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噢!高文。”
“恭喜四強。”
“精彩的比賽。”
窸窸窣窣,窸窸窣窣,低低的聲音輕輕湧動,理智與情感的拉扯讓現場觀眾一個個陷入煎熬的困境。
一個兩個三四個,越來越多人朝著高文投來視線。
正如解說員所說,又有誰願意錯過當今職業網壇最炙手可熱的高文呢?即使是對網球沒有任何關心,卻因為頭版頭條以及網絡熱搜著實出現太多次,或多或少也看過聽過這個名字,很難假裝不認識。
高文,嘴角弧度輕輕上揚,或點頭或揮手或眼神交流,保持禮儀地表示感謝,卻避免發出更多噪音。
漸漸地,全英俱樂部的觀眾們也就能夠理解高文,陸陸續續放棄唿喊,而是用眼神用動作表示歡迎。
然後,高文就注意到了一個身影,腳步微微一頓,腦海裏的第一反應還以為自己認錯人了——
普蘭,正在低頭看手機。
不是說眼前費德勒和西蒙的比賽不好看,也不是說她不關心賽場的湧動聲響,而是眼前有更加值得關注的新聞,正好利用局間休息的時間快速瀏覽一下,短短九十秒過後,比賽就要繼續了。
社交網絡之上,鋪天蓋地全部都是高文的新聞,賽後狂潮正在一點一點醞釀聲勢,攀爬向全新巔峰。
不止是華夏媒體,全球各地媒體紛紛第一時間給予關注。
因為高文苦戰五盤擊敗穆雷,因為高文再次展現大場麵的大心髒,因為溫布爾登的四強表現再次書寫了曆史,也因為賽後高文所表現出來的競技精神,還因為高文正式擁有挑戰atp終極極限的入場券……
一切的一切,正在一步一個腳印走向頂峰。
溫布爾登開賽前有多少質疑多少壓力,現在就十倍百倍地爆發出能量,眼花繚亂的新聞呈現井噴之勢,似乎全世界的目光全部朝著高文聚集而來,社交網絡幾乎就要癱瘓,浩浩蕩蕩的聲勢著實駭人。
即使親眼見證,即使親身經曆,但看到新聞報道的那些輝煌與追捧,普蘭也還是控製不住地亢奮起來,明媚的心情就好像盛夏午後打開的雪碧一般,汩汩冒泡翻滾起來,嘴角弧度一點一點上揚起來。
普蘭暗暗提醒自己。
賽前,那些質疑那些攻擊那些詆毀那些鄙夷那些挑釁,其實也來自這些媒體和網友,根本就是牆頭草。
如果高文贏球,他們將不遺餘力地追捧,就好像高文是國王一樣;但隻要高文輸球,第一個落井下石群起圍攻的也是同一批人,恍惚之間全世界都站在高文的對立麵,他們的讚譽與追捧就隻是泡沫。
理智,保持理智,她需要慢慢學會遠離社交網絡遠離媒體,否則,就隻有不幸。
然而,道理是一迴事,實際行動則是另一迴事。
看著這些下拉刷新就消失的“泡沫”,看著這些言之鑿鑿斷言高文無法創造佳績的聲音自己打臉改變立場,看著鋪天蓋地的驚歎和讚譽,看著比賽精彩瞬間的視頻和動圖持續不斷地重複出現在時間線上……
心情,還是控製不住地飛揚起來。
所以,這算是“罪惡的快/感”嗎?
“局間休息,就隻看一個局間休息。”
“對,就這樣。”
普蘭給自己一個截止時間,並且告訴自己,當費德勒和西蒙重新迴到賽場繼續比賽,她就放下手機。
然後,嗡——
手機震動了一下,消息來了。
高文,“抬頭看大屏幕。”
普蘭:???
滿頭都是問號,什麽意思?
