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名白衣青年究竟是什麽人,丁半仙的確很感興趣,但此刻並不是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他立時出聲叫住此人,並跑了過去,“這位兄弟,留步。(.$>>>棉、花‘糖’小‘說’)”
白衣青年不是多爾又是誰?
當他聽見丁半仙的聲音時,立刻停下步伐,心中警覺,轉過頭循聲望去,隻見一名穿黃袍係布袋長相頗為俊俏的白麵道人正向自己小跑而來。
多爾保持戒備,此人給他帶來的感覺十分奇特,按照常理,待他剛來到附近時,便會發現到這白麵道人的行蹤,但如今的情況並非如此,年輕道人雖身處一方,卻無法察覺,似乎存在於不存在之間,簡直匪夷所思。
此外,就在這一刻,多爾還發現了一件極其古怪的事情。在年輕道人身後的那片紫槐林當中,足足有近百個新挖的小土包,這些小土包俱是墳墓。因為,通過神識,多爾很清晰地察覺到,在這裏麵,有一小半埋著近乎腐爛且殘破不堪的屍體,而另一大半埋葬的是稻草紮的假人。
屍體中蘊含著死者的三魂七魄,可這草人中同樣也是。
人在死後,三魂七魄雖然會離體,但依舊十分眷戀自己的肉身,有些鬼魂會守在自己屍體一旁,等到了頭七那晚,也即是迴魂夜,才會被陰差帶走。這也是世俗中人在為自己死去的親人守靈時,時常會看見死者鬼魂的原因。
可這草人中也藏著死者的魂魄就值得一說了。
確切點而言,這些個埋藏草人的墳墓稱之為衣冠塚。
通常,衣冠塚是為死後又找不到屍首的死者準備的。例如戰場上戰死的將士,亦或是客死他鄉之人。後人以草人當做死者肉身,入土下葬。不過,這得有個前提,必須讓擅長此道的道士將其魂魄引入草人當中,否則埋在墳墓下的隻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草人。
將魂魄引入草人,亡者便會將這草人當做自己的肉身,如此才能入土為安。否則是無法投胎轉世的,隻能變為孤魂野鬼,伴隨時間消亡。
閻王不收無名鬼,何謂無名鬼?
即是那些找不到自己屍體的鬼魂。
肉身就是一種代表自己身份的證明。
引魂,說難不難,說易不易,全看辦理喪事之人道行夠不夠。道行高者,不燒一紙,不點一香,便可讓死者遊離在外的魂魄歸於肉身,等待陰差接引。道行差者,則需借用諸多外物,如引魂鈴,聚魂燈等,且還不一定成功,倘若遭遇死前怨念極深的厲鬼,說不準還會丟了性命。
但凡在外遊蕩的魂魄皆需要運用陰魂之法,而非僅僅適用於衣冠塚。畢竟有些人死後,會感到彷徨錯亂,躲避起來,待過了頭七,陰差見不到這些鬼魂,便會去抓捕。一個是被帶走,另一個是被抓住,後者便成了一種罪,到陰間是要遭罪的。
而這近百座墳墓,先說衣冠塚,畢竟裏麵埋葬的是草人,而非死者真正的肉身,引魂難度巨大,可見施法者道行實不簡單,相當深厚。此外,剩餘那一小半,其間埋葬的俱是麵目全非的屍體,由此可以判斷,死者怨念定當極重,這種冤魂一般是不願迴到自己肉身投胎轉世的,通常會向殺害自己的人索命,亦或是荼毒他人。[.想看的書幾乎都有啊,比一般的小說網站要穩定很多更新還快,全文字的沒有廣告。]
沒有深厚的道行,想平複這些死者的怨念,毫無可能。
而且,這些墳墓異常簡陋,不說大辦葬禮,風光厚葬,裏麵連具棺木都沒有,外頭更無墓碑,以一樹枝代替。饒是沒有什麽怨氣的鬼魂,也得生出幾分怨念來,更別提這些怨氣本就極重的冤魂。
同樣,這也大大地增加了置辦衣冠塚的難度。
但眼下事實卻截然相反,那些魂魄或是依附在自己的肉身上或是稻草紮起的假人上,沒有絲毫怨念,安詳得有些詭異。
這引魂之人的道行怕是遠超那些擅長此道成名已久的人。
此人是否是眼前這名年輕道人,多爾暫時還不能確定,隻不過如今唯一可以確認無疑的是,在自己來之前,這裏曾經恐怕發生過什麽事情。因為埋葬在墳墓裏的屍首雖然看似腐爛,但體內機能還未死絕,這些人的死亡時間距今應該不超過三天。
想及年輕道人給自己帶來的奇特感覺,一時之間,多爾心中有了個猜想。
不一會兒,年輕道人便跑到多爾近前,抬手一指不遠處幽暗無光的山洞,問道:“兄弟,你是打算進去?”
