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重點大學學生的心路曆程(吉林)
月光下的城/城下的燈/燈下的人在等/人群裏的風/風裏的歌/歌裏的歲月聲/誰在不知不覺地歎息/歎息那不知不覺的年紀……那是否就是我們的明天?
上高中時,總是兩眼放光地盼望大學時代快快來臨。臆想中那是一個自由的天堂,藍天白雲,碧草鮮花,愛說什麽就說什麽,愛幹什麽就幹什麽,沒有老師家長屁股後麵追著要債似的,當然學習肯定還是第一位的 ——經過多年應試教育的灌輸,我骨子裏絕對是個良民——但總算能學點自己想學的吧?小時候看童話《彼得·潘》,裏麵的“永不島(never nevernd)”美麗如畫,上麵全是善良的孩子們,無憂無慮,自由自在……那是我想象中大學的雛形。
經曆了硝煙彌漫的高考戰場,我終究以一個失敗者的姿態進入了這所大學,雖然它也堪稱國內名校,卻不是我的夢想。離家前的送行宴上,幾位家人都向我表示了祝福和更高一層的期望,中心思想就是——考研。我一愣,繼而滿口答應。我明白他們的好意和大道理,真心地感謝他們,同時也真心地失落,那一刻我隱隱意識到大學將成為高中生活的延續。往返如斯啊,算了,誰讓咱自己沒能耐,考不上北大、清華呢。
走前的那一晚,我悄悄把中學時演講、辯論、作文競賽的獲獎證書收拾了一遍,更揪心的是那5大本日記,它們是我意氣風發的少年時代的見證。高考我語文得了132分,作文滿分,全是拜它們所賜。當初我棄文從理時,一向縱容我的語文老師吹胡子瞪眼地罵我“鼠目寸光”,我心裏流出淚來,可是無話可說。我確實是鼠目寸光,我自己也知道。
交理科班申請表時我手直抖,覺得那是賣身契。最後鈴聲響起時我一咬牙罵了自己一句“沒出息”,把申請遞了上去。辦主任低聲問我:“真的想好了?”
我的眼淚奪眶而出,哽咽著說:“嗯。”
高考時我語文考了全校第一,文科生都沒有上130分的。
然後我北上,開始求學生涯。我在大學的專業是土地資源管理,一個文不文理不理的半吊子專業對理的要求不算太高,但是我們班的同學是出了名的厲害,各科都是全院第一,絕對的金牌班,連院長都知道我們班的優秀。大一這一年,全院選拔了30多人參加四級考試,我們班就占了10個,我們寢室的姐妹就更牛了,六人中有5個人入選,其中也有我。本來之前我還是很有點閑情逸致的,文人騷客的脾氣沒改,床頭的王小波王朔比英語計算機都多,別人貼蔡依林的海報,俺貼張愛玲的,抽空還到喜歡的網站上貼貼子,發點文章玩玩。現在頂不住了——人家淩晨兩點睡覺,5點起床,罵人都改用英文,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我的夢想潰不成軍,趕緊去買了英文攻關詞典和四級真題將功補過。一連幾個月我疏遠了自己的愛好,遠離了那些令我曾為之癡狂的青春和激情的文字,日子過得迷迷糊糊的,對什麽都一副無所謂的樣子。那天看到一首奇怪無比的洋文詩,百思不得其解,幾經揣摩後終於恍然大悟,原來是老祖宗的東西翻譯過去的,準確地說,是秦韜玉的《貧女吟》:“蓬門未識綺羅香,擬托良媒益自傷。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事儉梳妝。敢將十指誇針巧,不把雙眉鬥畫長。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用英文吟誦本來再熟悉不過的母語詩歌,生硬的單詞刺痛了我的雙眼。我閉上嘴,感到心裏有什麽轟然倒塌。不論英語的應用多廣,前景多好,有一點是肯定的:它永遠不具有中文那風情萬種的優美。我對它的感覺也永遠不及我對母語的深入骨髓的依戀,兒不嫌母醜,那“賦到滄桑句便工”的韻味,在譯文中無疑大打折扣。“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美麗的漢語淪為英文的注解,這是什麽事兒?
我看著攤了一桌子的英語卡片和高等數學,心裏很想把這些東西捆巴捆巴扔到廁所去。盡管事實上,我隻是把書扔到床上,為自己倒杯茶站在門口發了半小時的呆。等我迴過神來時發現杯子是空的,茶水全喂了裙子,我蹲在地上想:這日子沒法過了。
永不島之所以叫never nevernd,其實就是永遠也到不了的意思。換言之,這世界從沒有那種地方,能永遠都晴朗,這我知道。我沒想到的事,我的大學居然會是一個如此乏味的地方——圖書管裏永遠借不到你想要的書,自習室永遠被形形色色的輔導班占據,微機室裏大家專心地打cs——有時候遊戲隻是為了忘記遊戲帶來的恥辱,就像《小王子》裏的酒鬼,為了忘記酗酒帶來的恥辱而酗酒。這到底是個什麽地方呢?而我也真就傻乎乎地為之投入了那麽多!
