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在兩年後,大旱忽臨,武文方猶如一尊蘇醒的雄獅,展現出其雄才大略萬古一帝的風範,頒布一係列針對旱災的有效措施。[]例如,開渠挖道,引進地下水,灌溉農田;建造溝通洪江與梁河水係的靈渠;投入巨大人力,建造連通莽江和滿江流域的疏運河,將皇極大地各個重要地區通過水運聯係起來;耗巨資聘請擅長自然之道武者,將無望海中海水由鹹轉淡,投入各地水庫當中,以便不時之需。
在一係列方針貫徹下,旱災在短短五年之內徹底解決,人人有水吃,處處農田豐,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百姓們對武文方感恩戴德,讚聲不絕,“仁恩帝”之名便是從尋常百姓們口中傳出的。
武文方深得民心,帝統自是愈發鞏固,怕是再過不久,便固若金湯,無法撼動。而那些欲罷黜武文方帝位的文武百官和皇親國戚實則是當年和武文方競爭皇位的各個皇子的心腹。
這些被武文方分封為王爺、諸侯的皇子們,大多對皇位死心未遂,遂趁此時機,小題大做,卻是直扼要害。
武文方的確有推崇“異教”的嫌疑,“仲裁部”由曆代對武帝王朝有過巨大貢獻的元老組成,均是武者,其中不乏有思想頑固之人,堅決抵.製異教,自是震怒,不過此事倒是不足以罷黜武文方皇位。
但武文方自繼位以來,災難連連,卻是事實,這是否是在說明,武文方的氣運不足以擔當帝位,或是身懷大劫,會給武帝王朝帶來更大災難,乃至十多萬年基業,毀於一旦?
氣運,真實存在,卻無從判斷。
仲裁部一眾元老開始動搖,決議是否要罷黜武文方。
經過決議,最終結果出人意料,支持者與反對者各占一半,最終的決議權落在太上皇“名楊帝”身上,可名楊帝在“福祿殿”閉關,欲突破武尊境界,不得容許半分打擾,唯有待他出世,才能真正決定是否要罷黜武文方帝位。
而在同時,由文武百官和皇親國戚聯名呈給仲裁部的奏折散落民間,並有人刻意散布謠言,稱武文方乃災星轉世,會給天地帶來巨大災厄。
人言可畏,人心善變。原本對武文方譽不絕口的尋常百姓遭煽動蠱惑之下,局部地區掀起了一股討伐武文方的狂潮。
武文方大失民心,帝位岌岌可危。
而濟度聖僧的出現似乎在冥冥之中改變了這一情況。
在當時,武文方以重金聘請的諸多道門、佛門正道之士不僅無法化解數百萬怨靈身上怨氣,更是連連有人道消身亡,下場悲慘。
正當一眾正道之士束手無策之際,本來收到佛光聖地傳訊要趕迴大天門寺的濟度聖僧忽然趕來,見河洛城故地怨氣衝天,萬鬼齊嘯,怔怔站了半響,長歎一聲,道了一句“我佛慈悲”,旋即獨自進入河洛城。
不時,自城中突然傳出浩蕩佛音,猶如黃鍾大呂,莊重神聖,響徹千裏,更見佛光漫天,貫日衝霄,彌天蓋地。百萬怨靈竟是停止淒厲怨吼,沐浴在佛光之中,跏跌而坐,雙手合十,神態安靜寧詳,一臉虔誠,誦念佛經,身上怨氣不斷消失。[想看的書幾乎都有啊,比一般的小說網站要穩定很多更新還快,全文字的沒有廣告。]城外許多通曉佛門之術的修佛者見此一幕,知道這是佛光聖地不世佛法“大悲天訣”。
此為佛門禁術,以燃燒自身為代價,化悲天佛光,度世佛音,普渡眾生,安撫亡魂,化去怨氣,超度一切,不僅針對鬼物,而且還針對人,使人皈依,遁入空門,遂才被定為禁術,在場正道人士迅速離去,否則不消片刻,便會被度化。
與此同時,一眾人等還驚訝,城中怨靈怨氣居然如此之重,饒是修為距至尊僅有一線之隔的濟度聖僧也隻能以“大悲天訣”度化。
悲天佛光,漫天梵音,一直持續七天七夜才消失,沒有人知道在這期間河洛城故地究竟發生了什麽事,隻是待眾人趕至河洛城時,發現數百萬怨靈消失殆盡,城中再無一絲怨氣,似是被度化,得以超脫,進入陰間,投胎轉世。
此劫終於化解,實是幸事,可好消息往往和壞消息一並發生,濟度聖僧溘然長逝,坐化於城中一片破敗廣場中央。
此事一經傳出,立即在天蒙世界掀起一片嘩然。
事後,武文方親自帶領“武成軍”以最高禮節將濟度聖僧遺體送迴佛光聖地,不到三日,便趕到大天門寺,熟知當時守在寺廟門前的僧人得知濟度聖僧圓寂,竟是痛哭流涕,失聲道“住持…”
原來,濟度聖僧當時趕往佛光聖地是為了要接任大天門寺住持一職!
