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時將至,壽春公主迴府,同時衛王府來了宗人府官吏刑差好大一班人,帶來了這件事的處置。
先收迴衛王妃的金印寶冊,廢為庶人,再查抄衛王妃曾經獲得的所有賞賜和出嫁時的陪嫁,那些東西,金銀財物全部抄入內府,賞賜和陪嫁的奴婢全部處死。同時也有兩批人去了曹家和孫家,孫玉燕的舅舅懷寧侯曹鏜,皇上念了點舊情,褫奪了懷寧候的爵位,貶為庶人,曹夫人孫父孫母賜死,餘下曹家和孫家的子弟,有差事的罷免,有功名的剝奪,同時查抄了兩家的財產。
以上處置都是青天白日下公開的處置,還有一半是秘密進行的,李斐看見幾個刑差進入了孫玉燕的寢室,左宗人楚王世子趙全崢奉命帶走趙崇鴻。
趙崇鴻在衛王身邊。
之前趙崇鴻一直被孫玉燕當眼珠子似的養育照顧著,這也造成了趙崇鴻成天黏著孫玉燕而對衛王少了一份親近和依賴,剛才被李斐強行抱過來,趙崇鴻還和衛王吵鬧要他的母親。衛王抱著他沒有答應,趙崇鴻脾氣上來還打了衛王幾下,現在看見一群陌生人進來,聽見他們要把自己帶走,似乎是本能的嗅到了危險,雙手緊緊的環著衛王的脖子,把小腦袋埋在衛王的身上,一動不動。
衛王終於懂得了行使他的王權,也緊緊的抱住趙崇鴻違抗了趙全崢帶過來的,皇上的口諭。
衛王第一次在許多的陌生人麵前,沒有一點畏縮和怯場,板著臉,挺著腰,眼睛堅毅的目向趙全崢,擺出親王的威嚴,說道:“告訴父皇,我要保護我的兒子。”
說這話的腔調,還是舌頭都擼不過來似的一字一頓的慢慢講出來,毫無淩厲之風可言,但是衛王保護趙崇鴻的決定是那麽堅定的,還嗬斥了趙全崢道:“你出去,你帶過來的人都出去。”
趙全崢是衛王的侄子輩,他所奉的口諭是將趙崇鴻帶出衛王府,帶出京城找個皇莊撫養,皇上沒說以什麽供奉撫養,卻交代了一句,休傷這個孩子的性命。
這差事於趙全崢來說,有著不可預估的難度。一個不滿兩周歲的孩子,驟然離開了父母,等同於圈禁在一個莊子裏,萬一夭折了怎麽辦?不滿兩周歲還在極容易夭折的風險期,而當今皇上快六十歲了,也隻有衛王府景王府各一個男孫。
於公,傳言說趙崇鴻不是衛王的兒子,也隻是傳言而已,推算孫氏懷上孩子那些天,衛王和孫氏是有行房記錄的,所以趙崇鴻說不定是皇室骨血,將來趙全崢不想落個監管不力的責任。於私,稚子無辜,趙全崢也不想與一個孩子為難。麵對衛王強硬的態度,趙全崢頗為難一陣就縮了,拱手致歉道:“衛王叔息怒,侄兒這就出去了……”趙全崢要去迴稟了衛王的態度,再請示下。
一群人魚貫退出,趙全崢折身去處置了孫玉燕。
至於是怎麽處置的,李斐迴到了襄王府才知道。
皇上果然是個小心的人,他虐殺孫玉燕,用的是淩|遲之刑,而且行刑前,趙全崢告訴孫玉燕,趙崇鴻已經被撲殺。
孫玉燕在死前,還感受了一次喪子之痛。
不過那三千六百刀,孫玉燕挨上百刀就死了,死因是吞金。
李斐默默的撫摸左手的中指,今天她去衛王府的時候,這根手指戴著一枚她從來沒有戴過的金虎首戒指,如今這中指空空如也。
李斐的神情是悵惘,從她進入京城開始,衛王的生活是好是壞,本是與她不相幹的事,可偏偏陰錯陽差,她的出現和她的態度一次一次的攪亂了衛王的生活,如今李斐也隻能盼望著,趙崇鴻會是一個知道孝順懂得感恩的好孩子。
然後,他們所有人,包括要被淩|遲處死的孫玉燕和道士惠空,是誰在背後算計了他們?真可謂是運籌帷幄,料敵於千裏!
