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存在外星文明,那麽宇宙中有共同的道德標準嗎?往小處說,這是科幻迷很感興趣的一個問題;往大處說,它可能關乎人類文明的生死存亡。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國內科幻作家們是傾向於肯定的迴答的,那時的科幻小說中,外星人都以慈眉善目的形象出現,以天父般的仁慈和寬容,指引著人類這群迷途的羔羊。金濤的《月光島》中,外星人撫慰著人類受傷的心靈;童恩正的《遙遠的愛》中人類與外星人的愛情淒美而壯麗;鄭文光的《地球鏡像》中,人類道德的低下,甚至把技術水平高出幾個數量級但卻懷有菩薩心腸的外星文明嚇跑了!
但是,“人之初,性本善”之說在人類世界都很可疑,放之宇宙更不可能皆準。
要迴答宇宙道德的問題,隻有通過科學的理性思維才能讓人信服。這裏我們能很自然地想到,可以通過人類世界各種不同文明的演化史來對宇宙大文明係統進行類比,但前者的研究也是十分困難的,有太多的無法定量的因素糾結在一起。相比之下,對宇宙間各文明關係的研究卻有可能更定量更數學化一些,因為星際間遙遠的距離使各個文明點狀化了,就像在體育場的最後一排看足球,球員本身的複雜技術動作已經被距離隱去,球場上出現的隻是由二十三個點構成的不斷變化的矩陣(有一個特殊的點是球,球類運動中隻有足球賽呈現出如此清晰的數學結構,這也可能是這門運動的魅力之一)。
我曾經陷入宇宙文明點狀化的這種思維遊戲中不可自拔,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為打發時間,我常常編些無聊但自覺有趣的軟件,現在網上重新流行的電子詩人就是那時的產物。那個時期,我還編過一個宇宙點狀文明體係總體狀態的模擬軟件,將宇宙間的智慧文明簡化為點,每個點隻具有描述該文明基本特征的十幾個簡單參數,然後將文明的數量設置得十分巨大,在軟件中模擬這個體係的整體演化過程。為此我請教了一位可敬的學者,他是研究電網理論的,是建立數學模型的高手,算不上科幻迷但也是愛好者,他對我那個錯誤百出的模型進行了修正。軟件運行時最多的一次曾在十萬光年半徑內設定了三十萬個文明,這個用現在看來很簡陋的tuboc編的程序在286機上運行了幾個小時,結果很有趣。當然,我隻是個工程師,沒有能力進行這樣級別的研究,隻是一個科幻迷玩玩兒而已,從科學角度講得出的結果肯定沒什麽意義,但從科幻角度講卻極有價值,因為那些結果所顯示的宇宙間點狀文明的演化圖景,不管正確與否,其詭異程度是很難憑空想出來的。
我認為零道德的文明宇宙完全可能存在,有道德的人類文明如何在這樣一個宇宙中生存?這就是我寫《地球往事》的初衷。
當然,《三體》並沒有揭示那個宇宙文明的圖景,其中的兩大文明自己也沒有意識到這個圖景,隻是揭開了其麵紗的一角。比如,既然距我們最近的恆星都有智慧文明,那這個宇宙一定是十分擁擠的,可為什麽它看起來卻如此空曠?但願有機會在《地球往事》的第二部中繼續描述。
那個將在《地球往事》中漸漸展開的圖景,肯定會讓敬畏心中道德的讀者不舒服,但隻是科幻而已,不必當真。:)
從《三體》連載中得知,國內科幻讀者喜歡描述宇宙終極圖景的科幻小說,這多少讓人感到有些意外。我是從八十年代的科幻**中過來的,個人認為那時的作家們創造了真正的、以後再也沒有成規模出現過的中國式科幻,這種科幻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完全技術細節化,沒有形而上的影子。而現在的科幻迷們已經打開了天眼,用思想擁抱整個宇宙了。這也對科幻小說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遺憾《三體》不是這樣的“終極科幻小說”。創作《2001》式的科幻是很難的,特別是長篇,很容易成為既無小說的生動,又無科普的正確,更無論文的嚴謹的一堆空架子,筆者對此還沒有信心。
哦,這個設想中的係列叫《地球往事》,沒有太多的意思,科幻與其他幻想文學的區別就在於它與真實還牽著一根細線,這使它成為現代神話而不是童話(古代神話在當時的讀者心中是真實的)。所以我一直認為,好看的科幻小說應該是把最空靈最瘋狂的想像寫得像新聞報道一般真實。往事的迴憶總是真實的,自己希望把小說寫得像是曆史學家對過去的真實記述,但能不能做到,就是另一迴事了。
設想中的《地球往事》的下一部暫名為《黑暗森林》,取自八十年代流行過的一句話:“城市就是森林,每一個男人都是獵手,每一個女人都是陷阱。”
哦,最後說的當然是最重要的:謝謝大家!**
已結局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國內科幻作家們是傾向於肯定的迴答的,那時的科幻小說中,外星人都以慈眉善目的形象出現,以天父般的仁慈和寬容,指引著人類這群迷途的羔羊。金濤的《月光島》中,外星人撫慰著人類受傷的心靈;童恩正的《遙遠的愛》中人類與外星人的愛情淒美而壯麗;鄭文光的《地球鏡像》中,人類道德的低下,甚至把技術水平高出幾個數量級但卻懷有菩薩心腸的外星文明嚇跑了!
