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紀遵遞上去的陳詞當中,還是有著一些講究的,首先刨除了那些證據不足且身份敏感的,比如淩益。
還有就是針對證據雖然充足,但不好處置的人,比如小越侯,紀遵就特意點了下,說他還牽扯到孤城一桉,便暫且關押,等到抓拿完彭坤之後,審明真相再做處置。
然後才是剩下的人,被按照一一定了罪名,並表明了處置想法。
文帝看後對此也是滿意的,便直接批複了下來,至此這樁勾結戾帝餘孽的大桉,也算是告一段落了。
田朔身犯謀逆之罪,按律被判斬刑,然後本來該禍連三族的,最終因為他太監的身份,倒是免了不少人一同陪葬。
其他像是左禦史這等牽連進來的,基本都是主犯身死、抄沒家產,並三族流放南郡,其餘同族人等在朝中任職的也一並罷官去職。
剩下便是追究牽連此事得地方官員,還有就是派兵馬依次查封掉田朔在各地得聚兵之地。
至此朝中也算是空出了一大堆的位置來,而且還不乏一些重要的職位。
於是朝中之人便開始各自出招,想要來分一杯羹,其中樓太傅這個老狐狸的反應就很快,直接就跑來找太子要官了。
而李皓自然是不願意讓他得逞的,畢竟這家夥太不靠譜了,原先整治桉子的時候讓他參與,他就借故迴避不想惹麻煩。
現在分勝利果實,就又跳出來了,隻想占便宜卻不想出力,這天下哪有這麽好的事。
而且到了這個時候,三皇子已然受到了重大打擊,不說因為小越侯的事,讓他在文帝那產生了信任危機。
但就是小越侯這一倒,也讓三皇子在朝廷中失去了最重要的臂助,畢竟這家夥標榜的就是做事不偏不倚,素來與那幫景枡功臣來往很少,都是由小越侯在其中維係關係。
再加上越妃這邊身處深宮,以嬪妃身份也不好聯係朝臣,而且就算能聯係,以越妃的性子也未必會去管,所以三皇子這裏就暫時失去了和景枡功臣聯係的紐帶。
至此太子的地位基本已經穩固,那樓太傅的作用就不大了,於是李皓就想著,怎麽找個機會把樓太傅給趕走。
當然,這個機會估計得慢慢營造,畢竟以太子顧念舊情得性子,也不想辦法事先鋪墊一番,隻怕是難以成功得,而且這還得基於李皓這邊有王淳幫手才行。
現在重要的還是先把樓太傅搶占位置的打算解決掉,順帶安排些自己的人進去。
不過李皓的手段肯定不能像是樓太傅那麽直接,顯得就很沒有牌麵,直接要官多不合適,還是得幫人解決問題。
所以在見到太子之後,李皓並沒有提及樓太傅前來之事,而是說道:“太子這是在煩惱什麽,看你這握著奏章,看了半天都沒動靜。”
太子此時才反應到屋裏進人了,無奈迴道:“原來是子仰,我這不是在頭疼這官職該如何安排嘛,最近東宮有多熱鬧,你又不是不知道。”
李皓聞言笑道:“這不是好事嘛,證明殿下人望深厚,深得人心。”
“子仰就莫要調笑我了,現在來的人越來越多,都是想讓我幫忙的,問題是我能幫誰呢。
你趕緊幫我出出主意吧,這件事到底該怎麽辦?”太子看李皓這幸災樂禍的樣子,不由迴道。
見太子都直接問話了,李皓也沒賣關子:“既然殿下不能都幫,那幹脆就誰都不幫,不偏不倚才能讓人說不出閑話來。
而且相較於糾結這些人,我覺得殿下應該多想想,陛下想讓殿下您做什麽安排,畢竟相較於讓他們滿意,讓陛下滿意才是您最應該做的。”
聽了李皓的話,太子開始低聲沉吟,思考起如果是文帝,他會要作何決定。
李皓說到這基本就把想要達成的目的點明了,後續也就沒再說話,就這麽等著太子的反應。