思考是很費神費時的一件事,李斐獨自一個人在琢磨。
趙彥恆出宮之後,不斷的和襄王府的屬官,幕僚商議這件事。那些都是忠心於自己的追隨者,彼此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高基聽了一遍諸王與皇上的問答,在一片低迷的氣氛中頷首道:“殿下說得不錯,父子情誼!便是陷入最使人瘋狂的權利*中,殿下也會被父子情誼而羈絆。”
死個名宮觀的道士,即使是周思道的弟子,和衛王妃私通,也就是那麽一迴事,奸婦哪裏都會存在的。皇宮裏服侍的都是內侍,大戶人家的女眷不過二門,若將人心想得醜惡不堪,也有防備這種事的意思,防不勝防就隻能見一次滅一雙。
糟糕的是,這一迴打鼠打碎了玉瓶子,名宮觀中,周思得的鼎器炸了,煉丹房全部燒毀,大火燒到昨天淩晨才被撲滅了,扒拉出來好些屍體,其中一具焦屍,初步檢驗是周思得。
至於到底是不是,襄王府的人,也沒有權利去核實。
周思得,這個數十年與皇上談玄論道,常年為皇上調養身體並進獻丹藥的道士,道錄司的掌教,被皇上敕封為太清輔玄宣化忠道真人的道士,他是皇上的大夫啊,一個病人突然失去了他的主治大夫,那是嫌皇上的命太長了嗎?才為此搞出那麽多事來。
皇上曾經是被自己疼愛的長子謀殺過的父親。
當此之時,皇上可能的懷疑和猜忌沒有宣之於口,趙彥恆和壽春公主連自辯的機會都沒有,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動過那種邪念,也就不能急哄哄去表明自己的心跡,否則就會有越描越黑的可能。
有個白麵書生向趙彥恆建議道:“殿下可廣召方士,向皇上略表孝心。”
這話馬上就被另外一個幕僚否決了,他道:“不可,吳王便是以向皇上進獻方士的名義廣召方士,實則大行煉金之術。皇上一直信奉玄道,招攬之心從沒有斷過,有什麽世外高人是皇上招納不過來的,而被襄王殿下請下仙山。”
趙彥恆是不信成神成仙那一套,他端坐在桌案後說道:“名醫如名相,舉世難求。”
一番商量來商量去的,趙彥恆最後表個態度,那就是他對皇上父子情深,問心無愧,襄王府一幹人等也絕對不能有做了虧心事的畏縮之態,不想像失了勢似的垂頭喪氣。
總之,太陽照常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原來正在進行中的事務一切照舊。
諸人定了定神,依言退下。
陳介祺和林毅兩人已經在偏室喝茶了,他們昨夜遭到了徹夜訊問,直至方才,才從暗無天日的天牢裏放出來。
這兩位心態倒是極好的,陳介祺還有閑情逸致詢問林毅武藝師承何處,說要改日請教。林毅不怎麽想搭理陳介祺,早說下‘甘拜下風’。
林毅給人的感覺就是穩重可靠的老實人樣子,還是木訥的那一種,所以趙彥恆過來,林毅也沒說話,都是陳介祺在說。
陳介祺很樂意將他受到的盤問重新複述一遍。
那天他們為什麽出現在名宮觀?