聽聞這個消息,武文方和近千武成軍心中震撼可想而知。
武文方和佛光聖地暫代住持圓崆聖僧長談了一夜,二人具體談了些什麽,無人知曉。次日,武文方便帶領近千武成軍離開大天門寺。
三天後,武文方迴到帝都“武德城”,本對武文方此行頗為不滿的文武百官,聽聞濟度聖僧居然是佛光聖地下一任住持,不敢再吱聲。
四日之後,濟度聖僧入土下葬。
而在同一天,皇極大地境內居然下起了一場瓢潑大雨!不僅規模前所未有,而且曠日持久,足足持續了一個多月。
這場稀世罕見的大雨,也讓武文方失散的民心再次凝聚起來,若非其大修水利工程,遏製了洪澇災害的發生,不知要有多少人家破人亡,流離失所。
當時被瘋傳的謠言不攻自破,武文方洞徹天機,未雨綢繆,乃真命天子。
經此一事,仲裁部元老無話可說,不再提及罷黜之事。
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不到半年,武文方便真正掌控政權。
一年後,河洛城故地新城建工完畢,武文方親臨現場,賜之“濟度”二字,並以佩劍“龍驤”在城門兩側城牆上刻下一副對聯――渡人不需仙與佛,濟世隻在真和善。
此對聯是武帝王朝開始真正接納佛教的開端,也為“佛武”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武帝王朝的建築以高、偉、大而著稱,與神州大地的“繡闥雕甍”風格迥異,講究氣勢和實用性,在“細琢”方麵要比之遜色不少。不過,在雕刻領域上,武帝王朝卻是穩占魁首,即便是尋常百姓也對平刀、圓刀二種基本刀法技巧略懂一二,名匠大師更是不計其數,曆代天匠均是出自武帝王朝。
如此泱泱大國,建築物卻相當“寒磣”,反差十分之大。
這與武帝王朝曆代君主提倡的尚儉戒奢、勤儉治國的政策有關。
最主要的原因是,皇極大地地理位置尤為特殊,西臨無望海,北靠神荒大漠,南依極地冰原。在其影響下,氣候多變,環境較為惡劣。例如,坐北朝南的明瀾郡,在夏季時,多黴雨,濕度大,一到冬季,冰凍三尺,地殼開裂。
在此等環境下,唯有堅固實用的建築物才能抵禦多變的氣候和歲月的侵蝕。不過,皇極大地上的建築物雖是“寒磣”,但想做到這份“寒磣”卻相當不易,其將石料自然之美發揮得淋漓盡致,自然而又古韻。
具有非凡意義的濟度城得皇極大地建築物之精髓,可以算作典範。其占地極廣,規模宏偉,拔地倚天,氣象萬千,蔚為壯觀,氣勢磅礴,遠觀猶如一尊頂天立地的巨人,以人厚重威迫之感,凜然不可侵犯。
四周高聳雄偉的城牆通體以青罡石建造而成,此石堅硬如鋼鐵,能維持數萬年不朽,堅固牢靠,可抵禦時常在河州郡境內肆虐的沙暴吹襲,而且內部構造相當緊密,經當年無數能工巧匠精心打磨,石麵光滑如鏡,陽光一旦照射在城牆之上,便會反射出七彩霞光,美輪美奐。
若非濟度聖僧一事,此城稱作七霞城倒是合適。
此時此刻,一位年紀看上去不過二十的俊逸青年正在向這座仿佛迄今為止都不曾變化過的古城走來,一身白衣,身材纖長,步伐緩慢,落地無聲,有種淡然出塵的意味。
北城門口戒備森嚴,兩排手持七尺長槍的黑甲侍衛各站一邊,嚴密地注視往來人群,身上透發出可怕的殺伐之氣,眼神無情冷漠,令人膽寒,凡是經過城門的百姓,多是被嚇得冷汗長流,覺得自己仿佛從地獄走了一遭。
能夠擔當濟度城北城門侍衛一職之人,都是自軍隊中選拔出來的精兵強將,不知經曆多少次嚴格篩選和血的試煉。倘若在場共計十八名修為至少是武師巔峰的侍衛毫無保留地釋放殺氣,別說這些平民百姓,就算是一般武者,也會被活生生地嚇死。