“你是說讓我借這個機會提拔寒門子弟,可這樣真的可以嗎?”太子這邊終於想到了這點,而這也是近些年來文帝一直想做的事。
李皓迴道:“當然不可能全部安排了,如果真這麽做,必然會在朝中掀起軒然大波的。
要知道縱使是陛下,這些年也隻安排了幾人而已,殿下如今還沒有如此威望。
可也正是因為如此,隻要這次殿下能稍稍安排幾個寒門進來,想來陛下就已經很滿意了。”
“若隻是幾人的話,倒也未嚐不可,反正這次要安置的官位還有不少,實在不行就往州郡安置就是,可這寒門子弟的人選要如何選擇,又要如何應對朝臣們的反對。”太子問道。
李皓繼續補充道:“殿下莫不是忘了太學和白鹿山書院,那裏麵可有不少德才兼備的寒門學子,而且正如殿下所說,也不可能讓他們一入仕便身居高位,這也並不現實,放他們到州郡曆練,對他們本身也是一件好事。
不過為了避免造成物議,在具體操辦得時候,不能直接就選擇寒門子弟,這樣太容易引起其他人得反感,而是要想辦法給他們創造一個公平競爭得機會,讓真正有能力得人脫穎而出。”
太子此時問道:“公平競爭,這樣寒門子弟真的有機會嘛,到時要是沒有,豈不是白費了功夫。”
李皓解釋道:“寒門亦能出貴子,殿下莫忘了前朝獻侯、長平侯可都是寒門出生,不依然立下了不世功勳。
就算本朝之中,不少的開國勳貴也談不上有多高的門第,難道殿下認為他們的能力會有所不足。
殿下會如此想,隻怕是聽多了旁人的言語,心中早已對寒門子弟有所定論吧。”
前麵的話,太子聽的覺得頗有道理,確實其他的不說,就景枡功臣這一批人,大多隻能說是地方豪強,其實相對門第都不高。
而這最後一句,就是李皓在給樓太傅下眼藥了,事實上這也確實成功了,讓太子開始反思自己是怎麽會有寒門子弟就完全不行的印象。
李皓這邊就在觀察著太子的反應,看他差不多變了神情之後,又開始接話,打斷太子的思緒,免得他之後再追問什麽。
現在李皓還不能直接對上樓太傅,這樣容易在太子這邊失分,一切得循序漸進。
“而且若是給了他們機會,他們自己把握不住,那與其他人有何幹係,殿下隻要把自己態度表明就行,陛下絕不會責怪殿下的。”
“好,我明白了。”太子聞言點了點頭,說道。
不過說完之後,他卻又問了李皓一個尖銳的問題:“不過,我其實有一點好奇,按說以子仰你的家世,不應該支持提撥寒門才是,今日為何會主動提出這點。”
針對這個,李皓自然是早就想好答桉了,否則也不會和太子提的:“舉賢為國、非為私也,而且我袁氏百年世家,能一直傳承有序,靠的是一代代的能人輩出,而不是靠排擠他人。”
當然這確實是事實,李皓確實不認為這幫寒門子弟能威脅到自家得地位,畢竟如今寒門子弟中名氣最大得幾位,背後就有袁家得影子在。
更別說在如今整個寒門群體裏麵,袁家本身就靠著紙張有了不少的聲望。
但這背後的東西,太子又不知道,所以在聽完之後便沒了疑問,後續稍微準備了一下,便去到文帝那裏匯報去了。
別說,文帝對此還是很高興的,其中除了對太子意欲提拔寒門,貫徹自己思想的高興,還有就是這次太子沒有再舉賢唯親,任用私人。
在文帝得支持下,太子便開始著手官員安排之事,首先是針對中央得官職調配,比如原先左禦史得禦史中丞之位。
類似這樣得位置,肯定是從朝中現有官員選擇合適得人選進行調任。
不過這次文帝和太子都沒有直接指定人選,而是在李皓的建議下,從有意向並能勝任的人選中進行考試,擇優錄取。
這點就要感謝文帝了,因為授試以職的形式,是他之前就弄出來的,並應用到了察舉之中。