順便接應一下盧興孫誌祥等人,那麽湊到一塊了也不需要狡辯,然後,確實有一件事,李家心疼出嫁的女兒。
襄王夫婦到京第一天,皇上就給襄王妃賜了一盒利於生子的丹藥,丹藥管不管先不論,這是對李斐的一種敲打。
陳介祺是山賊出身,原來就是和官府作對的,那些話就說得肆無忌憚了,名宮觀裏的丹藥是包治百病的嗎?沒經過望聞問切就能取了丹藥來吃?能不能生孩子,誰知道是男人的問題還是女人的問題,據說襄王在立王妃之前都是和男人廝混的,如此他這個做繼父的,倒要懷疑女婿的能力。
真是拳拳的一片愛女之心,而實際上,壽春公主那一行人若是順利,他們確實是要登名宮觀的山門拜訪的,名宮觀是可以通天之地,陳介祺作為襄王妃的繼父,作為襄王妃的娘家人,給襄王妃撐腰來了,同時也帶來了李家對於這件事情的妥協。
若李斐三年無子,李家也自承愧對皇家,到時候襄王是要納側妃立侍妾,李家也是無話可說的。
這些話書寫成了筆錄,都是直接呈送給了皇上禦覽,皇上禦覽過來,陳介祺和林毅才能完好無損的放了迴來。
趙彥恆看到陳介祺和林毅平安歸來,也是大鬆一口氣,不過沒有被他二人瞧出來而已。
陳介祺嚴肅了起來對趙彥恆道:“漢人的規矩倒是多,還定得一板一眼的。王妃要是三年不能得孕,你們就找一找安分守己的女子,雖然依我之淺見以及依我的閱曆,那樣安分守己的女子不多。”
“可是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宣後呂後武後梁後蕭後,那些實實在在掌握了權利的女人,都是先有了兒子,才得以鞏固地位,進而在廟堂之上有了權利。”陳介祺不免把李斐想入了不能生育的窘境,無奈的說道:“最不濟就要學學劉後了,找個人借腹生子。”
林毅等陳介祺感慨完了,才目向著趙彥恆,帶著忖度的意味道:“希望殿下待王妃,不改初心。畢竟陳兄說的那些皇後,先是有一個願意指點她們的帝王,並且寬容的接納了她們的女性智慧,才讓她們也有了指點江山的機會。”
目前的形勢明明陡然險峻了起來,陳介祺和林毅又先後說了一番略帶挑釁的豪言壯語,趙彥恆字字重如千鈞,道:“必不負此情!”
先收迴衛王妃的金印寶冊,廢為庶人,再查抄衛王妃曾經獲得的所有賞賜和出嫁時的陪嫁,那些東西,金銀財物全部抄入內府,賞賜和陪嫁的奴婢全部處死。同時也有兩批人去了曹家和孫家,孫玉燕的舅舅懷寧侯曹鏜,皇上念了點舊情,褫奪了懷寧候的爵位,貶為庶人,曹夫人孫父孫母賜死,餘下曹家和孫家的子弟,有差事的罷免,有功名的剝奪,同時查抄了兩家的財產。
以上處置都是青天白日下公開的處置,還有一半是秘密進行的,李斐看見幾個刑差進入了孫玉燕的寢室,左宗人楚王世子趙全崢奉命帶走趙崇鴻。
趙崇鴻在衛王身邊。
之前趙崇鴻一直被孫玉燕當眼珠子似的養育照顧著,這也造成了趙崇鴻成天黏著孫玉燕而對衛王少了一份親近和依賴,剛才被李斐強行抱過來,趙崇鴻還和衛王吵鬧要他的母親。衛王抱著他沒有答應,趙崇鴻脾氣上來還打了衛王幾下,現在看見一群陌生人進來,聽見他們要把自己帶走,似乎是本能的嗅到了危險,雙手緊緊的環著衛王的脖子,把小腦袋埋在衛王的身上,一動不動。
衛王終於懂得了行使他的王權,也緊緊的抱住趙崇鴻違抗了趙全崢帶過來的,皇上的口諭。
衛王第一次在許多的陌生人麵前,沒有一點畏縮和怯場,板著臉,挺著腰,眼睛堅毅的目向趙全崢,擺出親王的威嚴,說道:“告訴父皇,我要保護我的兒子。”
