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人們困惑不解著,固守著沒有任何價值也沒有任何意義的傳統的溫布爾登,居然能夠存活至今。


    但事實上,在網球世界裏,從專業人士到職業球員再到資深球迷中間,溫布爾登的地位始終獨特。


    每年前往溫布爾登,就是朝聖——


    今年,更是如此。


    “四巨頭vs挑戰者”的浪潮漸漸推向一個全新高度,溫布爾登將成為最後堡壘,不管最終誰能夠登頂冠軍,抵達現場的觀眾都將在第一線見證曆史的誕生,僅僅隻是想象一下,就已經亢奮到安靜不下來。


    而且,wta也同樣等待著曆史,小威廉姆斯已經連續贏得美網、澳網和法網,如果能夠再登頂溫網,她就將職業生涯第二次贏下“塞蕾娜滿貫”——不是自然年的四大滿貫,但依舊是連續登頂四大滿貫。


    從atp的群雄逐鹿到wta的一統江山,今年的溫布爾登承載著太多太多話題,絕對沒有人願意錯過。


    於是,數不勝數的球迷從全世界各地洶湧而來,密密麻麻地擁擠在溫布爾登這座小鎮,見證曆史。


    今天,第一縷晨曦才剛剛灑落下來,漸漸蘇醒的溫布爾登就已經慢慢熱鬧起來。


    那廂,排隊購票的球迷一路蜿蜒曲折,浩浩蕩蕩的隊伍將寬闊的綠茵場擁擠得滿滿當當,根本無從計算——


    兩千人?五千人?一萬人?


    數字,早就已經失去意義,摩肩接踵、人聲鼎沸卻有井然有序的景象在視野裏一點一點慢慢鋪陳開去。


    宛若一幅恢弘畫卷。


    這廂,準備在外場觀賽並不著急購買特別場次的球迷以及根本就不準備購票進場的球迷,也有自己享受溫布爾登的方式,同樣,這也是其他三大滿貫都不具備的文化:


    “穆雷山”。


    全英俱樂部球場中央有一個鋪滿綠草的小山丘,在這裏能夠看到中央球場的巨型屏幕,和球場等高——


    盡管無法在現場近距離感受網球的速度和力量,但從電視轉播信號觀看,卻能夠更加全麵地捕捉比賽細節;同時,聚集在中央球場之外隔著一座牆麵就能夠第一時間近距離地感受到球場內部的氛圍。


    每年,數不勝數的球迷前來這座小山丘,品嚐著奶油草莓,帶著野餐布,喝著啤酒,一邊觀看比賽一邊閑聊放鬆,即使沒有辦法進入球場,他們也以自己的方式享受溫布爾登,這是屬於所有人的盛會。


    在最初,這座小山丘並不是這個名字,還有另外一個浪漫的名稱,“奧拉基陽台(aorangi-terrace)”。


    曾經,非常非常遙遠的曾經,在全英俱樂部成立前,甚至在網球誕生前,這裏是新西蘭橄欖球俱樂部的原址,後來經過輾轉,這裏才演變成為如今鼎鼎有名的全英俱樂部,並且誕生了這項百年賽事。


    為了銘記也為了致敬新西蘭橄欖球俱樂部,溫布爾登組委會用新西蘭最高峰庫克山脈裏的奧拉基山峰為這座小山丘命名,“aorangi”是新西蘭毛利語,意思為“長白之雲”,泛指群山冰河的恢弘景象。


    “奧拉基陽台”,後來因為機緣巧合的意外,成為英國人野餐文化的一種延續。


    如果是美國人,野餐往往意味著伏特加、威士忌和三明治,剛剛開始是啤酒,但玩著玩著就演變成為一場瘋狂的酒精派對,反正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能夠為酒精瘋狂,但英國人卻不會。


    當然,英國人也熱愛酒精,非常地熱愛,但酒精是屬於酒吧的;專程前往野餐的時候,則和下午茶一樣是屬於休閑放鬆的時光,甜點搭配飲料,閑聊、閱讀、音樂,最多一些啤酒,然後欣賞一些電影或者舞台劇,網球也是一種選擇。


    野餐文化,一直都是英國日常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在古早年代,電視轉播以及交通條件還沒有那麽發達,人們並沒有將野餐與溫布爾登、奧拉基陽台聯係起來,一直到九十年代的一個轉折:


    蒂姆-亨曼(tim-henman)於1994年轉入職業網壇,並且在短短兩年時間裏就已經成長為英國的一號男單。


    1996年,亨曼承載著全國希望在溫布爾登殺入八強,重新複蘇了英國人登頂溫布爾登冠軍的希望。


    漸漸地,人們開始自發性地前來溫布爾登,那些無法購買門票或者沒有購買到門票的觀眾就自發性地在奧拉基陽台聚集,並且將英國的傳統野餐文化搬到了這裏,一邊吃著草莓和冰淇淋,一邊欣賞球賽。


    當時,人們根本就不知道這片小山丘還有正式名字,口口相傳就稱唿為“亨曼山”,顯然,人們就是為了前來這裏觀看亨曼比賽的;久而久之,人們也就遺忘了奧拉基陽台的正式名字,尋找到了更上口的稱唿。


    非常非常遺憾地,從1996年到2004年,亨曼表現都一直穩定出色,除了2000年止步第四輪,其他八年全部晉級八強,並且四次晉級四強,卻始終沒有能夠突破桎梏闖入決賽,英國人的奪冠希望也就和足球一樣,擱置、擱置、再擱置。


    2007年,亨曼宣布退役。


    當時,穆雷已經在2005年轉入職業賽場,並且於2008年職業生涯首次闖入美網決賽,成為英國網球的全新旗幟;但來到溫布爾登,人們還是習慣將奧拉基陽台稱唿為“亨曼山”,向一代傳奇表示敬意。


    2009年、2010年、2011年,穆雷連續三年在溫布爾登闖入四強,並且在2012年迎來爆發,先是在溫布爾登闖入決賽,成為七十四年來首位闖入溫布爾登決賽的英國人,但遺憾的是輸給費德勒沒有能夠登頂;但緊接著在隨後而來的倫敦奧運會,穆雷先後擊敗德約科維奇和費德勒,在溫布爾登贏得金牌。


    慢慢地,慢慢地,穆雷終於接過亨曼的旗幟,於是,“亨曼山”也就成為了“穆雷山”——


    現在,年年前來溫布爾登的本土球迷,都是為穆雷而來。


    2013年,穆雷連續第二年闖入決賽,橫掃德約科維奇登頂冠軍,成為自1936年以後、七十七年以來首位登頂溫布爾登的本土球員,同時也是公開賽年代第一位登頂溫布爾登的本土球員,書寫曆史。


    上上下下,歡欣鼓舞,這也讓穆雷在本土的名望達到全新高度。


    從去年的情況就能夠看出來,越來越多球迷聚集在穆雷山,就是希望能夠近距離欣賞到本土英雄的比賽。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賽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磨硯少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磨硯少年並收藏賽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