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嶺南,大庾嶺。
雨季將過,方晴的山林裏氣息悶熱,仍蟲蟻橫行。泥濘山路上,一行人不快不慢的趕著路。
最前麵帶路的人是當地村民,一個五六十歲的老漢,腿腳卻很利索。
近些年來,嶺南發展的快,又因景色奇絕,古地聲名顯赫,很多外地人都慕名而來,並聘請當地人做向導。其中,老漢對附近山形變化可謂是了如指掌,向導經驗豐富。
後麵走著的男男女女裏,一個年輕小夥走著走著,迴頭看了眼。
不遠處,一名年輕男人不遠不近的跟著他們。
對方身量清瘦,背著個瞧著極重的登山包,卻輕輕鬆鬆沒喘一口氣,體力好的驚人。
他手裏還拿著個相機,時不時停下對四周景致哢嚓拍幾下,原本挺快的腳程就慢了下來,落後他們很多。
畢竟是客人,他們也停了等對方。
但年輕男人溫聲說:“你們走你們的,不必管我。我會跟上。”
說來也奇,走的那樣慢,竟然還真都次次跟上他們了。
小夥看了會兒,忍不住問老漢:“阿爺,那位客人真是來旅遊嗎?”
旁邊的人插話說:“我看不是。長的白淨,一看就是有錢人家養出來的,咋可能會對咱們這犄角旮旯的地兒感興趣?”
“就是就是。怕是沒兩天,他就待不下自己走了。”
幾人七嘴八舌的讚同。
老漢皺了皺眉,板著臉說:“你們管人家呢?咱們收錢辦事,就老實帶路。”
……
後麵不遠處。
又拍完一張,許明要跟上前麵的人時,正好看到他們迴頭打量他。
可能是沒成想會對上視線,那幾人趕緊你推我讓的走。裏麵一個背著竹筐的小姑娘更是不好意思的低下頭。
許明不由得笑了下。
他知道他們在說他什麽。當地的村民似乎對外來遊客有種天生的熱情和好奇,也樸實的並不掩飾內心,想法念頭都能從臉上看得出來。
但他其實是個孤兒。
在許明有限的記憶裏,極幼時是跟個老奶奶相依為命。沒多久老奶奶病逝。老奶奶已沒有親戚,沒有人能收養他,就被送去了福利院。
那年許明4歲。
後來經年努力,他考上了西北大學研究生,今年將將畢業,之後應該是準備實習,但是……
許明將相機裏照片翻到底,一張與山景截然不同的照片映入眼簾。
那是張九十年代左右拍的老相片。因年頭久遠,相片已然泛黃破舊。
尚勉強能看出的,老相片拍的是座三層的傳統舊製宅子。頭門正立麵設4根石簷柱,帶有金花獅子石雕,縱架則為抬梁式木梁架,配以黑檀木板門,看上去莊嚴肅穆。
巧了,許明專業考古,正好認得。
這是嶺南當地族群的一種老祠堂,正門是常見的敞楹式。
因著相片表麵不清破損,正門上方匾額的字無法辨認。
奇怪的是,這座規製不小的祠堂並不在人煙鼎盛處,周圍被拍進去的是深山老林。拍攝時應該是黃昏時分,映著遠方的青山與林間晦暗的碎光,老祠堂看上去帶著種極致的荒頹感。
許明查了許久,才確定老相片背景從屬大庾嶺一帶的山脈。
起初,許明沒放在心上。
因為老相片是某天突然出現在他郵箱裏的。發件人匿名,之後注銷了。許明以為是哪個老同學的惡作劇,便沒管。
直到後來某個深夜,許明經曆了一件怪事,驚覺怪事不但與老相片有關,同他自己也有關係。
這個吸引力太大,許明這才重視起照片,一路追查至此。途中已經問過很多人,沒有見過這老祠堂的,隻得親自來山裏找。
……
許明要去的村寨,叫新溪村。
嶺南地區有兩條古道,一為梅嶺古道,二為烏逕古道。前者在偏東狹長的山林盆地中穿境而過,自唐開元年間鑿通後,成為嶺南通往中原、江南地區的交通幹線;後者與之相鄰,卻少為人知。
實際上,後者的開通要遠早於前者,正所謂“庾嶺未開,南北通衢也”,它一直是粵鹽、贛糧、閩茶運銷之路,千百年來常有販夫走卒穿梭其中,道旁牙行、商鋪林立,南北客商雲集,繁華難以想象。
新溪村的先祖先祖便是循著烏逕古道,一路南行落戶於此。
隻可惜隨著時代的發展衝擊,這條古道幾乎已經被遺忘。新溪村隱匿於群山中,也漸漸與外界脫節。
傍晚,他們終於到了新溪村。
遠遠的就看到村頭有棵巨大的古榕樹,樹冠幾乎參天蔽日,村落房址依著地勢零散分布,彼此間有條青石鋪就的小路蜿蜒向上連通。
帶路的老漢對許明很和善,主動聊起自己。許明這才知道老漢叫巴德,一行人都是新溪村的村民。
巴德讓其他人先迴去,帶許明去了村裏的招待所。就是一家簡陋的民宿,應該翻新過,簡潔幹淨,同附近的民房看著沒區別。
進去時,工作人員正百聊無賴的玩著手機裏的遊戲。
巴德幫許明打點好,便離開了。
許明看工作人員辦理入住手續,又環顧四周打量。
就在這時,樓梯口突然響起腳步聲。
雨季將過,方晴的山林裏氣息悶熱,仍蟲蟻橫行。泥濘山路上,一行人不快不慢的趕著路。
最前麵帶路的人是當地村民,一個五六十歲的老漢,腿腳卻很利索。
近些年來,嶺南發展的快,又因景色奇絕,古地聲名顯赫,很多外地人都慕名而來,並聘請當地人做向導。其中,老漢對附近山形變化可謂是了如指掌,向導經驗豐富。
後麵走著的男男女女裏,一個年輕小夥走著走著,迴頭看了眼。
不遠處,一名年輕男人不遠不近的跟著他們。
對方身量清瘦,背著個瞧著極重的登山包,卻輕輕鬆鬆沒喘一口氣,體力好的驚人。
他手裏還拿著個相機,時不時停下對四周景致哢嚓拍幾下,原本挺快的腳程就慢了下來,落後他們很多。
畢竟是客人,他們也停了等對方。
但年輕男人溫聲說:“你們走你們的,不必管我。我會跟上。”
說來也奇,走的那樣慢,竟然還真都次次跟上他們了。
小夥看了會兒,忍不住問老漢:“阿爺,那位客人真是來旅遊嗎?”