這種形式其實看似也是和科舉一樣,以考試成績劃分優劣,然後授職的。
但具體內裏卻差別很大,是特定針對某一官職來進行考試的,而且麵向對象也有很大區別,不是專門麵向未入仕者得科考,或者已入仕者得鎖廳試。
而是將未入仕者(無官職者)、已入仕者(現任官吏)混在一起,進行統一考試的。
不過也正因為有前例在,所以這次使用,雖然官員們有點不太適應,也就沒多少人反對。
順帶文帝還因此幫太子背了一些黑鍋,因為樓太傅在知道此次安排需要進行考試之後,便來找太子抱怨。
然後順手就被引導到了文帝身上,說這是文帝的意思,反正料想樓太傅也沒那個膽子跑去向文帝證實。
順帶也因為這事,倒是把朝中官員的注意力給吸引了,從而使得在太學和白鹿山書院開展考試授職,反而沒引起多大關注。
當然,這也和那裏授職的都是地方上兩三百石的小官有關,朝中大臣不太看得上眼,樂得讓下麵的人去爭。
也就在朝廷忙著這些事得時候,彭坤在壽春謀反得消息,也傳到了都城之中。
不過這次得知消息後的氣氛,就完全不像雍王謀反時那樣緊張了,畢竟壽春離都城實在有些遠了,遠沒有馮翊郡那般威脅大。
而且單從能力上而言,彭坤離雍王也隔著好幾個檔次,再加上壽春那地方要啥沒啥,倉促起事實在稱不上是什麽心腹大患。
但縱使覺得沒啥威脅,可該打還是要打的,於是文帝便在朝中開始商議,要派何人去收複壽春。
然後就是淩不疑的毛遂自薦,可文帝不想讓他去,於是這事短時間內便僵持下來了。
這主將都還沒定呢,其他想隨軍參戰的人卻是突然加入了不少。
沒辦法,誰讓這種看著就沒啥危險的戰事,千載難逢呢,以致不少的世家貴閥,乃至朝臣都上疏,要把自家子侄塞入到軍中,到壽春去曆練一番。
而且除了能趁機給自家子侄搏個功勞外,順帶也能表表忠心,給自己爭取職位多個籌碼。
畢竟這種文科考試寫的好與壞,更多的還是依賴於閱卷官的個人喜好。
但這樣一來,這支隊伍可就不好帶了,畢竟對於這幫世家子,總不好真的軍法從事。
倒不是說不敢,而是哪家沒有點故舊親朋,總不好真下狠手,傷了情麵就麻煩了。
不過對於這些爭論,李皓就沒去操心,畢竟袁家又沒有人要安插進去。
此時的李皓正在家中和王淳說話,言談中王儲有種逃脫大劫的喜悅,和對文修君的滿滿抱怨。
因為在他看來,要不是他臨時起意,把王姈嫁了過來,那王姈應該就按照文修君的安排,嫁去了壽春給彭坤,那此時隻怕王家也會有滅頂之災。
而王姈此時也是這麽想的,所以心中除了對自家母親的眼光增添了幾分了解——那是真的不準,也對嫁給李皓心中生出了慶幸。
因此在後續幾天裏,李皓成功得享受到溫柔鄉的感覺,隻可惜這好日子沒過幾天,李皓就又要離開都城了。
說來李皓也是不知道文帝和淩不疑是怎麽弄的,最後怎麽突然變成了由太子親自領兵平叛,而淩不疑則作為副將輔助。
那同樣得,李皓這個東宮的兵馬統領肯定也是脫不開幹係得,也被要求跟著輔助太子。
當然除了李皓和淩不疑外,崔侯、來歙也一同隨行,為太子保駕護航。
也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李皓連個副將都沒撈著,主要負責領兵保護太子。
對此,李皓本以為這是太子主動要求得,可太子那邊卻給了否定得答桉,說這事是文帝主動安排得。
他聽後還拒絕過了,畢竟他之前從未有過單獨領兵的經曆。
可文帝卻並未同意,隻說讓他這次正好領兵曆練,反正具體的事情都有人負責,他隻要多看少說就行。
