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家兄弟離開的第二天,就是立秋。
立秋日,蘇北嶽接到了朝廷的命令,要他率領東南水軍,跨海作戰,征戰扶風國。
當年扶風國侵略,中原大陸山河破碎生靈塗炭,不知有多少手無存鐵的百姓慘死在他們的刀尖之下,有多少婦人被慘無人道地淩虐糟蹋,有多少孩童失去父母失去家園,又有多少中原的大好男兒奮勇作戰,卻因各國互相猜忌不能形成統一有效的抗敵戰略而白白犧牲。
大盛一統中原,到現在已經是第十八個年頭。
對於大盛人民來說,僅僅驅除倭寇光複故土,隻不過是第一步,對於倭寇的暴行,人人都恨之入骨,這將是世代流傳的仇恨,絕非一朝一夕可以抹滅。尤其扶風在最後兩座島嶼也被蘇北嶽奪迴之後,卻仍然盜走了大部分的礦產,這簡直就是老虎頭上拔毛,不知死活。
眼下大盛國富民強,連續三年都是大豐收,朝政穩定,所以最終皇帝作出了決定,在今年秋天,對扶風國進行跨海作戰,勢要將這個彈丸之地拿下,要扶風國王親自到大盛的京都嶽京城來,親自為他們當年所犯下的罪行認錯道歉、跪求原諒。
扶風國在大盛的東邊,所以這場戰事,被命名為東征。
當任命蘇北嶽為東征大元帥的委任狀抵達將軍府的時候,蘇北嶽很坦然地接受了,似乎早就對此有所預料。
靖國侯突然將慕家兄弟召迴去,也跟這場戰爭有關。
皇室子息單薄,慕容、慕揚身為靖國侯府的公子,到軍中曆練雖然是必要的任務,但跨海遠征這樣的危險行動,卻不是他們應該參與的。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他們的身份決定了他們不可以像平頭小兵一樣衝鋒到最前線。
東征。打垮扶風國,一直是東南水軍全體的願望,這次終於能夠堂堂正正地出戰,全軍上下無不興奮得熱血沸騰。
全軍整戈待旦,出發在即。(.好看的小說)
從朝廷的委任狀下來,到誓師大會,不過隻用了十天的時間。
大盛的軍隊對這一天期待得太久了,他們用了數年的時間操練士兵。壯大軍隊實力。尤其東南水軍,更是將扶風國視作宿敵,早就針對他們的作戰特點和軍隊素質,做出了各種各樣的作戰方案。
他們早就已經準備得非常充足,這十天,不過是用來激發他們對開戰的衝動罷了。
誓師大會一結束。全軍就在蘇北嶽的率領下,下海登船,向著扶風國浩浩蕩蕩地進發。
當天。桐城人民夾道歡送全軍遠征,海岸線上歡唿激勵的人群,久久不願散去。
對於將軍府的女人來說。打仗已經是家常便飯。
盡管這次的東征,是全國性的大事,其意義重大,遠非往日小打小鬧可比。
然而,也正因為是傾全國之力支持的大戰事。準備充足,全無懸念可言,所以將軍府的女人們反而不如以前那樣擔心。
在她們看來,征服扶風國,隻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
日子再一次變得平靜起來。
林家母女走了,慕家兄弟也走了,蘇北嶽出征了,府裏的女人們深居簡出。
以雪華的性子,原本在家裏是待不住的,但是既然預料著靖國侯府要來提親,林春喬便少不得叮囑她,這些日子少往外跑,要做出大家閨秀溫婉貞靜的模樣來。
丁芷蘭辦喪事期間,扶搖和青寧的課程就停了,蘇北嶽出征後,又恢複了三天一次的上課,如鏡先生依舊是往常一般的清高性子,但該指點的時候,倒也絕不藏私。
昨兒如鏡先生又來過了,說扶搖的字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她給了一個字帖,要她照著臨摹。而至於青寧,則留下了另一項功課,畫牡丹。
眼下,姐妹兩個就在清風水榭裏,一個練字,一個畫畫。
認真地將字帖臨摹了兩遍,扶搖放下筆,揉了揉手腕,抬頭看著左前方的青寧。
青寧此時正伏案描畫,臉上神情平靜恬淡,一綹黑發從耳根後垂落,隨著她的動作微微輕晃。
她的側後方是轔轔的湖麵,阿棋和阿韻正坐在圍欄上喂食,成群的紅鯉簇擁著爭搶。
此情此景,美得就像她筆下的畫兒一般。
扶搖微微地歎一口氣。
自從那次見過小刀之後,青寧就再也沒有提過指證林春喬為母報仇的事情,但是扶搖知道,她心裏從來沒有忘記過這件事。她隻是很認真地在隱忍,在等待更多的證據,在等待更多的時機。
隱忍中的她,顯得比以往更加地沉靜,就像是迴到了從前,她還沒有認識扶搖時那樣。
“大姐,你在看什麽?”
