理國為中國宋代以白族和彝族為主體在今雲南一帶建立的少數民族國家,其國王為南詔貴族後融入白蠻成為白蠻大姓。後晉天福二年,937年,通海節度段思平在滇東烏蠻,彝族,三十七部扶持下自立為王,改國號為大理。
段思平傳12世至段廉義時,大理國王宮權臣楊義貞於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殺廉義自立,掌控滇西軍權。4個月之後,清平官相當於總理,高智廉命其子善闡,今昆明,侯高升泰率領滇東烏蠻軍隊起兵誅殺楊義貞,立段廉義之侄段壽輝為王。壽輝傳位給正明。
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升泰廢正明,自立為王,改國號為大中國。升泰去世後,其子遵遺囑還王位與正明之弟正淳,段氏複立,史家稱之為後理國。
後理國時期,高氏,彝族,世為相國,稱中國公,掌實權。大理後期遍布於大理國各地的烏蠻各部紛紛擁兵自重,貴州西部的彝族先民建立了自杞國。
大理建國於937年,1094年國中權臣高升泰改國號為大中,1096年段正淳複改國號為大理。1253年,元朝忽必烈率兵滅了大理。大理的末代皇帝是段興智。
大理就是唐朝時期的南詔國,國王段智興割據偏安一方,與中原素無來往,不通音信。到了遇到蒙古大軍三路夾攻的時候,嚇得手忙腳亂,驚慌失措,好不容易才召集到數千民兵,出城抵抗敵軍,倉皇應戰,被蒙古大軍一掃而空,全軍覆沒。
國王段智興見了更加驚恐和著急,躊躇彷徨,毫無對策,最後不得不脫光了衣服,手裏牽著溫順的山羊,乖乖地走出城來,向蒙古大軍乞求投降。
蒙古大軍還分別攻占了鄯善和烏爨等部落,進入了吐蕃地區。吐蕃一詞,始見於唐朝漢文史籍。6世紀時,興起於今西藏山南地區澤當、窮結一帶的藏族先民雅隆部,已由部落聯盟發展成為奴隸製政權。其領袖人物達布聶賽、囊日論讚父子,逐漸將勢力擴展到拉薩河流域。
7世紀初,囊日論讚之子鬆讚幹布以武力降服古代羌人蘇毗,今西藏北部及青海西南部、羊同,今西藏北部諸部,將首邑遷至邏些,今拉薩,正式建立吐蕃王朝。
吐蕃就是現在的西藏地區,唐朝時曾經和中國和親,宋代以後也偶爾向朝廷進貢,那裏民眾的習俗都信仰佛教,尊敬和信仰喇嘛。“喇嘛”兩個字,就是指高僧的意思,具有至高無上的意義。
佛教喇嘛的祖師名字叫做巴特瑪撤巴巴,在唐玄宗在位的時期,從印度北方進入了吐蕃,提倡和傳播喇嘛教,逐漸遍及整個吐蕃地區,後來喇嘛的勢力,逐漸淩駕於王權之上。
蒙古軍隊進入吐蕃以後,猶如猛烈的旋風橫掃大雪,攻無不克,所向無敵,蒙古軍隊一邊作戰,一邊發布通告,凡是向蒙古軍隊投降的人免予處死,原來信仰的宗教,全部照舊,不予改變。蒙古軍隊也善於政治宣傳,攻打和宣傳,雙管齊下。
吐蕃喇嘛扮底達,迎接了蒙古軍隊,兀良合台對他也以禮相待,非常尊重。扮底達把蒙古帶領到了都城裏,勸告部落首領唆火脫向蒙古軍隊投降。唆火脫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也投降了蒙古軍隊。
當時忽必自己也作為在後麵增援的軍隊,也指揮軍隊進入了吐蕃,會見了扮底達,對扮底達格外優待。
扮底達有一個家族侄子名叫拔思巴,也記載作八思巴。剛好有十五歲,擅長誦讀經文和咒語,聰穎智慧,忽必烈對他非常喜愛,命令他陪伴在身邊。
這時剛好遇到蒙哥汗傳來命令召喚他迴國,忽必烈命令兀良合台進軍西南,自己攜帶著拔思巴向北凱旋歸來,後來忽必烈當了皇帝,就拜拔思巴為皇帝的老師,共同研究學問,治理國家。
1253年,八思巴應召謁見忽必烈薛禪汗,當時忽必烈夫婦及其子女以世俗人拜見上師的禮節會麵八思巴,他們共二十五人先後在八思巴前受密宗灌頂。忽必烈向八思巴奉獻財寶作為灌頂的供養。
1255年,八思巴迴藏從康區迎請那塘堪欽劄巴僧格受比丘戒,完成佛教出家僧人生活中最莊嚴的儀式。不久,八思巴又返迴上都。當時蒙古汗王對佛教、道教等不同派別的宗教,還能夠比較公平地對待。所以,佛教與道教之間常發生辯論事件。