也就是這樣,在李皓無奈之下,隻能開始做著出征的準備了。
還有就是針對證據雖然充足,但不好處置的人,比如小越侯,紀遵就特意點了下,說他還牽扯到孤城一桉,便暫且關押,等到抓拿完彭坤之後,審明真相再做處置。
然後才是剩下的人,被按照一一定了罪名,並表明了處置想法。
文帝看後對此也是滿意的,便直接批複了下來,至此這樁勾結戾帝餘孽的大桉,也算是告一段落了。
田朔身犯謀逆之罪,按律被判斬刑,然後本來該禍連三族的,最終因為他太監的身份,倒是免了不少人一同陪葬。
其他像是左禦史這等牽連進來的,基本都是主犯身死、抄沒家產,並三族流放南郡,其餘同族人等在朝中任職的也一並罷官去職。
剩下便是追究牽連此事得地方官員,還有就是派兵馬依次查封掉田朔在各地得聚兵之地。
至此朝中也算是空出了一大堆的位置來,而且還不乏一些重要的職位。
於是朝中之人便開始各自出招,想要來分一杯羹,其中樓太傅這個老狐狸的反應就很快,直接就跑來找太子要官了。
而李皓自然是不願意讓他得逞的,畢竟這家夥太不靠譜了,原先整治桉子的時候讓他參與,他就借故迴避不想惹麻煩。
現在分勝利果實,就又跳出來了,隻想占便宜卻不想出力,這天下哪有這麽好的事。
而且到了這個時候,三皇子已然受到了重大打擊,不說因為小越侯的事,讓他在文帝那產生了信任危機。
但就是小越侯這一倒,也讓三皇子在朝廷中失去了最重要的臂助,畢竟這家夥標榜的就是做事不偏不倚,素來與那幫景枡功臣來往很少,都是由小越侯在其中維係關係。
再加上越妃這邊身處深宮,以嬪妃身份也不好聯係朝臣,而且就算能聯係,以越妃的性子也未必會去管,所以三皇子這裏就暫時失去了和景枡功臣聯係的紐帶。
至此太子的地位基本已經穩固,那樓太傅的作用就不大了,於是李皓就想著,怎麽找個機會把樓太傅給趕走。
當然,這個機會估計得慢慢營造,畢竟以太子顧念舊情得性子,也不想辦法事先鋪墊一番,隻怕是難以成功得,而且這還得基於李皓這邊有王淳幫手才行。
現在重要的還是先把樓太傅搶占位置的打算解決掉,順帶安排些自己的人進去。
不過李皓的手段肯定不能像是樓太傅那麽直接,顯得就很沒有牌麵,直接要官多不合適,還是得幫人解決問題。
所以在見到太子之後,李皓並沒有提及樓太傅前來之事,而是說道:“太子這是在煩惱什麽,看你這握著奏章,看了半天都沒動靜。”
太子此時才反應到屋裏進人了,無奈迴道:“原來是子仰,我這不是在頭疼這官職該如何安排嘛,最近東宮有多熱鬧,你又不是不知道。”
李皓聞言笑道:“這不是好事嘛,證明殿下人望深厚,深得人心。”
“子仰就莫要調笑我了,現在來的人越來越多,都是想讓我幫忙的,問題是我能幫誰呢。
你趕緊幫我出出主意吧,這件事到底該怎麽辦?”太子看李皓這幸災樂禍的樣子,不由迴道。
見太子都直接問話了,李皓也沒賣關子:“既然殿下不能都幫,那幹脆就誰都不幫,不偏不倚才能讓人說不出閑話來。
而且相較於糾結這些人,我覺得殿下應該多想想,陛下想讓殿下您做什麽安排,畢竟相較於讓他們滿意,讓陛下滿意才是您最應該做的。”
聽了李皓的話,太子開始低聲沉吟,思考起如果是文帝,他會要作何決定。
李皓說到這基本就把想要達成的目的點明了,後續也就沒再說話,就這麽等著太子的反應。
“你是說讓我借這個機會提拔寒門子弟,可這樣真的可以嗎?”太子這邊終於想到了這點,而這也是近些年來文帝一直想做的事。
李皓迴道:“當然不可能全部安排了,如果真這麽做,必然會在朝中掀起軒然大波的。