扶搖一驚,見青寧已經放下了畫筆,正疑惑地看著她。
“哦,我是要告訴你,昨兒張伯派人來報信,小刀已經同意認他們做父母了。”
“是嗎,那真是太好了。”
青寧微微地笑了一下,臉上多了一絲溫暖。
“你不怪小刀嗎?”扶搖問道。
青寧失笑:“他有什麽錯呢,他跟我們府裏的事情一點關係都沒有。就算是小冬,也是逼不得已,一切的罪孽,都應該讓幕後那人來承擔。”
她頓了頓,又道:“和安堂那邊,還是沒有消息麽?”
扶搖默然搖頭。
她們一直認為和安堂是個重要的線索,林春喬讓小冬在安胎藥裏動手腳,所用的藥方很可能就是出自和安堂東家之手。隻不過,和安堂的東家自從那天出城之後,就再也沒有出現過,而和安堂更是直接關了門,已經連續十天沒有營業了,仿佛要倒閉了一般。
“咱們的人天天都在那兒盯著,和安堂一直沒有開過門。”扶搖蹙著眉。
青寧想了想道:“你猜測,他們會不會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扶搖眉頭一動,道:“怎麽說?”
“和安堂的東家是靠這醫館生活的,總不可能為了林春喬,就連這產業都不要了。如果要他放棄產業,林春喬又得給多少封口費才夠?所以我猜測,會不會是他們表麵上閉門歇業,但實際上已經另外謀了地段,將和安堂裏麵的財物都偷偷轉移走了?”
扶搖心驚道:“若是如此,咱們豈不是白等這麽多日?”
青寧道:“我也是才剛剛想到這個可能性。”
“不管是不是猜測,咱們都需要確認一下,不能再這樣白白等待了。”扶搖想了想道,“今兒晚上,叫人翻牆進去,看看和安堂到底有沒有古怪!”
青寧點頭。
姐妹倆默然無語,都為這個猜測而擔心。如果這個猜測成真,那麽她們要找和安堂的東家,就更加是大海撈針,這人證恐怕也就指望不上了。
這時候,一個小丫頭經過稟報,走進了水榭,給扶搖和青寧分別見禮。
扶搖認得她是梨香院的人,便問什麽事。
“大夫人明兒想去海神廟進香,為將軍祈福,差奴婢來問問,大小姐和三小姐要不要同去?”