多爾點了點頭,“不錯。怎麽?這山洞莫非有什麽蹊蹺,進不得?”
丁半仙雖然深感多爾不凡,不過眼前這人修為著實低了點,且從外貌看上去,自己年紀恐怕都比他虛長幾歲,不由得想到,此人會不會是某富貴人家出來遊離的貴族子弟,遂說道:“你可知這是古冥礦脈?”
“這我自然知道。”多爾莞爾,這丁半仙無疑是把將自己當成了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愣頭青。
“那你還進去?這古冥礦脈玄乎的很,我勸你還是離開為好。”丁半仙勸說道,雖然眼前這人與自己沒什麽關係,但他也不是那種明明知道前方是死路還坐視不管的人。
老頭子臨終前,千叮嚀萬囑咐,讓他少管閑事。但丁半仙就是個眼裏見不得沙子的主,否則紫槐林也不會出現那一幕。
多爾微微笑道:“我既然來了,就有把握出去。”
丁半仙不知多爾哪裏來的自信,這古冥礦脈的兇名可不是吹噓的,而且他還曾親自見識過,按他估摸著,以多爾修為,進去恐怕不到一時半刻就丟了性命。
丁半仙見多爾一副非進去不可的架勢,心中有些著急,稍微猶豫了片刻,才道:“這古冥礦脈是真進不得。你看這洞口,寬三丈,高兩丈,不正是三長兩短大兇之數?此外,這洞口形如棺材,而且還是一具橫著擺放的棺材,意喻擅闖之人,橫屍當場。你再看四周,山環水抱,看似風水絕佳,可實則不然,古巫山拔地而起,高不見頂,遮天蔽日,陽火不入此中毫厘半寸,此地早已成為一處極陰之地。且,東有清泉溪流三十六道,西有一片水域數餘裏的深潭。水本就是聚陰之物,致使此地陰氣更勝。
先論三十六道清泉溪流,從我來到這裏開始,便開始到處尋找源頭,但最終無果,此水似是無根之水,後來我想及山中陰氣,便明白此水是由陰氣所聚,隻要此地陰氣一日不散,這三十六道清泉溪流就永遠不會消失。這種水陰寒至極,人飲之會大病一場,體質差者甚至會喪命。倘若不信,你可去那裏看看,到時便會發現那些浸在水中的石頭早已被陰寒之水凍裂。
陰寒之水既然不斷生成,應該在盡頭形成湖泊才是,可事實並非如此,這些陰寒之水饒是在烈日曝曬下,短期內也不會被蒸發,何況此地避陽聚陰?水全部浸入了地底。我曾試想,在這地底或許有暗河,但經多番勘探,才發現這裏的地質結構根本不允許出現地下河道,也無什麽陣法穩固地殼結構,否則這裏早就塌陷了。排除了這一點,唯一能造成這種現象的就是,在地底有一座曠古絕今的“聚陰陣”,將陰氣鎖住。至於這座聚陰陣究竟在哪,我還發現不了。但我大膽猜測,這聚陰陣很有可能就在古冥礦脈深處。原因就在於西邊那片深潭。
這片潭水深不見底,不知通往何處,其水質呈青綠色,此中夾雜煞氣,還有陰氣,並生有一種生物,為刺螺。刺螺是摩羅江特有的物種,除此之外,再無其他地方生有此等螺類。而且,月餘前,我曾經過摩羅江畔,特意研究了一下江中水質。我敢斷言,深潭中的水質與摩羅江的水質如出一轍,兩者是為同源,通過這片深潭定然可以到達摩羅江。