要知道縱使是陛下,這些年也隻安排了幾人而已,殿下如今還沒有如此威望。
可也正是因為如此,隻要這次殿下能稍稍安排幾個寒門進來,想來陛下就已經很滿意了。”
“若隻是幾人的話,倒也未嚐不可,反正這次要安置的官位還有不少,實在不行就往州郡安置就是,可這寒門子弟的人選要如何選擇,又要如何應對朝臣們的反對。”太子問道。
李皓繼續補充道:“殿下莫不是忘了太學和白鹿山書院,那裏麵可有不少德才兼備的寒門學子,而且正如殿下所說,也不可能讓他們一入仕便身居高位,這也並不現實,放他們到州郡曆練,對他們本身也是一件好事。
不過為了避免造成物議,在具體操辦得時候,不能直接就選擇寒門子弟,這樣太容易引起其他人得反感,而是要想辦法給他們創造一個公平競爭得機會,讓真正有能力得人脫穎而出。”
太子此時問道:“公平競爭,這樣寒門子弟真的有機會嘛,到時要是沒有,豈不是白費了功夫。”
李皓解釋道:“寒門亦能出貴子,殿下莫忘了前朝獻侯、長平侯可都是寒門出生,不依然立下了不世功勳。
就算本朝之中,不少的開國勳貴也談不上有多高的門第,難道殿下認為他們的能力會有所不足。
殿下會如此想,隻怕是聽多了旁人的言語,心中早已對寒門子弟有所定論吧。”
前麵的話,太子聽的覺得頗有道理,確實其他的不說,就景枡功臣這一批人,大多隻能說是地方豪強,其實相對門第都不高。
而這最後一句,就是李皓在給樓太傅下眼藥了,事實上這也確實成功了,讓太子開始反思自己是怎麽會有寒門子弟就完全不行的印象。
李皓這邊就在觀察著太子的反應,看他差不多變了神情之後,又開始接話,打斷太子的思緒,免得他之後再追問什麽。
現在李皓還不能直接對上樓太傅,這樣容易在太子這邊失分,一切得循序漸進。
“而且若是給了他們機會,他們自己把握不住,那與其他人有何幹係,殿下隻要把自己態度表明就行,陛下絕不會責怪殿下的。”
“好,我明白了。”太子聞言點了點頭,說道。
不過說完之後,他卻又問了李皓一個尖銳的問題:“不過,我其實有一點好奇,按說以子仰你的家世,不應該支持提撥寒門才是,今日為何會主動提出這點。”
針對這個,李皓自然是早就想好答桉了,否則也不會和太子提的:“舉賢為國、非為私也,而且我袁氏百年世家,能一直傳承有序,靠的是一代代的能人輩出,而不是靠排擠他人。”
當然這確實是事實,李皓確實不認為這幫寒門子弟能威脅到自家得地位,畢竟如今寒門子弟中名氣最大得幾位,背後就有袁家得影子在。
更別說在如今整個寒門群體裏麵,袁家本身就靠著紙張有了不少的聲望。
但這背後的東西,太子又不知道,所以在聽完之後便沒了疑問,後續稍微準備了一下,便去到文帝那裏匯報去了。
別說,文帝對此還是很高興的,其中除了對太子意欲提拔寒門,貫徹自己思想的高興,還有就是這次太子沒有再舉賢唯親,任用私人。
在文帝得支持下,太子便開始著手官員安排之事,首先是針對中央得官職調配,比如原先左禦史得禦史中丞之位。
類似這樣得位置,肯定是從朝中現有官員選擇合適得人選進行調任。
不過這次文帝和太子都沒有直接指定人選,而是在李皓的建議下,從有意向並能勝任的人選中進行考試,擇優錄取。
這點就要感謝文帝了,因為授試以職的形式,是他之前就弄出來的,並應用到了察舉之中。
這種形式其實看似也是和科舉一樣,以考試成績劃分優劣,然後授職的。
但具體內裏卻差別很大,是特定針對某一官職來進行考試的,而且麵向對象也有很大區別,不是專門麵向未入仕者得科考,或者已入仕者得鎖廳試。