為了解決此事蒙哥汗王命忽必烈主持並判定兩派優劣,1258年在上都的宮殿隆重舉行了佛道辯論會,兩派各參加十七人,佛教方以時年二十三歲的八思巴為首組成。其辯論以道教一方承認自己辯論失敗而告終,十七名道士削發為僧,少許道觀也隨之改造成佛教寺院。
1260年,忽必烈繼任蒙古汗位,立即封八思巴為國師,賜玉印。1264年,忽必烈遷都大都,今北京,在中央政權內設置總製院,掌管全國佛教和藏族地區事務,又命八思巴以國師的身份兼管總製院事。
1265年,八思巴返迴西藏,對薩迦寺進行了修繕,如新造佛像、靈塔,以及用金汁書寫大量大藏經中的甘珠爾部。同時分別拜克什米爾班智達希達塔噶大巴劄、羅沃譯師喜饒仁欽、納塘堪欽青南喀劄第二十多位大師為師,研習修教因明學、顯宗理論和密宗修持等佛教教理儀軌,以及藏族傳統文化五明學等知識。
八思巴此次迴藏居留三年,其間還奉忽必烈之命創製蒙古新字。蒙古新字是八思巴依照藏文30個字母創製的由41個字母構成的一種新文字,其語音拚讀均按蒙語,後來蒙古新字又稱八思巴蒙文。八思巴向忽必烈呈獻蒙古新字後,忽必烈極為高興,並於1268年下詔,凡是詔書及各地方公文等均必須使用蒙古新字,試圖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這種新文字。
1270年,八思巴第二次向忽必烈授予密宗灌頂。由於八思巴為元朝中央創製新文字,為元朝皇帝授予神聖灌頂,深得元朝皇帝器重。忽必烈晉升八思巴為帝師,並更賜玉印。封號全稱為“普天之下,大地之上,西天子,化身佛陀,創製文字,護持國政,精通五明班智達八思巴帝師”,又稱帝師大寶法王,簡稱帝師。
1276年,八思巴從大都抵達薩迦寺,此次八思巴返藏,由太子真金護送,在途中專為真金著述並講授了《彰所知論》,此經有漢譯本,收錄在大藏經中。
1277年,八思巴在後藏的曲彌仁摩地方,納塘寺附近,舉行聚集七萬僧眾盛**會,史稱“曲彌法會”。1280年,八思巴在薩迦寺拉康拉章英年早逝,享年46歲。八思巴在薩迦寺圓寂後,忽必烈又賜封號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開教宣文,輔治大聖至德普覺真智,佑國如意,大寶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師”。
1320年,元仁宗下詔,在全國各路建造八思巴帝師殿,以此永遠紀念這位功臣。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
孛兒隻斤·蒙哥生於1209年1月10日,卒於1259年8月11日,他是蒙古帝國大汗,曆史上被稱為“蒙哥汗”。1251年7月1日至1259年8月11日在位。他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孫子,拖雷的長子,他的第四弟即元世祖忽必烈。他母親是唆魯禾帖尼。蒙哥即位前曾參加拔都統帥的長子軍西征,活捉欽察首領八赤蠻,進攻俄羅斯等地。即位後主要致力於攻滅南宋、大理等國。並派遣旭烈兀西征西亞諸國。1259年病逝於合川東釣魚山下。至元三年,即1266年10月,太廟建成,製尊諡加封廟號,元世祖忽必烈追尊廟號為憲宗,稱號為桓肅皇帝。
哥汗費盡九牛二虎之力,衝破重重險阻,當上皇帝,率領著朝廷要員趕往和林城以後,他又嚴厲查處各個宗族黨派,有的被殺死,有的被放逐,采取強硬手段,處置朝廷叛亂,讓國家機器得到正常運轉。
定宗皇帝的皇後海迷失,以及失烈門的生母是太宗皇帝的侄子庫春的小王妃。在宮廷中心懷怨恨,經常訴說怨言。蒙哥汗就命令忙哥撤兒帶兵進入皇宮,把她倆人拖了出來,依法進行處治。忙哥撤兒惟蒙哥汗的命令是從,專門為虎作倀,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沒有為她說好話。