旁邊的人插話說:“我看不是。長的白淨,一看就是有錢人家養出來的,咋可能會對咱們這犄角旮旯的地兒感興趣?”
“就是就是。怕是沒兩天,他就待不下自己走了。”
幾人七嘴八舌的讚同。
老漢皺了皺眉,板著臉說:“你們管人家呢?咱們收錢辦事,就老實帶路。”
……
後麵不遠處。
又拍完一張,許明要跟上前麵的人時,正好看到他們迴頭打量他。
可能是沒成想會對上視線,那幾人趕緊你推我讓的走。裏麵一個背著竹筐的小姑娘更是不好意思的低下頭。
許明不由得笑了下。
他知道他們在說他什麽。當地的村民似乎對外來遊客有種天生的熱情和好奇,也樸實的並不掩飾內心,想法念頭都能從臉上看得出來。
但他其實是個孤兒。
在許明有限的記憶裏,極幼時是跟個老奶奶相依為命。沒多久老奶奶病逝。老奶奶已沒有親戚,沒有人能收養他,就被送去了福利院。
那年許明4歲。
後來經年努力,他考上了西北大學研究生,今年將將畢業,之後應該是準備實習,但是……
許明將相機裏照片翻到底,一張與山景截然不同的照片映入眼簾。
那是張九十年代左右拍的老相片。因年頭久遠,相片已然泛黃破舊。
尚勉強能看出的,老相片拍的是座三層的傳統舊製宅子。頭門正立麵設4根石簷柱,帶有金花獅子石雕,縱架則為抬梁式木梁架,配以黑檀木板門,看上去莊嚴肅穆。
巧了,許明專業考古,正好認得。
這是嶺南當地族群的一種老祠堂,正門是常見的敞楹式。
因著相片表麵不清破損,正門上方匾額的字無法辨認。
奇怪的是,這座規製不小的祠堂並不在人煙鼎盛處,周圍被拍進去的是深山老林。拍攝時應該是黃昏時分,映著遠方的青山與林間晦暗的碎光,老祠堂看上去帶著種極致的荒頹感。
許明查了許久,才確定老相片背景從屬大庾嶺一帶的山脈。
起初,許明沒放在心上。
因為老相片是某天突然出現在他郵箱裏的。發件人匿名,之後注銷了。許明以為是哪個老同學的惡作劇,便沒管。
直到後來某個深夜,許明經曆了一件怪事,驚覺怪事不但與老相片有關,同他自己也有關係。
這個吸引力太大,許明這才重視起照片,一路追查至此。途中已經問過很多人,沒有見過這老祠堂的,隻得親自來山裏找。
……
許明要去的村寨,叫新溪村。
嶺南地區有兩條古道,一為梅嶺古道,二為烏逕古道。前者在偏東狹長的山林盆地中穿境而過,自唐開元年間鑿通後,成為嶺南通往中原、江南地區的交通幹線;後者與之相鄰,卻少為人知。
實際上,後者的開通要遠早於前者,正所謂“庾嶺未開,南北通衢也”,它一直是粵鹽、贛糧、閩茶運銷之路,千百年來常有販夫走卒穿梭其中,道旁牙行、商鋪林立,南北客商雲集,繁華難以想象。
新溪村的先祖先祖便是循著烏逕古道,一路南行落戶於此。
隻可惜隨著時代的發展衝擊,這條古道幾乎已經被遺忘。新溪村隱匿於群山中,也漸漸與外界脫節。
傍晚,他們終於到了新溪村。
遠遠的就看到村頭有棵巨大的古榕樹,樹冠幾乎參天蔽日,村落房址依著地勢零散分布,彼此間有條青石鋪就的小路蜿蜒向上連通。
帶路的老漢對許明很和善,主動聊起自己。許明這才知道老漢叫巴德,一行人都是新溪村的村民。
巴德讓其他人先迴去,帶許明去了村裏的招待所。就是一家簡陋的民宿,應該翻新過,簡潔幹淨,同附近的民房看著沒區別。
進去時,工作人員正百聊無賴的玩著手機裏的遊戲。
巴德幫許明打點好,便離開了。
許明看工作人員辦理入住手續,又環顧四周打量。
就在這時,樓梯口突然響起腳步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