但是,“人之初,性本善”之說在人類世界都很可疑,放之宇宙更不可能皆準。
要迴答宇宙道德的問題,隻有通過科學的理性思維才能讓人信服。這裏我們能很自然地想到,可以通過人類世界各種不同文明的演化史來對宇宙大文明係統進行類比,但前者的研究也是十分困難的,有太多的無法定量的因素糾結在一起。相比之下,對宇宙間各文明關係的研究卻有可能更定量更數學化一些,因為星際間遙遠的距離使各個文明點狀化了,就像在體育場的最後一排看足球,球員本身的複雜技術動作已經被距離隱去,球場上出現的隻是由二十三個點構成的不斷變化的矩陣(有一個特殊的點是球,球類運動中隻有足球賽呈現出如此清晰的數學結構,這也可能是這門運動的魅力之一)。
我曾經陷入宇宙文明點狀化的這種思維遊戲中不可自拔,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為打發時間,我常常編些無聊但自覺有趣的軟件,現在網上重新流行的電子詩人就是那時的產物。那個時期,我還編過一個宇宙點狀文明體係總體狀態的模擬軟件,將宇宙間的智慧文明簡化為點,每個點隻具有描述該文明基本特征的十幾個簡單參數,然後將文明的數量設置得十分巨大,在軟件中模擬這個體係的整體演化過程。為此我請教了一位可敬的學者,他是研究電網理論的,是建立數學模型的高手,算不上科幻迷但也是愛好者,他對我那個錯誤百出的模型進行了修正。軟件運行時最多的一次曾在十萬光年半徑內設定了三十萬個文明,這個用現在看來很簡陋的tuboc編的程序在286機上運行了幾個小時,結果很有趣。當然,我隻是個工程師,沒有能力進行這樣級別的研究,隻是一個科幻迷玩玩兒而已,從科學角度講得出的結果肯定沒什麽意義,但從科幻角度講卻極有價值,因為那些結果所顯示的宇宙間點狀文明的演化圖景,不管正確與否,其詭異程度是很難憑空想出來的。
我認為零道德的文明宇宙完全可能存在,有道德的人類文明如何在這樣一個宇宙中生存?這就是我寫《地球往事》的初衷。
當然,《三體》並沒有揭示那個宇宙文明的圖景,其中的兩大文明自己也沒有意識到這個圖景,隻是揭開了其麵紗的一角。比如,既然距我們最近的恆星都有智慧文明,那這個宇宙一定是十分擁擠的,可為什麽它看起來卻如此空曠?但願有機會在《地球往事》的第二部中繼續描述。
那個將在《地球往事》中漸漸展開的圖景,肯定會讓敬畏心中道德的讀者不舒服,但隻是科幻而已,不必當真。:)
從《三體》連載中得知,國內科幻讀者喜歡描述宇宙終極圖景的科幻小說,這多少讓人感到有些意外。我是從八十年代的科幻**中過來的,個人認為那時的作家們創造了真正的、以後再也沒有成規模出現過的中國式科幻,這種科幻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完全技術細節化,沒有形而上的影子。而現在的科幻迷們已經打開了天眼,用思想擁抱整個宇宙了。這也對科幻小說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遺憾《三體》不是這樣的“終極科幻小說”。創作《2001》式的科幻是很難的,特別是長篇,很容易成為既無小說的生動,又無科普的正確,更無論文的嚴謹的一堆空架子,筆者對此還沒有信心。
哦,這個設想中的係列叫《地球往事》,沒有太多的意思,科幻與其他幻想文學的區別就在於它與真實還牽著一根細線,這使它成為現代神話而不是童話(古代神話在當時的讀者心中是真實的)。所以我一直認為,好看的科幻小說應該是把最空靈最瘋狂的想像寫得像新聞報道一般真實。往事的迴憶總是真實的,自己希望把小說寫得像是曆史學家對過去的真實記述,但能不能做到,就是另一迴事了。
設想中的《地球往事》的下一部暫名為《黑暗森林》,取自八十年代流行過的一句話:“城市就是森林,每一個男人都是獵手,每一個女人都是陷阱。”
哦,最後說的當然是最重要的:謝謝大家!**
已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