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時務者為俊傑,
不識時務者為聖賢。
曾本之用盡全身力氣才寫出這兩句話。
為了寫這封信,剛剛過完七十歲生日的曾本之累得又是喘氣,又是歎氣,好不容易寫滿兩張信箋,突然丟下毛筆,騰出手來一把接一把地將兩張紙撕碎到找不到一個完整的字。從信的內容以及行文的語氣來看,曾本之寫了又撕的信是給自己所鍾愛的某位弟子。在當下能達到鍾愛級別的弟子隻有女婿鄭雄。前不久曾本之的七十壽宴就是鄭雄操辦的,因為曾本之有話在先,連家人一起不超過兩桌。別人都覺得難辦的事,鄭雄辦得格外得體,既有普通人家的簡樸溫馨氣氛,又不失學界泰鬥的端莊典雅風範。那位人稱老省長的不速之客評價這壽宴是曾侯乙尊盤級的。作為青銅重器中極品的曾侯乙尊盤,是王者用來盛酒和溫酒的一套器皿,其存在的意義被視為國寶中的國寶。用如此器物作為評價,可見曾本之七十壽宴的確非同尋常。倒迴去八年,如此級別的弟子,算上鄭雄,一共有兩位。八年前,一群文質彬彬的警察當著曾本之的麵,將另一位弟子帶走以後,該弟子的名字就在曾本之的記憶中消失了。後來,曾本之多次嚐試重寫“識時務者為俊傑,不識時務者為聖賢”作為開頭語的書信,重新寫出來的內容與先前寫過的內容幾乎一字不差。臨到需要迴到書信的開頭,寫上與之對話的弟子的名字時,曾本之又開始陷入深深的困惑。他不清楚自己是要寫給作為女婿的弟子鄭雄,還是不想記起名字的那一位,最終不得不再次撕碎已經寫好的每一個文字,隻留下滿屋的歎息。這種歎息不像是針對被撕了好幾遍的這封信,更像是為了某個人。
在可以稱為從前的一九九〇年代某天,一位堪稱時尚尤物的女子在巴黎香榭麗舍大街上望著玫瑰興歎,如果有哪位男士用寫信的方式求愛,她會毫不猶豫地嫁給對方。這故事被人傳來傳去,終於來到東湖的花前月下,已過去差不多二十年,滿世界的男人都已習慣寧肯每天上門送一束玫瑰花,也懶得寫情書求愛,連帶一應其他書信都不願意動筆手寫了。不管是誰,這時候若能收到一封從郵筒到郵局再到郵遞員,最後才到收信人手裏的有著墨香墨彩的書信,簡直比隻花兩元錢買張彩票就中了大獎還稀罕。
皓首蒼顏的曾本之是如今仍將寫信與收信作為日常對外聯係方式的極端少數之人。他不喜歡打電話,也不習慣發電子郵件,手機短信也是隻看不寫,隻收不發。熟悉他的人都說這才是大師意識:等到這個年齡層的人集體迴歸曆史,人類曆史上的最後一批紙質書信就會變成珍稀之物而身價百倍。在曾本之的日常生活裏,本是幾十年如一日普普通通的往來書信,卻在某個沒有絲毫預兆的時刻,突然變得異常吊詭。
曾本之剛剛收到一封信。
正是這封信,將很平常的事情,變得極不平常。
一般人通信往來都是用簡體字,曾本之研究的專業與眾不同,郵遞員送來的書信中偶爾有英法德日等文字,大多數寫信人是用繁體字,他自然也用繁體字寫迴信。
這一次,曾本之收到的是一封用甲骨文寫的信。
更為古怪的是,用甲骨文寫信的人,死於一九八九年夏天。二十多年前,那次沒有儀式的生命告別,從靈魂放飛,孤燈守靈,到扶棺下葬,清明立碑,曾本之從頭到尾都在現場。
這個早已死去的人用甲骨文寫信,其信封上的地址不是曾本之工作的楚學院,而是寫著“省博物館背後,進東湖公園大門,過小梅嶺、可竹軒,道路盡頭俗稱老鼠尾的半島最前端先月亭前,周一下午四點十分獨坐在此的曾本之先生親啟”。
