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曾經提到過,2017年,普伊成為又一位橫跨不同場地類型全部奪冠的球員,同時也是“90後”球員裏繼迪米特洛夫和蒂姆之後的第三位;而在他後麵,又足足等待了五年,才出現另外一位完成如此壯舉的球員。


    從這裏就可以看出,普伊能夠完美適應不同場地,他的擊球風格與比賽類型,具備在不同類型球場打開局麵的能力。


    事實上,普伊最喜歡的場地是硬地,職業生涯表現最出色的是澳網,而職業生涯率先迎來突破的是溫網和美網。


    反而在法網,職業生涯的最好成績也隻是兩次第三輪。


    由此可見,普伊是一位更加適合快速球場的球員。


    但真的是如此嗎?


    在2019年澳網闖入四強前,普伊職業生涯在澳網的戰績是五次首輪出局、一勝難求。


    溫網和美網取得突破的前後,普伊在這裏的表現也普遍都是第二輪、第三輪。


    至於法網,盡管從來沒有能夠突破第三輪,並且前後四次首輪出局,但他在法網的勝場是四大滿貫最多的。


    也就是說,普伊的個人喜好,確實是快速場地;但他的比賽風格確實具有普適性,任何場地都表現不俗;同時,他從小就是在紅土成長起來的,盡管不擅長,但紅土的理解和習慣還是刻在擊球揮拍裏。


    在蒙特卡洛,普伊能夠擊敗未來的“紅土小王子”蒂姆,這就是最好證明。


    對於高文來說,錯過和蒂姆紅土碰麵的機會,但麵對普伊的比賽,同樣需要全力以赴,心態必須擺正——


    硬地上,不需要適應不需要調整,一切都是關於對手的也是關於自己的。


    紅土上,除了對手之外,場地和環境也將成為比賽的一部分,一切都是全新的,心態自然也就不同。


    其實,準確來說,這不是高文職業生涯嚴格意義的紅土首秀,雙打賽事首輪比賽才是。


    在登上單打賽場之前,高文和迪米特洛夫的雙打搭檔就已經在蒙特卡洛大師賽亮相,完成紅土首次亮相。


    雙打首輪,高文組合迎戰另外一對“90後”年輕組合:


    來自芬蘭的亨利-康廷南(henri-kontinen),1990年出生;來自克羅地亞的馬林-德拉岡亞(marin-draganja),1991年出生。


    兩位球員轉入職業賽場都已經有些年份,但遺憾的是,單打表現平平,於是開始思考職業生涯的出路,也就是去年今年左右,雙雙轉入雙打,希望能夠在這裏闖蕩出一片天空,延續自己的職業生涯。


    如此年輕,就已經徹底放棄單打,側麵也說明確實無以為繼,甚至在挑戰賽階段也無法打開局麵;但同時,因為年輕所以敢打敢拚,雙打賽場擁有搭檔的支持,慢慢累積經驗,確實不失為一條出路。


    這場比賽,就可以看得出來,迪米特洛夫的心境確實發生變化,更加積極主動;反而是首次在紅土正式比賽的高文稍稍顯得拘謹,於是迪米特洛夫順勢接過主動,掌控比賽,這和印第安維爾斯不同。


    最後——


    “6:1”、“6:3”。


    高文和迪米特洛夫的“二搭”,順風順水地開啟征程,全場比賽耗時不到九十分鍾就以完勝迎來開門紅。


    勝利,在任何時候都是好事;但對於高文來說,唯一遺憾就是,在球場擊球的時間太短,適應不足。


    所以,從雙打切換到單打賽場,高文依舊需要一些時間。


    第一局,就直接證明了,紅土和硬地,其實是兩個世界。


    盡管同樣都是網球,但整個比賽內容卻大相徑庭;而且,練習賽和正式比賽又是兩迴事,強度差異!


    “40:0”。


    普伊開場的發球局,輕鬆直落四分,“love-game”保發,基本沒有遭遇什麽挑戰。


    高文,顯然還沒有琢磨出東西來,整個迴球的線路、落點、方式選擇都不夠清晰,也就是自己沒有想好。


    緊接著,高文的發球局。


    “40:40”。


    盡管高文依靠發球掩護,挽救兩個破發點,但他始終沒有看到局點,結果還是被普伊一拍正手直線得分完成破發。


    轉眼,第一盤的比分,就已經來到了“2:0”,普伊領先。


    當然,在硬地賽場,高文也不止一次麵對如此困境,但原因截然不同,在這裏,在紅土,一切都是陌生的。


    高文,並不慌張。


    單純看比分的話,沒有什麽值得緊張的,比賽很漫長,時間還有很多,沒有必要因為一次破發就慌張;而且,比起硬地來說,發球優勢在紅土被削弱,所以破發在紅土球場更加常見,後麵還有機會。


    高文真正在意的是比賽內容。


    普伊,正如預料——


    一是借力打力的能力非常出眾,同時還具備自己主動發力的能力,正手犀利,但普伊不是全憑肌肉發力的風格,而是依靠提升拍頭速度的方式增加出拍的節奏,和穆雷有些相似,依靠速度形成壓製。


    二是搶擊球點的能力非常突出,整體而言,這就是普伊的風格,根據迴球的彈跳高度,隨時以自己的風格和方式來搶點進攻。


    他的身高185厘米,盡管不算高,但比錦織圭高,所以他不需要像錦織圭那麽辛苦,而且身體素質也更強,這也意味著他可以輕輕鬆鬆就將比賽節奏提升起來,越快越好,他非常享受快速來迴的碰撞。


    當然,前提是,他依靠速度形成壓製,迫使對方進入陷阱,按照自己的設計來完成迴球,省略預判的時間;否則,一旦對手找到機會打破套路,他就會陷入被動,這說明了什麽?


    普伊是一個戰術設計非常強的球員,具有一種本能,在電光火石之間就能夠將網球的速度和線路布局出來,並且將整個節奏提升起來;但同時,普伊也是一個缺少靈感和變化的球員,他隻有一套戰術,沒有備選戰術,一旦戰術套路被打亂,局麵就會顛覆。


    所以,普伊隻是單純不斷提速、提速、再提速,但臨場應變方麵,卻遠遠不如錦織圭來得豐富多變。


    另外,不止是普伊,高文自己也需要檢討。


    如果是硬地,高文通過擊球落點的壓深,往往就能夠形成壓製,打破平衡,但在紅土,這一套行不通。


    一來,球速慢下來了;二來,落點壓深之後,彈跳高度也給予對手反應時間。


    特別是麵對普伊這樣,無論什麽迴球都能夠搶擊球點,微妙地將節奏變換隱藏在自己不斷提速的擊球迴合之中,硬地的戰術就不管用了。


    那麽,高文應該怎麽辦呢?


    紅土比賽的第一場單打,就帶來了全新體驗。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賽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磨硯少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磨硯少年並收藏賽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