但下意識地,在大腦反應過來之前,條件反射就已經抬頭,看向一號球場大屏幕。
噗。
下一秒,普蘭差點就被自己的口水嗆到。
此時,大屏幕上,現場導播的鏡頭正好對準高文,他站在過道上,停下腳步,對著鏡頭微笑揮手。
現場觀眾看到這一幕,還以為高文通過這樣的方式向一號球場打招唿,歡唿與掌聲就熙熙攘攘地洶湧起來,轉眼之間就已經席卷全場,節節攀升的滾滾熱浪就能夠深深感受到主場球迷對高文的歡迎。
如此待遇,堪比四巨頭,甚至某種程度上超過德約科維奇——
主要還是因為高文和穆雷的比賽剛剛結束,賽後發生的那一幕正是熱乎乎的狀態,觀眾情緒格外高漲。
甚至就連準備登場的費德勒和西蒙也注意到了騷動,抬起視線就能夠看到大屏幕上的身影,不由莞爾。
現場,估計就隻有普蘭一個人例外。
腦海裏的第一反應就是隱藏身形,悄無聲息地順著椅子往前滑落,然後整個人蜷縮成一團躲在前麵,默默地將腦袋埋到膝蓋之間,就好像皮卡丘一般,竭盡全力地隱藏自己的身形,心底不斷默念著。
“看不到看不到看不到”。
緊閉雙眼,念念有詞。
同時,雙手捧著手機合攏,貼在額頭上,似乎正在模仿將葉子貼在額頭上的狸貓。
而後,嗡——
手機再次震動了一下,緊接著再一下。
普蘭遲疑片刻,還是收迴雙手,將手機放在地麵上,下巴支撐著膝蓋,嘴裏依舊嘰裏咕嚕地嘟囔著。
消息,還是來自高文,但這次手機屏幕沒有消息預覽,好像是圖片的樣子。
打開,一張圖片。
一個孩子伸手去抓鈴鐺,同時用雙手捂住耳朵,
嗯?
普蘭匆匆瞥了一眼第二張圖片,沒有來得及看清楚,切換手機軟件搜索了一下:
“掩耳盜鈴”,這是什麽意思?
結果——
“漢語成語,出自‘呂氏春秋-自知’。
原意為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別人家的鈴鐺;後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是遮掩不住的事情偏偏想方設法遮掩。
其結構為連動式,在句子中通常作為謂語、定語、狀語。”
普蘭:……
咬牙切齒,怒火中燒。
快速切換迴來,正準備狠狠吐槽高文表示抗議,此時才看到第二張圖片,準確來說,應該是看清楚。
這是一張照片,一眼就能夠看出來是溫布爾登標誌性的深綠色座椅。
她,如同刺蝟一般蜷縮成一團,可憐兮兮地躲在座位前麵的過道裏;同時,放在額頭前麵合攏的雙手和第一張圖片裏麵捂住耳朵的動作簡直一模一樣。
重新將對話框拉迴去,上看看、下看看,這複製黏貼的即視感是怎麽迴事?
本來,應該覺得羞愧的,但普蘭控製不住想笑,最後,幹脆就埋頭捂住臉頰,悶悶地……笑了起來。
“恭喜四強。”
“精彩的比賽。”
窸窸窣窣,窸窸窣窣,低低的聲音輕輕湧動,理智與情感的拉扯讓現場觀眾一個個陷入煎熬的困境。
一個兩個三四個,越來越多人朝著高文投來視線。
正如解說員所說,又有誰願意錯過當今職業網壇最炙手可熱的高文呢?即使是對網球沒有任何關心,卻因為頭版頭條以及網絡熱搜著實出現太多次,或多或少也看過聽過這個名字,很難假裝不認識。
高文,嘴角弧度輕輕上揚,或點頭或揮手或眼神交流,保持禮儀地表示感謝,卻避免發出更多噪音。
漸漸地,全英俱樂部的觀眾們也就能夠理解高文,陸陸續續放棄唿喊,而是用眼神用動作表示歡迎。
然後,高文就注意到了一個身影,腳步微微一頓,腦海裏的第一反應還以為自己認錯人了——
普蘭,正在低頭看手機。
不是說眼前費德勒和西蒙的比賽不好看,也不是說她不關心賽場的湧動聲響,而是眼前有更加值得關注的新聞,正好利用局間休息的時間快速瀏覽一下,短短九十秒過後,比賽就要繼續了。
社交網絡之上,鋪天蓋地全部都是高文的新聞,賽後狂潮正在一點一點醞釀聲勢,攀爬向全新巔峰。
不止是華夏媒體,全球各地媒體紛紛第一時間給予關注。
因為高文苦戰五盤擊敗穆雷,因為高文再次展現大場麵的大心髒,因為溫布爾登的四強表現再次書寫了曆史,也因為賽後高文所表現出來的競技精神,還因為高文正式擁有挑戰atp終極極限的入場券……
一切的一切,正在一步一個腳印走向頂峰。
溫布爾登開賽前有多少質疑多少壓力,現在就十倍百倍地爆發出能量,眼花繚亂的新聞呈現井噴之勢,似乎全世界的目光全部朝著高文聚集而來,社交網絡幾乎就要癱瘓,浩浩蕩蕩的聲勢著實駭人。
即使親眼見證,即使親身經曆,但看到新聞報道的那些輝煌與追捧,普蘭也還是控製不住地亢奮起來,明媚的心情就好像盛夏午後打開的雪碧一般,汩汩冒泡翻滾起來,嘴角弧度一點一點上揚起來。
普蘭暗暗提醒自己。
賽前,那些質疑那些攻擊那些詆毀那些鄙夷那些挑釁,其實也來自這些媒體和網友,根本就是牆頭草。
如果高文贏球,他們將不遺餘力地追捧,就好像高文是國王一樣;但隻要高文輸球,第一個落井下石群起圍攻的也是同一批人,恍惚之間全世界都站在高文的對立麵,他們的讚譽與追捧就隻是泡沫。
理智,保持理智,她需要慢慢學會遠離社交網絡遠離媒體,否則,就隻有不幸。
然而,道理是一迴事,實際行動則是另一迴事。
看著這些下拉刷新就消失的“泡沫”,看著這些言之鑿鑿斷言高文無法創造佳績的聲音自己打臉改變立場,看著鋪天蓋地的驚歎和讚譽,看著比賽精彩瞬間的視頻和動圖持續不斷地重複出現在時間線上……
心情,還是控製不住地飛揚起來。
所以,這算是“罪惡的快/感”嗎?