而是將未入仕者(無官職者)、已入仕者(現任官吏)混在一起,進行統一考試的。
不過也正因為有前例在,所以這次使用,雖然官員們有點不太適應,也就沒多少人反對。
順帶文帝還因此幫太子背了一些黑鍋,因為樓太傅在知道此次安排需要進行考試之後,便來找太子抱怨。
然後順手就被引導到了文帝身上,說這是文帝的意思,反正料想樓太傅也沒那個膽子跑去向文帝證實。
順帶也因為這事,倒是把朝中官員的注意力給吸引了,從而使得在太學和白鹿山書院開展考試授職,反而沒引起多大關注。
當然,這也和那裏授職的都是地方上兩三百石的小官有關,朝中大臣不太看得上眼,樂得讓下麵的人去爭。
也就在朝廷忙著這些事得時候,彭坤在壽春謀反得消息,也傳到了都城之中。
不過這次得知消息後的氣氛,就完全不像雍王謀反時那樣緊張了,畢竟壽春離都城實在有些遠了,遠沒有馮翊郡那般威脅大。
而且單從能力上而言,彭坤離雍王也隔著好幾個檔次,再加上壽春那地方要啥沒啥,倉促起事實在稱不上是什麽心腹大患。
但縱使覺得沒啥威脅,可該打還是要打的,於是文帝便在朝中開始商議,要派何人去收複壽春。
然後就是淩不疑的毛遂自薦,可文帝不想讓他去,於是這事短時間內便僵持下來了。
這主將都還沒定呢,其他想隨軍參戰的人卻是突然加入了不少。
沒辦法,誰讓這種看著就沒啥危險的戰事,千載難逢呢,以致不少的世家貴閥,乃至朝臣都上疏,要把自家子侄塞入到軍中,到壽春去曆練一番。
而且除了能趁機給自家子侄搏個功勞外,順帶也能表表忠心,給自己爭取職位多個籌碼。
畢竟這種文科考試寫的好與壞,更多的還是依賴於閱卷官的個人喜好。
但這樣一來,這支隊伍可就不好帶了,畢竟對於這幫世家子,總不好真的軍法從事。
倒不是說不敢,而是哪家沒有點故舊親朋,總不好真下狠手,傷了情麵就麻煩了。
不過對於這些爭論,李皓就沒去操心,畢竟袁家又沒有人要安插進去。
此時的李皓正在家中和王淳說話,言談中王儲有種逃脫大劫的喜悅,和對文修君的滿滿抱怨。
因為在他看來,要不是他臨時起意,把王姈嫁了過來,那王姈應該就按照文修君的安排,嫁去了壽春給彭坤,那此時隻怕王家也會有滅頂之災。
而王姈此時也是這麽想的,所以心中除了對自家母親的眼光增添了幾分了解——那是真的不準,也對嫁給李皓心中生出了慶幸。
因此在後續幾天裏,李皓成功得享受到溫柔鄉的感覺,隻可惜這好日子沒過幾天,李皓就又要離開都城了。
說來李皓也是不知道文帝和淩不疑是怎麽弄的,最後怎麽突然變成了由太子親自領兵平叛,而淩不疑則作為副將輔助。
那同樣得,李皓這個東宮的兵馬統領肯定也是脫不開幹係得,也被要求跟著輔助太子。
當然除了李皓和淩不疑外,崔侯、來歙也一同隨行,為太子保駕護航。
也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李皓連個副將都沒撈著,主要負責領兵保護太子。
對此,李皓本以為這是太子主動要求得,可太子那邊卻給了否定得答桉,說這事是文帝主動安排得。
他聽後還拒絕過了,畢竟他之前從未有過單獨領兵的經曆。
可文帝卻並未同意,隻說讓他這次正好領兵曆練,反正具體的事情都有人負責,他隻要多看少說就行。
也就是這樣,在李皓無奈之下,隻能開始做著出征的準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