天之驕子們的地位江河日下,棲棲惶惶如喪家之犬。本著對自己負責的態度,我跑到人才市場上去轉了一圈,看那些大四或更大的師兄師姐抱著n分簡曆,木著臉穿梭於各家單位的招聘台前,努力用機械的微笑和語言試圖將自己推銷出去,那種表情讓我想起未開化時代的奴隸市場。希望與失望交織,昨天與今天重複,金色與灰色和諧。我遊蕩在大廳邊緣,那裏有許多人坐在地上,大多數人在沉默、發呆,間或有人吸煙,除了青色的煙霧飄搖沒有別的東西有生命的跡象。那麽多目光呆滯、行動遲緩的人聚在一起的場麵我還是地一次見到,隻能用“斯文掃地”這詞來形容。那些西裝革履、灰頭土臉的人有時會出現在我深夜的夢境中,他們沒有語言,沒有生氣,隻有沉默和萎靡不振。每次我從這樣的夢中醒來,都會一身冷汗。
在迴家的火車上我遇到一位天津商學院的學生,他告訴我說,她的女友在應聘時聽到這樣的問題:“如果客戶要求你陪他過夜怎麽班?”那女孩子一時惶恐得不知該說什麽好,就此被請了出去。
他說的時候,臉色非常平靜。我看著那張多少有些麻木的臉,不知道該不該說點什麽。他看穿我的窘怕,笑笑說,他不需要安慰。
也見過執著於夢想立誌考研的,他們驕傲地占據自習室把自己放逐在英語、高數和時事政治中,用大本大本的教材把自己武裝到牙齒,課桌上有無數考研宣言和倒計時的日期,這樣堅持不懈地戰鬥直到美夢成真或是夢醒時分。那場麵讓我想起李清照的詩: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我以一個大一新生的眼光看著這些奮戰在考研前線的人們,一半是敬畏,一半是鄙夷。
還有那些要離開的人,在脫掉西裝革履換迴t恤短褲後,會變成校園內無所不在的幽靈。幸福總是可望不可及,所以他們用酒精澄清自己的靈魂,小飯館裏杯盤狼藉,大杯的啤酒倒在地上泛著潔白的泡沫。林蔭道上孤單的吉他伴著不成調的歌聲,走過時會有人高聲要求掌聲,沉默良久後或許會有一個人的掌聲孤零零響起,比流星還要寂寞。女生寢室前直到深夜還會有相依偎的身影,玫瑰的餘香殘紅讓人心碎。火車站上,癡心少年們將萬水千山走遍,放下讓自己心醉的似水流年,還有那串被哭聲淹沒的再見。原來所謂的分分合合、是非恩怨都隨著畢業的到來而煙消雲散,大家都變得惺惺相惜了,因為去日無多。
曲就這樣終了,人就這樣散了,是誰低聲吟誦如水的詩篇?月光下的城/城下的燈/燈下的人在等/人群裏的風/風裏的歌/歌裏的歲月聲/誰在不知不覺地歎息/歎息那不知不覺的年紀……那是否就是我們的明天?
現在我不想再說什麽。我準時在12 點熄燈,早6點半起床,在自習室紮了下來,雖然精力難以集中且常常犯困,但隻有這樣才能換來安寧。我再沒動過扔課本的念頭,它們是我的衣食父母,我的敲門磚,我的養老保險金,我用15年歲月換來的通行證。失去它們我才是真正一無所有的赤貧了。孫燕姿在歌裏唱:“是否成人世界終有殘缺?”是的,是的,我能說一千遍是的,可是又能怎樣呢?
有個朋友對我說,他曾以為自己會是全世界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我大聲嘲笑他:“切!年輕時誰沒有夢想啊?我也一直以為自己天生的美女作家呐。”說完我們相視大笑,事實上,我們還隻有19 歲。可是眼角的皺紋時常混淆我對年齡的概念,有人說17歲以後開始衰老,我從19歲開始已經幸運很多。笑過之後他問我借了物理作業的標準答案,我欣賞了一遍他的手機,我們現在的共同目標是做高級打工仔,有房有車有戶口——一定得是大城市的。至於那些遙不可及的夢想,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不要再提夢想,我已經戒了。
月光下的城/城下的燈/燈下的人在等/人群裏的風/風裏的歌/歌裏的歲月聲/誰在不知不覺地歎息/歎息那不知不覺的年紀……那是否就是我們的明天?