並且,這些相當於圓寂大圓滿修士的侍衛,即便是遇到武宗,也即是證道境界的修士,也毫不遜色,可當場將之淩遲處死,擁有絕對的執法權。
十八名侍衛最主要的任務是守護仁恩帝的真跡,其次才是維護治安。
當然,單憑這些人遠遠不夠,在城門兩側的闕塔中還居住十多名武宗和二名武王。所以,萬餘年來仁恩帝的真跡一直保存完好,無人敢破壞。
在稀落的人群中顯得格外搶眼的白衣青年,幾乎是在出現的第一刻,便引起了十多名侍衛的注意,憑其身上那種獨特的氣息,他們可以斷定白衣青年是修士,並且身份不凡,尋常人絕對沒有如此出眾的氣質。
一行護衛頓時如臨大敵,手中寒光燦燦的長矛握緊,猶如穿行在森林的獨狼,一瞬不瞬地盯著他,雷霆一擊,蓄勢待發。
白衣青年修為並不算高,僅有武者巔峰的程度,在皇極大地這片強者輩出的土地上,如過江之鯽,不計其數,毫不起眼。可出於其獨特的氣質和先前幾番異樣的舉動,令這些警覺性極高的侍衛不得不加以防範。
在之前一個月,白衣青年一共來過四次,每次經過城門時,都會抬頭望一眼仁恩帝以劍代筆在城門兩側刻下的對聯。
第一次,興許是初來乍到,瞻仰仁恩帝真跡,並不奇怪,可接二連三如此,就太過反常。
而這一次,依舊和之前一樣,白衣青年僅是抬頭望了一眼城門兩側的對聯,旋即便向城中走去,腳步緩慢,不疾不徐,即便在經過十八名護衛殺氣領域時,步伐也不見有一絲紊亂。
不多時,白衣青年的身影便消失在城街一處拐角,一行護衛見後,內心長鬆一口氣,他們總覺得白衣青年極度危險,真正實力遠非表麵上那麽簡單。
這有些匪夷所思,可不知多少次和死亡擦肩而過的他們,對於直覺深信不疑。
這白衣青年正是和“石珍樓”約定好要來取仙遙玄玉的多爾。
此刻,走在繁榮街道上的多爾,腦中依然在想著一個問題,在這天地中,什麽是對,什麽是錯。
三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不僅令多爾從方拓業手中安然逃脫,還讓他體內寂滅之力的平衡被打破,提前發作。
憑借落心衣,多爾化去寂滅之力,親身經曆了一次真正的死亡,那種痛苦和絕望是無法想象和闡述的,隻有自知。唯有感同身受,才明白死亡是那麽可怕。
當時,多爾深陷迷茫之中,他一遍又一遍地問自己,自己之前的所作所為是對,還是錯。
多爾苦思半日之後,仙落傳承成功,清醒過來,並未出什麽差錯。關於香玫的事,她隻字未提,而多爾也沒問,隻是將不老山上的事和她詳細說了一遍,並將造物神源交給了她。
二人經過半個多月的長途跋涉,抵達位於皇極大地西域的羽靈山,十多天後,茜容、碧海、楊光等人才安然到達。
多爾交代了一些相關事宜,開始閉關,一是要以神泉改善自身資質,並快速提升修為,二是打算靜一靜心,將那個一直困擾他的問題想清楚。
然而,這次本來要持續很久的閉關,卻隻進行了不到三個月。那一天,仙落忽然到來,對多爾說了一句話,“大衍真佛一生不殺生。”
當時,多爾心中的震撼他人是無法想象的。整整一夜,他一言不發地站在羽靈山朝華峰,而仙落也靜靜地陪了他一夜。
那一夜,注定是多爾一生當中最大的轉折點,他究竟想了什麽,隻有他自己知道。或許,從他臨走時,對仙落說的一句話中,能判斷出一些蛛絲馬跡,“我要下山,曆紅塵問心。”(未完待續。)
在一係列方針貫徹下,旱災在短短五年之內徹底解決,人人有水吃,處處農田豐,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百姓們對武文方感恩戴德,讚聲不絕,“仁恩帝”之名便是從尋常百姓們口中傳出的。