說這話的腔調,還是舌頭都擼不過來似的一字一頓的慢慢講出來,毫無淩厲之風可言,但是衛王保護趙崇鴻的決定是那麽堅定的,還嗬斥了趙全崢道:“你出去,你帶過來的人都出去。”
趙全崢是衛王的侄子輩,他所奉的口諭是將趙崇鴻帶出衛王府,帶出京城找個皇莊撫養,皇上沒說以什麽供奉撫養,卻交代了一句,休傷這個孩子的性命。
這差事於趙全崢來說,有著不可預估的難度。一個不滿兩周歲的孩子,驟然離開了父母,等同於圈禁在一個莊子裏,萬一夭折了怎麽辦?不滿兩周歲還在極容易夭折的風險期,而當今皇上快六十歲了,也隻有衛王府景王府各一個男孫。
於公,傳言說趙崇鴻不是衛王的兒子,也隻是傳言而已,推算孫氏懷上孩子那些天,衛王和孫氏是有行房記錄的,所以趙崇鴻說不定是皇室骨血,將來趙全崢不想落個監管不力的責任。於私,稚子無辜,趙全崢也不想與一個孩子為難。麵對衛王強硬的態度,趙全崢頗為難一陣就縮了,拱手致歉道:“衛王叔息怒,侄兒這就出去了……”趙全崢要去迴稟了衛王的態度,再請示下。
一群人魚貫退出,趙全崢折身去處置了孫玉燕。
至於是怎麽處置的,李斐迴到了襄王府才知道。
皇上果然是個小心的人,他虐殺孫玉燕,用的是淩|遲之刑,而且行刑前,趙全崢告訴孫玉燕,趙崇鴻已經被撲殺。
孫玉燕在死前,還感受了一次喪子之痛。
不過那三千六百刀,孫玉燕挨上百刀就死了,死因是吞金。
李斐默默的撫摸左手的中指,今天她去衛王府的時候,這根手指戴著一枚她從來沒有戴過的金虎首戒指,如今這中指空空如也。
李斐的神情是悵惘,從她進入京城開始,衛王的生活是好是壞,本是與她不相幹的事,可偏偏陰錯陽差,她的出現和她的態度一次一次的攪亂了衛王的生活,如今李斐也隻能盼望著,趙崇鴻會是一個知道孝順懂得感恩的好孩子。
然後,他們所有人,包括要被淩|遲處死的孫玉燕和道士惠空,是誰在背後算計了他們?真可謂是運籌帷幄,料敵於千裏!
思考是很費神費時的一件事,李斐獨自一個人在琢磨。
趙彥恆出宮之後,不斷的和襄王府的屬官,幕僚商議這件事。那些都是忠心於自己的追隨者,彼此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高基聽了一遍諸王與皇上的問答,在一片低迷的氣氛中頷首道:“殿下說得不錯,父子情誼!便是陷入最使人瘋狂的權利*中,殿下也會被父子情誼而羈絆。”
死個名宮觀的道士,即使是周思道的弟子,和衛王妃私通,也就是那麽一迴事,奸婦哪裏都會存在的。皇宮裏服侍的都是內侍,大戶人家的女眷不過二門,若將人心想得醜惡不堪,也有防備這種事的意思,防不勝防就隻能見一次滅一雙。
糟糕的是,這一迴打鼠打碎了玉瓶子,名宮觀中,周思得的鼎器炸了,煉丹房全部燒毀,大火燒到昨天淩晨才被撲滅了,扒拉出來好些屍體,其中一具焦屍,初步檢驗是周思得。
至於到底是不是,襄王府的人,也沒有權利去核實。
周思得,這個數十年與皇上談玄論道,常年為皇上調養身體並進獻丹藥的道士,道錄司的掌教,被皇上敕封為太清輔玄宣化忠道真人的道士,他是皇上的大夫啊,一個病人突然失去了他的主治大夫,那是嫌皇上的命太長了嗎?才為此搞出那麽多事來。
皇上曾經是被自己疼愛的長子謀殺過的父親。
當此之時,皇上可能的懷疑和猜忌沒有宣之於口,趙彥恆和壽春公主連自辯的機會都沒有,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動過那種邪念,也就不能急哄哄去表明自己的心跡,否則就會有越描越黑的可能。