上高中時,總是兩眼放光地盼望大學時代快快來臨。臆想中那是一個自由的天堂,藍天白雲,碧草鮮花,愛說什麽就說什麽,愛幹什麽就幹什麽,沒有老師家長屁股後麵追著要債似的,當然學習肯定還是第一位的 ——經過多年應試教育的灌輸,我骨子裏絕對是個良民——但總算能學點自己想學的吧?小時候看童話《彼得·潘》,裏麵的“永不島(never nevernd)”美麗如畫,上麵全是善良的孩子們,無憂無慮,自由自在……那是我想象中大學的雛形。
經曆了硝煙彌漫的高考戰場,我終究以一個失敗者的姿態進入了這所大學,雖然它也堪稱國內名校,卻不是我的夢想。離家前的送行宴上,幾位家人都向我表示了祝福和更高一層的期望,中心思想就是——考研。我一愣,繼而滿口答應。我明白他們的好意和大道理,真心地感謝他們,同時也真心地失落,那一刻我隱隱意識到大學將成為高中生活的延續。往返如斯啊,算了,誰讓咱自己沒能耐,考不上北大、清華呢。
走前的那一晚,我悄悄把中學時演講、辯論、作文競賽的獲獎證書收拾了一遍,更揪心的是那5大本日記,它們是我意氣風發的少年時代的見證。高考我語文得了132分,作文滿分,全是拜它們所賜。當初我棄文從理時,一向縱容我的語文老師吹胡子瞪眼地罵我“鼠目寸光”,我心裏流出淚來,可是無話可說。我確實是鼠目寸光,我自己也知道。
交理科班申請表時我手直抖,覺得那是賣身契。最後鈴聲響起時我一咬牙罵了自己一句“沒出息”,把申請遞了上去。辦主任低聲問我:“真的想好了?”
我的眼淚奪眶而出,哽咽著說:“嗯。”
高考時我語文考了全校第一,文科生都沒有上130分的。
然後我北上,開始求學生涯。我在大學的專業是土地資源管理,一個文不文理不理的半吊子專業對理的要求不算太高,但是我們班的同學是出了名的厲害,各科都是全院第一,絕對的金牌班,連院長都知道我們班的優秀。大一這一年,全院選拔了30多人參加四級考試,我們班就占了10個,我們寢室的姐妹就更牛了,六人中有5個人入選,其中也有我。本來之前我還是很有點閑情逸致的,文人騷客的脾氣沒改,床頭的王小波王朔比英語計算機都多,別人貼蔡依林的海報,俺貼張愛玲的,抽空還到喜歡的網站上貼貼子,發點文章玩玩。現在頂不住了——人家淩晨兩點睡覺,5點起床,罵人都改用英文,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我的夢想潰不成軍,趕緊去買了英文攻關詞典和四級真題將功補過。一連幾個月我疏遠了自己的愛好,遠離了那些令我曾為之癡狂的青春和激情的文字,日子過得迷迷糊糊的,對什麽都一副無所謂的樣子。那天看到一首奇怪無比的洋文詩,百思不得其解,幾經揣摩後終於恍然大悟,原來是老祖宗的東西翻譯過去的,準確地說,是秦韜玉的《貧女吟》:“蓬門未識綺羅香,擬托良媒益自傷。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事儉梳妝。敢將十指誇針巧,不把雙眉鬥畫長。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用英文吟誦本來再熟悉不過的母語詩歌,生硬的單詞刺痛了我的雙眼。我閉上嘴,感到心裏有什麽轟然倒塌。不論英語的應用多廣,前景多好,有一點是肯定的:它永遠不具有中文那風情萬種的優美。我對它的感覺也永遠不及我對母語的深入骨髓的依戀,兒不嫌母醜,那“賦到滄桑句便工”的韻味,在譯文中無疑大打折扣。“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美麗的漢語淪為英文的注解,這是什麽事兒?
我看著攤了一桌子的英語卡片和高等數學,心裏很想把這些東西捆巴捆巴扔到廁所去。盡管事實上,我隻是把書扔到床上,為自己倒杯茶站在門口發了半小時的呆。等我迴過神來時發現杯子是空的,茶水全喂了裙子,我蹲在地上想:這日子沒法過了。
永不島之所以叫never nevernd,其實就是永遠也到不了的意思。換言之,這世界從沒有那種地方,能永遠都晴朗,這我知道。我沒想到的事,我的大學居然會是一個如此乏味的地方——圖書管裏永遠借不到你想要的書,自習室永遠被形形色色的輔導班占據,微機室裏大家專心地打cs——有時候遊戲隻是為了忘記遊戲帶來的恥辱,就像《小王子》裏的酒鬼,為了忘記酗酒帶來的恥辱而酗酒。這到底是個什麽地方呢?而我也真就傻乎乎地為之投入了那麽多!