這段文字描述的正是曾本之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放鬆神經的地方,除了家人,外人不應當知道。當然,信封上的這些文字不是甲骨文,而是用打印機打印出來的標準楷體漢字。
獨坐之際,太陽將先月亭頂尖尖的影子,從曾本之身子的右邊無聲無息地移到左邊。
無聊之際,曾本之撿起身邊的一塊蚌殼,隨手一扔,正好扔在先月亭影子頂尖之處。他想起當年在隨州擂鼓墩發掘曾侯乙大墓,周邊村子裏的小女孩最喜歡用花布做的沙包往地上畫的方格子裏拋擲,並跳來跳去地玩一種叫跳房子的遊戲。身邊還有不少蚌殼,曾本之連續三次精準地將它們扔到先月亭影子頂尖之處後,忽然覺得用它們打水漂更有意思。他試了一下,重量適中的蚌殼在水麵上彈起又落下,落下又彈起,將一道比女人身上的曲線還要美麗的弧線,漸次推向湖心,最終悄無聲息地沉入湖底。
可以肯定,湖麵上剛剛響過一聲春雷,清水幽幽的那種靜,柳枝悠悠的那種軟,還有內心深處的那種空蕩蕩,都是隻有突如其來的雷聲剛剛響過才有的模樣。曾本之坐在伸向湖心的細長半島頂端,往前多走一步,便是秀色誘人的湖水。兩隻野鴨從麵前遊過,小腦袋甩動的水珠,幾乎濺到他的腳背上。野鴨還沒走遠,一條金色的鯉魚就從水底鑽出來,像淘氣的小貓那樣,追著自己的尾巴轉了一圈又一圈。最享受的還是那些來了就不肯離去的春風,將一縷縷的陽光,不停地吹在人的身上,落在哪裏,哪裏的毛孔就舒舒服服地張開了。這種無法拒絕的舒適,讓曾本之像醉了一樣,眼睛不必閉上,人卻進入夢鄉。仿佛過了很久,曾本之正自由地從滿是青銅重器的大殿,深入到一堆被黃土掩埋的甲骨文中,並一眼看中那塊最大的龜甲片。當他伸手拿起龜甲片時,一聲沉雷落到地麵上。青銅重器和甲骨文的夢境,一下子化成春光無限的東湖碧水。
已經有一陣子了,每個星期,多不會超過兩次,但也不會少於一次,載有甲骨文的夢境,就會造訪睡意正濃的曾本之。
他將眼前的景物怔怔地看過幾遍。
夢中的那一聲沉雷,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就在這時,他聽到一個聲音:“你是不是姓曾?”
曾本之驚訝地迴頭望去,一個穿郵遞員製服的***在身後。
男人繼續問:“你叫曾本之嗎?我這裏有一封寄給他的信。”
從錯愕中清醒過來的曾本之肯定地點了點頭,並按郵遞員的要求亮了一下自己的身份證。
郵遞員將信交給他之前,實在忍不住多說了幾句,自己在東亭郵局當了三十幾年的郵遞員,這一帶盡是文化單位,文化人一多稀奇古怪的信件就多。但與曾本之收到的這封信相比,先前那些古怪便是再正常不過的了。郵政局的人一致認為是惡作劇,同時又都覺得好奇,他才決定試試看。沒想到這麽古怪的信,還真有更加古怪的人收。
曾本之接過信件,隻看了一眼,便忍俊不禁。曾本之也想看個究竟,能將信寄到如此古怪的地方,寫信的人肯定對自己各方麵的情況相當了解。既然如此熟悉,又何必要玩這種小把戲呢?當著郵遞員的麵,曾本之有些迫不及待地拆開信封,取出一張舊得發黃的信箋。
在看清楚信的內容之後,他馬上想到,世界上最後一片安寧之地終於不再屬於自己了。
“這是什麽,是畫的畫,還是寫的字?”