可憐那兩位高貴的夫人,受刑後蓬頭垢麵,熬受了各種苦刑,結果還是屈打成招,隻得說成是為了消除災難,將定宗皇帝的皇後處以死刑。把失烈門的生身母親,用氈毯裹起來,投進河流中處死。失烈門兄弟等人,全部加以降職的處分,把他們轉移到摩多齊那裏去囚禁起來,不準再居住和林城,更不能參與朝政,被剝奪政治權利。
蒙哥汗為了斬草除根,連太宗皇帝的皇後乞裏吉帖忽尼也不放過,命令遷出皇宮,居住在和林的西北郊區;凡是太宗皇帝的大老婆和小老婆的家庭資產,全部進行沒收,重新分別賞賜給各位親王,還派遣貝喇到察合台的所屬地區,嚴厲地處治了違抗命令的各位大臣。
從此以後,太宗皇帝的子孫和拖雷的子孫,永遠結成了仇恨,成為了仇敵,一個廣闊無邊的蒙古大帝國,這樣就免不了,暗暗地開始分裂了,為以蒙古的未來前途埋下禍根。
皇室貴族忽必烈,因為輔佐蒙哥汗立了大功,深得信任和重用,全權管理大漠以南的軍政事務。在金蓮川建立了首府,召集和任用蘇門的隱居人士姚樞,河內的學者許衡,以及輝和爾部落的人廉希憲,研究和施行帝王治國的方法,體恤民情,休養生息,很受民眾的擁戴。
京城裏的農業事務委任姚樞辦理;安慰和救濟民眾的事務委任廉希憲輸,興辦學校的事務委任許衡輸。他們三個人都是當時名流,時代的精英,治國的能手,他們非常感激忽必烈的知遇之恩,各自竭力施展才能,京城因此得到了很好的治理,社會風氣大為改觀。從某種程度上說,蒙古之所以能一統天,都與很好地治理京城的基礎有關。
忽必烈是一個很不安分的人,一心想著攻城略地,命令兀良合台統領各路大軍,分兵三路進攻大理國。
大理國為中國宋代以白族和彝族為主體在今雲南一帶建立的少數民族國家,其國王為南詔貴族後融入白蠻成為白蠻大姓。後晉天福二年,937年,通海節度段思平在滇東烏蠻,彝族,三十七部扶持下自立為王,改國號為大理。
段思平傳12世至段廉義時,大理國王宮權臣楊義貞於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殺廉義自立,掌控滇西軍權。4個月之後,清平官相當於總理,高智廉命其子善闡,今昆明,侯高升泰率領滇東烏蠻軍隊起兵誅殺楊義貞,立段廉義之侄段壽輝為王。壽輝傳位給正明。
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升泰廢正明,自立為王,改國號為大中國。升泰去世後,其子遵遺囑還王位與正明之弟正淳,段氏複立,史家稱之為後理國。
後理國時期,高氏,彝族,世為相國,稱中國公,掌實權。大理後期遍布於大理國各地的烏蠻各部紛紛擁兵自重,貴州西部的彝族先民建立了自杞國。
大理建國於937年,1094年國中權臣高升泰改國號為大中,1096年段正淳複改國號為大理。1253年,元朝忽必烈率兵滅了大理。大理的末代皇帝是段興智。
大理就是唐朝時期的南詔國,國王段智興割據偏安一方,與中原素無來往,不通音信。到了遇到蒙古大軍三路夾攻的時候,嚇得手忙腳亂,驚慌失措,好不容易才召集到數千民兵,出城抵抗敵軍,倉皇應戰,被蒙古大軍一掃而空,全軍覆沒。
國王段智興見了更加驚恐和著急,躊躇彷徨,毫無對策,最後不得不脫光了衣服,手裏牽著溫順的山羊,乖乖地走出城來,向蒙古大軍乞求投降。
蒙古大軍還分別攻占了鄯善和烏爨等部落,進入了吐蕃地區。吐蕃一詞,始見於唐朝漢文史籍。6世紀時,興起於今西藏山南地區澤當、窮結一帶的藏族先民雅隆部,已由部落聯盟發展成為奴隸製政權。其領袖人物達布聶賽、囊日論讚父子,逐漸將勢力擴展到拉薩河流域。
7世紀初,囊日論讚之子鬆讚幹布以武力降服古代羌人蘇毗,今西藏北部及青海西南部、羊同,今西藏北部諸部,將首邑遷至邏些,今拉薩,正式建立吐蕃王朝。
吐蕃就是現在的西藏地區,唐朝時曾經和中國和親,宋代以後也偶爾向朝廷進貢,那裏民眾的習俗都信仰佛教,尊敬和信仰喇嘛。“喇嘛”兩個字,就是指高僧的意思,具有至高無上的意義。
佛教喇嘛的祖師名字叫做巴特瑪撤巴巴,在唐玄宗在位的時期,從印度北方進入了吐蕃,提倡和傳播喇嘛教,逐漸遍及整個吐蕃地區,後來喇嘛的勢力,逐漸淩駕於王權之上。