自從丁芷蘭死掉,青寧搬到雲霞閣之後,離扶搖和宋梨花的住處都更近了。宋梨花可憐她年少喪母,對她十分地關照,有好吃的好玩的,總會給她也留一份,有什麽事情,除了扶搖之外,也會叫上她。
當下,姐妹兩個都說明天會去,小丫頭自出了水榭,迴去複命了。
然而,第二天早上出門的時候,姐妹兩個的心情卻都很沉重。
因為昨夜派人翻牆進和安堂後院查看過之後,居然真的就跟青寧猜測的一樣,早已是人去樓空,她們讓人在外頭盯著和安堂這麽多日,竟然全是做了無用功,而且已經耽擱了時間,再想找和安堂的東家,難上加難。
和安堂既然要搬走,就絕不會再留在桐城,否則仍然很容易暴露。
林春喬倒是好大手筆,竟能讓和安堂的東家心甘情願地連這麽多年經營下的人脈名聲都不顧,直接搬出了桐城。
天下之大,大小城池何其多,茫茫人海,還能到哪裏去尋找呢。
這一條線索等於是已經斷了。
也難怪,扶搖和青寧的心情都沉重了。
好在姐妹兩個同坐一輛車,沒跟宋梨花一起,否則又要惹宋梨花擔心了。
一路到了海神廟,下車之後,姐妹倆才勉強收拾了心情,陪著宋梨花進廟去,誠心誠意地為蘇北嶽和東南水軍祈福。
她們要在廟中待整整一天,中午在廟中吃齋,自然就不會迴府了。
進入秋天之後,人便越來越容易犯困,尤其是剛吃飽飯的午後。
蘇北嶽出征,府裏隻剩下一群女人,訪客自然就少,將軍府門外,幾乎是門可羅雀。
看門的年輕小子剛吃完中飯,身上暖洋洋的,又安安靜靜,他很快便打起了瞌睡,直到一陣嘹亮的叫門聲,將他從夢中驚醒。
擦了擦嘴角的哈喇子,小夥子揉了揉眼角,趿拉著腳走過來,將門拉開一條縫,隻把腦袋伸出,眯著眼睛朝外看。
明晃晃的日光下,一個青衣男子大喇喇地站在將軍府的大門外,他身後的台階之下,停著一輛青帷馬車,瞧著竟是比尋常馬車要精致許多,也大了將近一半,那馬車的車身上,雕刻著一個嶙峋的古字。
小夥子曾跟著賬房認過幾天字,眯著眼睛瞧了半天,隻覺這古字很眼熟,依稀是個“清”字,又仿佛是個“靖”字。
(明天加更好不好?)(未完待續)
立秋日,蘇北嶽接到了朝廷的命令,要他率領東南水軍,跨海作戰,征戰扶風國。
當年扶風國侵略,中原大陸山河破碎生靈塗炭,不知有多少手無存鐵的百姓慘死在他們的刀尖之下,有多少婦人被慘無人道地淩虐糟蹋,有多少孩童失去父母失去家園,又有多少中原的大好男兒奮勇作戰,卻因各國互相猜忌不能形成統一有效的抗敵戰略而白白犧牲。
大盛一統中原,到現在已經是第十八個年頭。
對於大盛人民來說,僅僅驅除倭寇光複故土,隻不過是第一步,對於倭寇的暴行,人人都恨之入骨,這將是世代流傳的仇恨,絕非一朝一夕可以抹滅。尤其扶風在最後兩座島嶼也被蘇北嶽奪迴之後,卻仍然盜走了大部分的礦產,這簡直就是老虎頭上拔毛,不知死活。
眼下大盛國富民強,連續三年都是大豐收,朝政穩定,所以最終皇帝作出了決定,在今年秋天,對扶風國進行跨海作戰,勢要將這個彈丸之地拿下,要扶風國王親自到大盛的京都嶽京城來,親自為他們當年所犯下的罪行認錯道歉、跪求原諒。
扶風國在大盛的東邊,所以這場戰事,被命名為東征。
當任命蘇北嶽為東征大元帥的委任狀抵達將軍府的時候,蘇北嶽很坦然地接受了,似乎早就對此有所預料。
靖國侯突然將慕家兄弟召迴去,也跟這場戰爭有關。
皇室子息單薄,慕容、慕揚身為靖國侯府的公子,到軍中曆練雖然是必要的任務,但跨海遠征這樣的危險行動,卻不是他們應該參與的。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他們的身份決定了他們不可以像平頭小兵一樣衝鋒到最前線。