突然出現在曾本之眼前的四個字,讓也想看個稀奇的郵遞員不知為何物。
曾本之盯著那四個字發呆的原因,並非不認識它們,而是一眼看出,這四個字,從字跡氣韻到紙張,實在是太熟悉了。
“這是甲骨文!”
曾本之沒有亂方寸,還記得耐心地向郵遞員做解釋。
郵遞員對甲骨文沒有興趣,他想了解,既然在如此古怪的收信地址背後,還有更加古怪的甲骨文文字,它所書寫的內容是什麽,是不是解決了世界上的某個不解之謎?曾本之不再滿足郵遞員的好奇心,對他說,郵政法的核心是確保公民通信自由,而這種自由的核心則是確保公民的隱私權。郵遞員自然知道這些,他都離開好幾步了,還忍不住嘟噥幾句。
“別拿甲骨文嚇唬人,我看你也是睜眼瞎。”
曾本之沒有接話,他已經在琢磨,像晴空霹靂一樣來到眼前的甲骨文書信。一張薄紙上雖然寫著世上罕見的文字,意思卻是再明白不過:或許是先前某件事,中途被停止,如今要重新開始了;或許是先前有種論述,想說而沒有說出來,現在必須說話了。總之都是表示,有什麽事情從此要大變樣了。
甲骨文書信上隻豎著寫了四個字。
如此言簡意賅符合曾本之的職業習慣。
同樣,它也表明寫信人具有與曾本之相同的職業素養。
四個甲骨文文字是:拯之承啟!
在四個甲骨文文字的左下方,還有一方紅彤彤的印章:郝嘉。
那是一個人的名字。雖然過去了二十多年,曾本之對這個名字的熟悉程度,依然僅次於自己的名字。
不識時務者為聖賢。
曾本之用盡全身力氣才寫出這兩句話。
為了寫這封信,剛剛過完七十歲生日的曾本之累得又是喘氣,又是歎氣,好不容易寫滿兩張信箋,突然丟下毛筆,騰出手來一把接一把地將兩張紙撕碎到找不到一個完整的字。從信的內容以及行文的語氣來看,曾本之寫了又撕的信是給自己所鍾愛的某位弟子。在當下能達到鍾愛級別的弟子隻有女婿鄭雄。前不久曾本之的七十壽宴就是鄭雄操辦的,因為曾本之有話在先,連家人一起不超過兩桌。別人都覺得難辦的事,鄭雄辦得格外得體,既有普通人家的簡樸溫馨氣氛,又不失學界泰鬥的端莊典雅風範。那位人稱老省長的不速之客評價這壽宴是曾侯乙尊盤級的。作為青銅重器中極品的曾侯乙尊盤,是王者用來盛酒和溫酒的一套器皿,其存在的意義被視為國寶中的國寶。用如此器物作為評價,可見曾本之七十壽宴的確非同尋常。倒迴去八年,如此級別的弟子,算上鄭雄,一共有兩位。八年前,一群文質彬彬的警察當著曾本之的麵,將另一位弟子帶走以後,該弟子的名字就在曾本之的記憶中消失了。後來,曾本之多次嚐試重寫“識時務者為俊傑,不識時務者為聖賢”作為開頭語的書信,重新寫出來的內容與先前寫過的內容幾乎一字不差。臨到需要迴到書信的開頭,寫上與之對話的弟子的名字時,曾本之又開始陷入深深的困惑。他不清楚自己是要寫給作為女婿的弟子鄭雄,還是不想記起名字的那一位,最終不得不再次撕碎已經寫好的每一個文字,隻留下滿屋的歎息。這種歎息不像是針對被撕了好幾遍的這封信,更像是為了某個人。
在可以稱為從前的一九九〇年代某天,一位堪稱時尚尤物的女子在巴黎香榭麗舍大街上望著玫瑰興歎,如果有哪位男士用寫信的方式求愛,她會毫不猶豫地嫁給對方。這故事被人傳來傳去,終於來到東湖的花前月下,已過去差不多二十年,滿世界的男人都已習慣寧肯每天上門送一束玫瑰花,也懶得寫情書求愛,連帶一應其他書信都不願意動筆手寫了。不管是誰,這時候若能收到一封從郵筒到郵局再到郵遞員,最後才到收信人手裏的有著墨香墨彩的書信,簡直比隻花兩元錢買張彩票就中了大獎還稀罕。