世人皆知摩羅江是禍水,但卻不知摩羅江橫在皇極大地龍脈的一截主脈之上。先人曾發現皇極大地的龍脈之首起自東域祈福山脈,向西而行,經天台郡瞭坤山,汴州郡大龍山,玄華縣寶安山脈等地,最終落於西域龍嘯山脈,大體走勢橫貫皇極大地東西兩域,構成遊龍之相,龍脈分支出於嶽州,向南北兩域展開,多呈伏龍之態,意為向主龍脈俯首。
當今,皇極大地大部分龍脈已顯現於世,並被王侯權貴盛世道門占據,點穴於生龍之上,可庇後人,保昌盛。但有一段主龍脈至今未被世人所發現,老頭…家師曾說過這一段主龍脈就在摩羅江底。
暫且論這是真的,那麽摩羅江日以繼夜吸收龍脈之氣,本該是一條福澤蒼生的大河才對,但如今卻成了令人談之色變的禍水。這些龍脈之氣顯然並未作用於摩羅江上,其究竟去了哪裏?而西邊那片深潭恰好與摩羅江相通,再加上此地諸多玄奇之處,答案可能就在古冥礦脈中。隻有如此,聚陰陣的存在才變得合理起來。古書上有這麽一段記載:陰龍,因龍氣混合陰氣而生,為大兇之物,出世則禍亂蒼生。此外,還可食之,增氣運,延壽元,為大補,服時需以至陽之物輔之,保持陰陽調和,否則會被陰龍所反噬,形神俱滅。家師曾言:凡存在的事物,必有合理的地方。否則這麽一座聚陰陣在這裏,就沒有什麽價值。
而且,我還從一本太古時代的密傳上了解到一件事,摩羅江是在太古時代初期才形成,在很久以前,並沒有這條大河。這一切的一切仿佛在述說一段辛秘,有人引水成江,遮龍脈,設陰陣,貪陰龍。而此人也許就在古冥礦脈中,我之所以作出這番推測,因為沒有人敢打古巫山的主意,依照家師的說法,這座山就不應該出現在這裏,它不屬於這裏。”
不得不說,丁半仙口條極好,這麽一大段話說出來毫不打結。
多爾聽後思索片刻,旋即輕笑道:“按你這麽說,皇極大地龍脈之氣終日被奪取,遲早有一天會氣數殆盡,這是否意味著其將會毀滅?”
誰知多爾這句玩笑話,卻讓丁半仙神色一怔,半響後才凝重地說道:“這倒並無可能。如今皇極大地龍脈之氣雖已去之十之八九,所剩無幾,但龍脈雖毀,卻可再而形成,遂皇極大地並無大礙。隻是龍脈氣數殆盡,會發生巨大變故。家師曾言,武帝王朝的崛起,與皇極大地的龍脈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龍脈氣數一盡,武帝王朝也將走到盡頭,按我估計,至多不過百年!”
丁半仙語出驚人。
對於風水學,多爾可謂是一竅不通,不過聽丁半仙說這山中格局,倒是讓他突然想起自己以前在紫韻山上讀過的一卷古籍,其中有一篇是關於的天池水的記載。所謂天池水,又命衛龍池,多為祖宗山或高崗上之池水,其分五格,兩池夾龍最貴;單池護者次之;衛龍井也即是小池水,水既不流出,亦不幹涸,又次之;衛龍泉,非池非湖,為蒙泉小流,此四者屬吉格,而最後一格,龍池崩圯,龍氣泄走,為吉中帶兇格。而此地水勢,非吉格天池水,倘若真如丁半仙所說,地底深處設有巨型聚陰陣在吸納陰氣,那麽龍氣自然也被順帶吸走,豈不是成了兇格?