蒙古軍隊進入吐蕃以後,猶如猛烈的旋風橫掃大雪,攻無不克,所向無敵,蒙古軍隊一邊作戰,一邊發布通告,凡是向蒙古軍隊投降的人免予處死,原來信仰的宗教,全部照舊,不予改變。蒙古軍隊也善於政治宣傳,攻打和宣傳,雙管齊下。
吐蕃喇嘛扮底達,迎接了蒙古軍隊,兀良合台對他也以禮相待,非常尊重。扮底達把蒙古帶領到了都城裏,勸告部落首領唆火脫向蒙古軍隊投降。唆火脫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也投降了蒙古軍隊。
當時忽必自己也作為在後麵增援的軍隊,也指揮軍隊進入了吐蕃,會見了扮底達,對扮底達格外優待。
扮底達有一個家族侄子名叫拔思巴,也記載作八思巴。剛好有十五歲,擅長誦讀經文和咒語,聰穎智慧,忽必烈對他非常喜愛,命令他陪伴在身邊。
這時剛好遇到蒙哥汗傳來命令召喚他迴國,忽必烈命令兀良合台進軍西南,自己攜帶著拔思巴向北凱旋歸來,後來忽必烈當了皇帝,就拜拔思巴為皇帝的老師,共同研究學問,治理國家。
1253年,八思巴應召謁見忽必烈薛禪汗,當時忽必烈夫婦及其子女以世俗人拜見上師的禮節會麵八思巴,他們共二十五人先後在八思巴前受密宗灌頂。忽必烈向八思巴奉獻財寶作為灌頂的供養。
1255年,八思巴迴藏從康區迎請那塘堪欽劄巴僧格受比丘戒,完成佛教出家僧人生活中最莊嚴的儀式。不久,八思巴又返迴上都。當時蒙古汗王對佛教、道教等不同派別的宗教,還能夠比較公平地對待。所以,佛教與道教之間常發生辯論事件。
為了解決此事蒙哥汗王命忽必烈主持並判定兩派優劣,1258年在上都的宮殿隆重舉行了佛道辯論會,兩派各參加十七人,佛教方以時年二十三歲的八思巴為首組成。其辯論以道教一方承認自己辯論失敗而告終,十七名道士削發為僧,少許道觀也隨之改造成佛教寺院。
1260年,忽必烈繼任蒙古汗位,立即封八思巴為國師,賜玉印。1264年,忽必烈遷都大都,今北京,在中央政權內設置總製院,掌管全國佛教和藏族地區事務,又命八思巴以國師的身份兼管總製院事。
1265年,八思巴返迴西藏,對薩迦寺進行了修繕,如新造佛像、靈塔,以及用金汁書寫大量大藏經中的甘珠爾部。同時分別拜克什米爾班智達希達塔噶大巴劄、羅沃譯師喜饒仁欽、納塘堪欽青南喀劄第二十多位大師為師,研習修教因明學、顯宗理論和密宗修持等佛教教理儀軌,以及藏族傳統文化五明學等知識。
八思巴此次迴藏居留三年,其間還奉忽必烈之命創製蒙古新字。蒙古新字是八思巴依照藏文30個字母創製的由41個字母構成的一種新文字,其語音拚讀均按蒙語,後來蒙古新字又稱八思巴蒙文。八思巴向忽必烈呈獻蒙古新字後,忽必烈極為高興,並於1268年下詔,凡是詔書及各地方公文等均必須使用蒙古新字,試圖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這種新文字。
1270年,八思巴第二次向忽必烈授予密宗灌頂。由於八思巴為元朝中央創製新文字,為元朝皇帝授予神聖灌頂,深得元朝皇帝器重。忽必烈晉升八思巴為帝師,並更賜玉印。封號全稱為“普天之下,大地之上,西天子,化身佛陀,創製文字,護持國政,精通五明班智達八思巴帝師”,又稱帝師大寶法王,簡稱帝師。
1276年,八思巴從大都抵達薩迦寺,此次八思巴返藏,由太子真金護送,在途中專為真金著述並講授了《彰所知論》,此經有漢譯本,收錄在大藏經中。
1277年,八思巴在後藏的曲彌仁摩地方,納塘寺附近,舉行聚集七萬僧眾盛**會,史稱“曲彌法會”。1280年,八思巴在薩迦寺拉康拉章英年早逝,享年46歲。八思巴在薩迦寺圓寂後,忽必烈又賜封號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開教宣文,輔治大聖至德普覺真智,佑國如意,大寶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師”。
1320年,元仁宗下詔,在全國各路建造八思巴帝師殿,以此永遠紀念這位功臣。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