武文方深得民心,帝統自是愈發鞏固,怕是再過不久,便固若金湯,無法撼動。而那些欲罷黜武文方帝位的文武百官和皇親國戚實則是當年和武文方競爭皇位的各個皇子的心腹。
這些被武文方分封為王爺、諸侯的皇子們,大多對皇位死心未遂,遂趁此時機,小題大做,卻是直扼要害。
武文方的確有推崇“異教”的嫌疑,“仲裁部”由曆代對武帝王朝有過巨大貢獻的元老組成,均是武者,其中不乏有思想頑固之人,堅決抵.製異教,自是震怒,不過此事倒是不足以罷黜武文方皇位。
但武文方自繼位以來,災難連連,卻是事實,這是否是在說明,武文方的氣運不足以擔當帝位,或是身懷大劫,會給武帝王朝帶來更大災難,乃至十多萬年基業,毀於一旦?
氣運,真實存在,卻無從判斷。
仲裁部一眾元老開始動搖,決議是否要罷黜武文方。
經過決議,最終結果出人意料,支持者與反對者各占一半,最終的決議權落在太上皇“名楊帝”身上,可名楊帝在“福祿殿”閉關,欲突破武尊境界,不得容許半分打擾,唯有待他出世,才能真正決定是否要罷黜武文方帝位。
而在同時,由文武百官和皇親國戚聯名呈給仲裁部的奏折散落民間,並有人刻意散布謠言,稱武文方乃災星轉世,會給天地帶來巨大災厄。
人言可畏,人心善變。原本對武文方譽不絕口的尋常百姓遭煽動蠱惑之下,局部地區掀起了一股討伐武文方的狂潮。
武文方大失民心,帝位岌岌可危。
而濟度聖僧的出現似乎在冥冥之中改變了這一情況。
在當時,武文方以重金聘請的諸多道門、佛門正道之士不僅無法化解數百萬怨靈身上怨氣,更是連連有人道消身亡,下場悲慘。
正當一眾正道之士束手無策之際,本來收到佛光聖地傳訊要趕迴大天門寺的濟度聖僧忽然趕來,見河洛城故地怨氣衝天,萬鬼齊嘯,怔怔站了半響,長歎一聲,道了一句“我佛慈悲”,旋即獨自進入河洛城。
不時,自城中突然傳出浩蕩佛音,猶如黃鍾大呂,莊重神聖,響徹千裏,更見佛光漫天,貫日衝霄,彌天蓋地。百萬怨靈竟是停止淒厲怨吼,沐浴在佛光之中,跏跌而坐,雙手合十,神態安靜寧詳,一臉虔誠,誦念佛經,身上怨氣不斷消失。[想看的書幾乎都有啊,比一般的小說網站要穩定很多更新還快,全文字的沒有廣告。]城外許多通曉佛門之術的修佛者見此一幕,知道這是佛光聖地不世佛法“大悲天訣”。
此為佛門禁術,以燃燒自身為代價,化悲天佛光,度世佛音,普渡眾生,安撫亡魂,化去怨氣,超度一切,不僅針對鬼物,而且還針對人,使人皈依,遁入空門,遂才被定為禁術,在場正道人士迅速離去,否則不消片刻,便會被度化。
與此同時,一眾人等還驚訝,城中怨靈怨氣居然如此之重,饒是修為距至尊僅有一線之隔的濟度聖僧也隻能以“大悲天訣”度化。
悲天佛光,漫天梵音,一直持續七天七夜才消失,沒有人知道在這期間河洛城故地究竟發生了什麽事,隻是待眾人趕至河洛城時,發現數百萬怨靈消失殆盡,城中再無一絲怨氣,似是被度化,得以超脫,進入陰間,投胎轉世。
此劫終於化解,實是幸事,可好消息往往和壞消息一並發生,濟度聖僧溘然長逝,坐化於城中一片破敗廣場中央。
此事一經傳出,立即在天蒙世界掀起一片嘩然。
事後,武文方親自帶領“武成軍”以最高禮節將濟度聖僧遺體送迴佛光聖地,不到三日,便趕到大天門寺,熟知當時守在寺廟門前的僧人得知濟度聖僧圓寂,竟是痛哭流涕,失聲道“住持…”
原來,濟度聖僧當時趕往佛光聖地是為了要接任大天門寺住持一職!