有個白麵書生向趙彥恆建議道:“殿下可廣召方士,向皇上略表孝心。”
這話馬上就被另外一個幕僚否決了,他道:“不可,吳王便是以向皇上進獻方士的名義廣召方士,實則大行煉金之術。皇上一直信奉玄道,招攬之心從沒有斷過,有什麽世外高人是皇上招納不過來的,而被襄王殿下請下仙山。”
趙彥恆是不信成神成仙那一套,他端坐在桌案後說道:“名醫如名相,舉世難求。”
一番商量來商量去的,趙彥恆最後表個態度,那就是他對皇上父子情深,問心無愧,襄王府一幹人等也絕對不能有做了虧心事的畏縮之態,不想像失了勢似的垂頭喪氣。
總之,太陽照常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原來正在進行中的事務一切照舊。
諸人定了定神,依言退下。
陳介祺和林毅兩人已經在偏室喝茶了,他們昨夜遭到了徹夜訊問,直至方才,才從暗無天日的天牢裏放出來。
這兩位心態倒是極好的,陳介祺還有閑情逸致詢問林毅武藝師承何處,說要改日請教。林毅不怎麽想搭理陳介祺,早說下‘甘拜下風’。
林毅給人的感覺就是穩重可靠的老實人樣子,還是木訥的那一種,所以趙彥恆過來,林毅也沒說話,都是陳介祺在說。
陳介祺很樂意將他受到的盤問重新複述一遍。
那天他們為什麽出現在名宮觀?
順便接應一下盧興孫誌祥等人,那麽湊到一塊了也不需要狡辯,然後,確實有一件事,李家心疼出嫁的女兒。
襄王夫婦到京第一天,皇上就給襄王妃賜了一盒利於生子的丹藥,丹藥管不管先不論,這是對李斐的一種敲打。
陳介祺是山賊出身,原來就是和官府作對的,那些話就說得肆無忌憚了,名宮觀裏的丹藥是包治百病的嗎?沒經過望聞問切就能取了丹藥來吃?能不能生孩子,誰知道是男人的問題還是女人的問題,據說襄王在立王妃之前都是和男人廝混的,如此他這個做繼父的,倒要懷疑女婿的能力。
真是拳拳的一片愛女之心,而實際上,壽春公主那一行人若是順利,他們確實是要登名宮觀的山門拜訪的,名宮觀是可以通天之地,陳介祺作為襄王妃的繼父,作為襄王妃的娘家人,給襄王妃撐腰來了,同時也帶來了李家對於這件事情的妥協。
若李斐三年無子,李家也自承愧對皇家,到時候襄王是要納側妃立侍妾,李家也是無話可說的。
這些話書寫成了筆錄,都是直接呈送給了皇上禦覽,皇上禦覽過來,陳介祺和林毅才能完好無損的放了迴來。
趙彥恆看到陳介祺和林毅平安歸來,也是大鬆一口氣,不過沒有被他二人瞧出來而已。
陳介祺嚴肅了起來對趙彥恆道:“漢人的規矩倒是多,還定得一板一眼的。王妃要是三年不能得孕,你們就找一找安分守己的女子,雖然依我之淺見以及依我的閱曆,那樣安分守己的女子不多。”
“可是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宣後呂後武後梁後蕭後,那些實實在在掌握了權利的女人,都是先有了兒子,才得以鞏固地位,進而在廟堂之上有了權利。”陳介祺不免把李斐想入了不能生育的窘境,無奈的說道:“最不濟就要學學劉後了,找個人借腹生子。”
林毅等陳介祺感慨完了,才目向著趙彥恆,帶著忖度的意味道:“希望殿下待王妃,不改初心。畢竟陳兄說的那些皇後,先是有一個願意指點她們的帝王,並且寬容的接納了她們的女性智慧,才讓她們也有了指點江山的機會。”
目前的形勢明明陡然險峻了起來,陳介祺和林毅又先後說了一番略帶挑釁的豪言壯語,趙彥恆字字重如千鈞,道:“必不負此情!”