東征。打垮扶風國,一直是東南水軍全體的願望,這次終於能夠堂堂正正地出戰,全軍上下無不興奮得熱血沸騰。
全軍整戈待旦,出發在即。(.好看的小說)
從朝廷的委任狀下來,到誓師大會,不過隻用了十天的時間。
大盛的軍隊對這一天期待得太久了,他們用了數年的時間操練士兵。壯大軍隊實力。尤其東南水軍,更是將扶風國視作宿敵,早就針對他們的作戰特點和軍隊素質,做出了各種各樣的作戰方案。
他們早就已經準備得非常充足,這十天,不過是用來激發他們對開戰的衝動罷了。
誓師大會一結束。全軍就在蘇北嶽的率領下,下海登船,向著扶風國浩浩蕩蕩地進發。
當天。桐城人民夾道歡送全軍遠征,海岸線上歡唿激勵的人群,久久不願散去。
對於將軍府的女人來說。打仗已經是家常便飯。
盡管這次的東征,是全國性的大事,其意義重大,遠非往日小打小鬧可比。
然而,也正因為是傾全國之力支持的大戰事。準備充足,全無懸念可言,所以將軍府的女人們反而不如以前那樣擔心。
在她們看來,征服扶風國,隻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
日子再一次變得平靜起來。
林家母女走了,慕家兄弟也走了,蘇北嶽出征了,府裏的女人們深居簡出。
以雪華的性子,原本在家裏是待不住的,但是既然預料著靖國侯府要來提親,林春喬便少不得叮囑她,這些日子少往外跑,要做出大家閨秀溫婉貞靜的模樣來。
丁芷蘭辦喪事期間,扶搖和青寧的課程就停了,蘇北嶽出征後,又恢複了三天一次的上課,如鏡先生依舊是往常一般的清高性子,但該指點的時候,倒也絕不藏私。
昨兒如鏡先生又來過了,說扶搖的字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她給了一個字帖,要她照著臨摹。而至於青寧,則留下了另一項功課,畫牡丹。
眼下,姐妹兩個就在清風水榭裏,一個練字,一個畫畫。
認真地將字帖臨摹了兩遍,扶搖放下筆,揉了揉手腕,抬頭看著左前方的青寧。
青寧此時正伏案描畫,臉上神情平靜恬淡,一綹黑發從耳根後垂落,隨著她的動作微微輕晃。
她的側後方是轔轔的湖麵,阿棋和阿韻正坐在圍欄上喂食,成群的紅鯉簇擁著爭搶。
此情此景,美得就像她筆下的畫兒一般。
扶搖微微地歎一口氣。
自從那次見過小刀之後,青寧就再也沒有提過指證林春喬為母報仇的事情,但是扶搖知道,她心裏從來沒有忘記過這件事。她隻是很認真地在隱忍,在等待更多的證據,在等待更多的時機。
隱忍中的她,顯得比以往更加地沉靜,就像是迴到了從前,她還沒有認識扶搖時那樣。
“大姐,你在看什麽?”
扶搖一驚,見青寧已經放下了畫筆,正疑惑地看著她。
“哦,我是要告訴你,昨兒張伯派人來報信,小刀已經同意認他們做父母了。”
“是嗎,那真是太好了。”
青寧微微地笑了一下,臉上多了一絲溫暖。
“你不怪小刀嗎?”扶搖問道。
青寧失笑:“他有什麽錯呢,他跟我們府裏的事情一點關係都沒有。就算是小冬,也是逼不得已,一切的罪孽,都應該讓幕後那人來承擔。”
她頓了頓,又道:“和安堂那邊,還是沒有消息麽?”
扶搖默然搖頭。
她們一直認為和安堂是個重要的線索,林春喬讓小冬在安胎藥裏動手腳,所用的藥方很可能就是出自和安堂東家之手。隻不過,和安堂的東家自從那天出城之後,就再也沒有出現過,而和安堂更是直接關了門,已經連續十天沒有營業了,仿佛要倒閉了一般。
“咱們的人天天都在那兒盯著,和安堂一直沒有開過門。”扶搖蹙著眉。
青寧想了想道:“你猜測,他們會不會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扶搖眉頭一動,道:“怎麽說?”