聽聞這個消息,武文方和近千武成軍心中震撼可想而知。
武文方和佛光聖地暫代住持圓崆聖僧長談了一夜,二人具體談了些什麽,無人知曉。次日,武文方便帶領近千武成軍離開大天門寺。
三天後,武文方迴到帝都“武德城”,本對武文方此行頗為不滿的文武百官,聽聞濟度聖僧居然是佛光聖地下一任住持,不敢再吱聲。
四日之後,濟度聖僧入土下葬。
而在同一天,皇極大地境內居然下起了一場瓢潑大雨!不僅規模前所未有,而且曠日持久,足足持續了一個多月。
這場稀世罕見的大雨,也讓武文方失散的民心再次凝聚起來,若非其大修水利工程,遏製了洪澇災害的發生,不知要有多少人家破人亡,流離失所。
當時被瘋傳的謠言不攻自破,武文方洞徹天機,未雨綢繆,乃真命天子。
經此一事,仲裁部元老無話可說,不再提及罷黜之事。
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不到半年,武文方便真正掌控政權。
一年後,河洛城故地新城建工完畢,武文方親臨現場,賜之“濟度”二字,並以佩劍“龍驤”在城門兩側城牆上刻下一副對聯――渡人不需仙與佛,濟世隻在真和善。
此對聯是武帝王朝開始真正接納佛教的開端,也為“佛武”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武帝王朝的建築以高、偉、大而著稱,與神州大地的“繡闥雕甍”風格迥異,講究氣勢和實用性,在“細琢”方麵要比之遜色不少。不過,在雕刻領域上,武帝王朝卻是穩占魁首,即便是尋常百姓也對平刀、圓刀二種基本刀法技巧略懂一二,名匠大師更是不計其數,曆代天匠均是出自武帝王朝。
如此泱泱大國,建築物卻相當“寒磣”,反差十分之大。
這與武帝王朝曆代君主提倡的尚儉戒奢、勤儉治國的政策有關。
最主要的原因是,皇極大地地理位置尤為特殊,西臨無望海,北靠神荒大漠,南依極地冰原。在其影響下,氣候多變,環境較為惡劣。例如,坐北朝南的明瀾郡,在夏季時,多黴雨,濕度大,一到冬季,冰凍三尺,地殼開裂。
在此等環境下,唯有堅固實用的建築物才能抵禦多變的氣候和歲月的侵蝕。不過,皇極大地上的建築物雖是“寒磣”,但想做到這份“寒磣”卻相當不易,其將石料自然之美發揮得淋漓盡致,自然而又古韻。
具有非凡意義的濟度城得皇極大地建築物之精髓,可以算作典範。其占地極廣,規模宏偉,拔地倚天,氣象萬千,蔚為壯觀,氣勢磅礴,遠觀猶如一尊頂天立地的巨人,以人厚重威迫之感,凜然不可侵犯。
四周高聳雄偉的城牆通體以青罡石建造而成,此石堅硬如鋼鐵,能維持數萬年不朽,堅固牢靠,可抵禦時常在河州郡境內肆虐的沙暴吹襲,而且內部構造相當緊密,經當年無數能工巧匠精心打磨,石麵光滑如鏡,陽光一旦照射在城牆之上,便會反射出七彩霞光,美輪美奐。
若非濟度聖僧一事,此城稱作七霞城倒是合適。
此時此刻,一位年紀看上去不過二十的俊逸青年正在向這座仿佛迄今為止都不曾變化過的古城走來,一身白衣,身材纖長,步伐緩慢,落地無聲,有種淡然出塵的意味。
北城門口戒備森嚴,兩排手持七尺長槍的黑甲侍衛各站一邊,嚴密地注視往來人群,身上透發出可怕的殺伐之氣,眼神無情冷漠,令人膽寒,凡是經過城門的百姓,多是被嚇得冷汗長流,覺得自己仿佛從地獄走了一遭。
能夠擔當濟度城北城門侍衛一職之人,都是自軍隊中選拔出來的精兵強將,不知經曆多少次嚴格篩選和血的試煉。倘若在場共計十八名修為至少是武師巔峰的侍衛毫無保留地釋放殺氣,別說這些平民百姓,就算是一般武者,也會被活生生地嚇死。