皓首蒼顏的曾本之是如今仍將寫信與收信作為日常對外聯係方式的極端少數之人。他不喜歡打電話,也不習慣發電子郵件,手機短信也是隻看不寫,隻收不發。熟悉他的人都說這才是大師意識:等到這個年齡層的人集體迴歸曆史,人類曆史上的最後一批紙質書信就會變成珍稀之物而身價百倍。在曾本之的日常生活裏,本是幾十年如一日普普通通的往來書信,卻在某個沒有絲毫預兆的時刻,突然變得異常吊詭。
曾本之剛剛收到一封信。
正是這封信,將很平常的事情,變得極不平常。
一般人通信往來都是用簡體字,曾本之研究的專業與眾不同,郵遞員送來的書信中偶爾有英法德日等文字,大多數寫信人是用繁體字,他自然也用繁體字寫迴信。
這一次,曾本之收到的是一封用甲骨文寫的信。
更為古怪的是,用甲骨文寫信的人,死於一九八九年夏天。二十多年前,那次沒有儀式的生命告別,從靈魂放飛,孤燈守靈,到扶棺下葬,清明立碑,曾本之從頭到尾都在現場。
這個早已死去的人用甲骨文寫信,其信封上的地址不是曾本之工作的楚學院,而是寫著“省博物館背後,進東湖公園大門,過小梅嶺、可竹軒,道路盡頭俗稱老鼠尾的半島最前端先月亭前,周一下午四點十分獨坐在此的曾本之先生親啟”。
這段文字描述的正是曾本之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放鬆神經的地方,除了家人,外人不應當知道。當然,信封上的這些文字不是甲骨文,而是用打印機打印出來的標準楷體漢字。
獨坐之際,太陽將先月亭頂尖尖的影子,從曾本之身子的右邊無聲無息地移到左邊。
無聊之際,曾本之撿起身邊的一塊蚌殼,隨手一扔,正好扔在先月亭影子頂尖之處。他想起當年在隨州擂鼓墩發掘曾侯乙大墓,周邊村子裏的小女孩最喜歡用花布做的沙包往地上畫的方格子裏拋擲,並跳來跳去地玩一種叫跳房子的遊戲。身邊還有不少蚌殼,曾本之連續三次精準地將它們扔到先月亭影子頂尖之處後,忽然覺得用它們打水漂更有意思。他試了一下,重量適中的蚌殼在水麵上彈起又落下,落下又彈起,將一道比女人身上的曲線還要美麗的弧線,漸次推向湖心,最終悄無聲息地沉入湖底。
可以肯定,湖麵上剛剛響過一聲春雷,清水幽幽的那種靜,柳枝悠悠的那種軟,還有內心深處的那種空蕩蕩,都是隻有突如其來的雷聲剛剛響過才有的模樣。曾本之坐在伸向湖心的細長半島頂端,往前多走一步,便是秀色誘人的湖水。兩隻野鴨從麵前遊過,小腦袋甩動的水珠,幾乎濺到他的腳背上。野鴨還沒走遠,一條金色的鯉魚就從水底鑽出來,像淘氣的小貓那樣,追著自己的尾巴轉了一圈又一圈。最享受的還是那些來了就不肯離去的春風,將一縷縷的陽光,不停地吹在人的身上,落在哪裏,哪裏的毛孔就舒舒服服地張開了。這種無法拒絕的舒適,讓曾本之像醉了一樣,眼睛不必閉上,人卻進入夢鄉。仿佛過了很久,曾本之正自由地從滿是青銅重器的大殿,深入到一堆被黃土掩埋的甲骨文中,並一眼看中那塊最大的龜甲片。當他伸手拿起龜甲片時,一聲沉雷落到地麵上。青銅重器和甲骨文的夢境,一下子化成春光無限的東湖碧水。
已經有一陣子了,每個星期,多不會超過兩次,但也不會少於一次,載有甲骨文的夢境,就會造訪睡意正濃的曾本之。
他將眼前的景物怔怔地看過幾遍。
夢中的那一聲沉雷,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就在這時,他聽到一個聲音:“你是不是姓曾?”