“和安堂的東家是靠這醫館生活的,總不可能為了林春喬,就連這產業都不要了。如果要他放棄產業,林春喬又得給多少封口費才夠?所以我猜測,會不會是他們表麵上閉門歇業,但實際上已經另外謀了地段,將和安堂裏麵的財物都偷偷轉移走了?”
扶搖心驚道:“若是如此,咱們豈不是白等這麽多日?”
青寧道:“我也是才剛剛想到這個可能性。”
“不管是不是猜測,咱們都需要確認一下,不能再這樣白白等待了。”扶搖想了想道,“今兒晚上,叫人翻牆進去,看看和安堂到底有沒有古怪!”
青寧點頭。
姐妹倆默然無語,都為這個猜測而擔心。如果這個猜測成真,那麽她們要找和安堂的東家,就更加是大海撈針,這人證恐怕也就指望不上了。
這時候,一個小丫頭經過稟報,走進了水榭,給扶搖和青寧分別見禮。
扶搖認得她是梨香院的人,便問什麽事。
“大夫人明兒想去海神廟進香,為將軍祈福,差奴婢來問問,大小姐和三小姐要不要同去?”
自從丁芷蘭死掉,青寧搬到雲霞閣之後,離扶搖和宋梨花的住處都更近了。宋梨花可憐她年少喪母,對她十分地關照,有好吃的好玩的,總會給她也留一份,有什麽事情,除了扶搖之外,也會叫上她。
當下,姐妹兩個都說明天會去,小丫頭自出了水榭,迴去複命了。
然而,第二天早上出門的時候,姐妹兩個的心情卻都很沉重。
因為昨夜派人翻牆進和安堂後院查看過之後,居然真的就跟青寧猜測的一樣,早已是人去樓空,她們讓人在外頭盯著和安堂這麽多日,竟然全是做了無用功,而且已經耽擱了時間,再想找和安堂的東家,難上加難。
和安堂既然要搬走,就絕不會再留在桐城,否則仍然很容易暴露。
林春喬倒是好大手筆,竟能讓和安堂的東家心甘情願地連這麽多年經營下的人脈名聲都不顧,直接搬出了桐城。
天下之大,大小城池何其多,茫茫人海,還能到哪裏去尋找呢。
這一條線索等於是已經斷了。
也難怪,扶搖和青寧的心情都沉重了。
好在姐妹兩個同坐一輛車,沒跟宋梨花一起,否則又要惹宋梨花擔心了。
一路到了海神廟,下車之後,姐妹倆才勉強收拾了心情,陪著宋梨花進廟去,誠心誠意地為蘇北嶽和東南水軍祈福。
她們要在廟中待整整一天,中午在廟中吃齋,自然就不會迴府了。
進入秋天之後,人便越來越容易犯困,尤其是剛吃飽飯的午後。
蘇北嶽出征,府裏隻剩下一群女人,訪客自然就少,將軍府門外,幾乎是門可羅雀。
看門的年輕小子剛吃完中飯,身上暖洋洋的,又安安靜靜,他很快便打起了瞌睡,直到一陣嘹亮的叫門聲,將他從夢中驚醒。
擦了擦嘴角的哈喇子,小夥子揉了揉眼角,趿拉著腳走過來,將門拉開一條縫,隻把腦袋伸出,眯著眼睛朝外看。
明晃晃的日光下,一個青衣男子大喇喇地站在將軍府的大門外,他身後的台階之下,停著一輛青帷馬車,瞧著竟是比尋常馬車要精致許多,也大了將近一半,那馬車的車身上,雕刻著一個嶙峋的古字。
小夥子曾跟著賬房認過幾天字,眯著眼睛瞧了半天,隻覺這古字很眼熟,依稀是個“清”字,又仿佛是個“靖”字。
(明天加更好不好?)(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