旋即,多爾又想到了另外一點,據其所讀的那卷古籍記載,風水好壞,首要得先從大局上判斷是不是聚氣藏風。
聚氣藏風非納氣吸風,而是保持衡衝氣能場,一靜一動,一收一放,一藏一換,並非隻有進氣,也要有出氣,並非隻有藏氣,也要有漏氣,並非隻有界氣,也要有走氣,並非隻有內氣,也要有外氣,並非隻有陰氣,也要有陽氣,陰陽同存共交,各得其分。
如此才算是風水極佳之地。
多爾舉目眺望,環視一圈後,眉頭不由得皺了起來,此地四麵山環水抱,天地之氣與風何以會被山勢所困?遂此地既能進氣藏氣,也能出氣漏氣。此外,此地山勢雖看似兇險,但卻得天獨厚,攔風運氣,哪怕是狂風吹入山中,也會被山巒化急為緩,應了藏風納氣的真正意義,一字決“緩”。
並且,根據山勢,即便是多爾這種對於風水連一知半解都算不上的人,也能夠看出這裏的衡衝氣能場幾乎完美,無懈可擊,保持著一種絕對均衡的唿吸狀態,陰陽循環,風水絕佳!
但正因為如此,多爾反而覺得很奇怪,若此處真是風水絕佳之地,那為何無高人在山中點穴,建立墳塚?難道是山中無脈留緩之地,不能點穴?
多爾還無法看出山中何處是不宜結穴的煞脈,也即是脈急下而不停留之地,可有一點他很清楚,哪怕是高人精心布置處理,也不見得能敵得過煞脈,化兇為吉。
自然之變化何其微妙?無穴可結,即便風水再佳,結穴之人道行再通天,逆行而為之,改天換地,瞞天過海,可穴不動,天地在變,終將沒有什麽好下場。(未完待續。)
白衣青年不是多爾又是誰?
當他聽見丁半仙的聲音時,立刻停下步伐,心中警覺,轉過頭循聲望去,隻見一名穿黃袍係布袋長相頗為俊俏的白麵道人正向自己小跑而來。
多爾保持戒備,此人給他帶來的感覺十分奇特,按照常理,待他剛來到附近時,便會發現到這白麵道人的行蹤,但如今的情況並非如此,年輕道人雖身處一方,卻無法察覺,似乎存在於不存在之間,簡直匪夷所思。
此外,就在這一刻,多爾還發現了一件極其古怪的事情。在年輕道人身後的那片紫槐林當中,足足有近百個新挖的小土包,這些小土包俱是墳墓。因為,通過神識,多爾很清晰地察覺到,在這裏麵,有一小半埋著近乎腐爛且殘破不堪的屍體,而另一大半埋葬的是稻草紮的假人。
屍體中蘊含著死者的三魂七魄,可這草人中同樣也是。
人在死後,三魂七魄雖然會離體,但依舊十分眷戀自己的肉身,有些鬼魂會守在自己屍體一旁,等到了頭七那晚,也即是迴魂夜,才會被陰差帶走。這也是世俗中人在為自己死去的親人守靈時,時常會看見死者鬼魂的原因。
可這草人中也藏著死者的魂魄就值得一說了。
確切點而言,這些個埋藏草人的墳墓稱之為衣冠塚。
通常,衣冠塚是為死後又找不到屍首的死者準備的。例如戰場上戰死的將士,亦或是客死他鄉之人。後人以草人當做死者肉身,入土下葬。不過,這得有個前提,必須讓擅長此道的道士將其魂魄引入草人當中,否則埋在墳墓下的隻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草人。
將魂魄引入草人,亡者便會將這草人當做自己的肉身,如此才能入土為安。否則是無法投胎轉世的,隻能變為孤魂野鬼,伴隨時間消亡。
閻王不收無名鬼,何謂無名鬼?
