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橋經過時,被一陣悠揚的手風琴聲截住腳步。那是我熟悉的曲子,前蘇聯的懷舊經典《紅莓花兒開》。一個清瘦的少年佇立於洶湧的人流之中,自顧自地演奏。他緊鎖的眉宇間流露出少不更事的輕狂,節奏被加快後的曲調也滲透了局促和憤懣。記憶的大門刹那間打開,我忽然想起了jake,想起了我們一同渡過的青蔥歲月,少年時光。
十年前的jake,臉上也泛著類似的表情,在我們那幫同學裏,他以追求新銳和另類的音樂著稱。當我們還在沉迷於港台歌手的金曲情歌,他已經開始研究歐美流行音樂和搖滾音樂。當時的互聯網和媒體遠不如今天這樣普及泛濫,為了選到鍾愛的樂隊的歌碟,jake常常翹課到學校後麵的城隍廟淘那些打口cd。記得我們第一次到他家,推開臥室門的那一刻每個人都啞然無語:桌上、床上、地上全是閃閃發光的cd光盤,屋裏僅有的電器是一台被揭了外蓋的cd機以及jake省吃儉用攢錢組裝的功率放大器。沒有下腳的地兒,我們就盤腿坐在床上,捧著涼白開,興致勃勃地欣賞那些聽不懂歌詞的曲子。夕陽透過玻璃拉長jake的身影,他麵部輪廓因此而格外清晰,堅毅的眉、專注的眼,現在迴想起來,實在是很動人的。他給我們講黑人音樂、重金屬搖滾、說唱以及不插電音樂。在那個年代,jake為我們這些同學打開了一扇通往外麵世界的窗戶,在每個熱愛音樂的人心裏埋下了追求與探尋的種子。
可惜那時在學校,jake並未受到老師們的關注和青睞,反而常常作為負麵教材被安置於教室裏的某些“特殊位置”。能唱純正的英文歌曲又怎樣,分不清介詞“of”的n 種用法,考試時一樣給你掛紅燈。少年的夢想總會被善意的現實衝刷得慘白,從備受同學們矚目的先鋒,到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從每一次校季匯演的明星到最後默默無聞悄聲離開的畢業生,短短三年的高中生涯裏,jake所體會的人生百味遠比我們想像得複雜。而那些深得老師們“恩寵”的“驕子”,從昂首邁入象牙塔的時刻開始,也許就漸漸遺忘了曾經與音樂為伍的閃亮的日子。
在我的相冊裏,至今收著一張當時的演出照,jake帶領班裏的七個男生,著戎裝束綁腿,精神抖擻英氣勃發。他們演唱的曲目,我已經記不得了,但每次看到那些熟悉麵孔上浮現的專注眼神,總有感動上心頭。我們在無所畏懼地成長,也在無可奈何地遺忘,誓言以及夢想早被生存的現實逐一漂白,誰還能執守最初的夢想?誰又不是空洞地漂浮在人間呢?
幾年後,我們在媒體上發現了jake 的身影。他在大學裏找到了誌同道合的夥伴,一起組建了屬於自己的樂隊,參加過好幾次國內的音樂大賽,成績斐然。在我們這座城市,jake和他的樂隊以自己特有的原創音樂風格獨樹一幟,受到眾多音樂愛好者地追捧。不久前的同學會上,我們又見到了他,依然桀驁不遜口無遮攔,和幾個當年的死黨在一塊兒時,也還是那麽“三八”,沒有一點生分。有人打趣,說母校的老師們現在提起jake的名字都無比驕傲,“徒貴師榮”嘛!他聽了,也隻淡淡一笑,沒有埋怨沒有感慨。
臨別時,我們一起唱了mariah carey的《hero》,“……and then a heroes along,with the sterngth to carry on……”。眼前的人事又仿佛迴到了十年前:宿舍外的青石階上坐滿了愛好音樂的少年,守在漸涼的秋夜裏,傾聽 jake的歌聲。無憂的時光嗬,仿佛天邊劃落的流星,就這樣一去不返,再也不會迴來。
十年前的jake,臉上也泛著類似的表情,在我們那幫同學裏,他以追求新銳和另類的音樂著稱。當我們還在沉迷於港台歌手的金曲情歌,他已經開始研究歐美流行音樂和搖滾音樂。當時的互聯網和媒體遠不如今天這樣普及泛濫,為了選到鍾愛的樂隊的歌碟,jake常常翹課到學校後麵的城隍廟淘那些打口cd。記得我們第一次到他家,推開臥室門的那一刻每個人都啞然無語:桌上、床上、地上全是閃閃發光的cd光盤,屋裏僅有的電器是一台被揭了外蓋的cd機以及jake省吃儉用攢錢組裝的功率放大器。沒有下腳的地兒,我們就盤腿坐在床上,捧著涼白開,興致勃勃地欣賞那些聽不懂歌詞的曲子。夕陽透過玻璃拉長jake的身影,他麵部輪廓因此而格外清晰,堅毅的眉、專注的眼,現在迴想起來,實在是很動人的。他給我們講黑人音樂、重金屬搖滾、說唱以及不插電音樂。在那個年代,jake為我們這些同學打開了一扇通往外麵世界的窗戶,在每個熱愛音樂的人心裏埋下了追求與探尋的種子。
可惜那時在學校,jake並未受到老師們的關注和青睞,反而常常作為負麵教材被安置於教室裏的某些“特殊位置”。能唱純正的英文歌曲又怎樣,分不清介詞“of”的n 種用法,考試時一樣給你掛紅燈。少年的夢想總會被善意的現實衝刷得慘白,從備受同學們矚目的先鋒,到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從每一次校季匯演的明星到最後默默無聞悄聲離開的畢業生,短短三年的高中生涯裏,jake所體會的人生百味遠比我們想像得複雜。而那些深得老師們“恩寵”的“驕子”,從昂首邁入象牙塔的時刻開始,也許就漸漸遺忘了曾經與音樂為伍的閃亮的日子。
在我的相冊裏,至今收著一張當時的演出照,jake帶領班裏的七個男生,著戎裝束綁腿,精神抖擻英氣勃發。他們演唱的曲目,我已經記不得了,但每次看到那些熟悉麵孔上浮現的專注眼神,總有感動上心頭。我們在無所畏懼地成長,也在無可奈何地遺忘,誓言以及夢想早被生存的現實逐一漂白,誰還能執守最初的夢想?誰又不是空洞地漂浮在人間呢?
幾年後,我們在媒體上發現了jake 的身影。他在大學裏找到了誌同道合的夥伴,一起組建了屬於自己的樂隊,參加過好幾次國內的音樂大賽,成績斐然。在我們這座城市,jake和他的樂隊以自己特有的原創音樂風格獨樹一幟,受到眾多音樂愛好者地追捧。不久前的同學會上,我們又見到了他,依然桀驁不遜口無遮攔,和幾個當年的死黨在一塊兒時,也還是那麽“三八”,沒有一點生分。有人打趣,說母校的老師們現在提起jake的名字都無比驕傲,“徒貴師榮”嘛!他聽了,也隻淡淡一笑,沒有埋怨沒有感慨。
臨別時,我們一起唱了mariah carey的《hero》,“……and then a heroes along,with the sterngth to carry on……”。眼前的人事又仿佛迴到了十年前:宿舍外的青石階上坐滿了愛好音樂的少年,守在漸涼的秋夜裏,傾聽 jake的歌聲。無憂的時光嗬,仿佛天邊劃落的流星,就這樣一去不返,再也不會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