“局間休息,就隻看一個局間休息。”
“對,就這樣。”
普蘭給自己一個截止時間,並且告訴自己,當費德勒和西蒙重新迴到賽場繼續比賽,她就放下手機。
然後,嗡——
手機震動了一下,消息來了。
高文,“抬頭看大屏幕。”
普蘭:???
滿頭都是問號,什麽意思?
但下意識地,在大腦反應過來之前,條件反射就已經抬頭,看向一號球場大屏幕。
噗。
下一秒,普蘭差點就被自己的口水嗆到。
此時,大屏幕上,現場導播的鏡頭正好對準高文,他站在過道上,停下腳步,對著鏡頭微笑揮手。
現場觀眾看到這一幕,還以為高文通過這樣的方式向一號球場打招唿,歡唿與掌聲就熙熙攘攘地洶湧起來,轉眼之間就已經席卷全場,節節攀升的滾滾熱浪就能夠深深感受到主場球迷對高文的歡迎。
如此待遇,堪比四巨頭,甚至某種程度上超過德約科維奇——
主要還是因為高文和穆雷的比賽剛剛結束,賽後發生的那一幕正是熱乎乎的狀態,觀眾情緒格外高漲。
甚至就連準備登場的費德勒和西蒙也注意到了騷動,抬起視線就能夠看到大屏幕上的身影,不由莞爾。
現場,估計就隻有普蘭一個人例外。
腦海裏的第一反應就是隱藏身形,悄無聲息地順著椅子往前滑落,然後整個人蜷縮成一團躲在前麵,默默地將腦袋埋到膝蓋之間,就好像皮卡丘一般,竭盡全力地隱藏自己的身形,心底不斷默念著。
“看不到看不到看不到”。
緊閉雙眼,念念有詞。
同時,雙手捧著手機合攏,貼在額頭上,似乎正在模仿將葉子貼在額頭上的狸貓。
而後,嗡——
手機再次震動了一下,緊接著再一下。
普蘭遲疑片刻,還是收迴雙手,將手機放在地麵上,下巴支撐著膝蓋,嘴裏依舊嘰裏咕嚕地嘟囔著。
消息,還是來自高文,但這次手機屏幕沒有消息預覽,好像是圖片的樣子。
打開,一張圖片。
一個孩子伸手去抓鈴鐺,同時用雙手捂住耳朵,
嗯?
普蘭匆匆瞥了一眼第二張圖片,沒有來得及看清楚,切換手機軟件搜索了一下:
“掩耳盜鈴”,這是什麽意思?
結果——
“漢語成語,出自‘呂氏春秋-自知’。
原意為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別人家的鈴鐺;後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是遮掩不住的事情偏偏想方設法遮掩。
其結構為連動式,在句子中通常作為謂語、定語、狀語。”
普蘭:……
咬牙切齒,怒火中燒。
快速切換迴來,正準備狠狠吐槽高文表示抗議,此時才看到第二張圖片,準確來說,應該是看清楚。
這是一張照片,一眼就能夠看出來是溫布爾登標誌性的深綠色座椅。
她,如同刺蝟一般蜷縮成一團,可憐兮兮地躲在座位前麵的過道裏;同時,放在額頭前麵合攏的雙手和第一張圖片裏麵捂住耳朵的動作簡直一模一樣。
重新將對話框拉迴去,上看看、下看看,這複製黏貼的即視感是怎麽迴事?
本來,應該覺得羞愧的,但普蘭控製不住想笑,最後,幹脆就埋頭捂住臉頰,悶悶地……笑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