即是那些找不到自己屍體的鬼魂。
肉身就是一種代表自己身份的證明。
引魂,說難不難,說易不易,全看辦理喪事之人道行夠不夠。道行高者,不燒一紙,不點一香,便可讓死者遊離在外的魂魄歸於肉身,等待陰差接引。道行差者,則需借用諸多外物,如引魂鈴,聚魂燈等,且還不一定成功,倘若遭遇死前怨念極深的厲鬼,說不準還會丟了性命。
但凡在外遊蕩的魂魄皆需要運用陰魂之法,而非僅僅適用於衣冠塚。畢竟有些人死後,會感到彷徨錯亂,躲避起來,待過了頭七,陰差見不到這些鬼魂,便會去抓捕。一個是被帶走,另一個是被抓住,後者便成了一種罪,到陰間是要遭罪的。
而這近百座墳墓,先說衣冠塚,畢竟裏麵埋葬的是草人,而非死者真正的肉身,引魂難度巨大,可見施法者道行實不簡單,相當深厚。此外,剩餘那一小半,其間埋葬的俱是麵目全非的屍體,由此可以判斷,死者怨念定當極重,這種冤魂一般是不願迴到自己肉身投胎轉世的,通常會向殺害自己的人索命,亦或是荼毒他人。[.想看的書幾乎都有啊,比一般的小說網站要穩定很多更新還快,全文字的沒有廣告。]
沒有深厚的道行,想平複這些死者的怨念,毫無可能。
而且,這些墳墓異常簡陋,不說大辦葬禮,風光厚葬,裏麵連具棺木都沒有,外頭更無墓碑,以一樹枝代替。饒是沒有什麽怨氣的鬼魂,也得生出幾分怨念來,更別提這些怨氣本就極重的冤魂。
同樣,這也大大地增加了置辦衣冠塚的難度。
但眼下事實卻截然相反,那些魂魄或是依附在自己的肉身上或是稻草紮起的假人上,沒有絲毫怨念,安詳得有些詭異。
這引魂之人的道行怕是遠超那些擅長此道成名已久的人。
此人是否是眼前這名年輕道人,多爾暫時還不能確定,隻不過如今唯一可以確認無疑的是,在自己來之前,這裏曾經恐怕發生過什麽事情。因為埋葬在墳墓裏的屍首雖然看似腐爛,但體內機能還未死絕,這些人的死亡時間距今應該不超過三天。
想及年輕道人給自己帶來的奇特感覺,一時之間,多爾心中有了個猜想。
不一會兒,年輕道人便跑到多爾近前,抬手一指不遠處幽暗無光的山洞,問道:“兄弟,你是打算進去?”
多爾點了點頭,“不錯。怎麽?這山洞莫非有什麽蹊蹺,進不得?”
丁半仙雖然深感多爾不凡,不過眼前這人修為著實低了點,且從外貌看上去,自己年紀恐怕都比他虛長幾歲,不由得想到,此人會不會是某富貴人家出來遊離的貴族子弟,遂說道:“你可知這是古冥礦脈?”