曾本之驚訝地迴頭望去,一個穿郵遞員製服的***在身後。
男人繼續問:“你叫曾本之嗎?我這裏有一封寄給他的信。”
從錯愕中清醒過來的曾本之肯定地點了點頭,並按郵遞員的要求亮了一下自己的身份證。
郵遞員將信交給他之前,實在忍不住多說了幾句,自己在東亭郵局當了三十幾年的郵遞員,這一帶盡是文化單位,文化人一多稀奇古怪的信件就多。但與曾本之收到的這封信相比,先前那些古怪便是再正常不過的了。郵政局的人一致認為是惡作劇,同時又都覺得好奇,他才決定試試看。沒想到這麽古怪的信,還真有更加古怪的人收。
曾本之接過信件,隻看了一眼,便忍俊不禁。曾本之也想看個究竟,能將信寄到如此古怪的地方,寫信的人肯定對自己各方麵的情況相當了解。既然如此熟悉,又何必要玩這種小把戲呢?當著郵遞員的麵,曾本之有些迫不及待地拆開信封,取出一張舊得發黃的信箋。
在看清楚信的內容之後,他馬上想到,世界上最後一片安寧之地終於不再屬於自己了。
“這是什麽,是畫的畫,還是寫的字?”
突然出現在曾本之眼前的四個字,讓也想看個稀奇的郵遞員不知為何物。
曾本之盯著那四個字發呆的原因,並非不認識它們,而是一眼看出,這四個字,從字跡氣韻到紙張,實在是太熟悉了。
“這是甲骨文!”
曾本之沒有亂方寸,還記得耐心地向郵遞員做解釋。
郵遞員對甲骨文沒有興趣,他想了解,既然在如此古怪的收信地址背後,還有更加古怪的甲骨文文字,它所書寫的內容是什麽,是不是解決了世界上的某個不解之謎?曾本之不再滿足郵遞員的好奇心,對他說,郵政法的核心是確保公民通信自由,而這種自由的核心則是確保公民的隱私權。郵遞員自然知道這些,他都離開好幾步了,還忍不住嘟噥幾句。
“別拿甲骨文嚇唬人,我看你也是睜眼瞎。”
曾本之沒有接話,他已經在琢磨,像晴空霹靂一樣來到眼前的甲骨文書信。一張薄紙上雖然寫著世上罕見的文字,意思卻是再明白不過:或許是先前某件事,中途被停止,如今要重新開始了;或許是先前有種論述,想說而沒有說出來,現在必須說話了。總之都是表示,有什麽事情從此要大變樣了。
甲骨文書信上隻豎著寫了四個字。
如此言簡意賅符合曾本之的職業習慣。
同樣,它也表明寫信人具有與曾本之相同的職業素養。
四個甲骨文文字是:拯之承啟!
在四個甲骨文文字的左下方,還有一方紅彤彤的印章:郝嘉。
那是一個人的名字。雖然過去了二十多年,曾本之對這個名字的熟悉程度,依然僅次於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