並且,這些相當於圓寂大圓滿修士的侍衛,即便是遇到武宗,也即是證道境界的修士,也毫不遜色,可當場將之淩遲處死,擁有絕對的執法權。
十八名侍衛最主要的任務是守護仁恩帝的真跡,其次才是維護治安。
當然,單憑這些人遠遠不夠,在城門兩側的闕塔中還居住十多名武宗和二名武王。所以,萬餘年來仁恩帝的真跡一直保存完好,無人敢破壞。
在稀落的人群中顯得格外搶眼的白衣青年,幾乎是在出現的第一刻,便引起了十多名侍衛的注意,憑其身上那種獨特的氣息,他們可以斷定白衣青年是修士,並且身份不凡,尋常人絕對沒有如此出眾的氣質。
一行護衛頓時如臨大敵,手中寒光燦燦的長矛握緊,猶如穿行在森林的獨狼,一瞬不瞬地盯著他,雷霆一擊,蓄勢待發。
白衣青年修為並不算高,僅有武者巔峰的程度,在皇極大地這片強者輩出的土地上,如過江之鯽,不計其數,毫不起眼。可出於其獨特的氣質和先前幾番異樣的舉動,令這些警覺性極高的侍衛不得不加以防範。
在之前一個月,白衣青年一共來過四次,每次經過城門時,都會抬頭望一眼仁恩帝以劍代筆在城門兩側刻下的對聯。
第一次,興許是初來乍到,瞻仰仁恩帝真跡,並不奇怪,可接二連三如此,就太過反常。
而這一次,依舊和之前一樣,白衣青年僅是抬頭望了一眼城門兩側的對聯,旋即便向城中走去,腳步緩慢,不疾不徐,即便在經過十八名護衛殺氣領域時,步伐也不見有一絲紊亂。
不多時,白衣青年的身影便消失在城街一處拐角,一行護衛見後,內心長鬆一口氣,他們總覺得白衣青年極度危險,真正實力遠非表麵上那麽簡單。
這有些匪夷所思,可不知多少次和死亡擦肩而過的他們,對於直覺深信不疑。
這白衣青年正是和“石珍樓”約定好要來取仙遙玄玉的多爾。
此刻,走在繁榮街道上的多爾,腦中依然在想著一個問題,在這天地中,什麽是對,什麽是錯。
三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不僅令多爾從方拓業手中安然逃脫,還讓他體內寂滅之力的平衡被打破,提前發作。
憑借落心衣,多爾化去寂滅之力,親身經曆了一次真正的死亡,那種痛苦和絕望是無法想象和闡述的,隻有自知。唯有感同身受,才明白死亡是那麽可怕。
當時,多爾深陷迷茫之中,他一遍又一遍地問自己,自己之前的所作所為是對,還是錯。
多爾苦思半日之後,仙落傳承成功,清醒過來,並未出什麽差錯。關於香玫的事,她隻字未提,而多爾也沒問,隻是將不老山上的事和她詳細說了一遍,並將造物神源交給了她。
二人經過半個多月的長途跋涉,抵達位於皇極大地西域的羽靈山,十多天後,茜容、碧海、楊光等人才安然到達。
多爾交代了一些相關事宜,開始閉關,一是要以神泉改善自身資質,並快速提升修為,二是打算靜一靜心,將那個一直困擾他的問題想清楚。
然而,這次本來要持續很久的閉關,卻隻進行了不到三個月。那一天,仙落忽然到來,對多爾說了一句話,“大衍真佛一生不殺生。”
當時,多爾心中的震撼他人是無法想象的。整整一夜,他一言不發地站在羽靈山朝華峰,而仙落也靜靜地陪了他一夜。
那一夜,注定是多爾一生當中最大的轉折點,他究竟想了什麽,隻有他自己知道。或許,從他臨走時,對仙落說的一句話中,能判斷出一些蛛絲馬跡,“我要下山,曆紅塵問心。”(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