“這我自然知道。”多爾莞爾,這丁半仙無疑是把將自己當成了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愣頭青。
“那你還進去?這古冥礦脈玄乎的很,我勸你還是離開為好。”丁半仙勸說道,雖然眼前這人與自己沒什麽關係,但他也不是那種明明知道前方是死路還坐視不管的人。
老頭子臨終前,千叮嚀萬囑咐,讓他少管閑事。但丁半仙就是個眼裏見不得沙子的主,否則紫槐林也不會出現那一幕。
多爾微微笑道:“我既然來了,就有把握出去。”
丁半仙不知多爾哪裏來的自信,這古冥礦脈的兇名可不是吹噓的,而且他還曾親自見識過,按他估摸著,以多爾修為,進去恐怕不到一時半刻就丟了性命。
丁半仙見多爾一副非進去不可的架勢,心中有些著急,稍微猶豫了片刻,才道:“這古冥礦脈是真進不得。你看這洞口,寬三丈,高兩丈,不正是三長兩短大兇之數?此外,這洞口形如棺材,而且還是一具橫著擺放的棺材,意喻擅闖之人,橫屍當場。你再看四周,山環水抱,看似風水絕佳,可實則不然,古巫山拔地而起,高不見頂,遮天蔽日,陽火不入此中毫厘半寸,此地早已成為一處極陰之地。且,東有清泉溪流三十六道,西有一片水域數餘裏的深潭。水本就是聚陰之物,致使此地陰氣更勝。
先論三十六道清泉溪流,從我來到這裏開始,便開始到處尋找源頭,但最終無果,此水似是無根之水,後來我想及山中陰氣,便明白此水是由陰氣所聚,隻要此地陰氣一日不散,這三十六道清泉溪流就永遠不會消失。這種水陰寒至極,人飲之會大病一場,體質差者甚至會喪命。倘若不信,你可去那裏看看,到時便會發現那些浸在水中的石頭早已被陰寒之水凍裂。
陰寒之水既然不斷生成,應該在盡頭形成湖泊才是,可事實並非如此,這些陰寒之水饒是在烈日曝曬下,短期內也不會被蒸發,何況此地避陽聚陰?水全部浸入了地底。我曾試想,在這地底或許有暗河,但經多番勘探,才發現這裏的地質結構根本不允許出現地下河道,也無什麽陣法穩固地殼結構,否則這裏早就塌陷了。排除了這一點,唯一能造成這種現象的就是,在地底有一座曠古絕今的“聚陰陣”,將陰氣鎖住。至於這座聚陰陣究竟在哪,我還發現不了。但我大膽猜測,這聚陰陣很有可能就在古冥礦脈深處。原因就在於西邊那片深潭。
這片潭水深不見底,不知通往何處,其水質呈青綠色,此中夾雜煞氣,還有陰氣,並生有一種生物,為刺螺。刺螺是摩羅江特有的物種,除此之外,再無其他地方生有此等螺類。而且,月餘前,我曾經過摩羅江畔,特意研究了一下江中水質。我敢斷言,深潭中的水質與摩羅江的水質如出一轍,兩者是為同源,通過這片深潭定然可以到達摩羅江。
世人皆知摩羅江是禍水,但卻不知摩羅江橫在皇極大地龍脈的一截主脈之上。先人曾發現皇極大地的龍脈之首起自東域祈福山脈,向西而行,經天台郡瞭坤山,汴州郡大龍山,玄華縣寶安山脈等地,最終落於西域龍嘯山脈,大體走勢橫貫皇極大地東西兩域,構成遊龍之相,龍脈分支出於嶽州,向南北兩域展開,多呈伏龍之態,意為向主龍脈俯首。
當今,皇極大地大部分龍脈已顯現於世,並被王侯權貴盛世道門占據,點穴於生龍之上,可庇後人,保昌盛。但有一段主龍脈至今未被世人所發現,老頭…家師曾說過這一段主龍脈就在摩羅江底。
暫且論這是真的,那麽摩羅江日以繼夜吸收龍脈之氣,本該是一條福澤蒼生的大河才對,但如今卻成了令人談之色變的禍水。這些龍脈之氣顯然並未作用於摩羅江上,其究竟去了哪裏?而西邊那片深潭恰好與摩羅江相通,再加上此地諸多玄奇之處,答案可能就在古冥礦脈中。隻有如此,聚陰陣的存在才變得合理起來。古書上有這麽一段記載:陰龍,因龍氣混合陰氣而生,為大兇之物,出世則禍亂蒼生。此外,還可食之,增氣運,延壽元,為大補,服時需以至陽之物輔之,保持陰陽調和,否則會被陰龍所反噬,形神俱滅。家師曾言:凡存在的事物,必有合理的地方。否則這麽一座聚陰陣在這裏,就沒有什麽價值。
而且,我還從一本太古時代的密傳上了解到一件事,摩羅江是在太古時代初期才形成,在很久以前,並沒有這條大河。這一切的一切仿佛在述說一段辛秘,有人引水成江,遮龍脈,設陰陣,貪陰龍。而此人也許就在古冥礦脈中,我之所以作出這番推測,因為沒有人敢打古巫山的主意,依照家師的說法,這座山就不應該出現在這裏,它不屬於這裏。”
不得不說,丁半仙口條極好,這麽一大段話說出來毫不打結。
多爾聽後思索片刻,旋即輕笑道:“按你這麽說,皇極大地龍脈之氣終日被奪取,遲早有一天會氣數殆盡,這是否意味著其將會毀滅?”