天之驕子們的地位江河日下,棲棲惶惶如喪家之犬。本著對自己負責的態度,我跑到人才市場上去轉了一圈,看那些大四或更大的師兄師姐抱著n分簡曆,木著臉穿梭於各家單位的招聘台前,努力用機械的微笑和語言試圖將自己推銷出去,那種表情讓我想起未開化時代的奴隸市場。希望與失望交織,昨天與今天重複,金色與灰色和諧。我遊蕩在大廳邊緣,那裏有許多人坐在地上,大多數人在沉默、發呆,間或有人吸煙,除了青色的煙霧飄搖沒有別的東西有生命的跡象。那麽多目光呆滯、行動遲緩的人聚在一起的場麵我還是地一次見到,隻能用“斯文掃地”這詞來形容。那些西裝革履、灰頭土臉的人有時會出現在我深夜的夢境中,他們沒有語言,沒有生氣,隻有沉默和萎靡不振。每次我從這樣的夢中醒來,都會一身冷汗。
在迴家的火車上我遇到一位天津商學院的學生,他告訴我說,她的女友在應聘時聽到這樣的問題:“如果客戶要求你陪他過夜怎麽班?”那女孩子一時惶恐得不知該說什麽好,就此被請了出去。
他說的時候,臉色非常平靜。我看著那張多少有些麻木的臉,不知道該不該說點什麽。他看穿我的窘怕,笑笑說,他不需要安慰。
也見過執著於夢想立誌考研的,他們驕傲地占據自習室把自己放逐在英語、高數和時事政治中,用大本大本的教材把自己武裝到牙齒,課桌上有無數考研宣言和倒計時的日期,這樣堅持不懈地戰鬥直到美夢成真或是夢醒時分。那場麵讓我想起李清照的詩: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我以一個大一新生的眼光看著這些奮戰在考研前線的人們,一半是敬畏,一半是鄙夷。
還有那些要離開的人,在脫掉西裝革履換迴t恤短褲後,會變成校園內無所不在的幽靈。幸福總是可望不可及,所以他們用酒精澄清自己的靈魂,小飯館裏杯盤狼藉,大杯的啤酒倒在地上泛著潔白的泡沫。林蔭道上孤單的吉他伴著不成調的歌聲,走過時會有人高聲要求掌聲,沉默良久後或許會有一個人的掌聲孤零零響起,比流星還要寂寞。女生寢室前直到深夜還會有相依偎的身影,玫瑰的餘香殘紅讓人心碎。火車站上,癡心少年們將萬水千山走遍,放下讓自己心醉的似水流年,還有那串被哭聲淹沒的再見。原來所謂的分分合合、是非恩怨都隨著畢業的到來而煙消雲散,大家都變得惺惺相惜了,因為去日無多。
曲就這樣終了,人就這樣散了,是誰低聲吟誦如水的詩篇?月光下的城/城下的燈/燈下的人在等/人群裏的風/風裏的歌/歌裏的歲月聲/誰在不知不覺地歎息/歎息那不知不覺的年紀……那是否就是我們的明天?
現在我不想再說什麽。我準時在12 點熄燈,早6點半起床,在自習室紮了下來,雖然精力難以集中且常常犯困,但隻有這樣才能換來安寧。我再沒動過扔課本的念頭,它們是我的衣食父母,我的敲門磚,我的養老保險金,我用15年歲月換來的通行證。失去它們我才是真正一無所有的赤貧了。孫燕姿在歌裏唱:“是否成人世界終有殘缺?”是的,是的,我能說一千遍是的,可是又能怎樣呢?
有個朋友對我說,他曾以為自己會是全世界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我大聲嘲笑他:“切!年輕時誰沒有夢想啊?我也一直以為自己天生的美女作家呐。”說完我們相視大笑,事實上,我們還隻有19 歲。可是眼角的皺紋時常混淆我對年齡的概念,有人說17歲以後開始衰老,我從19歲開始已經幸運很多。笑過之後他問我借了物理作業的標準答案,我欣賞了一遍他的手機,我們現在的共同目標是做高級打工仔,有房有車有戶口——一定得是大城市的。至於那些遙不可及的夢想,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不要再提夢想,我已經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