誰知多爾這句玩笑話,卻讓丁半仙神色一怔,半響後才凝重地說道:“這倒並無可能。如今皇極大地龍脈之氣雖已去之十之八九,所剩無幾,但龍脈雖毀,卻可再而形成,遂皇極大地並無大礙。隻是龍脈氣數殆盡,會發生巨大變故。家師曾言,武帝王朝的崛起,與皇極大地的龍脈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龍脈氣數一盡,武帝王朝也將走到盡頭,按我估計,至多不過百年!”
丁半仙語出驚人。
對於風水學,多爾可謂是一竅不通,不過聽丁半仙說這山中格局,倒是讓他突然想起自己以前在紫韻山上讀過的一卷古籍,其中有一篇是關於的天池水的記載。所謂天池水,又命衛龍池,多為祖宗山或高崗上之池水,其分五格,兩池夾龍最貴;單池護者次之;衛龍井也即是小池水,水既不流出,亦不幹涸,又次之;衛龍泉,非池非湖,為蒙泉小流,此四者屬吉格,而最後一格,龍池崩圯,龍氣泄走,為吉中帶兇格。而此地水勢,非吉格天池水,倘若真如丁半仙所說,地底深處設有巨型聚陰陣在吸納陰氣,那麽龍氣自然也被順帶吸走,豈不是成了兇格?
旋即,多爾又想到了另外一點,據其所讀的那卷古籍記載,風水好壞,首要得先從大局上判斷是不是聚氣藏風。
聚氣藏風非納氣吸風,而是保持衡衝氣能場,一靜一動,一收一放,一藏一換,並非隻有進氣,也要有出氣,並非隻有藏氣,也要有漏氣,並非隻有界氣,也要有走氣,並非隻有內氣,也要有外氣,並非隻有陰氣,也要有陽氣,陰陽同存共交,各得其分。
如此才算是風水極佳之地。
多爾舉目眺望,環視一圈後,眉頭不由得皺了起來,此地四麵山環水抱,天地之氣與風何以會被山勢所困?遂此地既能進氣藏氣,也能出氣漏氣。此外,此地山勢雖看似兇險,但卻得天獨厚,攔風運氣,哪怕是狂風吹入山中,也會被山巒化急為緩,應了藏風納氣的真正意義,一字決“緩”。
並且,根據山勢,即便是多爾這種對於風水連一知半解都算不上的人,也能夠看出這裏的衡衝氣能場幾乎完美,無懈可擊,保持著一種絕對均衡的唿吸狀態,陰陽循環,風水絕佳!
但正因為如此,多爾反而覺得很奇怪,若此處真是風水絕佳之地,那為何無高人在山中點穴,建立墳塚?難道是山中無脈留緩之地,不能點穴?
多爾還無法看出山中何處是不宜結穴的煞脈,也即是脈急下而不停留之地,可有一點他很清楚,哪怕是高人精心布置處理,也不見得能敵得過煞脈,化兇為吉。
自然之變化何其微妙?無穴可結,即便風水再佳,結穴之人道行再通天,逆行而為之,改天換地,瞞天過海,可穴不動,天地在變,終將沒有什麽好下場。(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